问题

「动脑」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回答
“动脑”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对话中。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它又是如何一点点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最终成为我们表达“思考”的常用语的呢?

要给“动脑”一个精确的出生日期,恐怕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毕竟语言的演变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追溯它的踪迹,感受它逐渐鲜活起来的过程。

从字面意思看根基

首先,我们得拆开“动脑”来看。字面意思很简单,“动”就是运作、活动,“脑”自然是指我们脑袋里的那颗思考器。合起来,“动脑”就是大脑开始运作,进行思考。

汉字本身,在很早就有了关于“思考”的词语,比如“思”、“想”、“虑”、“谋”、“智”等等。这些词语承载着人类对于思考活动的认识。然而,“动脑”作为一个更口语化、更生动的表达,它的出现则更晚一些。

历史的痕迹:有没有“古人动脑”的说法?

我们翻阅一些古籍,比如《论语》、《道德经》这些经典,会发现里面更多的是“思”、“虑”、“谋”、“用心”、“苦心孤诣”之类的词汇。虽然古人也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但直接用“动脑”来表达,似乎并不常见。

当然,这并不代表古人没有“动脑”的行为,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那时候的文化更偏向于书面语和雅言,对于生活化的、直白的表达方式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记录。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市井俚语中,会不会有人用更朴实的语言来形容思考呢?这就像现在我们在家里和家人说话,和在正式场合发言的用词会有很大区别一样。

近代以来,口语化的兴盛

语言是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口语表达越来越丰富和自由。“动脑”这种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说法,很可能是在近代,尤其是在白话文运动之后,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白话文的兴起,极大地解放了语言的表达形式,鼓励使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从书面语中脱颖而出的、更具生命力的词汇开始被大家接受和使用。“动脑”正是这样一种表达,它没有文言文那么多的弯弯绕绕,直接描绘了思考的过程,容易理解和接受。

为什么会选择“动脑”?

“动脑”这个词之所以能流行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画面感。一提到“动脑”,我们脑海里很容易就浮现出一个人眉头紧锁、眼神专注,大脑仿佛在高速运转的画面。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比一些抽象的词语更能抓住人心。

而且,“动脑”也带有一种主动性和努力的意味。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加工、去分析、去创造。这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时间点,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动脑一词首次出现”。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动脑”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在近几十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随着教育的普及、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对个人能力和智慧的重视,人们越来越频繁地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这种背景下,“动脑”作为一个描述这种行为的词汇,自然也随之被频繁提及和使用了。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可能更多听到的是“想一想”、“琢磨琢磨”、“开动脑筋”。而现在,一句“这个问题需要动动脑筋”或者“你得自己动脑想想”则更加普遍。

总结一下:

“动脑”这个词,并不是某个历史节点突然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字面意义上的组合,到口语中的逐渐运用,再到被大众广泛接受和喜爱的一个自然演变过程。

它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在某些角落被使用,但真正走进我们的视野,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可和频繁使用的词汇,很可能是在近代,尤其是在白话文运动之后,并在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和语言习惯演变中,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最终成为我们表达“思考”的一种非常地道的说法。

与其去纠结一个精确的出现时间,不如去体会这个词语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生动地描绘了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那场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大脑革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想题主问的是“动脑”这个词的最早来历吧

—————动脑———

从古汉语的词库里进行查询,我们发现,动脑这个词在古汉语里出现只有3次,分别是两部民国小说中

1, 小说《同治嫖院》

恰巧那载澄也是不动脑筋的人,见了同治皇帝,到也并不拘泥,于是三人天天在一处吃喝,好不亲热。

2,小说《雍正剑侠图》

孔秀一看,气得直骂:“混账,什么都不懂,老爷子叫你们装,你们就不想一想,你们身上能有几个兜!兜里又能装多少金银?简直是昏了头,不会动脑好好地想一想么?”“檀越,您快给我们出个主意,多拿一些呀。”“老子告诉你们,你们把两条裤角在腿腕儿上绑紧了,然后把裤带解开,往裤子里面装,那就装得多了。

这两部作品均出现在民国时期,《同治嫖院》是由陈莲痕创作,《雍正剑侠图》,是民国评书名家常杰淼创作。

而且文中使用的的都是“动脑筋”这个词。

再进一步,我们瞅瞅“脑筋”这个词啥时候出现的

————脑筋————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脑筋这个词出现在了清朝,大体上有两种含义

1,头部血管

晚清小说《》三侠剑

四寨主听毕,臊得玉脸通红,脑筋崩起多高来,说道:“胜老明公,你是屈己从人。但而有一件,我大拜兄,二拜兄,已然甘拜下风,三寨主已死,我要不奉陪动手,叫绿林人谈论起来,岂不笑破唇舌?

2,头脑

《九尾龟》是晚清著名的艳情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作者是漱六山房。该书主要描写了妓院情况与嫖客的狎妓生活。曾被胡适称之为“嫖界指南”。

连程小姐在旁听着,也是感激万分,那心上的感情深深的印入脑筋,竟是个留了终身纪念。这也不去说他。

而搜索其他朝代,未发现“脑筋”这个词的存在。

进一步,我们看一下“脑”这个词的问题

——————脑——————

结果发现,这个词出处甚早

比如《左传》,左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时间足够早了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

这里是一个故事,讲的是城濮之战,晋文公梦见与楚成王搏斗,楚成王压在他身上啜食他的脑浆,因而感到害怕。

可见脑这个字时间还是很早的。

这是篆文里的脑

《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脑的

匘,頭髓也。从囟,从匕,相匕著也。巛象髮,囟象脑形

意思是,脑是头部的精髓,字形采用“囟、匕”会义,左半部分表示相匕著(头颅)。

右半部分中,“巛”像人的头发,“囟”像人脑的形状

小结:从这里,我们似乎发现,脑取代心的地位应该是比较晚的。

而我们所谓的动脑,出现的更晚,大概是民国时期才出现的。

我猜测这应该和西方解剖学传入中国有关。毕竟中国现代医学是民国时期才引入的。比如鲁迅就是奔着学医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