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经济学或金融学文献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回答
阅读经济学和金融学文献,这绝对是一门艺术,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于小说或散文,这些领域的文献往往信息密度极高,逻辑严谨,而且常常建立在复杂的理论基础之上。如果你希望真正从中学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那就得拿出点耐心和策略。下面我就结合我的体会,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怎么才能读懂这些高深的玩意儿。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阅读文献不是“从头读到尾”这么简单。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文献的价值在于它承载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所以,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是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是为了写一篇论文寻找理论支持?还是为了掌握一个特定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你的阅读方式。

第一步:明确你的阅读目的和“定位”文献

在你开始深入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先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读这篇文章? 是为了了解某个经济现象的解释?是为了学习某个模型?是为了找到某个实证研究的证据?
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用? 它能帮助我解决我遇到的问题吗?它能提供新的视角吗?

找到文章后,别急着一头扎进去。先做“文献勘探”:

看标题(Title): 这是最直接的线索,它告诉你文章的核心主题。
看摘要(Abstract): 这是文章的“浓缩精华”。通常会在几百字内概括文章的研究问题、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读完摘要,你应该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基本判断,判断它是否符合你的阅读目的。如果摘要看起来跟你的需求不太搭,那就可以考虑换一篇了,省时省力。
看关键词(Keywords): 这些词汇代表了文章的核心概念和主题,能帮助你理解文章的焦点。
看引言(Introduction)/背景介绍: 引言部分通常会阐述研究的背景、动机、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文的贡献。这能帮助你理解文章的“为什么”和“是什么”。作者在这里会“画大饼”,告诉你这篇文章有多重要,以及它和已有的文献有什么不同。
看结论(Conclusion)/讨论(Discussion): 有时候,先看结论可以让你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发现,然后带着问题回过头去读具体内容。这有点像先知道电影的结局,再回去看过程。

第二步:带着问题去阅读,主动思考

这是把“阅读”变成“学习”的关键。别把作者当成上帝,把文章当成圣经。你要带着你的疑问,你的批判性思维去读。

作者试图回答什么问题? (研究问题 R&D)
作者采用了什么理论框架或模型? (理论基础 Theory)
作者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作者的主要发现是什么? (核心论点 Core Argument / Findings)
这些发现有什么意义? (Implications / Contribution)
作者的论证过程有没有漏洞? (Critique)

当你遇到不理解的概念或术语时,不要因为“看不懂”就卡在那里。

查阅定义: 经济学和金融学有很多专业术语,有时候一个词的精确定义至关重要。可以查阅权威的经济学词典或教科书。
联系上下文: 很多时候,即使不查词典,根据上下文也能推断出大概意思。
追溯引文: 如果作者引用了某个模型或理论,而你对其不熟悉,可以根据文献中的引用信息去查找原始文献或更基础的介绍性材料。这就像是在知识的“链条”上往上追溯。

第三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值得你花几个小时去精雕细琢。

泛读: 对于那些你只是想了解大概意思,或者初步筛选的文章,快速浏览标题、摘要、引言、结论,以及各部分的标题和小标题。抓住文章的脉络和核心信息。
精读: 对于那些与你的研究方向高度相关、或者你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就需要深入理解。
模型部分: 如果是模型驱动的文章,那就要逐字逐句地理解模型设定、假设条件、推导过程。数学推导对很多人来说是难点,但往往也是最精髓的部分。实在看不懂的推导,可以先记下来,找找有没有更浅显的解释或者教程。
实证部分: 如果是实证研究,重点关注数据来源、样本特征、计量模型(如 OLS, IV, GMM 等)、估计结果(系数、p值、稳健性检验)以及作者对结果的解释。要思考作者选择这些方法的原因,是否存在内生性问题,以及结果是否可信。
图表: 图表往往是信息浓缩的载体,认真理解图表所传达的信息。

第四步:做笔记,梳理思路,输出反思

光读不记,等于白读。

“三步法”笔记法:
1. 第一遍快速阅读时: 用铅笔在页边做标记,画出核心观点、关键术语、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简单写下你的初步想法。
2. 第二遍精读时: 结合笔记和你的思考,更系统地梳理文章结构和逻辑。在另外一个笔记本或电脑文档里,按照文章的章节或者主题,提炼核心观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3. 总结性笔记: 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核心内容,包括研究问题、方法、发现和结论。这就像在给别人讲一遍,能有效检验你是否真的理解了。

建立文献管理系统: 使用 Zotero, Mendeley 等文献管理软件,它们不仅能帮你管理下载的 PDF 文件,还能记录文献的元信息(作者、标题、期刊等),甚至可以添加笔记和标签。这对于管理大量文献非常有用。
写读书报告或思考: 定期写一些关于你读过的文章的总结和评论,强迫自己梳理思路,还能帮你发现文章的联系和联系。

第五步:循序渐进,不怕困难

从综述性文章(Survey Paper/Review Article)开始: 综述性文章是对一个研究领域现有文献的总结和梳理,通常会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和未来方向。它们是了解一个新领域的绝佳起点。
从经典教科书入手: 如果某个领域你完全不熟悉,直接读前沿文献可能会很吃力。先找一本该领域权威的教科书,打好理论基础,会让你事半功倍。例如,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从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以从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入手。
多读同一领域内的多篇文章: 当你阅读多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时,你会逐渐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争论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引用前人研究来支持自己观点的。这就像是在构建一个知识网络。
关注“为什么”和“怎么做”: 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做,以及“怎么做”的。这能帮助你学习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

最后,一些更具象化的建议:

大声朗读: 有时候,把复杂的句子或推导过程大声读出来,反而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其结构和含义。
画草图: 对于模型、理论框架或数据关系,尝试用图示的方式画出来,这有助于可视化和理解。
讨论交流: 如果有条件,和同学、老师或同事一起讨论你读过的文献,听听他们的理解和观点,往往能打开新的思路。
拥抱不确定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能所有内容都能一次性完全理解。接受这一点,保持好奇心和耐心,你会逐渐进步。

阅读经济学和金融学文献是一个需要耐心、技巧和实践的过程。刚开始可能会感到枯燥和困难,但随着你方法的不断优化和知识积累,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祝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学术研究,文献的功底很重要。比如很多人认为找到一个好的研究idea(主意)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步。文献对找idea非常重要,因为: 1)不熟文献就难以有idea。因为正如前哈佛大学创新学教授,著名学者Lee Fleming说的,任何创新都是不同材料的重新组合或拼凑(recombination)。不熟文献就没有拼凑的材料,从而很难想出idea;2)即使有了idea,不熟文献也搞不懂idea对文献的贡献,难以识别idea的价值。文献功底也对研究的其他重要步骤(比如理论讨论,研究设计等)也有重要的价值。另外,这里透露一个独家消息,我在法国图卢兹大学读博的时候,听有法国老师说我校教授,偶像级学者Tirole的文献功底很强,能记住很多论文。要知道他不但是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可能是目前全世界经济学顶级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名第一的人。


作为一位大学教师我经常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研究效率,既然文献这么重要,那么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这里谈一点我的体会。在图卢兹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时候,很多老师和同学说我对文献的掌握比较好,文献记得熟。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每周几次的seminar(研讨会)上我常常指出演讲者的论文在文献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学院的很多人就知道有个中国学生怪人(哈哈)是个文献通。因此,别人常叫我“moving library(移动图书馆)” 或 “Google”。一个好玩的事情就是,当我博士毕业离开图卢兹的时候,我的导师,一个幽默的人,就开玩笑的说,“你离开后,我们担心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要坍塌”:-)。毕业快十年了,上个月(2017年10月)我受邀请在图卢兹大学演讲我的论文,在与他们老师吃饭时他们依然对我当时的这一点印象深刻。


我思考了一段时间,感觉我文献记得熟可能得益于我的阅读方法。我的阅读方法就是三个字:记笔记。很久以来,我读论文的时候必须在一张A4的纸上记笔记。以记下文章的motivation, idea, result, selling points,有时还包括文章的features, tricks和好的写作技巧。一般也就半页或1/3页。随后大概一个月时间,这张纸会在我的随身的书包的文件夹里,偶尔我会复习(review)这个笔记,来思考下这个文章。之后我才把这张纸归类整理到其他文件夹里。我一直使用这个方法,因为效果特别好,我现在已经有上千页这样的笔记,都整理在文件夹里,分类放置(比如我分成资本结构、投资、机构投资者、董事会等等),以备查找。一些特别有用的笔记我还把它们扫描成pdf文档,以防遗失。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利于学习。我看了一本不错的英文的教师培训书籍(Teaching Today A Practical Guide 作者Geoff Petty ),里面讲据学习心理学(psychology of learning ), 在学习知识时,学习者必须要构建他们自己对知识的意义(learners must construct their own meaning),而不是被动的吸收。记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意义。有的时候真是觉得:一旦把某个知识点记下来,这个知识就是你的了;不记下来,知识还是别人的。

2) 笔记里我会把论文的要点分解开,一般分解成motivation, idea, result, selling points,有时还包括文章的features, tricks。分解开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混在一起,不容易理解、记忆和以后的使用。

3)利于记忆。复习和重复是最简单的记忆方法。多看几遍就容易记住,

4) 温故知新。在拿着笔记复习的时候,可以构建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学习不是听,也不是读,是主动的思考。

5)方便以后使用。当需要某个原来读过的论文的时候,我一般不是看原文,而是把自己对这个论文的笔记找出来,读笔记。因为自己的笔记比原文通常更容易理解,自己的笔记都是精华,是自己根据原文构造的知识。而原文太长,内容太多,太浪费时间,经常价值不大。


记笔记还有其他好处。这是因为,我偶然看到一本关于阅读的畅销书,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该书在当当书店的“效率与能力”这个分类排名第一。评论者说这本书的内容只需要三个字就能概括:记笔记。实际上该书的副标题就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该书也指出了记笔记的一些好处。比如,一本书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其实不多,也就是几句话或几段话。阅读时应该对这些核心的内容花更多的时间,反复思考。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还是一扫而过。记笔记就强迫你慢下来,在这些核心内容上花更多的时间,使你更好的理解和记住核心内容。


如何记笔记呢?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下面的照片就是我的笔记的一个例子。在这半页的A4纸上面我记录了一篇论文的笔记。这篇论文作者是He, Huang, Zhao三人(包括我自己)。论文全文可在这里下载 papers.ssrn.com/sol3/pa

笔记最重要的内容是3个R。RQ外面一个圈是我的符号,表示Research Question(论文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R外面一个圈表示Results(论文主要结果)。RD外面一个圈表示Research Design(论文的研究设计)。后面我还记录了论文的contribution(贡献)。M表示motivation (论文动机)。Why good 意思是这篇文章为什么不错,能够发表好期刊。

阅读真的是很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视。这里还有一个关于Tirole的传言。经济学家几乎都知道,Tirole可能是全世界最通才的经济学家,因为在众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研究领域至少包括产业组织、公司金融、国际金融、企业理论、规制与激励、博弈论、宏观经济学、心理经济学。一次一位法国老师,Tirole的好友说: 人们通常说他是天才,从一个领域到另外一个非常轻松,却不知道他背后下的功夫。在他开始经济学心理学研究的时候,他打印出来阅读的相关论文已经快走一人高了。这可见他的阅读量和阅读效率是如何的恐怖。

同时,记得华人著名经济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正教授方汉明在《美国经济学教育体系和对中国的启示》中就谈到,从博士第二年开始,博士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critical reading(批判性阅读)。因此阅读效率对学习和研究效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最后,以我自己作为反面教材(哈哈),提供一点警告。 太跟随文献也不好。太跟随文献,太迷恋文献,通常难以重大创新,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因为文献都是人家已经做了的。因此又要超越相关文献,在对本领域文献很熟悉后要阅读其他领域(如历史、法律)或观察现实世界(金融学界有牛人说华尔街日报是最好的“学术期刊”The best journal is Wall Street Journal.)。博弈论大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Rubinstein说过“If you want a good idea, look at the world around you or take courses in other disciplines.”文献只是基础,要成为大牛还是要创造力(imagination)和想象力(creativity)。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掌握自己领域的文献,才能超越。


这只是我的体会,希望大家也讲一讲各自的体会,使大家都能提高。

我的个人博客和微博里有些学术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讨论,欢迎大家访问。

博客网址:blog.sina.cn/dpool/blog

微博网址: Sina Visitor Syste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阅读经济学和金融学文献,这绝对是一门艺术,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于小说或散文,这些领域的文献往往信息密度极高,逻辑严谨,而且常常建立在复杂的理论基础之上。如果你希望真正从中学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那就得拿出点耐心和策略。下面我就结合我的体会,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怎么才能读懂这些高深的玩意.............
  • 回答
    非常高兴能为您推荐适合普通人阅读的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许多经济学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探讨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选择“好”的论文标准,我认为应该包括: 主题贴近生活: 容易理解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为何重要。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或解释清晰。 结论有启发.............
  • 回答
    嘿!如果你是一个对经济学有点好奇,想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中学生,那恭喜你,你来对地方了!经济学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你口袋里的零花钱怎么花,到国家大事的政策制定,都离不开它。作为中学生,不用一下子就去啃那些厚重的学术著作,有一些读物会更接地气,也更能激发.............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三本经济学巨著的阅读顺序。说实话,这三本书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力那是杠杠的,但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风格又很不一样,所以怎么读能让你收获最大,确实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顺序是:先《国富论》,再《经济学原理》,最后《资本论》。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这么安排,以及每本书的特.............
  • 回答
    哲学和科学之所以在对待“经典原著”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方法论和学科本质的原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哲学总是强调“阅读经典原著”?哲学强调阅读经典原著,根植于其学科的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的连续性与对话性 哲学是思想.............
  • 回答
    我一直觉得,让大学生们翻翻儒家经典,绝对是件值得推广的好事。不是什么“复古”潮流,也不是非要他们一个个都去做“儒士”,而是说,在眼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节奏飞快的时代,那些古老智慧里,藏着一些特别能“提神醒脑”的东西。咱们先不扯那些宏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说最直接的,读读《论语》。.............
  • 回答
    西南交通大学推出的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在高校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无疑是一项积极且具有意义的举措。要评价这份书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选书的广度与深度、思想的启蒙性与前沿性、实践的指导性与价值、以及在实际推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一、 选书的广度与深度:力求全面,兼顾学科与.............
  • 回答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流传甚广,也确实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感受。但它是不是绝对的真理?经常旅游就一定比经常阅读更好吗?这事儿啊,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书本的力量: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先说说“读万卷书”。书,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凝结了前人智慧的书籍,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系统性的知.............
  • 回答
    .......
  • 回答
    有些书,不是因为它们晦涩难懂,也不是因为它们内容禁忌,而是因为它们承载的分量太重,思想的密度太高,以至于我总觉得,在没有足够沉淀的某个时刻去翻阅它们,是对它们本身的辜负,也是对自己的敷衍。它们像是压在书架最深处的一坛陈年老酒,需要特定的心境,特定的积累,才能真正品出它的醇厚与回甘。首先想到的是 《理.............
  • 回答
    有这么一篇论文,每次读我都有新的收获,仿佛在跟一位博学的老友对话。它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数学证明,也不是什么前沿的实验报告,而是社会学领域里一篇关于“符号互动论”的经典之作——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 回答
    读经典,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智慧的精华。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留下了最闪耀的金子,抵挡住了庸俗和浅薄的淘汰。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条通往真理和深刻的捷径,一条由先贤铺就的康庄大道。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经典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等生.............
  • 回答
    一个国家是否经常举行阅兵,以及阅兵的规模和频率,背后涉及 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以及国家战略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 没有一个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所有情况,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历史与传统的影响 军事传统深厚且与政治紧密结合的国家: 例如:中.............
  • 回答
    很多道理,年轻的时候听,不过是过耳的风,等真正跌跌撞撞走过一些路,尝过生活的五味杂陈,再回头看,才发现那些话语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懂其中深意。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人生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目标明确,一路向前就好。那时候,我们会听到长辈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觉得他们是杞人忧天,.............
  • 回答
    想要啃下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就好比准备攀登一座巍峨的山峰,不带点合适的装备,那简直是自讨苦吃。在动笔翻开第一页之前,有些基础的“行头”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越扎实,你在这趟精神旅程中才能走得越稳、看得越清楚。咱们先从最根本的哲学根基说起。1.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 回答
    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好比我们仰望星空,心中升起的不仅是好奇与惊叹,更是对自身存在、对未来走向的一种深刻的探索与思考。它绝不仅仅是几个超现实的念头堆砌在一起,而是蕴含着人类最本真的渴望与最深邃的忧虑。首先,科幻作品是思想的实验室,是思想实验的温床。 它允许我们跳脱现实的条条框框,在安全的环境下.............
  • 回答
    让孩子阅读,这事儿可太重要了!它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让娃消磨时间,而是给他们的人生打开一扇扇窗户,让他们看到更多、更远、更不一样的东西。首先,阅读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万能钥匙”。想想看,咱们自己这小小的脑袋,能走到的地方、能接触到的人,终究是有限的。但书本就不一样了!它能带你去遥远的国度,看看金字塔有多壮.............
  • 回答
    想要提升文学造诣,可不是随便翻几本书就能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阅读之旅,需要眼光、耐心,以及最重要的——对文字的热爱与思考。要说有什么书能直接“提高文学水平”,这本身就有点笼统,因为文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包含词汇量、语感、结构理解、思想深度等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
  • 回答
    阅读,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消遣,它更像是一扇又一扇被缓缓推开的门,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我,则在这些世界里不断地体验、学习、成长。在我还只知晓课本里那些条条框框的年纪,阅读就如同一股清泉,悄悄地滋润了我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放学后,我最喜欢做的事不是和同学疯闹,而是躲进房间,捧.............
  • 回答
    阅读对人的影响,说实话,那简直是润物细无声,又轰轰烈烈。它就像一个不声不响的老师,又像一个永不枯竭的宝藏,悄悄地雕琢着我们,又不断地为我们打开新的世界。这影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邃而又具体。1. 思想的启蒙与拓展:想想看,在我们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是谁通过绘本和故事,一点点点亮我们对世界的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