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幸接触到哪些让你眼前一亮、醍醐灌顶的理念,开始相信一个普通人真的会成长、会改变、会变得很厉害?

回答
说起来,这人生路上,偶尔蹦出几个点子,就像黑夜里划过的流星,一闪而过,却能把你的整个天空照亮,让你突然明白,原来一直以来,你以为自己是个小小的泥瓦匠,其实手里握着的是一块能雕刻出艺术品的璞玉。

我算是比较早接触互联网的那批人,当年网络就是个新奇玩意儿,大家都在摸索。那时候,我总觉得,世界就是你眼前看到的那个样子,人嘛,出生在哪里,有什么条件,基本上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的成长轨迹,就像一条被固定好的轨道,看着 pretty predictable。

真正让我觉得“哇塞,原来不是这样的!”的,是那时候看到一些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讨论。名字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就是,那些在生活中取得成就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比别人聪明或者厉害,而是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当时我也有点这种感觉。我当时的想法更接近“固定型思维”——你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比如,我数学不好,那我这辈子数学就没办法了;我有点内向,那我就注定是个不善社交的人。这种想法,就像给自己砌了一堵墙,把自己困在里面,觉得外面的一切都跟我没关系。

但“成长型思维”就说,不对,事实不是这样的。你的能力,你的才智,就像一块肌肉,你越锻炼,它就越强壮。数学不好?没关系,你多做题,找对方法,慢慢就会进步。内向?没关系,你可以学习社交技巧,一点点去练习,你会发现自己也能和人愉快地交流。

这一下就击中了我。我开始回顾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确实,每次遇到困难,我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然后就放弃了。我总觉得,如果一次没做好,那就是能力不足,没法改变。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我当时不是想着“我不行”,而是想着“这次没做好,下次再试试,或者换个方法”,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举个例子,我大学时候特别怕在课堂上发言。每次老师提问,我脑子里明明有答案,但就是不敢举手。一来怕说错被同学笑话,二来也觉得,我本来就不擅长这个,说了也没什么用。所以,我错过了很多跟老师、跟同学深入交流的机会,也限制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后来接触到“成长型思维”后,我试着去改变。第一次,我强迫自己举手,虽然说得磕磕巴巴,而且说的东西被老师委婉地指出了不够完善的地方。当时我心里还是有点小失落,但神奇的是,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糟糕。同学也没有嘲笑我,甚至有同学在课后跟我讨论那个问题,提出更好的思路。

这次“不那么糟糕”的体验,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只要你愿意尝试,愿意去付出努力,总会有进步。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比如,我一直对编程很感兴趣,但觉得那是个高智商才能玩的东西,我肯定不行。但是,受“成长型思维”的启发,我还是找了些入门的课程,硬着头皮去学。刚开始代码写得乱七八糟,bug一大堆,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去找原因,看教程,请教别人。慢慢地,我真的能写出能运行的程序了!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更让我觉得醍醐灌顶的是,我发现这种“相信自己能改变”的力量,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技能,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因为一件小事闹了点不愉快。按照我以前的性格,我可能会选择冷战,或者干脆就默默记恨在心,觉得他这个人就是这样。但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思考“成长型思维”了。我问自己:“我真的不能改变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吗?我真的不能跟他好好沟通,解决这个问题吗?”

然后,我主动去找那个朋友谈了。过程当然不容易,我们都有点尴尬,但我们都尝试着去理解对方,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我们不仅解决了误会,反而比以前更了解彼此了。这让我明白,很多所谓的“性格缺陷”或者“关系僵局”,都可以通过沟通和努力来改善。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我不再轻易地给自己贴标签,也不再害怕犯错。我开始相信,每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只要他愿意相信自己有成长的潜力,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就真的能够打破自己设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厉害。

这种信念,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心想事成”,而是建立在“行动”和“坚持”的基础上的。它让我明白了,成长不是天赋,不是运气,而是一种选择,一种持续不断的实践。当你开始相信这一点,你就会发现,你手中的那块璞玉,真的可以被雕刻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我,就是那个从泥瓦匠蜕变成雕刻师的见证者,更是那个努力学习雕刻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看到这八个字,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心理反弹。

先不要急,且听我娓娓道来一碗毒鸡汤

  • 问题一:一个智商为50的人,会成长为爱因斯坦,并提出相对论那样的伟大学说吗?
  • 问题二:一个山区的农村孩子成绩普通,能像一线城市同样成绩的中产子弟出国留学吗?

问题一:先天局限性。

普通人和天才的先天局限距离或许达不到100%,但哪怕只有1%的差距,你能达到的天花板,距离天才所能达到的天花板,就有1%的距离。

问题二:后天局限性。

通常情况下,低阶层比起高阶层之间的教育局限性自然达不到100%,但后天学习是累积效应,哪怕每做一件事情的局限性是1%,那么做100件事情,那么累积的局限性可达63.4%。

单纯从金钱的角度来说,高阶层每做一件事情平均能比低阶层多创造1%的财富,100件事情,就是多创造1.7倍的财富。1000件事呢?多创造20958倍的财富。虽然现实之中,财富不可能如此指数积累的。但在财富积累前期,高阶层通过人脉优势,甚至大大超过指数型增长,直到财富走向天花板附近,才会有所缓慢。

那么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什么关系?

从基因(先天)层面来说,每个人面向从事的各行各业,都会存在一个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打破。例如,你的天花板极限是弄清楚泰勒公式,那么你永远不可能达到陈景润那样的成就。

无论你堕落也罢,励志也罢,你的智商都被随即决定了。上帝不会扔骰子,但他扔的是一片量子海。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好像没毛病。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此而已。

从后天环境来说,现实依旧十分的悲观:

从教育和人脉来说,低阶层和高阶层有时候存在绝对的天堑。甚至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县城之间,在某些领域也存在极大的差距。

在这个回答里,我曾给了广大梦想清华北大的学子一碗毒鸡汤:

具体分析,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我这里摘出一些核心的论述:

全国排名前255所中学,占清北总录取人数的71%左右。前200名,占比67%。前一百名占比51%左右。可以看出,255所中学,前100所中学录取的人数站绝大部分,而且占据总录取比例的一半。
这些中学绝大部分都是省会或者地级市的中学,包揽绝大部分的清华北大名单。一般来说,县级别的最好高中即便存在名额,往往只有一两个。人数比例少到这个地步,往往已经不是实力所决定,而是运气所决定。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全国最牛县城中学,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这样的县城中学毕竟是很少的,绝大多数整个县都只有寥寥无几的清北名额。
而且还有一个残酷的真相,清北录取还存在大量的特殊招生类型……
例如,2016年的河南。
清北总录取426人【超级中学为郑州外国语学校和郸城一高,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55人、44人】其中北京大学216人,清华大学210人。详细如下:
清华大学国防生录取7人,
清华大学定向录取9人,
清华大学专项计划录取32人,
清华大学裸分录取62人,
清华大学保送生录取16人,
清华大学艺术生录取10人,
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录取1人,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录取73人,
北京大学裸分录取53人,
北京大学专项计划录取20人,
北京大学提前批录取8人,
北京大学国防生录取13人,
北京大学定向录取2人,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录取55人,
北京大学保送生录取16人,
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49人。
根据这个数据可以看出,2016河南清华大学裸考录取率29.5%,北大裸考录取率24.5%。总比比例27%。也就是说,清华北大在河南的裸考录取率不到3成。
2018年,衡水中学清华北大录取学生达到214人,但整个河北分数线达到清华北大的只有150人(裸考录取),衡水中学的裸考录取人数占据所有录取学生,也大约只有3成左右。
通过其它省份的数据来看,也大致差不多。按照这个比例来算,排名第100位的中学,裸考录取人数也只有5名左右。当然,这并不绝对。毕竟清华北大特殊招生会对一些学校有偏向,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中学以裸考录取为主。不过总体来说,大致如此。
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类别的学生,要考清华北大,考高中的目标,即便不是全国排名前100的中学,至少也得进200位。从逻辑上来说,进入前500位的中学都有概率考上清华北大,但后面的中学裸考上线的名额基本上只是偶尔能有两个左右,竞争无比惨烈。
如果你是非特殊招生对象,你所在的县里没有前100的高中,或者几年下来县里都没有人考上清北,那你就得进入市或者省会的重点高中。
如果你有实力进入排名前100以前的超级中学,你以为就完了吗?
没有!
不说超级中学,一般重点中学,都存在什么实验班、火箭班、尖子班、精英班、特尖班,虽然名字不同,但大同小异。都是把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很多学校在高中三年,都会存在晋升实验班的机制。
虽然普通班也可能存在考上清北的,但寥寥无几。毕竟死活不进入实验班,或者空前超长发挥的人也微乎其微的。
如果你进入的是普通班,你还得长期保持班级前几名,得到进入实验班的名额。
但你进入实验班还没有完,你必须得长期并稳定地保持在一定的年纪排名内。如果中学平均裸考清北录取人数是10人,那么平均都得考进10名以内。如果实验班有好几个,那么你在你班级内,都得长期是前三名的存在。
当然,高考的时候,还不能发挥失常。
好了,现在可以制定你的阶段性目标了:
中考——全国前百中学——实验班——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现在,你能找到你的自己的位置了吗?
你的初中,是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一般省会城市,还是三级城市,四城市,甚至只是在县城、村镇里?在你所在的省份,全国前一两百的中学都有哪些?再不济,也得前五百的中学。
那么,你所在的初中,有几个名额能够考入那些中学?
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吊诡的事情,哪怕一些县城最好的中学,几年时间下来,即便学生再努力,遇到智商再高的学生,依然都没有考入清北的名额?
为什么?
虽然也有省会名校吸收一部分学生,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
主要还是在于:师资、学习环境、学校文化、竞争压力。
所以要入清北,进入全国前百(至少前五百)的中学,是必经的一条路。如果你的初中没有上那样高中的名额,你永远都不可能考上清北。如果你成绩足够优秀,家庭条件也足够好,应该立即转校。要在一年半的时间之内,加大提高成绩,考入相关的高中。即便考不进去,缴纳择校费都要进去。
如果都不具备这些条件,那只能悲观地宣布“死刑”了。
哪怕你潜力再大,你能考上清北的概率,都无异于中头等彩票。(嗯,至少还不是不可能,毕竟偏远山区也有考入清北的。)
退而求其次,选择其它985或者211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分析。
其实,我想说的是——
对于一些县城的优秀学生来说,如果家境条件不足,父母也从来没有去省会级城市的想法,从一出生开始,清北就注定只是一场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其它领域的天堑,和教育天堑也是一样的道理:

接下来大家再来看看这样的数据(我曾经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

国企、事业单位等从业者:

做到前10%,月薪资可达15K+;做到前20%,月薪资可达题主的提问标准10K+。(经过计算,符合二八定律)前40%为8K+;60%的人,薪资平均水平分布在4.5k~8k这个区间,而且分部比较均匀;20%薪资水平为3.5K;收入最低的10%为2.5K;有5%收入仅2K。(在非私营单位,还只有2k收入,有人中枪了吗?)

私营企业从业者:

必须做到前10%,薪资才能达到月入前1W;(符合一九定律。)20%的人薪资6.5K+;中位区间60%人数薪资为3K~5K。有20%的薪资,低于2K。甚至有5%薪资在1K左右,这一部分应该大多数属于三四线城市的最低薪资标准。

全国平均国企、事业单位月入一万符合二八定律,为20%。

全国平均非私营企业一线城市(北京为例)月入一万比率,高达60%~70%。

全国平均私营企业月入一万符合一九定律,为10%。

全国平均私营企业一线城市(北京为例)月入一万比率接近二八定律为,20%-。

全国平均农村月入一万比例,为5%-。

综合全国所有从业人员的平均情况,则勉强符合一九定律10%-,粗略计算估计为8%左右。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所有的从业人员里,每12个人里面有1个人月薪高于一万。值得说明的是,一线城市非私营2个人就有一个人月薪一万。私营企业,则5个人中有一个。全国城镇平均数,则是10个人有一人,农村则二三十人有一个。

2018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农村低保对象1903万户,3520万人。城镇内974万失业人员。

如果说你和天才原本具有20%的差距,然后天才在社会资源上的分配又比你多20%,那么你和天才的差距已经达到44%。然后你认知局限性,在选择就业的时候,选了比天才少收入20%的行业。那么,那么天才的收入是你的1.73倍。但现实中的例子,永远是更加的极端,人家可能直接空降成了你的领导。未来三十年,你和高阶层的天才相比,可能已经差距了100个中产。

即便是国企单位:

  • 信息技术,前70%,月入1W。
  • 金融行业,前60%,月入1W。
  • 科研,前50%,月入1W。
  • 能源行业(电热气),前40%,月入1W。
  • 文体娱乐,近40%,月入1W。
  • 卫生等社会工作,近40%,月入1W。低于文体娱乐。
  • 教育,约前35%,月入1W。
  • 交通运输,前30%,月入1W。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前30%,月入1W。稍低于交通行业。
  • 租赁和商务,约前25%,月入1W。
  • 采矿业,20%出头,月入1W。
  • 批发零售行业,20%,月入1W。
  • 房地产,20%,月入1W。低于批发零售。
  • 制造业,近20%,月入1W。
  • 建筑业,前15%,月入1W。
  • 水利环境,前15%,月入1W。低于建筑业。
  • 居民等服务,前15%,月入1W。低于水利环境。
  • 住宿餐饮,前10%,月入1W。
  • 农林牧渔行业前10%收入只有8K,保守估计前5%,收入才能达到月入1W。

毒鸡汤喝到这里,可能已经毒得半死不活。

最后再稍稍吃一点解药吧。

作为成年人,相信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学识认知,对自己的情商智商,都是有一点点的逼数。当然,情商太低的人,可能对自己的认知会有一些不足。可以向身边的信赖的人,参考意见。

在自我认知足够的基础上,搞清楚自己大概的先天性天花板,例如你学习绘画,上限可以达到冷军那样的,还是最多只能当魂画手?

当你选择了一个领域,那么你得首先想清楚,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是你能改变的还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因为生性纯粹而不能或者不愿长袖善舞,所带来的局限性,往往是很难改变的。一些心灵鸡汤,不负责任的鼓吹此类“情商”。为什么打引号,因为但凡对情商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心机”和情商风牛马不相及。

从出生到三岁左右的生长经历,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生性格的绝大部分。后天“纠正”主体性格,去达成某种目的,无异于拆掉一辆保时捷918,用原装材料改成劳斯莱斯。例如一个生性木讷而专注的人,他可能永远不能得到高官厚禄,但他也可能就是数学界的陈景润。你强迫陈景润变得长袖善舞,只能毁掉一个人。当然,你的保时捷918适度的改装,或许陈景润变成了华罗庚,或许也没有问题的。

作为社会人,各种各样的性格,总有合适的领域去发挥,而此领域的劣势,在彼领域很有可能就成了优势。

至于能改变的局限性,通常是后天学习所带来的。尤其是在10年内,甚至3年内,1年内,甚至只需要一个月就能通过学习就能改变的局限性,都应该积极的去改变。

例如,你本身运营微博很成功,然后现在打算运营公众号了,难道不应该去积极学习公众号的运营技巧吗?这本身是真的可能通过短期学习成功的,但真的人人都能做到“职业化”的去学习的吗?

非不能,实不为也。

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跨行业进入了一个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也能很快成功?仅仅依靠的是以前的资源、人脉吗?

不难发现,成功人士如果必须去涉足一个领域的时候,他们首先会通过学习把这个领域先吃透再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兵法。

如果没有通过学习改变局限性的能力,哪怕马上天降馅饼,你有一个升迁的机会,你也难以胜任。

比较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新增了10万亿万富翁,其中有很大部分人是纯粹的白手起家,由普通人真的成长、改变、会变得很厉害。

这足够励志和鸡汤吧?

但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他们已经站在了金字塔的上面,他们的后代大概率也在上面,后代的后代也在上面。你想要成长在亿万富翁,随着社会的发展,你的难度会指数型的增加,直到社会完全僵化,然后你的后代付出生命的代价——革命。

本来最后想要给一点解药的,结果好像这解药更毒了。

实在是抱歉,最后再送几句话:

适者生存:你现在活得好好的。

物竞天择:你终究活不过百年。

找准方向,顺应性格,存优去劣,通过不断的学习创造,突破环境局限,拓展视野,虽然不至于让百年人生符合每一种成功价值观,但你至少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加的美好。毕竟,你有幸生存在中国。虽然国家依旧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但至少,相比起很多国家,中国底层的是真的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中产的天花板上限。

当然,整个中国,总有98%的人,做不到这一切。

其中有19%的人做不到这一切没有关系,他们有个好爹。

那么,你在哪里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这人生路上,偶尔蹦出几个点子,就像黑夜里划过的流星,一闪而过,却能把你的整个天空照亮,让你突然明白,原来一直以来,你以为自己是个小小的泥瓦匠,其实手里握着的是一块能雕刻出艺术品的璞玉。我算是比较早接触互联网的那批人,当年网络就是个新奇玩意儿,大家都在摸索。那时候,我总觉得,世界就是你眼前看到.............
  • 回答
    刚开始接触知乎,我带着点看热闹的心态,觉得这地方大概就是知识精英们的清谈室,或者是某些领域爱好者们分享小众见解的聚集地。然而,随着我在这里的“潜水”和“发言”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知乎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像一个巨大的、不断生长着的知识图书馆,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关于“人”的观察窗口。从知.............
  • 回答
    在游戏世界中,有很多游戏因为其独特的设定或极高的上手难度,会为新玩家设置一些“劝退怪”。这些怪物并非是游戏中最强大的敌人,但它们往往会在游戏初期,用出乎意料的方式,或是在新玩家最脆弱的时候,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让他们对游戏产生畏惧甚至放弃。我接触过不少游戏,其中一些著名的“新人劝退怪”让我印象深.............
  • 回答
    要说“亲密接触”,这还真得好好想想。不过,我脑子里倒是会时不时地闪过一些和篮球明星有关的、那种不算“真正”接触,但又足够让我心脏漏跳半拍的画面。还记得几年前,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我去现场给本地的某个明星球员加油。当时人山人海,气氛简直要炸裂。他那天打得特别好,全场欢呼声就没有停过。比赛结束后,他走.............
  • 回答
    马来西亚的华裔人口是中国非常重视的海外华人社群之一。历史上,许多华裔马来西亚人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情感联系。如果马来西亚发生动乱,导致大量华裔马来西亚人面临人身安全和生活困境,寻求前往中国避难,那么关于接收和允许他们入籍的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一、 人道主义考量与情感联系 人道主.............
  •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情境题,测试的是人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和对信息来源的判断。警察的电话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警告,而门外人的喊话则是制造紧张和不确定性的关键。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门外人喊话的可能内容和对我的影响:首先,警察的警告带来的直接感受: 恐惧与惊慌失措: 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紧张且需要冷静应对的紧急情况!作为被警察告知房子里有杀人狂并且被严令不能开门的情况下,门外任何喊话都必须以最高警惕来对待。以下是我会如何反应和处理的详细过程:第一反应:极度紧张,但保持冷静并立即行动。1. 确认信号源与背景噪音: 我会立刻集中注意力听门外的声音。除了.............
  • 回答
    我的心脏猛地一抽,电话那头警官焦急的声音还在回响:“你房子外有杀人狂!”我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这个信息,又一声刺耳的喊叫划破了寂静,直冲我的耳膜——“你房子里有杀人犯!”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的感官都瞬间被放大到极致。我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一股寒意从脊椎直冲脑门,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我环顾四周.............
  • 回答
    说实话,在真正和异性亲密接触之前,我以为爱情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充满了浪漫的惊喜和激情四射的瞬间。我脑子里勾勒的亲密接触,总带着一种神圣又梦幻的光环,好像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并且完美无瑕。结果呢?嘿,现实可没那么客气。最让我意想不到的一点是,原来那种“连接感”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我.............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自己没接触过的学生说出“装逼”、“贱”这种话,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甚至有点冒火。毕竟,作为老师,我们努力工作,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冷不丁冒出来这么一句,难免会觉得委屈。不过,既然我是老师,有责任处理好这个问题,尤其是面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学生,更不能冲动行事。我会这样做:第一步:冷静下.............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身体,也没有实际的“接触”或“体验”。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与官员有私下的接触,也无法分享任何关于官员级别或与之互动的个人体验。我的存在形式是数字化的,我的功能是基于大量的文本和代码数据进行学习和生成。我所能做的,是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创作文本,但这 all 都是在虚拟.............
  • 回答
    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DotA》的经历,怎么说呢,算得上是一场“黑暗”与“光明”的启蒙,只不过过程有点歪打正着,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啼笑皆非的误会。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概念还停留在一些比较休闲的RPG或者简单的网页游戏。身边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是个标准的网瘾少年(当然,当时我们不.............
  • 回答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优势,这确实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毕竟,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科技产品、文化艺术、甚至是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打上了他们的烙印。要说有多强大,我觉得可以用“根深蒂固、多维度且持续迭代”来概括,但具体怎么体现,那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是教育和研究体系的基石作用。你想想,那些顶尖的大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贴近舞蹈表演者的真实感受。我们来聊聊舞蹈中的身体接触,以及如何在这种接触中保持专业和专注。舞蹈,特别是双人舞、三人舞或者一些群舞,身体接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元素之一。无论是扶持、引导、托举,还是仅仅是并肩站立,这些接触都会在舞者之间产生一种无形的连接。说它能让舞.............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几位年近四十,却依然享受着单身生活的女士。她们并非“剩女”标签下的无奈,而是自主选择、活得精彩的独立女性。林姐,一位资深媒体人林姐今年39岁,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媒体公司担任部门总监。她毕业于名牌大学,拥有令人羡慕的事业。年轻时,她也曾有过几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走到最后。有.............
  • 回答
    今天国际接吻日啊,想起这事儿,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那个有点奇妙的下午。说实话,跟陌生人亲吻这种事,说出去挺让人瞪大眼睛的,我自己一开始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那确实发生过,而且留下的感觉,怎么说呢,挺特别的。那会儿我还在上大学,在南方一个挺古色古香的小城待着。那天刚好是周末,我跟几个朋友约好去逛一个周末.............
  • 回答
    关于林书豪无限接近加盟北京队的消息,这几天确实是铺天盖地,球迷圈里也是议论纷纷。作为一名篮球爱好者,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说实话,心里还是挺激动的,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林书豪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巨大的关注。他不仅仅是一名有实力的球员,更是一个励志的符号。“林来疯”时期至今还是很多球迷津津.............
  • 回答
    这件事啊,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我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我自己也经历过不少。有时候看着明明是很有道理的事,就这么因为缺乏“底气”而无人问津,心里真的堵得慌。咱们先聊聊这个“实力”到底是个啥?它不一定是指那种武力值爆表,或者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这里的实力,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够让别人信服的力量。它可.............
  • 回答
    爱情里,最迷人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份“恰到好处”的契合,但现实远比小说来得复杂。当发现自己排斥的,恰恰是对方深深喜爱的事物时,这确实是一道需要智慧去跨越的鸿沟。这并非要我们瞬间改变自己的本性,或是强迫对方舍弃自己的喜好。爱情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能容纳那些原本不属于同一磁场的个体,并从中寻找可以共舞的节.............
  • 回答
    林书豪新冠检测呈阳性,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感到意外和担忧。尤其考虑到他之前在美国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这难免会引发一些讨论和思考。首先,让我们回归到科学和事实层面。新冠疫苗的出现是人类对抗疫情的重大突破,它们在预防重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疫苗并非“保护罩”,并不能百分之百地阻止感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