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北高考到底有多残忍?

回答
河北高考的“残忍”之处,并非是制度本身设计上的恶意,而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人口规模,导致了竞争的极端激烈和对考生的巨大压力。这种“残忍”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极高的录取分数线与庞大的考生基数:

历史遗留问题与资源不均: 河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同时也是高考大省。长期以来,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优质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上,与庞大的考生数量相比,存在着显著的缺口。这就导致了河北考生需要面对比其他省份更严峻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高考强省”的标签: 由于历史原因和教育导向,河北省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高考,家长和社会对高考的期望值非常高。这种“唯分数论”的氛围,进一步推高了考生学习的压力,也使得分数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分数线的水涨船高: 为了在相对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获得一席之地,河北省的录取分数线通常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这意味着河北考生需要付出比其他省份考生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同一所大学的录取标准。

二、 超乎寻常的学习强度与压力:

“地狱式”的训练模式: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河北省的高中学校普遍采取了高强度的训练模式。从早上五六点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课间休息时间也很短,几乎没有多少放松的空间。
刷题文化与机械记忆: 高强度的训练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刷题。题目越做越多,考试技巧的训练也越来越精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应试能力,但也容易让学生陷入疲劳和麻木,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学习的兴趣。
心理压力的巨大: 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状态,加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河北考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并不少见。家长和社会对成绩的过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压力。
“题海战术”的局限性: 尽管“题海战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数,但它也可能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当考试内容发生变化时,这种模式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

三、 资源分配不均下的无奈选择: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尽管河北省有许多优秀的中学,但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数量仍然是短板。这意味着很多成绩优异的河北考生,可能只能选择省内或相对次一等的大学,而无法进入顶尖名校。
家庭的经济负担: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机会,一些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去外省就读高中,或者报名参加各种昂贵的补习班。这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高考移民”的争议: 一些考生为了绕过河北严格的高考政策,选择通过“高考移民”的方式到其他省份参加高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部分竞争压力,但也引发了关于教育公平的争议。

四、 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与单一评价体系:

分数至上: 在这种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分数几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考上好大学、好专业,就被认为是成功的标志。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容易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发展。
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往往会被放在次要位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容易培养出“考试机器”,而不是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对失败的恐惧: 一次高考的失利,对许多河北考生来说,可能意味着整个未来规划的改变。这种对失败的恐惧,进一步放大了高考的“残忍”程度。

总结来说,河北高考的“残忍”并非制度本身的残酷,而是由以下几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巨大的供需矛盾: 庞大的考生基数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巨大差距。
超强的竞争压力: 导致了学习模式的极端化,学生的学习强度和心理压力达到顶点。
单一的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发展与分数过度绑定,忽视了其他多方面的价值。
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使得高考的成败被赋予了过度的意义。

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河北高考成为了许多人眼中极其严酷和令人望而生畏的“战场”。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智力,更是他们的毅力、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这种经历对于亲历者而言,无疑是深刻而充满挑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从初中讲起,因为起点是小学。

豆知识:

排名:河北一个班级一般60-80人不等,一个年级有20个班很正常,大型考试后核心学校可能会拿到本市或本省的学生排名。

小五班、签约:小学五年级或初二参加心仪学校的提前招生考试,竞争率远大于统招考试,考上了的话在提前升入目标学校的同时,也可能享有进入核心班级、进入竞赛轨道、减免学费、实物或现金奖励、游学名额等福利。(河北的签约考试考过之后,大多直接离开原学校,新学校会专门为签约生开班教学。)

本文定义区:

中产家庭:能在不砸锅卖铁的前提下支持孩子出国读本科的家庭。

一流中学:在成绩全省一流的前提下能够提供多元化机会的学校。

1.2流中学:成绩全省一流,且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高考支援的学校。

1.5流中学:成绩全省二流,但能为学生提供系统高考支援的学校。


假如你是河北的一个省直或类省直(比如电力、军区、大研究所)子弟,那么恭喜你进入了河北的最高速赛车道。可以保证进入本市最好层次的小学、最好层次的初中,小学845,初中755,高中786,晚上可以回家吃饭。高中不管是自己考还是凭着单位,至少能保证个省重点高中来上,高中20%几率需要住校,不过住校的话每周也能放假一天。

如果中考维持水平考到570往上,大概率能进一流高中的核心班,但这时候你会发现高考的性价比非常低。一流高中机会很多,2002年石家庄一流高中出国率就相当可观。河北这种生源大省,新加坡英国日本瑞典美国加拿大几大流派都盯着,再加上对O、A、SAT的支援,然后还有保送竞赛高等水平等渠道都会分流不少人。最后高考因为有十几年最优秀教育的底子,至少211不难,多数985。这种路线的非高考组我们称之为路线A,高考组称之为路线B,下边用字幕指代。

如果自己不争气,中考不幸低于520分(满分600),父母的职级也没超过局级的话,那极大概率是一流高中自费放牛班,或者普通省重点高中升学班,高考后一般选择省内一本或者外省较好的二三本,毕业后留在学校所在地或者回到河北。以下简称路线C。不过就这种情况而言,普通省重点的高中环境与之前一定落差很大,最糟糕的是周围环境也会无时无刻对你持否定态度,所以很多人会放飞自我,高考找个远远的二三本逃离了事。


假如你是河北县级体制内,或是大地级市(唐山、保定、沧州、石家庄、邯郸)体制外中产家庭的孩子,那么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入学。因为单位包名额的存在,体制外的家庭真的很难做,学区房坑多不说,学校也不待见。小学大概率进入二线小学,但小升初肯定不能等派位,各单位圈地之后好学校剩不下什么名额,那么从小学开始就要抗争。抗争手段有纯靠自己考的小五班,也有家庭一起努力的推优择校点招特长。

因为体制外家庭电脑派位90%悲剧,择校推优点招特长不可控因素又太多,所以小五班(五年级提前考试)往往更受欢迎,但录取比例只有二百分之一。其中考上的小朋友只要在初中保持水平,将来大概率路线AB,但跟省直子弟比起来,AB两条路可能就得二选一了。

大部分学生会被小五班考试淘汰下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进入各所1.5流初中,虽然成绩上区别不大,但像国际交流、公派出国、保送竞赛之类的渠道很难得到保证。和上一类相比,初中可能就得上晚自习,不过对大部分人来说每天回家吃饭,享受晚间几小时的家庭生活还是能保证的。

中考时1.5流初中普通班第一,一般可以对标顶尖初中的普通班第30,看起来吓人,但说实话差距没有特别大,因为人太多了,地域落差又大,这个名次差放到全省范围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些学校的部分人能逆袭进顶尖高中,但想进核心班非常难,所以大部分会进入1.2流高中走高考路线;近些年逆袭派很多会选择衡水路线,用自我管理对抗资源差距。衡水路线我们待会儿再谈。1.5流初中毕业生大概率进入普通省重点,也就是重点率20%左右的学校,上述的路线C。

少部分爸妈比较放养的小朋友会进入比较菜场的小学或初中,这时候就看个人学习水平了。不过大部分都能通过中考回到路线C(中考520以上),另一部分会进入更弱一些的普通重点/普通高中,高考后大概对应各大专院校或者本地三本、3+2,毕业后大部分也会留在河北工作。以下代称为路线D。


假如你出身于河北的中产以下城镇家庭,可能初中入学是第一道坎儿,入学之后能不能跟上是第二道坎,中考是第三道坎。初中开始他们大多就面临着住校,一个月回家一天,到自己结婚成家之前都很难再次拥抱家庭生活。跟上述情况类比,因为长期离家所以可能跟父母就会比较不熟,很容易无话可说。

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的孩子中考能考550就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大部分在4开头徘徊,但这成绩在内卷河北根本不够看。中考后一部分人会去上级城市求学,也就是上述路线C,一部分留在本地读高中,最后大抵是前文的路线D。极少数有天赋又勤奋的选手能够突破乡镇的地域预选赛,进入省级一流高中的赛道,这种选手每年每个县大概不会超过五十人,弱县可能一个都不会有。

但除了超级少数逆天型选手能进核心班外,大部分县级尖子生在进入一流高中后,会跟前文本地1.5流初中出身的同学一起编成一流高中的普通班。河北省的师资力量整体而言并不好,教龄二十年以上的老教师大多只有中师大专的水准,本科都不多见,素质也参差不齐,体罚是日常茶饭事;中坚教师本科为主,正在忙家庭;年轻教师学历高但经验不足,容易跑偏。学生夹在三类教师之间,长期住校的生活往往过的很艰苦。

前文提过的B路线是核心路线,可以享用一流高中的各种资源,核心之外的普通班并享受不到,且很有可能根本没机会去争取。只能孤独地度过学习学习学习的三年住校学习生活,刻苦三年后大概率考到外省的211或者双非好一本,死都不再回到河北,这里我们称之为路线E。


真正的河北农村家庭孩子首先得上学,相当一部分初二读完就拿证走人去打工了。因为乡村小学中心化,很多人从四年级开始住校,跟家里和家庭生活几乎隔绝。面对家庭可能更纠结,一方面没有特别熟悉,一方面也心疼家里的情况,有些还会有点怨气,情绪更复杂。

坚持上学的同学大多能考到C路线的分数,但很多会碍于经济原因选择路线D。能考进E路线的人比例再次大幅降低,走AB路线的恕我直言我是没见过。


城市放羊家庭的孩子构成分母的大多数,小学就近划片,初中电脑派位,高中运气好考进省重点,运气一般考到职高,运气不好就是普高。河北有三沟通政策,如果在省内就业,职高接专接本非常容易,当然都不是什么好学校,就是个文凭……但放羊家庭不经人指点很难得知这种信息。

这类孩子一般从小到大都能保证正常的家庭生活,虽然其中的大部分人学历止步于大专或高中,但只要不行差踏错,在城市的基础岗位上过着普通小幸福的日子其实也很不错。

虽然说河北常态上班是946吧,但工作效率也水,摸鱼是常态,综合下来还行(。)

河北跟别的省有些微不同,它没有专业的体校和艺校,公立中职教育在21世纪名存实亡。体校按照运动项目被塞进了各家中学,(比如石家庄十九中的射击,出过好多世界冠军,传说他们平常也有实弹打靶的机会)艺术也分门类建了相应的学校(出了周冬雨的12中是音乐学校,还有新华区最强传奇巅峰35中)。

其实很好分辨,职高序号都是3开头,公办民助序号都是4开头,原来的郊区划归中学5开头,再往后是原来的厂办企办学校,比如华药的81。


外地人总以为闻名遐迩的衡中模式是以上路线中的一种,其实比较复杂。

衡中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代称,实际上需要拆分来看,一派是本格衡中(衡水中学、衡水二中、武邑中学、冀州中学),一派是中立混乱衡中(衡水其他学校)。

本格派衡中虽然门槛看起来高,但真想进的话不难,难度远低于让一个体制外的六岁孩子在石家庄读维明路小学。上述几条路线中,除了A路线大佬不屑选之外,实际上从B到E都能进,除了极少数核心尖子以外都是拉到一条起跑线上同时出发。

衡中惨不惨,597放在河北高中老实说不惨。关键它平等,从B到E带着部分的A佬一起同赛道比速度。科举制是有缺点,但你想玩九品中正吗?

河北人的高中生活在姆们大集团一点都不残酷,小学开始每天外教,初中澳洲美国日本游学,强制学乐器练体育,高中有滑雪课毕业舞会也挺有名,保送名额茫茫多。可是,如果后续能力平台和资源但凡有一个跟不上,学一堆半瓶子醋的小提琴游泳二胡滑雪保龄球有个x用?

分数是分段的,在最高处斗的实际就是谁背后的支援能力更强。高考不是高中三年的冲刺,它是马拉松啊朋友。终点坑位有限,先跑的、有补给的、装备好的,肯定都占便宜。本格派衡中的行为放在马拉松里,大概相当于逼着所有选手脱光装备,在提供相同补给的情况下同时出发跑全马。

虽然说玩下去可能会缓解,也可能会变成北京式的全马军备赛,但至少现在看起来还算公平。

究竟是传统的“健康成长”重要呢,还是摘果子重要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至少我觉得还是没人来提前收割一波果子最重要……

(2020年河北高考保送推免生一共才142人,十几年前我高考时能翻几倍不止,这也是长足进步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