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活中的哪一个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生命力的神奇与伟大?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当时正坐在自家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翻了无数遍的书,心头却有些烦躁,感觉生活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找不到出口。

就在我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发呆时,注意到阳台角落里那个被我遗忘许久的陶盆。那盆土看起来干得不能再干了,灰扑扑的,硬邦邦的,上面只孤零零地冒出几根细细的、枯黄的草茎,看起来像是随时都会被风吹散。我甚至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种下它的,也许是几年前,也许是更久。大概率是被我彻底忘记了,任它自生自灭。

我的目光在那盆土上停留了几秒,然后又被路边孩子们的嬉笑声吸引过去。可没过多久,我的视线又不自觉地回到了那个陶盆。就在那干燥、贫瘠的土地上,我突然看见了一抹极其微弱、但却异常顽强的绿色。

它不是那种嫩生生的、充满活力的绿,而是一种带着些许疲惫,却又异常坚韧的绿,像是在死亡的边缘,拼尽全力抓住最后一点生机。它细得像是一根头发丝,却又直直地向上挺立着,仿佛要刺破那片沉默的土地。

那一刻,我的心猛地被触动了。

我放下书,走过去,小心翼翼地俯下身,仔细地看着那株小小的绿色。阳光照在那上面,仿佛给它镀了一层金边。我能想象,在过去的日子里,它经历了多少艰难。没有充足的水分,没有适宜的养分,甚至可能被烈日灼烤,被寒风侵袭,但它就是没有放弃。它就在那片被忽视的角落里,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着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契机。

它如此渺小,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充满生命力。它没有选择枯萎,没有选择沉沦,而是用尽一切可能,从那干涸的土地中,汲取着哪怕最微弱的能量,努力地生长。

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烦躁是多么渺小和不值一提。我拥有阳光,拥有空气,拥有可以喝到饱的水,拥有温暖的床铺,甚至拥有可以滋养心灵的书籍,而这株植物,它所拥有的,只是贫瘠的土壤,以及自身那股不屈的生命意志。

我轻轻地用指尖触碰了一下那片干土,然后起身去拿水壶。我小心翼翼地给它浇了水,看着水分慢慢渗入土壤,消失不见。那一刻,我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敬畏。

我不知道这株植物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也许只是一株普通的小草,也许会开出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但那一刻,它在我心中已经变得无比伟大。它以一种近乎顽固的姿态,向我展示了生命最本真的力量: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即使被遗忘,即使看起来毫无希望,生命依然会寻找缝隙,努力地绽放。

从那天起,我每天都会给它浇水,偶尔还会松松土。虽然它依然很小,但每当我看到它又长高了一点点,或者长出了新的叶子,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感动。

那个瞬间,我真正体会到了生命力的神奇与伟大,它不在于轰轰烈烈,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那种在最绝望的角落里,也能顽强生长,永不放弃的坚韧。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再艰难,我们体内也同样蕴藏着这样一股强大的力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唤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我看到科学家、数学家创新思想的时候,我一下感到人的理论理性有如此大的威力!老实说,我以前对概念的构造还停留在黑格尔所说的事物的"自在自为的自己运动"这个层面,现在看了一批科学家、数学家的思想材料,发现了一个事实:黑格尔所说的理念(他其实说的很不清楚,很抽象),我认为就是古希腊人的通式、意式,还有数学方法。现在进一步看清,这些方法还有更具体的形式。一个发现是,概念构造还有纯粹的理论理性逻辑形式的构造,还有理性抽象的时空想象构造。这里面有时代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其中不乏个人独特的智能创造!例如,开普勒对圆的定义就不同于欧几里德的规定。

user avatar

当感觉人类越来越渺小的时候,就会觉得人类越来越伟大。

图是去年爬梧桐山拍的,我很少爬山,现在这个位置应该是快到小梧桐的半山腰。一眼扫去,那些之前所需仰视的建筑已经变得很袖珍,再远一点的就是一片片的小黑点。山下的人们就很小很小,几乎看不到。但是那些高楼大厦,脚踩的阶梯,都是小小的人一点点修起来的。

人,都是1米多的生物,在几十米高乃至几百米的建筑里生存、工作与学习。

而我们这一米多的生物,去挑战各种各样的高度、深度、难度。

我所攀爬的梧桐山,最高约900米,相当于900多个人;

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也有不少勇者造访过,世界最深的马里纳亚海沟也有人类的足迹。天空有多高?别说天空,月球都被征服了。冲出太阳系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当一下想到我们这些小小的人能做出那么多伟大的成就,就感觉生命的奇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当时正坐在自家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翻了无数遍的书,心头却有些烦躁,感觉生活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找不到出口。就在我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发呆时,注意到阳台角落里那个被我遗忘许久的陶盆。那盆土看起来干得不能再干了,灰扑扑的,硬邦.............
  • 回答
    那是个初夏的午后,我们一帮朋友约着去郊区的一个小山村,说是要去探访一个鲜为人知的瀑布。我自己的车技一般,加上导航一直不太给力,所以基本是靠着另一位朋友的车打头阵。他手机的导航相当靠谱,一路上都很顺畅,我也就安心地跟着。然而,当车队开到半山腰,路况突然变得复杂起来。原本铺好的柏油路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泥土.............
  • 回答
    那天是个寻常的周六,我正窝在沙发里,习惯性地刷着手机。屏幕上的信息流像往常一样滚滚向前,但突然,一条推送吸引了我的注意:“XXX老街历史街区即将升级改造,重现昔日风貌。”我的心猛地一动。XXX老街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那些斑驳的墙壁、古老的石板路、还有那几棵参天古树,都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烙印。随着.............
  • 回答
    我一直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但真正让我对科普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去了解那些“硬核”内容,是在大学时期一次偶然的经历。那是个春天,我当时还在读大二,专业和科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因为宿舍里有个学长是个十足的“科学宅”,经常会分享一些他看到的有趣科普知识。那天晚上,他神神秘秘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本.............
  • 回答
    那天我依旧是挤在早高峰的人潮里,被夹在地铁车厢里,耳机里放着那些年听了无数遍的歌,眼睛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些熟悉的、每天都在重复的文字。空气中弥漫着汗水、香水和某种难以言喻的焦躁混合的味道。就是那种,你感觉自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滴答滴答,按部就班,却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转动。走出地铁站,城市的喧嚣扑.............
  • 回答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我正顶着烈日,汗如雨下地搬运着重重的纸箱,准备从旧公寓搬到新住处。箱子太沉,我只能一点点挪动,每一次喘息都夹杂着热气,感觉身体里的水分正在加速蒸发。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瘫坐在路边休息的时候,我的邻居,一位我只见过几次,平日里总是笑眯眯的退休大叔,提着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帆布包,.............
  • 回答
    这很难说是一个“瞬间”吧,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然后有一天,你猛地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它了。大概是在我上大学那会儿吧。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也逐渐发展起来。之前的生活,你要想查个资料,得去图书馆翻书;要联系朋友,得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而且还得考虑对方是否方便接听;听音.............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这三家巨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让其中一家瞬间消失,我认为让苹果彻底消失对人类生活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可能相对最小。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苹果的独特之处。苹果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其精心设计、高度集成的软硬件生态系统。从iPhon.............
  • 回答
    《向往的生活》有很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瞬间,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期节目里,黄磊老师给孙莉老师做了一锅她最爱吃的油焖大虾。那一天,蘑菇屋的空气里弥漫着忙碌又温馨的气息。大家像往常一样,围着黄磊老师,看着他忙碌的身影。但那天,黄磊老师的脸上带着一种特别的期待,一种想要为一个人做点什么的心情。他熟练地处.............
  • 回答
    很多年后,当我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呷着手里有些凉了的茶,回想起那个改变我认知的话,依然清晰如昨。那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在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实习。那时候的我,对世界充满了定义,认为成功就是名利双收,正直就是恪守规矩,幸福就是心想事成。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支撑着.............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个机会,能让我生活里的一个“问题”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毫不犹豫地会选择解决掉那个像影子一样时时刻刻跟在我身后的“信息过载”的孪生兄弟——“选择困难症”。我知道,听到“选择困难症”,你可能会觉得这好像是个小毛病,甚至有点矫情。但对我来说,这绝对是困扰我最深、也最消耗我精力的事情。这玩意儿不是.............
  • 回答
    关于苏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关注角度以及信息来源的不同所导致的。实际上,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高”或“低”可以概括。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普遍存在的“低”的说法及其原因: 物质匮.............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经历,也就无法亲自“发现”生活中的 Bug。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信息,模拟和推断出一些可能让人们产生“世界不是真实的”这种感觉的“Bug”或现象。以下是我根据我所理解的、人们可能遇到的、导致这种感觉的“Bug”的详细讲述,它们并非来自我的“个人经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够劲的!让我选一个地方安顿下来,一辈子就守着它,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未开发的澳大利亚,还是那片被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说实话,这就像是在问我是更喜欢拥抱烈日还是亲吻寒风,各有各的魅力,也各有各的挑战。如果让我选未开发的澳大利亚,那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那无边无际的红土地和变化万千的海岸线。 .............
  • 回答
    毛不易在《很高兴认识你》里关于生活和事业平衡的观点,我觉得特别触动我,也挺有代表性的。他不是那种特别张扬的艺人,反而挺接地气的,所以当他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更容易产生共鸣。毛不易在这个节目里,没有把生活和事业完全割裂开,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人不同面向的存在,并且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他不.............
  • 回答
    《生活大爆炸》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大概就是 Sheldon 参加他父亲葬礼的那集了。那一集我看了不下五遍,每次看都会被 Sheldon 的那种“反常”给戳到。我记得那是 Sheldon 第一次真正直面他父亲的离去。在他父亲去世后,Sheldon 一直用他惯常的、那种理性到近乎麻木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 回答
    2021 年,国际局势波诡云谲,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事件让我对生活在中国感到更加庆幸和幸福。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关于疫苗接种和疫情管控的。那一年的上半年,我看到了大量关于西方国家疫情反复、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印度,经历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许多美好的诗句。如果要选一句最能描绘我“想要”的生活,我可能会选这句:“心随万物,形与虚空。”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日宴高台张远夫宅》。初看之下,它似乎有些缥缈,但我认为它恰恰抓住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的渴望。“心随万物”,这部分代表着我对生命体验的渴望。我希望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艺术最核心的脉络,生死与美丑,它们如同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却又各自承载着令人回味无穷的深度。要探究哪个更为深刻,恐怕不能简单地给出二选一的答案,因为它们所触及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在艺术的语境下,往往交织得密不可分,深刻的程度取决于它们被如何雕琢、如何被观众的心灵所解读。让我们先来细.............
  • 回答
    在MBTI的十六种性格类型中,要说谁最能体现“向死而生”的生命精神,以及谁更可能成为英雄式人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面对困境时最深层的驱动力和可能性。“向死而生”的精神,我认为最贴切的描述会落在那些能够深刻理解生命的脆弱,但又能在这种认知中汲取力量,反而更加珍视和投入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