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各位绅士是来看素颜美女的
我偏不让你如意
我不能代表大部分女生,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21.01.28
…………………………………分……割……线…………………………
一年过去啦,给大家来个比较晚的新年好!祝大家虎年行虎运!
新的肥肉已经出现
怎么能够还是素颜
竭尽全力
肉肉还是来到我身边
我为我新生的肥肉开滤镜了!!!!
——2022.02.11
做双眼皮手术前的素颜
术前妆后
做双眼皮手术后的素颜
术后妆后
就。。。。。素颜就是一副凶恶的面孔呗,平时起床上班前就拿一次性洗脸巾湿透水往脸上跟擦玻璃一样反复擦几圈就完了,一周挑一天下班后去楼下化妆店给脸开个光敷个面膜啥的
Ps.我其实一直想拍东方不败的古装照,但不知道哪有
不好意思了,我这就没有啥自拍图了,但是我有故事和你们分享下啊。
之前有个朋友的闺蜜找我帮忙看下脸上的痘痘,说是最近爆痘很严重。我说当然没问题啊,发下照片给我。然后小姐姐给了我一张精修带妆自拍,愣是让我找了三分钟都没找到痘痘在哪里。没办法,只能特意交代了下,素颜前置摄像头无美颜的照片。苦等半小时,好家伙,简直判若两人,额头,鼻部的痤疮和微粉刺相当严重,只是她之前用浓妆盖住了。
我想很多小伙伴也同样有过这样的经历过吧,虽然我对象卸妆时不会让我产生一种“画皮”的错觉,但还是感觉颜值略有下降(狗头保命)。化妆真不愧是亚洲三大“邪术”之首。其实因为生活习惯不科学以及熬夜、激素水平等等原因,女生或多或少都还是有痤疮、粉刺等皮肤问题,很多小姐姐选择用浓妆掩盖,这其实是最不可取的,不仅不会有助于这些皮肤问题的好转,反而还会因为外界刺激而加重。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护肤,才能够拥有盛世美颜呢。我在前段时间写了不少护肤的相关回答,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说不定对你有帮助。如果是懒的翻,也没问题,我把前面的回答再浓缩精华一下。
对于不知道该日常护肤的小伙伴来说,这次我重点提一个万金油选手:酸类。我们熟悉的果酸、维A酸、水杨酸都是此类的杰出代表。根据目前研究来看,酸类在正确的使用条件下对提亮肤色、改善肤质、控油、收缩毛孔、抗痤疮等都有作用,可以说是秦始皇摸电门—赢麻了。
酸类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次因为讲的是日常护肤使用的万金油选手,我就来系统聊聊果酸吧。因为相比酸类家族的其他成员,如:水杨酸、维A酸,果酸还是更加温和的,更少出现面部刺痛、脱皮等问题。毕竟我当年就高估了自己的脸,刷完维A酸后直接整张脸泛红脱皮,整的和恐怖片一样。
言归正传,继续来聊聊果酸。果酸,学名为α-羟基酸(Alpha-hydroxy acids,AHA),包括乙醇酸(GA)、柠檬酸(CA)、苹果酸(MA)、酒石酸(TA)和乳酸(LA)等。AHA是一种弱有机酸,广泛存在于甘蔗(乙醇酸)、酸奶(乳酸)和水果(柠檬酸和苹果酸)中。因此,AHA又被称为果酸。1974年,“果酸之父”Dr. Van Scott和Dr.Ruey Yu首次提出 AHAs可能对皮肤角质化相关问题产生积极作用【1】。随后,果酸护肤的作用及相关机理被学界深入地研究。目前,AHAs对于皮肤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其表皮效应、真皮效应以及色素改善效应实现。果酸的表皮效应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减少角质细胞间的桥粒连接,增进上皮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加速老化角质细胞脱落,使角质层变得更加光滑而细致【2】;2)纠正毛囊上皮角化异常,促进毛孔周围的角化栓塞脱落,使毛囊漏斗部引流通畅,皮脂顺利排出,有效防止皮脂堆积、堵塞毛孔【3】;3)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果酸的真皮效应主要包含:1)增加糖胺聚糖的合成,使真皮层保水能力增强,从而增厚皮肤,抗皱【4】;2)抑制真皮层中的不良反应,减少“痘坑”【5】。果酸的色素改善效应:果酸可使带有黑色素的角质层脱落,促进皮肤的黑色素代谢,使皮肤更加白皙【6】。
而目前市面上的果酸也有了三代,有点类似火影忍者的几代目,每一代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第一代果酸包括乙醇酸、甘醇酸等。最早用于延缓光老化、改善肤质等色素问题上。是目前果酸产品中最常用的“老将”了。
而葡萄糖酸内酯和扁桃酸是二代果酸的代表,和一代相比,增加了亲脂性,因此更容易渗透皮肤角质层,与皮肤的亲和力也比第一代高,所以温和性也会更好。同时酸类泛红、刺痛等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因此即使是敏感肌也可以用。同时它还能够调节油脂分泌,有效抗痤疮。这个机理我在上文提到了,就不再赘述。
三代果酸中的乳糖酸去角质功效有所下降,但是却更加温和,再加上其具有改善紫外线损伤的效果,也算是解决了果酸光敏性的问题了。可以说是敏感肌的福音了。同时乳糖酸还能够保护胶原蛋白,延缓肌肤老化。
基于几代果酸的特点,在选择果酸类护肤品上我推荐选择复合果酸护肤品,兼顾了功效与温和性之间的矛盾。
光说不练假把式,照例也要说说我的护肤功课了。最早用的是某款维C制剂,但是由于要避光,我觉得太鸡肋了,中途放弃了。后来了解到了乳糖酸在紫外线下不会引起晒伤细胞的增加,反而能够改善紫外线造成的损伤,让我很感兴趣。刚好那段时间缺一款基础护肤的面膜,就入手了自然堂的果酸面膜。
首先是果酸的成分配比,不是单一的果酸,而是乙醇酸、葡糖酸内酯和乳糖酸三代果酸产品的配比。超高纯度的乙醇酸一方面能将果酸的效果最大化,另一方也能避免杂质带来的刺激。同时三代果酸的加入还增加了延缓肌肤老化与保湿的效果。相比酸类精华,面膜由于是次抛,也更卫生,更便携。外出旅游或是出差也能够在睡前美美的护肤,让肌肤水嫩Q弹。
此外自然堂的果酸面膜是果酸又并不只是果酸,还额外添加了水杨酸和壬二酸。
类似于果酸,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护肤的主要功效也归功于其去除角质层的能力。除此之外,水杨酸还有抑制皮脂腺分泌油脂、抑制皮脂腺不良反应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水杨酸通过下调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甾醇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途径减少皮脂细胞的油脂生成,并通过抑制这些细胞中的NF-κB途径减少不良反应【7】。壬二酸(azelaic acid, AA)亦具有去除角质层的能力。同时壬二酸可显著抑制皮脂腺分泌,且具有长期抗皮脂分泌作用【8】。同时,壬二酸可调节皮脂腺内TLR-2受体,进而抑制NFκB途径,减少皮脂腺不良反应【9】。
我本身是个敏感肌的大油皮,之前也用过女友的水杨酸,刷完以后有种自己是刷“老干妈”的错觉,整个脸那叫一个火辣辣。而壬二酸相比水杨酸更加温和,不会大幅度降低皮肤表面的 pH 值,也不会影响角质层的形态,因此二者合用也会更温和减少刺激性。像我这种敏感的油皮痘肌应能够放心大胆地用。
除了酸的种类,其实浓度与pH值对于护肤效果影响也很大,过高会刺激皮肤,过低则没啥效果等于用了个寂寞。因此把握好浓度就很关键了,国内护肤品的上限是6%,而自然堂果酸的是5.5%。在提高刷酸效果的同时添加了双性复合物和天然β-葡聚糖有效舒缓了酸类带来的刺激,增强刷酸安全性。
考虑到酸类的刺激性,护肤品中的果酸pH值大多都在3.5-4之间,太低的刺激性会大,太高了又影响吸收,没啥效果了。因此经过长期研究,自然堂将果酸面膜pH值设为3.8,正是皮肤很适配的酸度系数。
图当然不是我,是我对象,我这张老脸就不出镜了。
最后说说我上脸的体验吧,第一次用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刺激性,没敢完全贴,留出了鼻部,嘴唇等皮肤比较菲薄的地方,但是过于担心了,并没有任何不适感,只有凉凉、滑滑的肤感。用完以后肉眼可见的肤质更好了,让我感慨熬夜的老脸可算是有救了。
上手的感觉很润滑。既不是水样的流动,也不是面霜的厚重粘腻。
对象刚用完的样子,简单擦了脸,但是还是可以看出皮肤更加有“水分”了,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她的大油皮变得清爽了。
目前我和对象的日常护肤都是它了,最开始她还觉得我这个直男的眼光能有多好,现在已经成功上车了,开始提醒我要准时敷面膜。
最后再说说我的看法,世上没有丑女孩,只有懒女孩。我相信只要只要找对方法,坚持正确护肤,一定能拥有绝佳素颜。
参考文献
1、Van Scott EJ, Yu RJ. Control of keratinization with alpha-hydroxy acids and related compounds. I. Topical treatment of ichthyotic disorders. Arch Dermatol. 1974 Oct;110(4):586-90.
2、Wang X. A theory fo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alpha-hydroxy acids applied to the skin. Med Hypotheses. 1999 Nov;53(5):380-2. doi: 10.1054/mehy.1998.0788. PMID: 10616036.
3、Liu H, Yu H, Xia J, Liu L, Liu GJ, Sang H, Peinemann F. Topical azelaic acid, salicylic acid, nicotinamide, sulphur, zinc and fruit acid (alpha-hydroxy acid) for acn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 May 1;5(5):CD011368.
4、Bernstein EF, Underhill CB, Lakkakorpi J, Ditre CM, Uitto J, Yu RJ, Scott EV. Citric acid increases viable epidermal thickness and glycosaminoglycan content of sun-damaged skin. Dermatol Surg. 1997 Aug;23(8):689-94.
5、Lee B, Heo J, Hong S, Kim EY, Sohn YJ, Jung HS. dl-Malic acid as a component of α-hydroxy acids: effect on 2,4-dinitrochlorobenzene-induced inflammation in atopic dermatitis-like skin lesions in vitro and in vivo. Immunopharmacol Immunotoxicol. 2019 Dec;41(6):614-621.
6、Gilchrest BA. A review of skin ageing and its medical therapy. Br J Dermatol. 1996 Dec;135(6):867-75.
7、Lu J, Cong T, Wen X, Li X, Du D, He G, Jiang X. Salicylic acid treats acne vulgaris by suppressing AMPK/SREBP1 pathway in sebocytes. Exp Dermatol. 2019 Jul;28(7):786-794.
8、Szymańska A, Budzisz E, Erkiert-Polguj A. Long-term effect of azelaic acid peel on sebum production in acne. Dermatol Ther. 2022 Jan;35(1):e15186.
9、Rocha MAD, Guadanhim LRS, Sanudo A, Bagatin E. Modulation of Toll Like Receptor-2 on sebaceous gland by the treatment of adult female acne. Dermatoendocrinol. 2017 Oct 4;9(1):e136157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