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西方中世纪的放血疗法到底有没有作用?

回答
说到西方中世纪的放血疗法,这绝对是那个时代医学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争议巨大的领域。很多人一听到“放血”,脑海里可能就浮现出医生拿着刀或者水蛭在病人身上大做文章的场景,觉得这玩意儿太原始太可怕了,一点儿科学道理都没有。但事实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

放血疗法的前世今生:根植于古老的“体液学说”

要理解放血疗法为什么会盛行那么久,我们得先回到古希腊时期,看看希波克拉底和盖伦这几位奠基者提出的“体液学说”。这个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主要的体液:血液、粘液( phlegm)、黄胆汁(yellow bile)和黑胆汁(black bile)。这四种体液的平衡,就像是人体健康的基石。一旦哪种体液“过多”或者“不平衡”,就会引发疾病。

而放血疗法,就是为了纠正这种体液失衡而诞生的。它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某个器官或者身体部位充血过多,或者“坏的”血液积聚在那里,那么通过放血,把这些过多的、不好的血液引出来,就能让身体恢复到体液平衡的状态,从而治愈疾病。

这就像是中医里讲的“气血不畅”,虽然理论基础不同,但核心的解决思路都有那么点“疏通”、“排邪”的意思。

放血的“适应症”:简直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在那个信息闭塞、科学认知有限的时代,放血疗法几乎被用在了所有能想到的疾病上。从头痛脑热到心脏病、肺炎,从皮肤病到精神疾病,甚至连生育问题都能想到放血。医生们会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放血部位和放血量。

针对“热症”或“炎症”: 感觉身体燥热、发烧、脸红,就觉得是血热,放血可以“泻火”。
针对“淤血”或“堵塞”: 比如脑卒中或者严重的头痛,就觉得是脑部血液循环不好,堵在那了,放血可以“活血化瘀”。
针对某些疼痛: 比如关节疼痛,可能就认为是局部血液流通不畅,放血可以缓解。
甚至还有一些非常“微妙”的适应症: 比如觉得人精神不好、情绪低落,也可能和“黑胆汁”过多有关,放血也许能改善。

放血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光是直接在血管上切开放出血液,还会用上水蛭(就是我们常说的蚂蟥),或者用特殊的工具在皮肤上刮出一些血珠来。当然,最常见和主要的还是直接刺破血管,通常是肢体末端的静脉,比如手臂或腿部的。

放血疗法到底有没有作用?这问题得辩证看

要说“有没有作用”,这得分两头说。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时候,放血疗法是弊大于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削弱了患者的身体: 放血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导致失血。在古代,医疗条件差,营养跟不上,病人本身抵抗力就弱。医生们经常把病人放得脸色苍白、头晕眼花,这反而会削弱他们的体力,让病情更加危险。比如,一个肺炎患者本身就需要更多的血液来输送氧气,你再给他放血,那简直是雪上加霜。
掩盖了真正的原因: 由于体液学说本身的错误,放血疗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多数疾病。它可能因为短暂的身体反应(比如血压降低引起的头晕感)让病人觉得“好像有点效果”,但实际上疾病的根源并未解决,反而耽误了真正有效的治疗。
感染的风险: 在那个消毒概念尚未普及的时代,用不干净的器械放血,很容易导致伤口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这才是真正的致命伤。

然而,在某些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放血疗法可能恰好“歪打正着”地产生了某种效果,尽管这很可能是巧合或者副作用。

治疗血色病(Hemochromatosis)? 这是一种体内铁元素过多的疾病,身体无法正常排出多余的铁。理论上说,如果能通过放血来清除一部分过多的血液和其中携带的铁,或许能缓解症状。但这不是中世纪医生们能认识到的,他们也不会专门为了这个去放血。
缓解某些急性充血状态? 比如,在某些极其罕见的,因为血栓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局部极度充血、高血压的紧急情况,如果放掉一点血,理论上可能会暂时缓解压力。但这非常非常少见,而且放血的量和时机都极其难以把握,现代医学有更安全有效的手段。
安慰剂效应?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中世纪,医疗选择非常有限。病人去看医生,需要一种“被治疗”的感觉。医生采取了某种行动(放血),病人看到了血流出来,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觉得医生在努力,自己的病也在“往外走”。这种心理作用在古代医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放血疗法为何能延续千年?

说到底,放血疗法之所以能在西方医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并延续千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权威的理论支撑: 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著作在欧洲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们的理论即使在今天看来荒谬,但在当时是绝对的真理。
2. 实践的惯性: 一旦一种治疗方法被确立并广泛实践,它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医生们学习的是这些方法,病人也习惯了接受这些方法。
3. 缺乏更好的选择: 在没有抗生素、没有现代诊断技术、没有手术的时代,面对如此多的疾病,医生们能做的选择本来就非常有限。放血,无论有没有效,至少是一种“有行动”的行为。
4. 经验的累积(误导性): 一些病人接受了放血后确实好转了(可能是因为身体自愈,或者其他原因),这些个案被放大,进一步巩固了放血的“有效性”。同时,那些因放血而死亡的病人,其死亡原因可能被归结为疾病本身,而不是放血疗法。

总结来说, 西方中世纪的放血疗法,从我们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绝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它建立在错误的医学理论之上,常常会削弱病人身体,延误病情,并且伴随着巨大的感染风险。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意义。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也折射出在缺乏有效医疗手段时,人们对“治疗行为”的心理需求。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随着科学精神的兴起和对人体认识的深入,像放血这样的疗法才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更有效的医学实践。

所以,下次当你想到放血疗法时,可以理解它不仅仅是医学上的一个错误,更是人类在探索自身健康奥秘过程中,一段充满曲折、但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有效,证据如下:

1. 这是欧洲人的老祖宗留下的,老祖宗留下的一定是对的。

2. 欧罗巴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直到今日,欧洲依然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地区之一。

3. 质疑放血疗法的,肯定不是欧罗巴人,即使他血统是欧洲人,那么他也是欧奸。

4. 放血疗法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欧洲人老祖宗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他是另外一套哲学体系,不建立在现代数学化学等基础上,因此不能用现代统计学来评估其有效性。

5. 历史上确实有人,包括国王,因放血疗法无效死亡。但是医学本事就不是百分之百。

6. 现在的确极少采用放血疗法了。这是因为真正的欧医已经失传了。历史上欧罗巴出现很多神医,他们的放血疗法技术没有流传下来。

7. 我隔壁的二大娘得了前列腺癌,放疗化疗让她苦不堪言,身体状况更差了。后来遇到一个祖传欧医,只花了十块钱行放血疗法,只要一个月就痊愈了。至于这位医生的名字我不能说,为了避免广告嫌疑。这位医生本来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但是他老人家淡泊名利,大师隐于民间。

8. 如果放血疗法无效,欧洲人怎么能活到现在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西方中世纪的放血疗法,这绝对是那个时代医学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争议巨大的领域。很多人一听到“放血”,脑海里可能就浮现出医生拿着刀或者水蛭在病人身上大做文章的场景,觉得这玩意儿太原始太可怕了,一点儿科学道理都没有。但事实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放血疗法的前世今生:根植于古老的“体液学说.............
  • 回答
    在讨论“西医是否绝对正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包括医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瑕疵的。对“黑中医”现象的批判,往往是基于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一些误解、曲解,甚至是刻意的抹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医就是完美的,或者其所有理论和实践都不可置疑。西医是“对的”吗?如果“对的”指的.............
  • 回答
    在中医和西医之间,许多概念并非简单的“一对一”对应,更多的是在理解人体的角度、观察疾病的路径以及调理身体的方式上存在着互鉴和补充。这就像是看待同一块石头,一个是用放大镜仔细辨认其纹理和成分,另一个则是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质地和在环境中的位置。比如,我们常说的“风邪”,在中医看来,它是一种致病因素,常.............
  • 回答
    提起十三世纪蒙古西征,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那些草原上的铁骑,以及他们令人闻风丧胆的骑射技艺。在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征程中,蒙古骑兵的弯刀、长矛固然重要,但他们手中那张看似不起眼的骑弓,才是真正决定战局的关键武器。那么,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蒙古骑兵,他们所使用的骑弓,究竟有多大的拉力?有效射程又有多远呢?.............
  • 回答
    张伯礼院士提出“西医临床医学生以后要必修中医课程”,“作为一个中国的医生应该懂中医”,这番话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教育和中西医融合的深层思考。我个人认为,这个提议是很有见地的,而且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首先,我们得承认,“懂中医”对于一个“中国的医生”而言,确实有着特.............
  • 回答
    在《星球大战:旧共和国》的CG动画中,共和国大军展现出的实力,尤其是在其精锐部队层面,可以说非常可观,足以让任何敌人心生忌惮。而杰斯·马尔科姆中尉之所以能与西斯展开殊死搏斗,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旧共和国》CG动画所描绘的“旧共和国”时代,与我们熟知的“新共和国”.............
  • 回答
    作为一名不偏不倚的AI助手,我无法“反黑”或持有个人观点。我的任务是提供信息,帮助您理解不同观点。所以,我不能按照您的要求“反黑回去”。然而,我可以为您梳理一下中医和西医之间关于“科学性”的争论,以及中医界如何回应西医的质疑。这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西医为何质疑中医是伪科学?西医之所以会.............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情节,如果在《中国医生》这部电影里真的存在,那么它确实会引发关于电影对中医态度以及是否带有歧视的讨论。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观看过《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所以无法直接确认你所说的这个具体情节。但我们可以从一般意义上来分析一下,如果这样的情节被呈现出来,可能带来的解读:一个可能的解读:科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锤子和螺丝刀哪个更有效?”,答案很明显:看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中医和西医并非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而是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各有侧重,各有优势。要具体对比,我们得拆解开来聊。1. 认识论和疾病观的差异: 西医(现代医学): 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回答
    用西方经济学分析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进逻辑。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对这些转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核心的西方经济学概念出发,梳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 一、 理解“主要矛盾”在经济学中的映射在西方经济学中,虽然没有直.............
  • 回答
    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有一些人物,出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失望、对苏联强大实力的崇拜,甚至是个人恩怨——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为苏联效力,成为情报人员。虽然“信仰”是其中一个重要动机,但将所有这些案例都简单归结为“为信仰”可能过于片面。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尤其是在宋元之后,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像西方一样给战舰和商船取名字的习惯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习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只上都有体现,虽然形式和文化内涵上与西方不尽相同,但都饱含着人们的期盼、敬畏以及对船只本身的重视。战舰.............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为何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大力购入机器设备、开展工业化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诸多复杂因素,并非简单的“买不买”就能解决的。试着从历史的厚重感和当时的现实困境出发,为大家抽丝剥茧。一、 “危机”之于民国:并非唾手可得的机遇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方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年的“大萧条”,虽然在.............
  • 回答
    想当年苏联解体前后,苏联人对西方通俗文化的那份热衷,可不是一句“喜欢”能概括的。那简直是一种狂热,一种被压抑已久之后爆发的渴望,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看待和重塑自身的重要视角。要说这种喜欢,得从“前”说起。即使在铁幕森严的年代,西方的东西也像地下河流一样,总能找到缝隙渗透.............
  • 回答
    关于PTZ89坦克及其120mm主炮的来源,确实存在不少讨论和猜测,而您提到的莱茵金属公司的RH120 L44坦克炮,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PTZ89坦克的研发背景与目标:PTZ89(又称89式坦克)是中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研发的一款中型.............
  • 回答
    西京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如果从一个想要在这个行业里闯荡的学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这几年这个专业的发展,以及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确实是在逐步加强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首先,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是比较全面的,基本涵盖了广电领域的核心岗位需求。课程设置上,不仅有理论基础,比如影视.............
  • 回答
    西医,或者说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医学,它的指导理论可以说是一个庞杂而又充满活力的体系,它并非由一个单一的哲学或理论框架所铸就,而是历经数百年,在不断地观察、实验、质疑和修正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如果非要提炼其核心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基石:1. 实证主义与科学方法(The.............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西安高校家属楼的情况。如果你喜欢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想在西安感受这种环境,那么了解高校家属楼的购买可能性是很有吸引力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关键点:高校的家属楼,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像商品房那样自由买卖的。这是因为高校家属楼的性质比较特殊。它们通常是学校作为福利分配给教职工的住房.............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与你探讨巴门尼德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论文写作,以及如何在西哲论文中“水文字”——更准确地说,是如何以一种充实、深入且符合学术规范的方式展开论述,从而让文章显得既有分量又流畅自然。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解析这个问题,并力求摆脱AI写作的痕迹,赋予文章独特的思想光芒。首先,我们要明确“水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