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柳絮词)如何理解?“风”是谁?“我(柳絮)”是谁?“青云”是何处?

回答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出自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词》,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心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逐一解析其中的意象。

“我”(柳絮)是谁?

这里的“我”不是指薛宝钗本人,而是指柳絮。在古代诗词中,柳絮常常被用来象征漂泊不定、随风而逝的命运。它们没有根基,只能依附于风力,四处飘零。这种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和个人的渺小。

然而,宝钗的这句词却赋予了柳絮一种积极的意愿。她不是悲叹柳絮的飘零,而是将柳絮拟人化,赋予了它一种主动去追求更高远境界的愿望。这柳絮是所有渴望改变命运、追求进步的个体的象征。它们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心中却怀揣着超越现状的梦想。

“风”是谁?

“风”在这里是一切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外在助力和机遇。它可以是:

时代的大势和变革的力量: 如果将宝钗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风”也可以理解为能够改变社会格局、带来新机遇的时代浪潮。
贵人的提携和帮助: 无论是长辈、师长,还是拥有社会资源的人,他们的支持和指引都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适时的机遇和良机: 有时候,一个偶然出现的学习机会、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甚至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相遇,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风”。
知识和智慧的启迪: 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个人修养,这些内在的积累,也能让我们在遇到“风”时,更好地抓住它。
内心的渴望和决心: 尽管“风”是外在的,但如果没有柳絮自身强烈的“想要上去”的愿望,再大的风也无法真正地推动它。所以,风也包含了我们自身积极主动去争取和把握的态度。

总的来说,这里的“风”是一种积极的、能够帮助“我”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外部力量或条件。它不是被动的承载,而是主动的助力。

“青云”是何处?

“青云”在古代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具象化的概念,它通常指代:

仕途和功名: 这是最直接的含义。在古代社会,能够进入朝堂,位列高官,就是“上青云”。这代表着实现社会价值、获得尊重和权力。
理想和抱负的实现: “青云”不仅仅是官职,更是一种人生理想的高度。它意味着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高洁的品德和情操: “青云”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一种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超脱和自由: 在某些语境下,“青云”也象征着一种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状态,能够超越渺小的自我,达到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宝钗来说,她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性格,使得“青云”更多地指向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期望下,能够通过自身的才智和努力,获得体面的社会地位和认可,甚至是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女性。 她虽然也追求“高洁”,但更务实地希望能在现有的框架内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光宗耀祖”的体面。

如何理解这句话?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词,生动地表达了宝钗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1. 对自身条件的认知与期许: 宝钗深知自己作为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想要有所作为,并非易事。柳絮的飘零象征着她的无依无靠,但她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一种积极的追求。她既承认自己的渺小,也渴望实现远大的抱负。
2. 积极争取与借力而行: 这句话并非被动地等待“风”的到来,而是强调“借力”。这意味着个体需要主动地去寻找、去把握、去利用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外部条件。正如柳絮需要风力才能飞翔一样,人也需要抓住机遇,借助他人的力量或时代的潮流,才能实现飞跃。宝钗本人在小说中就善于学习、观察和与人交往,正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风”。
3. 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青云”代表着一种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天地。宝钗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助力,超越眼前的局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一种令人称羡的境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体现。
4. 务实与理想的结合: 宝钗的“青云”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她不像黛玉那样追求纯粹的精神境界,而是更注重实际的成就和社会的认可。她希望在保持自身“清明”的同时,也能有所作为,获得一番体面的成就。这句词也反映了她将个人理想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务实态度。
5. 含蓄的自我激励: 这句词也是宝钗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期许。在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她以此来提醒自己,要善于抓住机遇,借助外力,不断向上攀登,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而言之,“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是一句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词句。它描绘了一个渺小却不甘平凡的个体,如何通过积极主动地把握外在助力,去追寻并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这既是柳絮的命运写照,也是宝钗本人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和积极宣言。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机遇的敏锐洞察,以及在顺境中积极向上、逆境中不失勇气的生命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里被误解最深的诗词大概就是这首加一首葬花吟了。一个被解读为暴露了宝钗的功名利禄之心,一个被解读为黛玉在贾家受了太多委屈,一辈子是处女啥的……

真诚希望读红楼梦的人能多读点古诗词,好让二姝不被解读的这么尴尬。

同一样东西,柳絮,其他姐妹写出来,要么粉堕百花洲,要么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要么隋堤点缀无穷,总是落到地上落到水里,宝钗决定一翻颓势,于是有了飞上青云的柳絮。所有人的象征手法里,柳絮都指代诗人本人,东风指摧残柳絮的恶势力,落入水中或者落在泥里、随风飘荡等结局都是东风摧残柳絮的结果,这些结果都是颓废的。只有宝钗画风一转,柳絮在东风的作用下不但没有落入困境,反而化逆境为垫脚石,迎来了一片新天地。

有个寓言故事里,驴子掉到井里,日夜悲号,村民救不得它又不胜其烦决定把井埋了,驴子开始很惶恐,后来却在每一团泥土掉下来的时候都抖落到脚下踩实,等井快被填平的时候,驴子就上来了。

这个寓言的作者大概是受了宝钗的启发?还是一句经典的“这道理我们老祖宗几百年前就说过了”?滑稽.jpg

当然,当文学作品走入大众视野,就不能但以作者怎么想的来论证其意义了。

韩寒说如果有一天考“为什么韩寒在小说开头和结尾用了同一句话”,那么最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韩寒写到结尾的时候忘了开头,觉得这个句子好就又用了一遍”……分析文艺作品都只这么来就乱套了。

单柳絮词这首作品呢?青云一词基本释义有三种,一是高官厚禄,二是高尚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三是比喻隐居。

很多钗黑理解为第一种,并进一步阐述宝钗怎么汲汲于宝二奶奶、皇宫选秀的功名利禄中去。如果这么理解,则这词就是给姐妹们做了个佳谶,也绝不配做柳絮词之冠。诗歌鉴赏最要紧的是格调,任你颂圣诗写的天花乱坠,也绝对不会被评为什么好诗。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宝钗的柳絮不坠青云,总让我想起王勃的那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历经寒暑,知著辛苦后仍初心不变,这样的心境也和王勃不谋而合。

有人可能说了,宝钗一个女子又不能科举又不能仕途经济,说什么远大志向?不还是进宫或者嫁个好丈夫这些事吗?同样为十二钗的探春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能走的出去,自然有我的道理。正所谓身不能至,心心向往之。所以宝钗在诗词里写写自己的志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