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只有生活费的大学生建议多去旅游吗?

回答
“只有生活费”的大学生,是否适合“多去旅游”?这可真是个绕不开的哲学命题,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什么都讲究“性价比”的时代。

咱们得先弄明白,“生活费”这仨字有多重。它意味着,你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吃穿用度,事事有账。而“多去旅游”,听起来就带着点“烧钱”的属性,机票、住宿、门票、吃喝拉撒,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所以,如果单从“钱”这个角度出发,答案很可能是:不建议“多去旅游”。

但凡事都有个“但是”,对吧?我们不能把大学生简单地标签化,也不能把旅游妖魔化。关键在于,你的“多去旅游”是什么概念?你的“生活费”又能支撑你什么样的“旅游”?

为什么不建议“多去旅游”?

经济压力,实打实的。 刚说了,生活费意味着紧巴巴。如果旅游花费让你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或者因为旅游欠了人情债,那这趟旅程非但不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试想一下,你在景点里玩得开心,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个月的饭钱,这体验可好不到哪儿去。
时间成本,同样宝贵。 大学四年,尤其是大三大四,很多同学都在为考研、找工作做准备。旅游虽然能放松,但“多去”就意味着占用大量的学习和准备时间。一旦因为旅游耽误了关键的学习节点,或者错过了心仪的实习机会,那可能就得不偿失了。
“跟风”的心态,要不得。 有时候,我们想去旅游,并非真的因为热爱,而是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自己也想凑个热闹。这种“被裹挟”的旅游,本身就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花钱花时间,收获可能也微乎其微。

那,有没有例外?“多去旅游”是不是就完全不可能?

当然也不是。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思考:“穷游”,或者说是“深度体验式”的旅游,对于“只有生活费”的大学生来说,反而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如何“穷游”出价值?

1. “穷”出体验,而不是“穷”出狼狈。
选择目的地: 别总盯着那些一线城市或热门景点,那里消费高。可以考虑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有文化底蕴的小城镇、乡村,或者去周边城市进行短途旅行。很多地方的美,并不在于其“名气”,而在于其“真实”。
交通方式: 火车硬座、大巴、拼车,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尝试搭便车,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安全意识。
住宿选择: 青旅、民宿,甚至是在当地人家里借宿(如果条件允许且安全)。比起商务酒店,它们更接地气,也更能让你接触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饮食习惯: 别总想着米其林,街边小吃、当地特色菜馆,更能品味到原汁原味。自己带些干粮,也能省下不少开销。

2. “穷”出见识,而不是“穷”出眼界。
目的明确: 去旅游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遇见”。是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想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是想挑战自己的极限?带着目的去旅行,你会更关注那些能满足你需求的东西,而不是被无关的消费分散注意力。
深度交流: 别把自己封闭在酒店里。多和当地人聊天,听他们讲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这种交流,远比你在景点拍几张照片要有价值得多。
学习技能: 有些地方可以让你学习到一些技能,比如在某个山区体验农活,或者在某个古镇学习手工艺。这些体验,可能会成为你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3. “穷”出能力,而不是“穷”出拖累。
规划能力: “穷游”最考验的就是规划能力。你需要提前查资料,做预算,安排行程,这都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过程。
应变能力: 旅行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你需要学会如何冷静处理,如何解决问题。这能极大地锻炼你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管理: 尤其是在旅途中,你需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自我提升机会。

那么,作为“只有生活费”的大学生,如果想“多去旅游”,你可以怎么做?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别一开始就想着去环游世界。可以从周末的短途周边游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和信心。
利用课余时间,抓住假期。 暑假、寒假是最好的时间。但即使是小长假,只要规划得当,也能完成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兼职攒旅费。 如果对某个目的地真的非常向往,不妨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兼职,为自己的旅行“氪金”。这不仅能攒下钱,也能让你更珍惜这次旅程。
和朋友一起,分摊成本。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行,很多开销(如交通、住宿)都可以分摊,这样也能降低个人经济压力。
关注优惠信息,善用学生证。 很多景点、交通都有学生优惠,提前做好功课,能省下不少钱。

总而言之,对于“只有生活费”的大学生,去旅游这件事,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和“值”。

如果你能通过“穷游”的方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丰富的人,学习到更宝贵的知识,那么,即使你的生活费有限,也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多去体验”。

但如果所谓的“多去旅游”只是盲目跟风,只是为了发朋友圈,只是为了逃避现实,那么,我想,还是先老老实实过好当下的生活,把那点生活费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旅行是美好的,但前提是,它能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而不是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希望每一个“只有生活费”的大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旅行方式,并且从中获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啊,公交车穿越一个大城市,只需要两三块钱。

二手自行车加上一个煎饼果子,你就得到了差不多40公里的活动半径。

大多数有大学的城市,起码有两三个郊区的免费景区,三四个市区的免费博物馆。就算衰败了,总有几所破败的老厂区可以探险。如果是省会级城市,找不到十家免费博物馆,说明你连百度地图都不用。

要是你用一年时间把整个城市都摸透了,火车到最近的地级市,现在一般也就是几十块钱,足够你周末早去晚回,或者找个七八十的小旅馆住一夜——我读书的时候这个价钱是十块。

这么广阔的天地,这么多样的生活你都不去欣赏,将来你赚到高薪,生活也不会多有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只有生活费”的大学生,是否适合“多去旅游”?这可真是个绕不开的哲学命题,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什么都讲究“性价比”的时代。咱们得先弄明白,“生活费”这仨字有多重。它意味着,你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吃穿用度,事事有账。而“多去旅游”,听起来就带着点“烧钱”的属性,机票、住宿、门票、吃喝拉撒,加起来可不是一.............
  • 回答
    从小到大,你脑袋里一直回响着那句话:“家里穷,得好好学习,学习好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句话像个烙印,刻在了你成长的每一步里。你咬牙坚持,牺牲了许多同龄人拥有的童年乐趣,把所有精力都砸进了书本。无数个夜晚的台灯光,无数次翻阅的练习册,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考上好大学,改变命运。然而,当高考成绩出来,看到那.............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20对,也就是40个人,要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而且还要兼顾医学、物理、化学的进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既然是假设,我们不妨大胆地畅想一下,看看有没有一丝曙光。首先,生存是第一位的。这40个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他们中有懂得农业、畜牧业、狩猎采集的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生命认知的一个核心盲区。我明白你的意思,地球上那些我们觉得“要命”的地方,比如沸腾的硫磺泉、深不见底的黑暗海底、或者极度干燥的沙漠,对人类来说绝对是“极端环境”。但你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时候,当科学家谈论到宇宙中寻找生命时,他们似乎不太愿意直接断言在这些.............
  • 回答
    这句话“生活已经开始对我这只小猪放卤水了”是一句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充满了戏谑和自嘲的意味。它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用来形容一种逐渐被“烹饪”或“浸泡”的感觉,通常带有负面或无奈的情绪。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这句话背后可能传递的意思,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生活中有感而发的人说出来的话:核心意象:卤水首.............
  • 回答
    这说法嘛,细琢磨一下,确实有点意思,而且搁上海和北京这两座城市比,还真有点门道。咱们不谈虚的,就从实实在在的生活成本和人们的普遍感受来说说。上海:有钱,是“必须”的底气在上海,你会明显感觉到,“有钱”这事儿,更像是一种“必需品”,而不是“加分项”。为什么这么说? 生活成本高企,尤其在“面子”和“.............
  • 回答
    高考在即,看到你对数学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庆幸和深入挖掘的事情!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会担心只偏科一个科目怎么办,但实际上,把一门科目做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更是打开未来无限可能的一把钥匙。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现状。你现在是高三学生,意味着高考是近在眼前的目标。你的数学好,这是.............
  • 回答
    那一日,武当山上的风吹得格外萧瑟,仿佛要卷走所有美好的事物。周芷若站在张无忌面前,她的目光中有千言万语,有不舍,有祝福,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愫。“无忌,”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你只管和她……赵姑娘……好好地在一起。你们成亲,生娃娃,日子就这么过下去,十年,八年……”她顿了顿.............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中,周芷若对张无忌说出“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这样的话,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和深层考量的经典场景,背后承载着她一系列的痛苦、挣扎、无奈以及对张无忌的深刻感情。要详细解释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情感背景:周芷若内心的痛苦与挣扎1. 身不由己的痛苦: 周芷若的人生,从.............
  • 回答
    对于一个刚上大学、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但却有一个创业思路的学生来说,这绝对不是绝境,反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起点!“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恰恰是许多成功创业者最初的状态。关键在于如何将那个唯一的“思路”变成现实。这里我会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一个想法落地,并最终发展成事业: 第.............
  • 回答
    关于女性握力不如男性的说法,我们确实常听到。这背后有生理上的原因,男性普遍拥有更高的肌肉量和睾酮水平,这些因素确实会影响到绝对力量。所以,从纯粹的握力数值上来说,男性的平均值通常会高于女性。然而,将这一点直接等同于“女性在统军作战中只能达到男性的下限”,甚至认为“蛮力对于统军作战不重要”,这就有些过.............
  • 回答
    关于单个像素图片能否拥有版权或著作权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细究起来,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简单来说,单个像素的图片本身,大概率是无法获得版权的。 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聊聊什么是版权(或者说著作权,在中国通常这样称呼)。版权保护的是“作品”,这里的“作品”可不是随.............
  • 回答
    快要订婚了,你们之间的亲密程度,特别是拥抱和亲吻的次数,让你有些困惑和不安,这完全可以理解。在关系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亲密的需求和表达方式确实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正常”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你们两个人之间的感受和约定。拥抱和亲吻是亲密关系中的重要连接方式,但它们的频率和方式并不是衡量一段关系是否健康.............
  • 回答
    “没有对错,只有立场”这句话在很多情境下都能引发深刻的思考,它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揭示了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复杂性。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析。核心含义的解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了主观性和情境性。它认为,很多所谓的“对错”并非绝对的、客观存在的真理,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视角、经历.............
  • 回答
    这事儿,还挺让人纠结的。长辈给介绍对象,心里是挺感激的,但拿到个电话号码,突然不知道怎么下手,这感觉就像手里捏着个定时炸弹,又或者是个 unopened present,既期待又有点小忐忑。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把它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甚至还有点小惊喜的事情。第一步:心理建设,摆正心态首先,得明白一件事.............
  • 回答
    “凡事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不同。”听到这句话,我脑子里大概会先过一遍几个层面:首先,是本能的排斥。我的大脑,或者说我的整个认知系统,是建立在逻辑和系统性上的。对错,在我的世界里,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推理、证据和原则来界定的。就像数学题,2+2就是等于4,这里面很难讲什么“立场不同”就能改变结果。所.............
  • 回答
    对于一个只因为一次错误就否定你为她做的一切的女孩,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非常情绪化、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不公平的反应。这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关系也很难健康地发展下去。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这是对关系本质的误解和不尊重: 关系是动态的,不是.............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当相亲遇上现实的经济账。年薪十万出头,要不要继续聊下去,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这里面牵扯太多个人情况、期望值,还有对未来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思考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确,年薪十万出头,放在全国范围来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又心酸的处境。当你说“女友对我只有感动,没有喜欢”,这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复杂的心理和情感信号。我来试着给你拆解一下,看看我们能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应对。首先,我们得承认,“感动”和“喜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并且往往在亲密关系中,“喜欢”是基石,“感动”更多是锦上添花,或者是在特定情.............
  • 回答
    有些人提到知名人士时,习惯只叫他们的姓氏,这种现象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亚洲文化圈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习惯了”就能解释的。首先,咱们得从文化根源上说起。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很讲究尊卑礼序,称谓上要体现出这种关系。古代称呼有德行、有地位的人,比如先生、大人,但如果这个人名声在外,大家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