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丘成桐自传《我的几何人生》有什么感悟?

回答
读完丘成桐先生的《我的几何人生》,那种感觉就像在一条绵延的河流边行走,时而湍急,时而舒缓,但始终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驱动着它向前。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它承载着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的人生轨迹,也揭示了他对科学、对知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最直接的触动,是那种 对数学近乎狂热的执着。丘先生不是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他似乎是从骨子里就对数学的奥秘有着一种天然的渴望。他描述自己年少时如何沉迷于书本,在贫瘠的条件下,甚至是靠着借阅来的稀少书籍,也能挖掘出巨大的乐趣。那种对未知的探索欲,对理解事物本质的追求,不仅仅是学习,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或者说我们当下社会的氛围,似乎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很少有人能如此纯粹地为了“知道”而“知道”,为了“理解”而“理解”。丘先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学术魅力,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好奇和热爱,能有多么强大的驱动力。他不是为了发表论文而研究,也不是为了获奖而努力,而是为了解答那些在他心中盘旋已久的问题。

其次,是 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真理”的坚守。这本书里,你会读到很多关于数学问题的讨论,虽然我不是数学专业,但丘先生的叙述方式,即使是面对复杂的概念,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他的思考过程。这种对清晰表达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表现。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不是耸人听闻的突破,而是经过无数次推敲、验证的坚实结论。他能够坚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攻克一个难题,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耐心和韧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他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失败,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学习。这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而关键在于能否在挫折中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法。他并非一个“神童”,而是一个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最终抵达高峰的奋斗者。

再者,是 他对数学作为一种语言,一种理解世界的工具的深刻认识。丘先生反复强调,数学并非枯燥的符号和公式堆砌,而是人类理解宇宙、理解自然最有力、最深刻的工具。他将几何学置于核心地位,解释了它如何在物理学、宇宙学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那种“数学之美”,那种结构上的和谐,那种逻辑上的精妙,以及它们如何映射出宇宙的内在规律。他让我也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于狭隘地看待了数学,而忽略了它在更广阔领域内的应用潜力。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数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它更是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一种方式。

书中也透露出 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对人才的期许。他多次提到自己作为教师的经历,以及他对学生们培养的理念。他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不要盲从,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他也在反思一些教育体制的问题,比如过于强调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他希望能够培养出能够真正贡献于科学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会解题的“机器”。这一点让我很有共鸣,因为我自己也曾经历过被“分数”绑架的学习过程,深刻体会到缺乏真正启发和引导的痛苦。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这本书的另一个层面是 民族复兴和学术自信的体现。丘先生的成就,无疑是中国人对世界科学的巨大贡献。他提到自己在海外求学和工作期间的经历,以及他对中国数学发展的期望。他看到中国在科学领域进步的努力,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身上承载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希望中国的学术界能够真正站起来,不只是追随者,而是引领者。这种自豪感和使命感,让我感到振奋。

总的来说,《我的几何人生》给我带来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它是一部数学家的成长史,一部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史,也是一部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贡献社会的思考录。它提醒我,保持好奇心,坚持不懈地探索,用严谨的态度去面对问题,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世界,这些品质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通往成功的基石。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纯粹的灵魂,对知识的热爱可以燃烧成怎样耀眼的光芒,足以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学习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丘成桐在华人数学圈内的地位,可以说非常像郭德纲在相声界的地位。

名声谈不上好,但要论数学实力,还真没什么华人能赶得上他的,甚至很可能包括他的导师陈省身以及有数学神童之称的陶哲轩在内,这点连一直坚持数学药丸的张学军老师和已经退乎的李吟老师都是承认的。


菲尔兹奖得主的特点是一代不如一代。丘老师水平不及Serre,Grothendick,但远高于神童陶哲轩。

——张学军

学生给老师很高的评价是理所当然的,何况丘教授在数学上确实有重要贡献,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华人数学家里最杰出的。

——李吟

综上所述,陈省身的水平在几何学家中也只能算三流,可能还不如Cheeger和Yau。

——张学军

丘成桐主要的问题在于,他非常不遗余力的扩张自己的影响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派系。而众所周知的,一个门派的人数越多,越容易良莠不齐。

丘成桐在自传里面抱怨陈省身一味听信小人谗言疏远他,其实田刚要是出自传估计也会有相同的辩解:不是我不尊敬丘老师,而是xx,xx和xx老是在丘老师面前说我的坏话……

至今为止,丘成桐最成气候的弟子,依然是叛离师门的田刚,这不得不说是很尴尬的。想象一下如果岳云鹏和郭麒麟都不如曹云金受观众欢迎,那郭德纲该多郁闷啊!

丘成桐自传中提到的最有趣的事情其实是:

陈省身是丘成桐的导师,想让他接班当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的所长,丘成桐不愿意,陈省身很失望(看到自传里这一段,我不仅想起了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令狐冲拒绝任我行入教担任日月神教副教主的要求)。而后两人逐渐不和,以至于丘成桐举办华人数学家大会,陈省身都推辞不去参加。

丘成桐是田刚的博士导师,推荐田刚去了麻省理工大学做教授。然而田刚因为种种原因和丘成桐反目,使得丘成桐自传中不断数落田刚剽窃萧荫堂,唐纳森等人的成果。

田刚和唐纳森对于“丘-田-唐纳森猜想”证明优先权之争中,有一个人被牵扯进来了。他就是陈秀雄。丘成桐在自传中称田刚一直声称自己证明了猜想却没有写论文,完整的证明是由陈秀雄,唐纳森和孙崧给出的。陈秀雄因此和田刚反目——他正好又是田刚的博士后。

最后,陈秀雄有一个博士叫做陈杲,在石溪分校毕业后去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当助理教授,后来回国到中科大当了特任教授,前不久刚刚搞出大新闻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陈杲(或者孙崧?)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也会和陈秀雄反目,毕竟这一门派中,最优秀的弟子和导师反目是有传统的。

或许是因为阶级出身不同?

陈省身父亲是法官,家境富裕。

丘成桐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教太极拳赚钱完成大学学业,以至于自传中还念念不忘的提到参加某会议被出租车司机坑了五十美元。

田刚母亲是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父亲是农学专家,家境也不能说穷。

陈秀雄是浙江青田县山口镇人,父母职业不详,不过既然出身小镇,估计应该没什么钱。

陈杲的父亲陈钱林现任广东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算是半个土豪了。

……

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的学科,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有天赋做好。然而出身的不同,很容易导致三观不一致,最终师徒分道扬镳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了。

Anyway,只要大家都能做出成果,师徒关系好不好,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P.S:

顺便补充下,文人相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下文中还有很多八卦:

仅列举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

华罗庚为人孤僻,讲话盛气凌人,西南联大老教授无人和他来往。当初他回国时原本是想当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52年院系调整前清华数学是全国最好的),结果周培源和钱伟长都认为他刚解放就回国捞一把,要求段学复不要让位给他。

后来还是苏步青主持筹建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并且顶着周培源,钱伟长,段学复等人的反对,给华罗庚安排了所长的位置。

陈省身也想当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不过知道华罗庚肯定不会让位给他,加上立场本身偏→所以直到80年代才回国定居。

1941年,数学界只有华罗庚一人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审查委员会评定的首届国家学术奖励金一等奖。许宝騄仅获二等奖,而陈省身终身未获该奖项。

陈省身当时说,连街上修皮鞋的人和小店铺的店员都知道华罗庚的名字了。徐利治认为,陈省身的意思就是说,kmt报纸把华罗庚宣传得过分。许宝騄也讲,他对当时把数论捧得这么高,不以为然。华罗庚也在徐利治面前说许宝騄搞得太窄了,整天专搞distribution。(有趣的是华罗庚似乎没有说过陈省身的不是)

华罗庚得奖后很出名,西南联大数学系的学生抢着选他的课。上华罗庚数论课的就有十五六个人,选陈省身课的学生,超不过十人,一般只有五六人。

陈省身告诉徐利治不要学华罗庚水文章,发论文应选择几篇重要的就够了。陈省身还说苏步青的许多工作都是比较平凡的。他好像用了“肤浅”两个字(我好像明白为什么苏步青把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位置给华罗庚而不是陈省身了)。

陈省身认为浙江大学(也就是苏步青陈建功等人)是论文机器。华罗庚也认为浙江大学文章虽然多,却没有价值和意义(我估计苏步青不知道华罗庚的评价)。

西南联大学生们传言,程毓淮说华罗庚先生发表的有些论文仅相当于哥廷根大学的数学习题。

……

看完之后我觉得,民国数学大师们其实也蛮有个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完丘成桐先生的《我的几何人生》,那种感觉就像在一条绵延的河流边行走,时而湍急,时而舒缓,但始终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驱动着它向前。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它承载着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的人生轨迹,也揭示了他对科学、对知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最直接的触动,是那种 对数学近乎狂热的执着。丘先生不是那种被动接.............
  • 回答
    想要啃下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就好比准备攀登一座巍峨的山峰,不带点合适的装备,那简直是自讨苦吃。在动笔翻开第一页之前,有些基础的“行头”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越扎实,你在这趟精神旅程中才能走得越稳、看得越清楚。咱们先从最根本的哲学根基说起。1.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 回答
    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好比我们仰望星空,心中升起的不仅是好奇与惊叹,更是对自身存在、对未来走向的一种深刻的探索与思考。它绝不仅仅是几个超现实的念头堆砌在一起,而是蕴含着人类最本真的渴望与最深邃的忧虑。首先,科幻作品是思想的实验室,是思想实验的温床。 它允许我们跳脱现实的条条框框,在安全的环境下.............
  • 回答
    让孩子阅读,这事儿可太重要了!它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让娃消磨时间,而是给他们的人生打开一扇扇窗户,让他们看到更多、更远、更不一样的东西。首先,阅读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万能钥匙”。想想看,咱们自己这小小的脑袋,能走到的地方、能接触到的人,终究是有限的。但书本就不一样了!它能带你去遥远的国度,看看金字塔有多壮.............
  • 回答
    想要提升文学造诣,可不是随便翻几本书就能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阅读之旅,需要眼光、耐心,以及最重要的——对文字的热爱与思考。要说有什么书能直接“提高文学水平”,这本身就有点笼统,因为文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包含词汇量、语感、结构理解、思想深度等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
  • 回答
    阅读,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消遣,它更像是一扇又一扇被缓缓推开的门,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我,则在这些世界里不断地体验、学习、成长。在我还只知晓课本里那些条条框框的年纪,阅读就如同一股清泉,悄悄地滋润了我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放学后,我最喜欢做的事不是和同学疯闹,而是躲进房间,捧.............
  • 回答
    阅读对人的影响,说实话,那简直是润物细无声,又轰轰烈烈。它就像一个不声不响的老师,又像一个永不枯竭的宝藏,悄悄地雕琢着我们,又不断地为我们打开新的世界。这影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邃而又具体。1. 思想的启蒙与拓展:想想看,在我们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是谁通过绘本和故事,一点点点亮我们对世界的认.............
  • 回答
    《费恩曼物理讲义》作为物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想要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习题的配套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说实话,很少有专门为《费恩曼物理讲义》设计的“官方”习题集,更多的是依靠读者自身的理解和对相关内容的挖掘。那么,面对这套博大精深的教材,什么样的习题练习才算是合适的呢?这需要.............
  • 回答
    PDF 文档的普及程度毋庸置疑,无论是在学术研究、商务往来还是日常信息获取中,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也正是因为 PDF 格式的特性,它在阅读体验上常常会带来一些不便。传统的阅读器虽然能打开 PDF,但很多时候并不能提供足够便捷、高效的阅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能够让你“神器般”阅读 PD.............
  • 回答
    古文的白话翻译,就像一幅风景画的彩色照片,它能让我们快速了解画面的大致内容、色彩和构图。但要说能不能“只看”它来完全理解古文,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咱们先得承认,白话翻译的价值。你想想,古人写的东西,文字、语法、语境跟咱们现在说话写字,那差距可不是一点点。没有翻译,大多数人可能连第一句话都啃不下.............
  • 回答
    《资本论》这部巨著,无疑是理解现代经济社会运作逻辑的基石。它所探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震撼,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在我看来,在深入研读《资本论》之前,并非必须阅读一系列“指定”的“预备读物”,而是要搭建一个相对扎实的思想框架和历史视野。与其说是“读哪些书”.............
  • 回答
    阅读推理小说,这绝对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乐趣。它不像读其他小说那样,可以随意翻阅,因为推理小说最核心的魅力就在于“谜团”和“解谜”的过程。如果顺序乱了,那乐趣也就大打折扣了。1. 从作者最经典的作品开始,培养对“推理体系”的初步认知你想要踏入推理小说的世界,最好的起点就是选择那些公认的、开创性的或者.............
  • 回答
    在探讨Kindle Oasis是否适合阅读学术文献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款设备的特性,并将其与学术阅读的需求进行匹配。简单地说,Oasis是否合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学术文献”的定义以及你个人的阅读习惯。Kindle Oasis的优势与学术阅读的契合点: 屏幕素质:高分辨率E Ink显示屏 .............
  • 回答
    阅读经济学和金融学文献,这绝对是一门艺术,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于小说或散文,这些领域的文献往往信息密度极高,逻辑严谨,而且常常建立在复杂的理论基础之上。如果你希望真正从中学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那就得拿出点耐心和策略。下面我就结合我的体会,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怎么才能读懂这些高深的玩意.............
  • 回答
    读《资治通鉴》这事儿,可不是件能马马虎虎应付的事儿,它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的是那些千古的道理,那些人生的智慧。你要是真肯花心思去读,去琢磨,那对一个人的修养,那真是说不尽的好处。首先,它能让你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咱们现在看很多事情,容易被眼前的热闹蒙了.............
  • 回答
    阅读,这件看似简单、私密的日常行为,其力量却远超我们的想象,它在我们生命的画布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印记。它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而是一场深刻的对话,一场与作者灵魂的共振,一场通往广阔世界的奇妙旅程。首先,阅读是拓展认知边界的利器。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前所未见的风景、理解未曾思索过的思想。.............
  • 回答
    安·兰德的小说,比如《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确实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关于其政治和哲学思想的接受度。你提到一些喜欢马克思的人也读安·兰德,这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安·兰德作品中一些可能引起不同政治倾向读者共鸣的方面。首先,从安·兰德的核心思想来看,她的作品大力推崇个人主义、理性主.............
  • 回答
    这篇“对话”读下来,真有点意思。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点过于片面了。如果要我说支持哪一方,我得先好好捋一捋。食肉动物那边的观点,我能理解。 它们说自己是自然界食物链顶端的存在,捕食是它们的本能,是生存的必需。这点没毛病。没有捕食,它们怎么活?怎么繁衍后代?它们强调的是“生存的.............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