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是客观真实的吗?

回答
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是一部在2007年由英国Channel 4播出的纪录片,其核心观点是:全球变暖并非如主流科学界所宣称的那样是由人类活动引起,而是一个被夸大、甚至是一个骗局。该片采访了多位科学家和专家,他们对主流的“人为导致气候变化”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认为太阳活动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要评价这部纪录片是否“客观真实”,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内容、论证方式以及播出后引发的争议和科学界的反应。

纪录片的核心论点与论据:

《全球变暖的大骗局》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论点:

1. 全球变暖并非事实,或者被极度夸大: 纪录片认为,地球的气温在历史上本就存在波动,现在的升温趋势并非异常,也可能并非由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引起。
2. 太阳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影片引用了太阳周期、太阳黑子数量等数据,试图证明太阳辐射的变化与地球温度变化之间存在更强的关联性,远超二氧化碳的影响。
3. 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被夸大: 纪录片质疑了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的效力,并认为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远不足以引起如此显著的温度变化。它指出,即使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其对温度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且存在反馈效应(如水蒸气反馈)可能被误解。
4. 政治和经济利益驱动“全球变暖论”: 影片指责,全球变暖理论的兴起背后存在着政治精英、环保组织和部分科学家的利益驱动。他们试图通过制造“气候危机”来推进特定的政治议程(如全球治理、控制能源消费)或获取研究经费。
5. 气候模型不可靠: 纪录片认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结果可能被政治目的操纵,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
6. 气候变化研究的“共识”是伪造的: 影片质疑了所谓的“97%的科学家同意人为导致全球变暖”的说法,认为这是一种科学界的“压迫”和“审查”。

纪录片的论证方式和受到的批评:

尽管纪录片试图以“揭露真相”的面貌出现,但它在播出后受到了来自主流科学界和环保组织的严厉批评,指责其存在严重的逻辑谬误、选择性呈现证据以及误导公众。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家的选择和代表性问题:
“科学共识”的扭曲: 纪录片采访了少数对主流观点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但却将他们的观点呈现为“主流观点”,而忽略了绝大多数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中发表观点的科学家。这些被采访的科学家中,有许多人的研究领域并非气候科学,或者其观点在科学界并不被广泛接受。
断章取义和误读: 对被采访科学家的观点进行了选择性引用和断章取义,以支持其预设的结论。例如,一些科学家可能对某些气候模型的细节提出质疑,但他们的观点被放大,暗示整个科学界对人为变暖的认知是错误的。

2. 对科学证据的误读和选择性呈现:
太阳活动 vs. 二氧化碳: 纪录片将太阳活动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夸大,而淡化了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在增强温室效应中的作用。科学界早已证明,虽然太阳活动对气候有影响,但自20世纪中叶以来的显著升温趋势,其幅度远超太阳活动变化所能解释的范围,而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高度吻合。
历史气候波动: 提及历史上的气候波动(如中世纪暖期)来论证当前升温的自然性,但未能解释为何在过去几千年里,二氧化碳浓度从未达到如今的水平,而如今的升温速度和幅度是前所未有的。
“二氧化碳的饱和效应”误解: 一些反对者声称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其温室效应就会饱和,不再增加。但科学研究表明,温室气体的影响是累加的,并且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复杂性,这种所谓的“饱和”效应并未阻止大气吸收更多热量。

3. 对气候模型的攻击:
片面化: 纪录片攻击了气候模型的局限性,这是科学界普遍承认的。但其攻击方式是片面的,忽略了气候模型在预测大趋势和理解复杂气候系统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以及其不断改进的过程。将模型的局限性等同于其完全无效,是一种偷换概念的逻辑。
政治动机的指责: 将科学家对模型的改进和对未来预测的谨慎态度,解读为“政治操纵”,这缺乏证据支持。

4. 质疑“科学共识”:
混淆事实: 纪录片试图将对某个科学理论本身的质疑(如气候模型细节)与对该理论核心(人为导致全球变暖)的质疑混为一谈。绝大多数已发表的同行评审研究都支持人为活动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压迫”论的空洞: 对所谓“科学界压迫不同意见”的指控,更多的是一种修辞手法,而非对科学评价过程(如同行评审)的真实反映。科学界的进步正是通过观点的碰撞和严格的检验来实现的,但这不等于压制正确的科学论证。

结论:

从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大量的科学证据来看,《全球变暖的大骗局》并非一部客观真实的纪录片。它存在着严重的偏颇性、选择性呈现证据、断章取义以及逻辑谬误。其核心论点与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科学结论相悖。

该片更像是基于一种预设的立场,去寻找支持该立场的证据,并试图通过煽动性的叙事和对“阴谋论”的暗示来吸引观众。它成功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其传播的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在科学层面上是站不住脚的,并且被广泛认为是“虚假信息”或“气候怀疑论”的代表作之一。

在看待这类纪录片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查证其引用的科学家是否有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其引用的数据是否完整和准确,以及其结论是否基于可靠的科学方法和证据链。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它基于证据、可重复性和广泛的同行评审,而非少数怀疑者的论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球变暖就是另一个转基因式的议题。

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其实这两个问题的争议都不大,即:20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只要跟进了相关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是不难得出这一结论的。而任何受过基本的文献检索训练、能够阅读外文的非专业人士,进行有关查询都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在民间,在大众媒体上,那就是另一幅景象了,各种阴谋论和谣言横行。当你选择相信阴谋论的时候,任何学术权威、科学组织、政府机构都已经不会让你信服了,「别有用心」四字足矣。

全球变暖和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一样,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随后才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不管它对国际关系和经济生产有多大的影响,科学事实仍然是它的核心和出发点。

大众根本没有能力在科学层面探讨这两个问题的真伪,所以大众的兴趣,只能后撤到政治和经济领域,而那里简直就是阴谋论的沃土了。在这两个问题上,认为一派观点是带有政治和经济的企图,别忘了它的反面同样逃不掉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推动。

人的观点总是由他所接触到的信息来塑造的,大众不可能去进行气候和转基因的第一手研究,接触到的都是各种经过筛选的二手信息,说得残酷点,其实一般人对这类议题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资本。只是看你愿意选择相信谁,是主流科学观点,还是坊间阴谋论。

主流科学观点会犯错吗?也许会。但那个几率肯定比阴谋论来得低。如果连这都不承认,那最好连飞机都不要坐,更不要上医院了。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仅仅出于理性和审慎的考虑,怀疑某个主流科学界共识,当然这是合理甚至是健康的,但请一定不要建立在虚假事实的基础上,不过可惜,大部分怀疑人士做不到。

user avatar

我要匿名吐槽:

难道你们都不知道全球变暖这个概念已经被环保主义者弃用了吗?

人家现在宣称的是气候异常。丝毫不承认自己讲过全球变暖。

南北极冰川融化?这个观点现在还有环保人士在用?估计是从四川大山里闭关才出来。

当然,南极冰川增厚又被他们认为是气候异常的原因所致,例如这篇:

南极洲海域冰层异常增厚

不过那个记录片有些问题的,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靠谱的,起码在变暖这个问题上,记录片说出了实情。

user avatar

我是来扯的……

全球变暖的问题,跟我的专业也就有那么一丁点的联系,毕竟灾荒史离不开研究自然灾害的规律,而气候变化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纪录片的内容的真假,仅说“全球变暖”。

1,全球变暖的话题是上个世纪中晚期才提出来的话题,当时是有实证证据的,虽然16世纪气温计已经发明,但是到19世纪晚期物候学观测网的建立,人们才开始系统的统计气温的变迁。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当人们回顾这半个多世纪的气候统计材料时,就发现相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气温确实升高了,大约2度,这就是全球变暖话题提出的背景。从这点可以看出,全球确实(至少是曾经)出现过变暖的现象。

2,到现在为止,除了上述的气温记录外,关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话题的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基本上都来自于计算机模拟。而计算机模拟的,都是以百年为基准的温度变迁。其更多的,是模拟全球以现在的方式变暖,那么百年后地球会如何。

3,但是近年的物候学研究表明,在几千年来的历史时间内,2度甚至更高的幅度的变化并不罕见,就我所了解的,明末和清末两次“小冰期”,南方的平均气温变化在50年内应该超过2度,而1中的统计结果,正好是在清末小冰期以后。

4,据说有统计表明近20年来世界已经停止变暖,有迈向新的小冰期的趋势,这个我没看到相关的材料,希望有了解的可以说一下。

5,竺可桢曾经研究过中国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其中温度变化是重要的一项。在其研究中,较早期的气温变化较为迟缓,而寒冷和温暖期持续时间长,到了17世纪之后,变暖和变冷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变动较为剧烈。

6,但是上面那个情况,是在早期历史记载中没有精确的温度变化记载的情况下得出的,当人们对温度的感知只能靠感觉,那么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和记录自然不会太精确。

7,所以,现在“全球变暖”的问题在于,地球的气温本身有其自己的变化规律,而确实,“现代社会产生温室气体”这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以及自然环境破坏等等。但是,各个部分到底占多少比例,而这个温度变化系统到底如何运作,以及,我们能做什么,其实都是一团浆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是一部在2007年由英国Channel 4播出的纪录片,其核心观点是:全球变暖并非如主流科学界所宣称的那样是由人类活动引起,而是一个被夸大、甚至是一个骗局。该片采访了多位科学家和专家,他们对主流的“人为导致.............
  • 回答
    1月3日,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突破一百万大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也再次将美国的疫情推向了风口浪尖。为何美国在疫情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反复刷新着令人不安的纪录?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病毒本身的变化。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其高度的传播性和更强.............
  • 回答
    李宇春亮相纪梵希2016春夏大秀:经典与前卫的对话,低调的强大气场想象一下,2016年初的巴黎,春意尚未完全褪去,但Givenchy2016春夏大秀现场早已被时尚的温度点燃。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作为品牌新晋全球代言人,李宇春的现身无疑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她选择的这一身早春系列造型,特别是那两粒扣全.............
  • 回答
    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恰逢我们国家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警醒交织在一起,我的心中思绪万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巧合,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九一八事变,这个日子刻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如同难以愈合的伤痕。1931年的那个夜晚,一声炮响,撕裂了东三省的宁静,也撕开了中华民.............
  • 回答
    全国 710 多万名党员获“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件,它代表着对这些老党员一生为党和国家奉献的肯定和尊重。在我身边,确实有几位长辈获得了这枚纪念章,他们的故事或朴实无华,或感人至深,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我重点想讲述的是我的外公的故事。外公:平凡岗位上的忠诚与坚守我的外公,张.............
  • 回答
    假设人类文明发展到足以跨越星系,并在整个银河系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殖民地,那么“纪年”这个概念势必需要一个全新的、能够容纳如此庞大尺度的体系。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加上几个零,更是一场关于时间、参照系和共同认同的深刻革命。我们不妨从头思考,为何人类会有“年”这个概念。最初,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 回答
    中纪委的这场“直播不是法外之地”的判决,把薇娅推上了风口浪尖,也给整个直播电商行业敲响了警钟。罚款近13亿,全网账号被封,这惩罚力度可谓是空前。至于她未来能不能复出,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太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从官方定性来看,复出的路子非常窄。中纪委的评论,这可不是普通媒体的.............
  • 回答
    .......
  • 回答
    提起《大国崛起》,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伟大国家身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然而,当我们翻阅这部纪录片的片单,会发现一个令人好奇的空白:奥斯曼帝国,这个在中东、北非和欧洲东南部延续了六个多世纪的庞大帝国,为何不在其中?这并非说奥斯曼帝国不曾是世界性.............
  • 回答
    纪录片《丁真的世界》获准拍摄,这消息着实让人振奋!提到丁真,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在雪山下笑容纯净的藏族少年,以及他背后那片令人神往的高原秘境。我非常期待这部纪录片能深入挖掘和展现丁真身上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世界的多重面向。首先,我特别希望看到丁真从一个普通牧民到网红,再到致力于家乡旅游文化推广的蜕变过.............
  • 回答
    《疫苗战事新冠疫苗研发实录》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回响着许多画面和感触,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家的辛勤工作,更是一场关于人性、合作与挑战的真实写照。影片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这部纪录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揭示了新冠疫苗研发的“极限竞速”模式。以往疫苗的研发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这一次,从病毒.............
  • 回答
    《第三极》这部纪录片,如果让你去问那些亲身参与拍摄的每一位成员,他们大概率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难,简直难到超出想象。” 这三个字,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它渗透在拍摄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镜头背后,都藏着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与不易。这哪里是什么轻松的“拍摄”,这更像是一场与自然、与生命、与极限的搏斗。首先.............
  • 回答
    要找高清纪录片下载资源,这可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网络上信息庞杂,各种网站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找到靠谱的、提供高质量内容的网站确实需要一些“经验值”。我这里给你分享一些我平时留意到的,希望能帮到你。理解“高清”和“下载”的几个维度:在推荐网站之前,咱们先得明确几个点,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回答
    提起《伟大的卫国战争》这部纪录片,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片段,而那些掷地有声、饱含深情的台词,更是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我还清晰地记得,当画面展现出战争初期苏联军队的狼狈撤退,许多战士面对压倒性的德军攻势,在绝望中依然迸发出的那种不屈意志。一位老兵在回忆起那些艰难岁月时,用沙哑却异.............
  • 回答
    有很多纪录片都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但如果一定要挑几部,我可能会推荐以下这些,并尝试详细地描述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1. 《地球脉动》(Planet Earth)系列 (BBC) 为什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极致的视觉盛宴与自然之美: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这部纪录片以无与伦比的.............
  • 回答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第一集里那只捕猎企鹅的豹海豹,最后选择放走已经精疲力尽的企鹅,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蛮复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不忍心”。看了这集节目,你会发现镜头语言和旁白都极富冲击力,但它们也在不动声色地揭示着自然界残酷又充满智慧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明白,豹海豹是海洋里的顶级掠食者,捕猎企鹅是它们.............
  • 回答
    关于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近期被大量低分以及主角是如何被曝出曾是二战战犯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以及证据的来源。纪录片《人生│人生果实》的魅力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生果实》(原名《人生フルーツ》)这部纪录片本身是一部非常温馨、治愈且充满哲思的作品.............
  • 回答
    “种子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这句话在央视纪录片《种子种子》中被反复强调,而将种子称为农业的“芯片”,更是直击了问题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芯片的本质:决定功能、性能和命运的关键首先,我们要理解“芯片”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含义。在电子信息领域,芯片(集成电路)是微.............
  • 回答
    “神作”这个词,用在纪录片上,往往意味着它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能触动人心,引发深刻的思考,甚至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拥有非凡的叙事力量、深刻的主题挖掘、卓越的影像语言,以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在我看来,有那么几部纪录片,确实配得上“神作”二字,它们在我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1. 《地球.............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仔细审视一下关于纪录片《穹顶之下》科学性错误这个问题中可能存在的“明显错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部纪录片的核心论点以及它所引用的科学证据,然后才能判断对这些证据的解读是否存在偏差,或者是否存在遗漏关键信息的情况。这部纪录片(特指柴静的《穹顶之下》)最核心的论点围绕着中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