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博士生遭电信诈骗,如何看待高学历人群也会被骗?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博士生遭遇电信诈骗的事件,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也让人们不禁要问:高学历,尤其是博士这样的群体,为何也会成为电信诈骗的猎物?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困境?

为何高学历人群也会被骗?

我们常有一个误区,认为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智商、高情商,能够洞察一切骗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学历人群被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不聪明”可以简单概括。

1. 信息差与专业壁垒: 博士生往往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拥有极深的专业知识。然而,电信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很多都披着“高科技”、“金融创新”、“国家项目”等外衣,这些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理解门槛很高。即使是博士生,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判断失误。例如,某些金融诈骗可能利用晦涩难懂的金融术语,让受害者摸不着头脑,但又觉得“专业”,反而更容易相信。

2. “权威”的误导与信任的盲点: 骗子善于利用人们对权威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可能会冒充公检法、银行工作人员、甚至是学校的领导或老师,利用精心制作的“官方”信息、证件,甚至制造出逼真的场景(如假冒的官方网站、电话号码)。博士生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面对“权威”机构的指令或威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不确定或情绪被调动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短暂的思维短路,产生“他们说得对”的心理。

3. “利益诱惑”的陷阱: 骗子总是精准地捕捉人们的心理弱点,而“利益”永远是绕不开的诱惑。博士生在学术研究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往往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当骗子抛出“高额奖学金”、“低息贷款”、“国家扶持项目”、“海外高薪工作”等看似唾手可得的巨额回报时,即使理性如博士生,也可能因为长期的付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而心生动摇,忽略了常识性的风险。这种“病急乱投医”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都可能成为被骗的导火索。

4. 情感操纵与心理压力: 电信诈骗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心理博弈。骗子擅长通过话术、语气来制造紧迫感、恐惧感、甚至利用同情心。例如,“账户涉嫌犯罪”、“需要配合调查”、“您的家人有危险”等威胁性话语,会迅速将受害者推入恐慌状态。博士生虽然心智成熟,但在高压、恐吓之下,理性思考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如果骗子能够获取到一些关于学生个人信息(如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等),那么这种情感操纵的威力将更加巨大。

5. 技术手段的升级与迷惑性: 现在的电信诈骗早已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猜猜我是谁”。技术手段的不断迭代,如“AI换脸”、“声纹模仿”、“虚拟定位”、“深度伪造”等,让诈骗信息更加逼真。一个模仿学生亲友声音打来的电话,或者一段伪造的“官方”视频,都可能让受害者难以辨别真伪。即便拥有高学历,也很难对所有这些前沿技术都有所了解并能精准识别其在诈骗中的应用。

6. 社会经验的相对欠缺: 博士生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学术研究中,相比于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他们在应对复杂社会关系、识别陌生人意图、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社会经验可能相对欠缺。虽然有专业知识,但在“社会学”这门更广阔的课程上,他们可能还在“学习阶段”。

7. “我不会这么倒霉”的侥幸心理: 很多时候,人们尤其是精英群体,会有一种“我这么聪明,不可能被骗”的优越感和侥幸心理。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能够识破大部分骗局,从而在警惕性上有所放松,更容易掉以轻心。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1. 警惕和反思,而非歧视: 博士生被骗,不应成为嘲笑或攻击的对象,而应引发全社会对电信诈骗顽固性的深刻反思。这恰恰说明了骗子的狡猾和技术的进步,也提醒我们,防范电信诈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凭学历来衡量。

2. 加强全民反诈教育,尤其是针对特定群体: 学校、社会组织、媒体都应该加强反诈宣传教育,并且要做到“精准滴灌”。针对大学生群体,可以开设专门的防诈骗课程,模拟真实场景,讲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并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轻信、不转账”等基本原则。同时,要关注博士生群体,针对他们可能接触到的科研、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潜在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提示。

3. 提升技术防范能力: 运营商、支付平台、社交媒体等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防范,从源头上阻断诈骗信息传播,提高诈骗账号的识别和封禁效率。对于新兴的技术诈骗手段,需要及时研究并推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4. 司法机关的严惩不贷: 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加大对犯罪分子的刑事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震慑潜在的犯罪分子。同时,要畅通报案渠道,让受害者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

5. 回归理性,保持警惕: 无论学历高低,每个人在面对陌生人、不明链接、诱人回报时,都应该保持一份基本的理性与警惕。多问一句“为什么”,多思考一分“有没有可能”,多与信任的人商量,都能有效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总而言之,博士生被骗事件,是对我们普遍认知的一次挑战,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成为骗子的目标。这不是学历的问题,而是人性、社会环境和技术手段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我们需要的是更全面的防范体系、更有效的宣传教育,以及每一个人内心的那份审慎与警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新闻刚出的时候,就在群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因为这哥们和 @猴子老湿 是校友。

但是,被骗,和高学历,真的没有多大关系。

甚至有一些高学历的人,反而更容易上当受骗。

因为部分高学历的人,他们的社会阅历反而比我们这些社畜更少。

我记得我第一次被骗,就是读初中的时候,跟小伙伴一起出去玩。

刚到地方,就看到路边有摆摊玩弹球的,1块钱一局,弹到几块拿几块。

摆摊的随便弹一下就是五块十块,试玩的时候也是五块十块,交钱就是0元。

于是,我们两拿着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十块钱,啥也没吃,啥也没玩,不到十分钟,就把钱给输光了。

直到走入社会后,才知道那是骗人的。

还有路边摆摊,扑克残局,四大金刚大战十八罗汉。

我同学有一次被骗的血本无归。

甚至将牌面记下来回家练了很久,再次遇上摆摊的,又输了几百。

还有象棋残局,也有很多人被骗。

这些骗局更简单,更直接,但是上当受骗永不过时。

电信诈骗,光看新闻,就只言片语,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根本就不知道其中会有多唬人。

光一个电话,是骗不了几个人。

电信诈骗,都是连环计,不同的人不同的电话打过来,你的信息都查得一清二楚。

之前辛巴工作室直播间粉丝被骗事件,为什么这么多人上当?

也是利用了信息差。

电信诈骗就是掌握了你的一些购物记录,或者一些关键信息,借此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甚至很多人会假冒警察,银行工作人员,还会P一些证件,一些文件,来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还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实名认证和工作证,来打消受骗者的疑虑。

很多博士,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领域上,而对于专业领域之外的事情很少关注。

甚至社交圈都非常窄。

突然有一天,接到自称法院,检察院,公安局,银行等单位打来的电话,对方还能精准的说出自己的所有信息,甚至昨天买了什么东西都说得出来,非常容易放松警惕。

对于这个新闻,我觉得大家更加要加强防备,不要放松警惕。

连法学博士都能骗,那骗子得多厉害?

希望早日将骗子绳之於法。

user avatar

吃瓜群众眼中的博士: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颜值优秀,才华出众,K 歌、运动、舞蹈样样精通。在世俗社会中游刃有余,只有他耍别人的份,没有自己受骗的份。

现实中的博士:

潜心学术,有的不善言谈,有的外表普通,放在人群中你都不会多看他一眼。有的聊起专业知识来滔滔不绝,提起家长里短,鸡皮蒜毛的小事,单纯的像个人畜无害的小白兔。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能在学业上取得比大部分人更高的造诣,在其他方面大概率是有所牺牲。

比如说社会经验,这可以说是跟学术完全平行的两方面内容。

比如说人际交往,社交恐惧症不仅会发生在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在高智力的博士生身上。

再谈谈这个骗局。

骗子设计的这个骗局可以说很精妙,先告诉你「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

并不涉财物的来往,让你放松警惕。

再告诉你解决办法:「在京东白条、支付宝借呗上办理贷款业务,此贷款业务不用偿还。

骗子还出示了各种身份证明,这一套连环招下来,对金融领域不太熟悉的人十有八九会中招。

前段时间,我朋友也遇到了类似的诈骗。

当时有人给他打电话说他之前购买的洗面奶化学成分超标,让他走理赔。

接着让他下载一个叫转转的 App,后续就是转账、提现什么的,还得绑定自己的银行卡。

当看到提现 5000 时,我朋友嫌麻烦,就退出不要赔偿了。

这个骗子就不太聪明的样子,流程太复杂,没有考虑受骗群众的心理活动。

关于防诈骗的建议,个人觉得还是遇到陌生电话且要求你进行陌生操作时,发到自己的小密圈里讨论讨论,大家一聊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的那句话:

「你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

再精妙的骗局,也抵不过众人的智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博士生遭遇电信诈骗的事件,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也让人们不禁要问:高学历,尤其是博士这样的群体,为何也会成为电信诈骗的猎物?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困境?为何高学历人群也会被骗?我们常有一个误区,认为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智商、高情商,能够洞察一切骗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学历.............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里有个学生,在网上发了点儿关于虞书欣的评论,可能语气不太好,或者说了些不太中听的话,总之就是被认为是在“吐槽”。这年头,粉丝的力量可不小,尤其是像虞书欣这样流量明星的粉丝,那更是“战斗力”十足。当这位同学的吐槽内容被一些粉丝看到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那起关于八食堂偷拍裙底的事件。这事儿发生在校园里,本身就足够让人关注了,再加上涉及到“偷拍”这种侵犯个人隐私的恶劣行为,自然会激起大家的热议。事件本身和传播根据当时流传的信息,大概情况是这样的:一位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的女生在八食堂用餐时,发现自己被一名男生偷拍了裙.............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齐声喊出“不做假账”,这本身就透着一股子无奈和愤怒。你想啊,他们好不容易学成文武艺,准备为国贡献力量,结果一毕业就面临这样一个现实——会计这个行当,似乎充斥着“做假账”的阴影。那么,“做假账”这事儿,到底有多普遍呢?这.............
  •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施工时挖出两枚炮弹,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个区域在过去很可能经历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这两枚炮弹很可能遗留自以下历史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湖北武汉地区,尤其是学校所在的江岸区,在解放战争后期是国共两军争夺的焦点。解放.............
  • 回答
    要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称“中南大”)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浸泡”在专业海洋里,偶尔会被海浪拍打,但最终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岛屿的旅程。刚入学那会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理论”这个词,突然变得具象化了。之前在高中,我们学到的经济、法律、管理,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际。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俩学校的名字一出来,大家心里都有个大概的谱。尤其是法硕非法学这个方向,选择什么样的高校背景,以及最终的就业城市和律所,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确实挺大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俩学校,如果目标是北京的律所,哪个“更好就业”一点。先说说中央民族大.............
  • 回答
    考研选校纠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vs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法学,谁是你的菜?考研的战场上,每一个选择都关乎未来。当目标锁定在经济法学这个热门专业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无疑是两座绕不开的高峰。这两所院校在经济法学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极高的声誉,但它们各有千秋,也各有难易。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备.............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咱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男厕所里,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令人意外和有些尴尬。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概是某一天,一位同学在学校的男厕所里,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正在进行不当行为的场景。具体是什么样的行为,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就是那种私密的个人行为。而发现这个情况的同学,当时应该也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到.............
  • 回答
    学法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这俩学校的选择确实是不少同学纠结的焦点。说实话,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更好”,关键在于你更看重哪个方面,以及你的个人情况。我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先说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学校的法学,名字里就带着“财经”俩字,你懂的,它在经济法、财税法、金融法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称“中南财大”)和暨南大学(简称“暨南”)都是国内知名高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各有千秋,所以选择哪个学校确实需要仔细权衡。作为一个过来人,或者说对这两所学校都有一定了解的人,我想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先说说这俩学校.............
  •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法学作为其“双一流”建设学科,这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鲜明的学科特色以及持续的学科建设投入之上。要评价这一选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法学学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根基与优势首先,法学一直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学校的前身可以追.............
  •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唐文进因学术不端行为仅受到行政警告的处分,这一结果在学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关于“学术不端”的认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术不端行为多种多样,从抄袭、剽窃到数据造假、论文代写,再到违背科研伦理等。每一种不端.............
  • 回答
    看到南财作为唯一一个进入双一流的法学学科被警示,同时应用经济学也与双一流失之交臂,这确实是让人颇感意外和值得深思的事情。对于一所有着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财经类高校来说,这样的结果无疑触动了很多人关注的神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这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几个方面。首先,得承认“双一流”的评选本身就.............
  •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名字一出,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浮现出“财经”、“政法”这两个响当当的词,感觉这学校就应该是未来财税官、法律精英的摇篮。不少当年报考它的人,也是冲着这份“金字招牌”来的。可万万没想到,走进校园,才发现故事并非人人都能写成“理想的模样”,有些人的“后悔”也由此悄然滋生。说起为什么有人会后.............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正在为考研院校和专业选择而纠结,尤其是浙江大学法硕非法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硕,这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各有千秋。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做决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其实是在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和侧重点。浙江大学法硕非法学是专业学位硕士,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硕是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很多非法本同学在选择法硕院校时会纠结的核心点。作为一名双非普通一本的法学本科生,想要未来在公检法系统里发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生院校至关重要。重庆大学法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这两个学校在国内法学界都享有盛誉,各有千秋。要说哪个“更好”,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