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闻刚出的时候,就在群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因为这哥们和 @猴子老湿 是校友。
但是,被骗,和高学历,真的没有多大关系。
甚至有一些高学历的人,反而更容易上当受骗。
因为部分高学历的人,他们的社会阅历反而比我们这些社畜更少。
我记得我第一次被骗,就是读初中的时候,跟小伙伴一起出去玩。
刚到地方,就看到路边有摆摊玩弹球的,1块钱一局,弹到几块拿几块。
摆摊的随便弹一下就是五块十块,试玩的时候也是五块十块,交钱就是0元。
于是,我们两拿着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十块钱,啥也没吃,啥也没玩,不到十分钟,就把钱给输光了。
直到走入社会后,才知道那是骗人的。
还有路边摆摊,扑克残局,四大金刚大战十八罗汉。
我同学有一次被骗的血本无归。
甚至将牌面记下来回家练了很久,再次遇上摆摊的,又输了几百。
还有象棋残局,也有很多人被骗。
这些骗局更简单,更直接,但是上当受骗永不过时。
电信诈骗,光看新闻,就只言片语,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根本就不知道其中会有多唬人。
光一个电话,是骗不了几个人。
电信诈骗,都是连环计,不同的人不同的电话打过来,你的信息都查得一清二楚。
之前辛巴工作室直播间粉丝被骗事件,为什么这么多人上当?
也是利用了信息差。
电信诈骗就是掌握了你的一些购物记录,或者一些关键信息,借此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甚至很多人会假冒警察,银行工作人员,还会P一些证件,一些文件,来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还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实名认证和工作证,来打消受骗者的疑虑。
很多博士,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领域上,而对于专业领域之外的事情很少关注。
甚至社交圈都非常窄。
突然有一天,接到自称法院,检察院,公安局,银行等单位打来的电话,对方还能精准的说出自己的所有信息,甚至昨天买了什么东西都说得出来,非常容易放松警惕。
对于这个新闻,我觉得大家更加要加强防备,不要放松警惕。
连法学博士都能骗,那骗子得多厉害?
希望早日将骗子绳之於法。
吃瓜群众眼中的博士: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颜值优秀,才华出众,K 歌、运动、舞蹈样样精通。在世俗社会中游刃有余,只有他耍别人的份,没有自己受骗的份。
现实中的博士:
潜心学术,有的不善言谈,有的外表普通,放在人群中你都不会多看他一眼。有的聊起专业知识来滔滔不绝,提起家长里短,鸡皮蒜毛的小事,单纯的像个人畜无害的小白兔。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能在学业上取得比大部分人更高的造诣,在其他方面大概率是有所牺牲。
比如说社会经验,这可以说是跟学术完全平行的两方面内容。
比如说人际交往,社交恐惧症不仅会发生在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在高智力的博士生身上。
再谈谈这个骗局。
骗子设计的这个骗局可以说很精妙,先告诉你「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
并不涉财物的来往,让你放松警惕。
再告诉你解决办法:「在京东白条、支付宝借呗上办理贷款业务,此贷款业务不用偿还。」
骗子还出示了各种身份证明,这一套连环招下来,对金融领域不太熟悉的人十有八九会中招。
前段时间,我朋友也遇到了类似的诈骗。
当时有人给他打电话说他之前购买的洗面奶化学成分超标,让他走理赔。
接着让他下载一个叫转转的 App,后续就是转账、提现什么的,还得绑定自己的银行卡。
当看到提现 5000 时,我朋友嫌麻烦,就退出不要赔偿了。
这个骗子就不太聪明的样子,流程太复杂,没有考虑受骗群众的心理活动。
关于防诈骗的建议,个人觉得还是遇到陌生电话且要求你进行陌生操作时,发到自己的小密圈里讨论讨论,大家一聊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的那句话:
「你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
再精妙的骗局,也抵不过众人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