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奏钢琴,尤其是初学者,看到五线谱上的调号时,常常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几个升号()或者降号(b)出现在谱号后面,到底代表了什么,它们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力求让大家看得明白,理解透彻。
首先,我们得知道,钢琴谱上的调号,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演奏而设计的“约定俗成”。它的核心作用是告诉我们,在整首乐曲中,哪些音需要默认被升高或降低,而不需要在每个音符上都单独标记出来。 这样一来,谱面会更加简洁,我们也能更快地识别旋律和和弦。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调号,每当遇到一个升F音,我们都得在F音符上面画一个升号。如果乐曲里F音出现次数很多,那谱子得多乱!有了调号,我们只需要在调号的位置上标记一次,后面所有的F音,只要它没有被取消(也就是出现自然记号b),我们都默认它是升F。
那么,这些调号的出现,到底有什么“原理”可言呢?这就要从音乐的“音阶”说起了。我们知道,音乐的基本骨架是音阶,最常见的音阶是“C大调音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do”,这些音在钢琴上分别是C, D, E, F, G, A, B, C。你会发现,C大调音阶的音,在键盘上都是白键。也就是说,C大调的调号是“空”,没有升降号。
当我们要去写其他的调性,比如G大调时,我们发现G大调的音阶(G, A, B, C, D, E, F)和C大调的音阶不一样。G大调的音阶里,需要一个升F(F)。如果我们在G大调的乐曲里,每次遇到F都标记升号,那也太麻烦了。所以,音乐家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乐曲一开始的调号位置,就明确告诉你,这首曲子需要用到升F。 这样,整个乐曲里所有的F,默认就是升F了。
那为什么是升F呢?这里面就涉及到音乐理论中“五度循环”的概念。简单来说,每一个大调,它的“属调”(也就是相隔五度关系的那个调)的调号,会增加一个升号。从C大调(无升降号)开始,向上数一个五度音,是G。G大调的调号是F。再从G大调往上数一个五度,是D。D大调的调号就是G大调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升号,变成了F和C。这个规律一直循环下去,就形成了“升号调”的顺序:F, C, G, D, A, E, B。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往C大调的“下属调”方向去推导,也就是“降号调”。C大调往下数一个五度是F。F大调的音阶是F, G, A, Bb, C, D, E。和C大调相比,F大调需要一个降B(Bb)。所以,F大调的调号是Bb。再往下数一个五度,是Bb大调。Bb大调的调号就是在F大调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降号,变成了Bb和Eb。降号调的出现顺序也很有规律:Bb, Eb, Ab, Db, Gb, Cb, Fb。
所以,你看到的调号,它的出现顺序和数量,就决定了这首曲子是属于哪个大调(或者它的“关系小调”)。比如,看到一个升号,我们就可以猜到这首曲子可能是G大调,或者是它的小调E小调。看到两个升号,那就是D大调或者B小调。看到一个降号,那就是F大调或者D小调。
更神奇的是,调号的升降号,恰好对应了键盘上需要弹奏的“升降”音。比如,G大调的调号是F,那么五线谱上所有F音符,无论在哪个位置,我们都应该弹奏钢琴上F和G之间的那个黑键。同样的,F大调的调号是Bb,那么谱面上的B音符,就弹奏B和C之间的那个黑键。
总而言之,钢琴五线谱上的调号,就是音乐家们为了简化记谱、便于演奏而设计的一套精巧的系统。它背后遵循着音阶和五度循环的内在规律,通过在谱面开头指定少数几个音的升高或降低,来指示整首乐曲的调性,让乐谱更加清晰,也让我们的手指能够更流畅地在琴键上起舞。当你看到调号时,不妨把它看作是乐曲的“身份证明”和“演奏指南”,它们是你通往美妙音乐之路上的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