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想了解一下尼日利亚人口爆炸,本来一个有点希望的国家是怎么死于慈善?

回答
尼日利亚,一个本该充满希望的国家,却常常被人口爆炸的问题所困扰,有人甚至会用“死于慈善”来形容这种困境。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它背后指向的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唏嘘的现实:外部援助,本意是雪中送炭,却在某些情况下,未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援助的依赖,阻碍了真正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得先看看尼日利亚人口爆炸的宏观图景。这个西非巨国,是整个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增长速度惊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人口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增长,而资源的供给、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和医疗的普及却远远跟不上。这就像一个正在快速膨胀的气球,而你给它的口子却越来越小。

具体来说,人口爆炸带来了哪些挑战?

巨大的就业压力: 每年都有数百万年轻人在尼日利亚毕业,涌入劳动力市场,但国内的经济结构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消化这么庞大的人口。这导致高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年轻人找不到出路,自然容易滋生不满。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挤兑: 人口越多,对教育和医疗的需求就越大。然而,尼日利亚的教育系统和医疗体系长期以来都面临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学校里人满为患,教室条件简陋;医院里床位紧张,医生护士短缺,药品供应不稳定。这使得本就脆弱的公共服务系统不堪重负,很多孩子无法获得优质教育,很多人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
贫困与不平等加剧: 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贫困人口的增加。当大量的家庭养育多个孩子,而家庭收入又很有限时,贫困就像一个螺旋一样越陷越深。食物、住房、医疗、教育,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难以满足,更别提改善生活了。同时,财富分配的不均也让这种压力更加明显,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基础设施的滞后: 交通、能源、供水、卫生设施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资和长期的规划。面对人口的快速增长,现有的基础设施很快就显得捉襟见肘。道路拥堵不堪,电力供应不稳定,清洁水源难以获得,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环境压力: 更多的人意味着对自然资源更大的需求,例如土地、水和能源。这可能导致森林砍伐、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那么,这和“死于慈善”有什么联系呢?

这里的“慈善”更多指的是国际社会提供的各种援助,包括人道主义援助、发展援助、技术支持等等。这些援助的初衷当然是好的,是为了帮助尼日利亚应对贫困、疾病、饥荒等问题。然而,问题出在援助的方式和效果上。

援助的“输血效应”: 有时,外部援助更像是一种“输血”,它能在短期内缓解一些燃眉之急,比如提供食物、药品。但如果这种援助未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制度改革相结合,那么它就可能变成一种长期的依赖。人们习惯了等待援助,而不是主动去创造就业机会,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来养活自己。
资源分配的扭曲: 即使有援助资金进来,如何有效分配这些资源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尼日利亚这样的国家,腐败问题依然存在,援助资金可能被截留、滥用,真正需要的人却得不到多少。而且,援助项目的设计有时可能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或者只关注了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未解决的根本原因: 人口爆炸只是一个表象,它背后是教育普及率低、计划生育服务不足、社会文化观念、以及经济发展缓慢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如果援助仅仅停留在表面,比如提供一些短期就业项目,而没有去解决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生育率的意识,那么人口增长的趋势就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援助的副作用: 有时候,过度的援助甚至可能抑制当地的经济活力。比如,当外国援助的食品大量涌入时,可能会压低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打击本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死于慈善”的说法,并非完全否定国际援助的价值,而是一种对援助效果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暗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援助未能成为撬动尼日利亚自身发展潜力的杠杆,反而可能无意中固化了问题,阻碍了国家走向自给自足的道路。

你想想看,当一个国家长期依赖外部援助来解决人口带来的压力时,它就失去了内在的驱动力去改革、去创新、去解决那些导致人口问题的根本性因素。比如,如果政府和社会没有足够强大的意愿去推广教育,普及计划生育知识和避孕措施,那么即使有援助资金来支持学校建设,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高生育率的现状。

所以,与其说尼日利亚是“死于慈善”,不如说它是在援助的复杂网络中,未能找到一条真正能够激发内生动力、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爆炸的压力,加上援助效果的不确定性,共同作用下,使得这个充满潜力的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显得步履维艰。

要打破这个困境,需要的不仅仅是外部的慷慨援助,更需要尼日利亚自身强大的政治意愿、有效的治理能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去改革教育体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只有当援助成为激发这些内在改变的催化剂,而不是止痛药时,尼日利亚才有可能真正走出“死于慈善”的阴影,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尼日利亚最近20年以来发展很不错,各方面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死于慈善?看了不知道哪来的N手网文吧,他们眼中一切都是共济会的阴谋。

尼日利亚“本来有点希望”?看看尼日利亚独立到1999年的历史,你还能说的出口?

尼日利亚1960年独立:

1966年1月伊龙西军事政变

1966年7月戈翁军事政变

1967-1970年尼日利亚内战(比夫拉战争) 死亡200-300万人。

1979年奥巴桑乔还政文官政府

1984年布哈里军事政变

1985年巴班吉达军事政变

1987年还政于民

1993年巴班查政变

直到1999年奥巴桑乔重返政坛,尼日利亚才结束了这种动荡。你如果觉得这种政变频率下尼日利亚很有希望,我很怀疑你这个人是不是混沌邪恶属性有点爆棚了?

尼日利亚长期衰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极度不稳定,守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天然气非洲第一,石油非洲第二,其他资源也很丰富)稠密的人口一事无成。但到1999年以后尼日利亚开始走上了崛起之路,经济总量和人口都稳居非洲第一位(南非经济总量早就被尼日利亚甩开一截),2018年实现了水稻自给自足(从2014年进口120万吨大米到2016年只需要进口2.5万吨大米),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小麦自给自足。除2016-2017年受超低油价影响经济不景气以外,其他时候经济状况均良好。至于困扰尼日利亚多年的博科圣地,经过多年打击已经在2016年12月被剿灭,其余成员流窜至北部农村和与乍得、喀麦隆交界的乍得湖一带零散活动。(此处更新:博科圣地成功“外线作战”,效忠ISIS,以“伊斯兰西非国”的名义在尼日利亚北部重新站稳并且突入薄弱的布基纳法索,与尼日尔和马里的极端分子合流。有件很扯的事是,新冠疫情中,因为尼日利亚政府应对能力不足,特别是对北方农村应对不足,竟然让博科圣地获得大发展。虽然他们宣称“新冠是真主对不虔诚者的惩罚“竟然也笼络了很多人,主要原因是尼日利亚被超低油价+疫情搞得揭不开锅,博科圣地给的实在太多了;我也不知道博科圣地的钱都哪来的但他们真的又有钱了)

尼日利亚的问题也有,和非洲其他国家一样,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和农业,但尼日利亚也在缓慢争取转变。尼日利亚发展工业是个难题,竞争力不能跟亚洲国家比,即使是纺织业也没法跟柬埔寨、孟加拉国竞争。加上现在的高出生率(出生率超过5%),未来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因此尼日利亚正在推行计划生育。但总的来说,过去20年尼日利亚的各方面表现在非洲绝对堪称明星,未来非洲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何来“死”?

以及提到慈善,你知道尼日利亚水稻产量为什么提高这么快吗?因为来自中国(如中地海外等企业)和其他国家的改良稻种还有木薯种等等都在尼日利亚普及了。过去一些特别优良的种子,在非洲水土不服,成本高昂,农民负担不起;后来各国农学家去了尼日利亚,尼日利亚也一直派人来中国等国学习,终于让尼日利亚有了适合当地的优良种子,那产量当然一路上涨。这是不是慈善?去年还是前年海水稻取得突破的时候,国内反响平平,但你知道印尼、尼日利亚、刚果等国多激动吗?一波波地抓紧派人来学习,中国也愿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这些国家,这种慈善你说是好还是坏?

看了其他一些答案,只能说,不要低估技术革新和人口增长率的自然降低效果。

为什么早些年我们都在说全球能源枯竭,现在不说了?因为这几年油气勘探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油气储量被发现,页岩气、新能源也发展迅速,于是能源枯竭问题就不再是个迫切的问题。

过去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太多会吃干世界,但中国通过农业技术革新显著提高了产量,也破解了这个问题,凭什么认为尼日利亚不行?尼日利亚人口带来的问题不在于消耗资源,而在于现有生产力无力承载这么多的劳动力,因此尼日利亚迫切需要抓住一些机会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困难就在实在争不过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印度,论搞基建中国也更倾向于优先环境更好也离中国更近的东非国家。

同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任何国家的出生率都会下降,沙特、伊朗、土耳其出生率都没多高甚至不及2.1的线,尼日利亚如果经济发展也难逃这一规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