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的生死好似小学计算题:
假设蔚来每年花100亿,但每年又能从资方融资200亿,而融资额又以每年20%速度递减。
问:蔚来什么时候死?
卷面题有标准答案,但现实题不会有标准结局,有的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会死,但蔚来活到了10万台量产车下线。
10万台量产车多么?这不多。
按传统车企40-60JPH的生产节拍计算,单班标准8H,日产320-480台,月产约1W,大约一年内就可以实现10W台产量,而蔚来 自2016年落户南京量产开始,至今已有四年多。
这意味着蔚来有大约三年的时间不满产,白白养着设备和工人。对于车间工人而言,有半个月不开工就有可能到街边摆摊卖手抓饼了;一个月不开工,工人就另寻厂家,蔚来再开工人却招不回来了。新招人的话又得重新培训,适应熟练度、生产爬坡。
对于设备而言停产将造成更大的浪费损失,比如:
所以大部分主机厂常年维持两班倒满产运营的状态。很多主机厂对于停产极其敏感,若供应商违约导致停产,罚款通常在几百甚至上千美元/分钟。
众所周知,蔚来通过代工解决这些“产能管理”难题。这也是大多数新势力都面临的难题。
销量不足以支撑生产时,代工是新势力最佳选择。
要么就像恒大那样能源源不断续费。否则“虚胖”如乐视,也只能远遁大洋彼岸永远下周回国。
蔚来目前还存在着至少一个班次的产能浪费,浪费率达到50%,真的不能说是成功。只能说蔚来过了生死期,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蔚来定位高端看似是主动选择,其实也是被迫之选。
在运营和生产成本不占优势时,杀入主流竞争区间是自投火坑,别人打价格战就能拖垮蔚来。扛得住特斯拉的跳水降价挑战,也扛不住传统车企的价格战。
所以蔚来必须避开竞争最激烈的15-30W的价格区间(小米宣称未来产品定位在10-30W真的很有勇气),定位高端独辟蹊径。在舒适区站住脚再图谋争市场。
但是高端区间也将不再舒适,“传统车企”已盯上了这一区间,比如即将上线的国产奥迪e-tron,还有奔驰EQC等产品,要抢夺的就是蔚来和小鹏的舒适区。
豪华品质方面BBA显然更有经验,比如e-tron仪表板饰条提供碳纤维、拉丝铝、实木、动态铝四种材质,还有针对中国用户专门开发的编织碳纤维饰条和颜色,线条、缝隙、对称、对齐、针脚等细节感受也融合厂家对国内消费者的掌握。
标识照地灯,30种配色氛围灯、30种配色轮廓灯等视觉标识。
更成熟的驾控体验,脱困、爬坡、过弯、过坑、交叉轴、麋鹿等表现都普遍比新势力有经验优势。
这些工艺也都增加了供应链复杂程度,而驾驭供应链又是传统车企的长处。
蔚来等新势力未来的生存空间会日渐拥挤。如何在拥挤中找到自己的路,蔚来想好了吗?
所以,现在还不是蔚来庆功的时候,依然要保持十二分清醒。虽然完成了百进十的海选资格赛,但10强里选冠亚季军的决赛将更残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