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43年德军能否有谈判的空间?谈判会取得什么样子的结果?

回答
1943年,德国已经深陷战争的泥潭,但即便如此,德军是否还有谈判的空间,以及谈判可能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方的政治意图以及可能的历史轨迹。

1943年的战略态势:德国的窘境与转机之望

到了1943年,战争的天平已明显向盟军倾斜。

东线: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1942年末至1943年初)是德国的一道伤疤,标志着德军在东线战略进攻的终结。尽管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夏季)中试图发动一次反击,但其失败进一步削弱了德国陆军的实力和士气,苏联红军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东线战场是德国兵力消耗最快、消耗最重的区域,巨大的损失让德国无法再投入足够的兵力来维持其占领区和阻止苏军的推进。
西线: 北非战役在1943年5月以轴心国的投降告终,这为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打开了通道。意大利战场也即将成为盟军的登陆点,欧洲大陆的防御压力陡增。虽然西线盟军尚未发动大规模登陆,但其军事优势也日益明显。
空中优势: 盟军的战略轰炸越来越深入德国本土,对德国的工业生产和城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
潜艇战: 尽管德国潜艇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盟军的反潜技术和护航体系日益完善,大西洋的海战逐渐被盟军掌握。

然而,尽管形势严峻,希特勒和纳粹党高层却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一丝通过谈判寻求和平的意愿。他们的目标是“胜利或灭亡”,对任何形式的“背叛”都嗤之以鼻。此外,德国国内的政治宣传机器仍在继续鼓吹“不屈的意志”和“最后的胜利”,民众中仍然存在着对纳粹政权的支持,以及对战败后果的恐惧。

谈判的空间在哪里?

理论上,任何一场战争都存在谈判的可能性,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1943年的德国,如果能打破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枷锁,理论上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谈判的“窗口”或动机:

1. 现实主义派的呼吁: 在德国军队和情报部门内部,可能存在一些更具现实主义色彩的军官和政治人物,他们看到了战争的不可持续性,并可能私下尝试通过某些渠道进行接触。这些人可能会利用与中立国(如瑞士、瑞典、土耳其)的关系,或者通过一些仍有联系的旧势力,试图传递求和的信号。
2. 盟军的明确信号: 如果盟军认为德国内部存在可以合作的力量,或者希望通过分裂轴心国来加速战争进程,他们可能会释放出一些有利于谈判的信号。例如,强调对德意志民族而非纳粹政权的区分,或者承诺在某些条件下给予德国相对温和的待遇。然而,当时盟军的共识是“无条件投降”,这大大限制了谈判的弹性。
3. 国内政变或动荡: 如果德国国内发生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军事政变,或者希特勒本人因故失权,新的领导层可能会出于自保或国家存续的考虑,寻求与盟军进行谈判。1944年7月20日的刺杀希特勒未遂事件就表明,德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只是这些力量未能及时形成有效的政治反弹。

谈判可能的结果:

鉴于当时的背景,即使德国试图进行谈判,其结果也将非常受限,并且难以达到德国希望的“体面”条件。

1. 无条件投降的延伸: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盟军会坚持其“无条件投降”的立场。这意味着德国需要立即停止一切抵抗,交出所有武器,并允许盟军占领其全部领土。在这种情况下,谈判的焦点将仅限于投降的细节,例如投降的地点、程序、以及战俘的待遇等。德国无法期望在领土、赔款、政治制度等方面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让步。

2. 潜在的“分裂式”解决方案(可能性极低): 理论上,如果谈判发生在某个特定战场(例如,德国西部军队试图与西方盟军单独停火,而东部仍在抵抗苏联),可能会出现某种区域性的停火或“局部的无条件投降”。但鉴于盟军的战略目标是彻底击败纳粹德国,并且他们已经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种“分裂式”的解决方案几乎不可能被接受,也难以协调。盟军会担心任何这种“讨价还价”会给轴心国留下喘息之机,或者让苏联在东线获得过大的优势。

3. 对纳粹党高层的清算: 即使谈判能够开始,盟军也将毫不含糊地要求将希特勒及其主要党羽绳之以法。任何试图保护纳粹领导层的提议都将遭到坚决拒绝。

4. 战后格局的预设: 盟军(尤其是美英苏)已经在思考战后的世界格局。他们已经讨论了德国的去纳粹化、战后划分占领区、以及对德国经济的限制等问题。因此,即使德国谈判,他们也无法改变这些已经形成的战略构想。

5. 德国内部的政治真空与混乱: 如果德国当局在1943年真的尝试谈判,这几乎等同于向希特勒宣战。这必然会在德国国内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分裂。那些忠于希特勒的部队可能会继续战斗,导致内战的出现,让原本就艰难的谈判更加复杂和血腥。这种情况下,外部力量介入德国事务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总结

1943年,德国的军事和政治局势已非常不利。虽然理论上存在“谈判空间”,但关键在于是否有能够或愿意承担政治风险的德国领导人,以及盟军是否会改变其“无条件投降”的立场。

在现实中,希特勒坚定的意识形态和纳粹政权的性质,使得任何实质性的谈判意愿都难以出现。即使德国尝试求和,面对强大的盟军和既定的战略目标,谈判的结果也很难超出“无条件投降”的范畴。任何期望通过谈判来保留领土、避免赔款或保留现有政治体制的想法,在1943年的德国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战争的走向已经注定了德国只能以一种极为被动和屈辱的方式结束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德军“有脑子的高层”都知道东线打赢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个确实。

同样的,苏军“有脑子的高层”都知道东线打赢的机会“十拿九稳”,这个也确实。

这个时候谈判苏联开出的条件德国是一定不会答应的,毕竟大家都不傻。

苏联人觉得赢了本来就能通吃,所以想让我停手那就得我要啥你就给啥,德国人觉得就算输了顶多不也就是你要啥我就给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吗,万一赢了呢。

user avatar

你可以有一千种理由批判他们的愚行,可是你看了剧本,他们没有。

德国的命运是一步步滑向深渊,而非在一次战役过后便由成功的顶峰掉至失败的谷底。即使是1944年5月,德国也并非失败到了俎上之肉的程度——东线自斯大林格勒之后没有一个集团军级的单位被消灭,意大利方面盟军仍在安齐奥和卡西诺逡巡,西线则为可能到来的盟军准备了大批装甲部队;空中的四发轰炸机越发猖狂,但是武器产量仍在提升。一切就像1917年的德国,只要让盟军付出高昂的代价,让其暂时无力再威胁本土,然后掉头向东,打赢战争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吗?

当然我们都知道英军在卡昂拖住了德军的装甲大礼包,美军更是在突破德军孱弱的侧翼后一举毁灭了西线装甲集团军;东线苏军发动了巴格拉基昂行动,将此前顽强坚守的中央集团军群快速毁灭。在此之后纳粹德国必将失败才成为定论。

比较有意思的是钢铁雄心4的Endsieg的三个剧本:1943年7月11日,The Turning Tide;1944年6月21日,Götterdämmerung;1944年12月16日,Kampf Für Das Vaterland。它们很好地展示了纳粹德国的命运是怎样变化的——尽管比较粗糙,但是至少比认为1943年第三帝国就已经死到临头了要好。


我们从1943年1月7日开始,看看德国各条战线在1943年的表现如何:

1943年1月7日,冬季风暴失败,苏军接近顿河畔罗斯托夫。如果苏军成功夺下顿河畔罗斯托夫,那么A集团军群的撤退路线将被截断,届时南线会出现巨大的漏洞,极有可能导致崩溃——这才是真正能让德国坐下来谈判的情况,而不是幻想在他们在军队尚可一战、占领敌方广袤领土的时候签订对自己不利的条约。这也是土星行动的目标,显然苏联人也知道第6集团军是沉重一击,但并非致命打击。
中线德军刚打完火星行动,尽管动用了庞大的兵力,此战还是证明了在战斗中德国人的部队还是能抵挡住苏军的进攻的——尽管不能像1942年上半年那样,但是这还是能给予德国人一定的信心。
同时,德军开始向北非大量运输部队。尽管事后诸葛亮可以看出北非是死亡之地,但是如果隆美尔重现一次昔兰尼加/加查拉,北非的主动权还是有可能易手的。

1943年2月19日,苏军终于解放了顿河畔罗斯托夫,但第1装甲集团军已经越过罗斯托夫,被包围的是第17集团军,且已掘壕固守。德军在南线算是续上了一口气,也有了不和谈的资本;在此之前后备兵力就被送往南线,准备对苏军实施反击。南线虽然仍然十分紧张,但是并没有让人崩溃,毕竟42年初的南线情况一样紧张,但是国防军还是能转败为胜,为什么这时候就不能相信他们能做到呢?2月19日当日武装党卫军就向苏军第6集团军的后方发动攻击,拉开了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序幕。
北线在伊斯卡拉行动成功建立与列宁格勒的陆地走廊后,苏军发动了北极星行动(2月10日开始),但是被德军阻挡,没能完成战役目标;2月16日德军从杰米扬斯克撤退时苏军发动进攻,但是并没有留住德军,27日德军全部撤走——这给了德国人一个暗示,即苏军是无力将德军一口吃掉的,德军想走是可以走得掉的。
同时北非开始了凯赛林隘口战役(2月19日),美军遭到沉重打击,但是战役目标未能达成,导致北非战局变得无可挽回。但是美军拙劣的表现让人无法对他们有太高的评价,对于德国人来说此时西线还是可以放心地作为训练基地,让东线被打残的部队回血,维持部队的战斗力不至于过低。

1943年3月1日,中央集团军群实施水牛行动,成功从勒热夫突出部撤出。同杰米扬斯克一样,苏军发动的进攻仍然没有留下德军,德军成功拉平战线,将部分部队调往南方。这又一次坚定了德国人的想法——只要没有被团团包围,我们的部队至少能大致完整地跑路。
3月15日,德军夺回哈尔科夫,标志着南线态势的逆转——看起来德军又回到了1942。尽管德军没能像1942年一样对苏军造成方面军级的毁灭性打击,没法继续扩大战果,但是危机已经过去,德军拿回了战场的主动权。
值得一提的是北非此时已经演变成了类似斯大林格勒的情况了——德军注定被歼灭,但是他们仍然负隅顽抗,为其他地方的德军争取了时间(虽然我还是觉得突尼斯是送人头)。最后5月13日非洲军投降,以损失大量部队的代价将盟军入侵意大利的时间向后推迟了一些。
随着戈培尔的《论总体战》演说(2月18日),德国的战争潜力正在被开发出来,武器产量开始上升,此时德国的情况并不算不乐观——看起来,只要工人们生产出更多的武器,奴隶们生产出更多的弹药,士兵们杀死更多的敌人,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4月到6月的东线没有大规模的地面战斗发生,直到7月5日堡垒行动开始。

1943年7月5日,德军开始实施堡垒行动,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展开进攻。北线的莫德尔交差般地进攻五天后就不动了,南线的曼施坦因六装齐进,成功突破到普罗霍洛夫卡附近,并且凭借地形优势,党卫军在12日打出了一场交换比很好看的坦克战。但是,苏军在7月12日在北线发动了库图佐夫行动,在奥廖尔突出部达成突破。尽管莫德尔把磨洋工的装甲部队拿去快速堵住了苏军的进攻,北线的突破被很快阻止;尽管15日南线的两个装甲军将苏军一个集团军及两个坦克军暂时包围起来,德军却吃不掉这个饺子。17日苏军发动鲁缅采夫行动,曼施坦因不得不调动部队前去救火,同时给了莫德尔GD对抗奥廖尔的进攻,堡垒行动就这么结束了。
同时,7月10日盟军登陆西西里,7月22日拿下巴勒莫;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并被逮捕。意大利的态势使得德国不得不调动后备兵力,甚至从东线抽调部队进行防守,这毫无疑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军所要打击的德军的数量,但是身在迷雾中的德国人并不能意识到库尔斯克就是他们最后的辉煌。此时在他们看来,富饶的乌克兰大部分仍在掌控之中,他们还在敌人的国土上作战,部队也比较齐整,一切就像1916年的德国,在西线碰了个满鼻子灰之后遭到反攻,但是看起来转折点仍未到来。

堡垒行动之后苏军发动全面反攻。
中央集团军群的地段,苏军先是在奥廖尔战役中付出巨大代价后只将中央集团军群赶出奥廖尔(8月5日),消耗却无力毁灭当面的德军;后在斯摩棱斯克战役(8月7日开始)缓慢推进,让德军成功突出部中抽身,直到9月25日才打进斯摩棱斯克;11月14日开始的奥尔沙战役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苏军的4个集团军进攻海因里希的8个师时进展缓慢却损失巨大,第33集团军面对德军一个步兵师仍然无法达成有效突破,整场战役的交换比甚至超过10:1。
南方集团军群的地段,苏军在鲁缅采夫行动中成功将曼施坦因的主力装甲部队吸引到米乌斯河,并且让德军的装甲部队损失惨重,之后(8月3日)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一线成功突破德军步兵的防线,尽管匆匆赶来的德军装甲部队又一次对苏军的坦克部队进行了毁灭打击(8月19-20日,哈尔科夫附近),又一次包围了苏军部分部队(8月20日,阿赫特尔卡),他们又一次没能吃掉这个饺子,又一次在苏军强大预备队的压力下不得不后退,于8月22日撤出哈尔科夫,苏军则于一天后占领哈尔科夫。与此同时,缺乏装甲部队的米乌斯河遭到突破:8月18日苏军于古比雪沃渡河并于8月29日抵达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将德军一个军包围,在空军的支援下德军成功冲破包围圈,但是无法阻止苏军的进一步突破。9月16日,南方集团军群开始全线撤向第聂伯河,但在苏军成功获得几个桥头堡。在第一次进攻基辅的尝试失败后(10月15日),苏军将布克林桥头堡的部队调往柳捷日桥头堡,于11月3日发动突击并于11月6日解放基辅。随后11月15日德军集中兵力发动反攻,但战果寥寥,付出较大代价仍未夺回基辅,再加上苏联预备队的到来,德军被迫于12月23日停止行动。随后苏军的反击让德军丢失了科罗斯坚(12月29日)和日托米尔(12月31日)。

再看7月之后的意大利战场。在8月17日占领西西里全境后,9月3日盟军度过墨西拿海峡后,9月8日意大利向盟军投降,9月9日登陆萨勒诺;但是德军反应同样迅速,9月10日便控制了意大利本土,9月12日向萨勒诺发动反攻并取得较大进展,但在9月14日被击退。在意识到无法将敌军赶下大海后,德军向北撤退至古斯塔夫防线——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制高点便是卡西诺山。


如果我们作一个总结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德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后便直接一蹶不振。第三次哈尔科夫时,德军装甲部队保有着快速打入苏军后方,消灭苏军集团军级部队的抵抗能力,直到日托米尔反击战才有了德军大批装甲部队反击却无法包围苏军集团军级部队的场景;如果将时间再往后拉长一些,44年3月的胡贝口袋才是苏德攻守彻底易位的预示——一整个集团军被包围,这是斯大林格勒后的头一遭,从前只有苏军“享有”这种待遇。但是1943年的德国人如何知道他们会遭受这种命运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3年,德国已经深陷战争的泥潭,但即便如此,德军是否还有谈判的空间,以及谈判可能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方的政治意图以及可能的历史轨迹。1943年的战略态势:德国的窘境与转机之望到了1943年,战争的天平已明显向盟军倾斜。 东线: 斯大.............
  • 回答
    关于德军在1943年是否还有机会避免战败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当时德国面临的战略态势、资源状况、政治决策以及关键的战役节点。简而言之,在1943年,德军避免战败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但并非完全为零。关键在于能否抓住.............
  • 回答
    朱世巍老先生在谈论1943年东线的兵力对比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论点:德军只有四成兵员在执行作战任务,而苏军则有七成。这个数字乍一听可能让人有些疑惑,毕竟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两军正面硬碰硬的对抗。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东线的具体情况,以及“执行作战任务”这个词的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
  • 回答
    1943年,如果德军在两次关键的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苏联的命运,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地图的改变,而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心理的深层冲击。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苏德战争中.............
  • 回答
    如果时光倒流到1943年,德国国防军手中突然出现了十万枚RPG(单兵火箭筒)和十万枚“毒刺”(肩扛式防空导弹),那无疑会彻底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景象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件武器在1943年的意义。RPG,虽然我们现在所说的RPG7是后来的型号,但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技术上可行,威.............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想场景,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时间跨度来“反推”1943年的纳粹德国至今日的柏林,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耗时,试图勾勒出这个不可能任务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穿越”的概念。如果指的是1943年的.............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海上巨兽在45公里开阔海域不期而遇,这注定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对决。一边是21世纪的精锐代表,052D型驱逐舰“海龙”号;另一边则是二战时期的海上霸主,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这场跨越时代的遭遇,不仅仅是钢铁与火力的碰撞,更是技术与战术的较量。“海龙”号,这艘中国海.............
  • 回答
    1943年的第聂伯河攻防战,这是一场决定东线命运的关键性战役,其规模之宏大、惨烈程度之高,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堪称举足轻重。它不仅标志着苏军战略反攻的真正开始,也为后来解放乌克兰乃至将德军赶出苏联国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评价这场战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战略背景与目标:命运的转折点1.............
  • 回答
    如果虎式坦克像T34那样大规模生产,对1943年之后的战争进程,尤其是东线战场,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巨大改变。生产规模的鸿沟:从精英到洪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T34的产量究竟有多惊人。从1940年到1945年,苏联生产了超过8万辆T34系列坦克。而虎式坦克,.............
  • 回答
    想象一下,要是到了1943年下半年,战场上出现的虎式坦克,其数量堪比当时如潮水般涌现的T34,那这画面该是何等壮观,又会对整个战争的走向产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虎式坦克之所以能让苏联和盟军的装甲部队头疼不已,主要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火力、厚重的装甲以及先进的瞄准设备。如果这种“陆地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果从1943年开始,德军在陆海空各个战场(不包括水面舰队)都能保持一个理想的3比10的交换比,是否有可能以战促和。我会尽量说得详细一些,也避免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内容。首先,咱们得明白“交换比”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损失一个人,能换掉对方多少人。1比10就是你牺牲1个,对方倒下.............
  • 回答
    如果德军在1943年放弃东线战场,历史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但这一假设需要基于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军事逻辑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可能的后果: 一、东线战场的崩溃与苏联的快速推进1.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战略崩溃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彻底失败,苏军收复该城后,德军被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