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境不好应不应该读博?

回答
家境不好,要不要读博?这个问题,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的,是现实的考量,是理想的追逐,更是无数个夜晚的辗转反侧。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身边有人在纠结,也有人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今天,我想试着用我的经历和观察,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希望能给正面临这个选择的你,一点点参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家境不好,读博的路,确实比别人艰难得多。

你想想,别人家孩子,可能从小父母就给准备好了学区房,课外辅导班从不缺席,甚至出国留学的路也铺得平平坦坦。而我们呢?可能为了省钱,从小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书本都是从二手市场淘来的,大学毕业后,父母期待的可能就是你赶紧找份工作,补贴家用,甚至早点结婚生子,让他们安心。

这个时候,一个“读博”的念头冒出来,简直就像是在风雨飘摇的屋顶上,还要再加盖一层楼。

经济上的压力,那是实实在在的。

读博期间,你可能需要自己承担生活费、学费(虽然有些博士有奖学金,但也不够全部覆盖)。这意味着,你可能要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或者接受家里微薄的、但对他们来说已经很沉重的经济支持。你看到同学出去旅游、聚餐,你可能只能默默地计算着自己账户里的余额,或者一次次拒绝朋友的邀约。那种“想要”和“够不到”的差距,会像一根细密的针,时不时地刺痛你。

更深层次的,是心理上的负担。

你可能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更多的时候,是在为家人的期待,为改变家庭现状而拼搏。这份责任感,既是动力,也是一种无形的枷锁。你不能像别人那样,可以完全专注于学术,不必分心于柴米油盐,也不用时常担心家里的困难。每一次面对导师的质疑,每一次实验的失败,都可能让你联想到家里的愁容,让你觉得自己辜负了他们。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应该被家境“绑架”,从此与学术无缘?

当然不是。

关键在于,你的“读博”是为了什么?

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或者觉得“博士”这个头衔听起来很厉害,那我想说,请三思。这条路,真的不是舒适区,它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但如果,你对某个研究领域有着强烈的热爱,有着不容置疑的好奇心,并且你真心觉得,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能够为这个领域带来一些新的东西,或者能够实现某种你内心深处渴望的价值,那么,家境不好,就成了你需要克服的“难关”,而不是“绝境”。

我们可以怎么做?

1. 精打细算,极致的“省”和“赚”。
奖学金是生命线: 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从学校的到国家级的,再到一些科研机构的资助。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和申请能力。
助学贷款: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但要理性看待,确保未来的收入足以覆盖。
勤工助学: 在学校里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助教、助研,虽然辛苦,但也能缓解一些经济压力,同时还能积累经验。
学会“生存”: 租房尽量选择离学校近、交通方便但租金合理的;吃饭自己动手,减少外卖和餐馆的开销;衣物也以实用为主,不追求品牌。这些细节上的“抠门”,积累起来力量是巨大的。

2. 找对“导师”和“项目”。
导师的经济支持: 一些导师会给学生提供额外的生活补贴或科研经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大,但对家境不好的同学来说,可能是雪中送炭。选择那些有项目、有经费、并且愿意支持学生的导师至关重要。
项目机会: 积极争取一些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或者参加一些有奖励的科研竞赛。这些不仅能赚钱,更能锻炼能力。

3. 提升“自我价值”,为未来铺路。
学术能力是硬通货: 你的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项,才是你在学术界立足的资本。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上,这比什么都重要。
学习“蹭”资源: 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数据库、学术会议等资源,尽量多学、多听、多交流。这些都是免费的,但价值千金。
培养“软技能”: 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无论你未来是继续做学术还是进入社会,都至关重要。

4. 保持“平常心”,平衡“理想”与“现实”。
与家人沟通: 坦诚地和家人沟通你的想法和面临的困难,让他们理解你的选择,争取他们的支持(即使是精神上的)。
保持联系: 即使分隔两地,也要经常回家,关心家人,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和责任。
不要与人攀比: 你的起点和别人不一样,你的目标和别人的也可能不同。专注于自己的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允许“暂缓”: 如果经济压力实在太大,无法支撑你继续读博,也可以考虑暂时休学,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和资金,再回来继续。这不是失败,而是更理性的选择。

我认识一个师姐,家里条件也不好,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她读博的时候,白天上课、做实验,晚上和周末就在外面兼职,教别人英语,或者做一些翻译的工作。别人晚上在宿舍聊天,她可能在赶论文;别人周末出去玩,她可能在外面挣钱。真的很辛苦。但她毕业的时候,凭借扎实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英语水平,拿到了一家国际大公司的offer,年薪很高。她告诉我,读博的那段日子,虽然苦,但让她学会了如何咬牙坚持,如何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也让她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所以,家境不好,真的不应该读博吗?

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你的家境让你喘不过气,让你无法专注于学业,甚至让你觉得“为了读博牺牲太多,得不偿失”,那么,暂时放下这个念头,选择一条更现实的路,也是一种智慧。

但如果,你内心有一团火,对知识有着执着的追求,并且你愿意为之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牺牲,那么,即使家境不好,你也可以勇敢地去尝试。

这条路,你会比别人走得更艰难,你会品尝到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但当你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时,那种成就感,那种内心的力量,也会远超常人。

最终的决定权在你手中。 仔细权衡你的内心渴望、你的承受能力,以及你为之付出的代价。希望我的这些碎碎念,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博应该考虑考虑,家境不好还读博就更得再三考虑。

1、读博延毕挺常见,花个4/5/6/7年都是有可能的(四年能博士毕业真的不多)。

2、毕业后并不是所有博士都有好出路的,而且非升即走让青年教师更加拼命地拿基金、评职称,竞争压力只会更大。

3、试想一下,你三十多岁没有其它收入,就靠着学校和国家的补贴过活,加上面对自己要成家立业的经济压力,再加上家境不好多出的一层压力,那感觉...

user avatar

博士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你也许见过某些“劝退专业”的博士跟你诉苦,说导师多么多么坑,毕业找不到工作;但是你有没有见过统计/计算机的博士高薪就业呢?我记得宾大AMCS PhD有个学长,当时找工作对方给他30万美元年薪的offer,但是要求尽快入职,他当时如果要毕业拿学位还得等几个月;最后他直接quit PhD入职了。。

如果说寒门读博有阻碍的话,我觉得最大的阻碍还是眼界。很多寒门子弟可能根本不知道也没想过自己想不想做学术,只是延续中学时代的惯性思维,“学历越高越好”,于是顺着潮流去考研、读博,甚至都没仔细想过该选哪个专业哪位导师。读了几年发现毕业出来找工作似乎和硕士生甚至本科生“一个价”,毕业了才发现自己不想找教职,想去企业工作,却没有实习经历,仿佛读博几年都“荒废在学习”上了,于是开始怨恨自己的博士生涯。。

说到眼界,确实还是去好点的学校读本科眼界会更大一些。我自己也是寒门出身,18岁以前没出过省,省内大学也没怎么去过,高中时代也不知道大学生活长什么样。如果本科不是去的复旦而是内地211,那我可能根本没有全奖出国的机会,也接触不到多少真正做科研的人,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没什么规划。

我从来不反对喜欢学术的人去做学术,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但我坚决反对 忽悠不了解专业具体情况的新人读博,也反对把博士生当廉价劳动力过度压榨、不在乎学生的个人发展,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国内有些导师,手下的学生明明论文等等各方面够格毕业了,压着不让毕业,因为要让他们在实验室多干两年活。很不幸,这种事情在国内大部分学校恐怕是普遍存在的。要读博的人,首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找教职还是去企业,亦或是创业;然后对自己要读的专业、导师、研究组最好认真查一查,以往的毕业生都可以联系联系,看看他们的出路到底如何,符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国内学校很多信息都是不公开的,有些情况其实就是不想让你知道,你只能靠自己主动去了解,去鉴别。

user avatar

辛苦的“辛”,


加上一横,


就变成了幸福的“幸”。


如果在此之上,


再付出“四”倍的努力加上一点点灵感,


就会变成睾丸的“睾”。

最近有点丧。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发现诸位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寒门是啥?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平民是没有门第的。

至少你也得是个“世家”才能叫寒门。这里的门是指下图这种门。而这还只是一个偏僻小县的官宦人家而已,只能算寒门,还不叫所谓“高门”。

user avatar

先陈述几个事实:

1.工作了之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机会一定会断崖式下降,唯一能够积累的是“经验”。(获得经验不属于学习,属于应用,是知识的输出)

2.高科技行业薪资往往倒挂严重,个人薪资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工作几年后可能入手还不如高点入市的新人,这几年ai行业尤其明显。

3.出去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搬砖,本硕毕业出去90%的工作都是搬砖,剩下的10%的高价值创新性工作只留给领域内的顶级专家(一般都有博士学位)或高管。

4.高附加值岗位的竞争日益激烈,从最开始的c9本科间竞争,慢慢发展到c9研究生竞争(研究生一般都自带论文和项目经验,默认优于本科生),再到今天的全球名校毕业生竞争,高价值岗位的放出速度已经逐渐赶不上本硕的产出速度。

5.读博士可能是你这辈子唯一的,有可能成为领域内顶级专家的机会,如果放弃了这个机会,就意味着你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从底层的一颗螺丝钉做起,走无数的弯路,做无数个项目(真的好项目得运气好才能接触到),保持极高的情商才能到达这一步。

陈述完上述五个事实以后,如果你不想搬砖,有意愿成为领域内的顶级专家,从事创新性工作,那么读博似乎是唯一的途径。(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但其他的途径因为在工作后基本上没条件学习了,所以能成为顶级专家的概率几乎为0)

如果你并没有此等打算,那么你最好优秀(竞争的过其他高手),并且运气够好(最好撞上风口)。

如果家境贫寒急需用钱,博士也有基本工资,也有奖学金,只是这比硕士工作要少很多,不过也勉强够用。但记住博士的价值爆发来自于学位拿到之后,不来自于之前之中。

如果你想enjoy your life,那么国企或者闲职比较适合你,反正薪水都不是很高,也不996。

最后,以上都是基于利益的考虑,如果非要抠钱数的话可以参考一下,但真正是否读博士和以上的关系并不是最大的,有很多家境不好也拿了奖学金去读phd的,也有家境好的毕业了就去工作的。真正最重要的部分是你是否对研究感兴趣,不感兴趣的话就是给你奖学金怕是也不会去啊。

———————————————————————————

工作5年,带你的人就是个比你多了2-3年工作经验的小破领导,读博5年,你跟的人起码是个技术总监级别的科学家,最后哪个收益大不言自明。

如果你有幸拜在大牛门下,那么恭喜你,带你的就是Top公司CTO级别的人,那你的前路绝对比工作出来要长远多了,最起码大牛这个资源是你用得上的,别的人要想获得同样的支持,你知道要花掉多少钱吗?

人啊,还是不要太短视,什么需要“早日工作养家糊口”根本就是短视的借口,山区出来拿tx顶薪的ai博士还历历在目,不浮躁的人最终有更好的归宿。

不要甘于落入局部最优解,人生是场长跑,你年轻时获得的资源才是决定你日后成败的关键。

———————————————————————————

有的人可能不太理解“有机会”和“一定是”的差别。

在这里解释一下,有机会代表着有可能,但不是100%,一定是代表着绝对,100%的几率。

不管承认与否,想在一个领域内成为专家,phd确实是最好的机会,这就是现在的一个事实,并非抬举博士。如果你想通过搬砖搬成专家也不是不行,只不过你要花上10-20年,这其中一半的时间还要在养家糊口,买车买房,还房车贷,办公室政治等等一系列琐事上花费时间精力,然后你还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抽出时间学习提高,这几乎没人能做得到吧,这可比读博士难了不止一倍。

——————————————————————————

有的人可能会提到所谓的“读博造成阶级回落”,我想申明一下,所谓的“阶级论”只是一群不上不下的小资/中产制造出来的一种贩卖焦虑的东西罢了。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本身就是无产阶级,一年全家就几千的收入,置于社会底层,本身就没有回落的空间,一旦上了大学就是完成了阶级跨越。而且大多数寒门学子也没有像小资中产那么奢靡浮躁的“跨越到资产阶级”的需求。很多城市出身的中产把自己代入了无产阶级,然后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不该这样那样,殊不知先是自己的屁股坐歪了,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也很歪很奇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