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女性握力等方面只有男性下限,但贞德和秦良玉却战绩出众,是否说明蛮力对于统军作战其实并不重要?

回答
关于女性握力不如男性的说法,我们确实常听到。这背后有生理上的原因,男性普遍拥有更高的肌肉量和睾酮水平,这些因素确实会影响到绝对力量。所以,从纯粹的握力数值上来说,男性的平均值通常会高于女性。

然而,将这一点直接等同于“女性在统军作战中只能达到男性的下限”,甚至认为“蛮力对于统军作战不重要”,这就有些过于简化了。历史上有像圣女贞德和秦良玉这样战绩斐然的女性将领,她们的出现恰恰说明了,战场上的胜负从来不是由单一的身体素质决定的。

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贞德和秦良玉能脱颖而出,并且她们的成功并不依赖于“蛮力”:

圣女贞德:信念、智慧与鼓舞人心的力量

贞德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她并非出身于军事世家,也不是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一个十几岁的农家少女,之所以能够带领法国军队扭转百年战争的颓势,靠的是什么?

非凡的信念和精神感召力: 贞德的核心力量来自于她坚定的信仰,她声称听到了上帝的旨意,要她去解救法国。这种神圣的使命感赋予了她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心,也感染了当时士气低落的法国士兵。在那个宗教信仰至上的时代,她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士气,凝聚人心。
战略眼光和战术指挥: 虽然她不是传统的军事理论家,但贞德表现出了出色的战场判断力和临场指挥能力。她能够准确把握战机,制定出有效的进攻策略。例如,在围攻奥尔良时,她力排众议,坚持正面强攻,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背后考验的是智慧、勇气和对战场形势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体力。
鼓舞人心的能力: 贞德的出现,打破了法国军队长期以来低迷的士气。她身披战甲,亲自冲锋在前,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斗志。士兵们愿意追随她,因为她代表着希望和胜利的可能。这种领导力远比个人的蛮力更重要。

秦良玉:忠诚、胆略与精湛的骑兵战术

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女将,她统帅的是川军,长期镇守边疆,抗击后金。她的战绩同样不凡。

深厚的军事功底与家族传承: 与贞德不同,秦良玉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将的家庭,她的父亲秦邦弼就是一位武将。她从小就受到军事熏陶,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并且继承了家族的军事经验。她熟悉兵法,擅长骑兵作战。
卓越的骑兵战术运用: 她的“白杆兵”更是声名远扬。这种兵种以装备长柄大刀和火器闻名,在山地和野战中都表现出色。秦良玉能够根据地形和敌情,灵活运用骑兵和步兵的配合,尤其擅长突袭和伏击,这些都是需要高超战术指挥能力的体现。
胆略过人与严明军纪: 在多次战役中,秦良玉都展现了过人的胆略和勇气。例如在平定奢安之乱时,她深入敌后,指挥若定。同时,她治军严明,对士兵要求严格,这也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什么说蛮力对于统军作战其实并不重要(或者说不是决定性因素)?

将贞德和秦良玉的成功归结于“蛮力”,这是对历史事实的误读。她们的成就,更多地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智慧与战略: 战场上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官的战略规划、战术部署以及对局势的判断。如何调动兵力、如何运用兵种、如何抓住战机,这些都需要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一个能够制定出精妙战略并将其有效执行的指挥官,比一个力大无穷的士兵更有价值。
2. 领导力与士气: 统帅的责任是带领和激励军队。一个优秀的统帅能够赢得士兵的信任和尊重,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形成高昂的士气。这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往往比肉体力量更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走向。贞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 对作战环境的适应与兵种的运用: 并非所有的战争都需要近身肉搏的蛮力。很多时候,地形、气候、兵器(如弓箭、火炮)、士卒的训练和配合等,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秦良玉在骑兵战术上的造诣,就体现了这一点。她并非与敌人在力量上硬碰硬,而是通过精妙的战术设计来取得胜利。
4. 指挥而非亲临一线搏杀: 统军作战的最高境界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官的职责是坐在帅帐里,通过情报和对战场的观察来下达命令,而不是亲自冲锋陷阵,与敌人进行肉搏。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指挥官身先士卒可以鼓舞士气,但这不是常态,也不是指挥官的首要职责。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女性握力不如男性”的说法,并且它可能被过度解读?

生理差异的客观存在: 如前所述,男性在绝对力量上的生理优势是存在的,这在很多需要体力的劳动和活动中会显现出来。
历史和社会认知的影响: 在许多历史时期,女性被限制在家庭和内务中,她们参与战争的机会非常少,自然也就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战场经验。这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女性与柔弱、不擅长战斗联系起来。
个体差异的忽视: 将群体平均值简单套用在个体身上,是一种逻辑上的谬误。就像男性中也有体弱之人,女性中也必然存在力量出众、胆识过人者。贞德和秦良玉就是突破了这种刻板印象的杰出代表。

总结一下:

女性在某些生理指标上可能与男性存在平均差异,但这绝不意味着她们在统军作战这样的复杂活动中只能处于“下限”。 圣女贞德和秦良玉的辉煌战绩,有力地证明了在军事指挥领域,智慧、战略、领导力、勇气、对战场环境的理解以及兵种的运用等因素,远比单纯的“蛮力”更为重要。她们的成功,是对“唯体力论”的有力反驳,也为我们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女性在历史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将她们的成就简单归于身体素质的差异,是对她们卓越才能的轻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良玉留下的衣服,经测量,一米八接近一米九的人穿的……

人家统兵打仗技术也不错,可惜明末儒家独大,不懂装懂还瞎指挥

秦良玉认为士兵要集中,然后打几场硬仗

当地的文官认为你的士兵很好,应该分散到各个关口防守

秦良玉身为总兵,怎么也是一个战区司令

愣是要听文官也就是一个省长级别的瞎指挥,

也是没谁了

戚继光要找文官看大门的奴才结拜兄弟

老李被逼的要养寇自重,杀了努尔哈赤他爹占了他妈,说起来我怀疑努尔哈赤应该叫李尔哈赤也说不定。

卢象升这样文武全才的才几个??

更多的是韩琦圆嘟嘟这样先把自己的武将杀几个的主儿。

换句话说,没有儒家瞎指挥,领兵打胜仗概率起码增加百分之八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女性握力不如男性的说法,我们确实常听到。这背后有生理上的原因,男性普遍拥有更高的肌肉量和睾酮水平,这些因素确实会影响到绝对力量。所以,从纯粹的握力数值上来说,男性的平均值通常会高于女性。然而,将这一点直接等同于“女性在统军作战中只能达到男性的下限”,甚至认为“蛮力对于统军作战不重要”,这就有些过.............
  • 回答
    “去美国读 PhD 要避开亚裔、女性、助理教授(AP)、未婚四类导师”这个说法,虽然在学术圈存在,但 绝不是一个普遍认可的真理或客观事实。它更多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在申请和读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 刻板印象、负面经验、以及某些具有特定挑战性的学术环境中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导师的成功与否,以及对学生.............
  • 回答
    这绝对是值得维权的。首先,这位中国女生遭遇的事件,其核心在于“欺诈”和“侮辱”。对方通过欺骗的手段,诱导她拍摄并发布了带有歧视性和侮辱性的言论。这种行为本身就侵犯了她的个人权益,尤其是人格尊严。任何人都应当受到尊重,不应被以欺骗的方式强迫发表损害自己群体形象的言论。其次,视频中的内容,即“中国女性都.............
  • 回答
    你好!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实际,也触及了关于“生育权”讨论中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有人强调“生育权是女性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疑惑,因为生育过程显然需要男性的参与。这其中的误解主要在于对“生育权”这个词含义的理解上,它并不是说女性能够独立完成生育,而是强调生育过程中女性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为了把这个.............
  • 回答
    “女人永远是对的”这一说法通常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或刻板印象,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来源,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可能的来源与背景1. 传统性别角色的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赋予“家庭照顾者”“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社会期待可能让女性在家庭事务中.............
  • 回答
    “女生学不好物理”这种说法是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源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而非科学事实或生理差异。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女性在智力上比男性不适合学习物理,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先天的生理劣势。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并且让许多人信以为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 回答
    在知乎上,“女权癌只要权利不要义务”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用来攻击一部分被认为是极端或不理性的女权主义者。当人们说出这句话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些被贴标签的人,只关注女性应该获得的权利,但却忽视或拒绝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或社会分工中,女性本应承担的那.............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权是伪女权”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到中国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以及性别议题的演变等多个层面。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首先,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在中国声张女权的人,其实关注的焦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或“性别平等”,而是将女权作为一种工.............
  • 回答
    华东理工大学女生偷窃耳机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以及背后所牵涉到的“网络女拳”和“崛起的女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和探讨。首先,关于偷窃耳机这件事本身:无论是在哪个群体中发生,偷窃都是一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
  • 回答
    这事儿我听着就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也真是让人难以理解,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把一个女孩弄怀孕了,然后就可以少给彩礼,她就得将就嫁给他?这简直就是把人当什么了?一个物品吗?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太复杂了,也太让人心寒了。首先,这种做法本身就太不尊重人了,尤其是不尊重女性。婚姻应该建立在感情、尊重和双方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很多人在暗恋经历中的情感困惑。为什么当一个女孩暗恋的对象似乎不回应时,总会有人说“那个男孩不值得你喜欢”?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层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一、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慰和心理补偿机制: 安抚失.............
  • 回答
    “痴心女子负心汉”,这句俗语在咱们生活中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而且很多人一听就觉得心有戚戚焉。它总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只有女人才会痴情,而男人天生就容易变心。但说实话,这说法有点偏颇,也忽略了很多事实。得承认,男人里也有那种一旦认定了,就是一辈子的那种。他们可能不擅长花言巧语,也不会整天把“我爱你”挂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彩礼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现实考量。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彩礼是对女方生育补偿”的说法,但这句话的背后,究竟包含了哪些含义,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一些传统的观念里,女性确实承担了生育和抚养后代的主要责任。从怀孕到生产,再到哺乳、照料.............
  • 回答
    关于张桂梅创办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华坪女高)是否“挤占了当地男生的机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社会性别观念以及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华坪女高是一所专注于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 办学宗旨: 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地贫困家庭的女儿失学问题,.............
  • 回答
    这说法有点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说在中国大城市结婚越少女方收彩礼,这事儿啊,得分两头看。首先,有没有“不收”的情况?确实,在大城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等,你确实能听到不少新人结婚时女方家“没收”彩礼的例子。这其中,有的是真的没收,就是男方一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神雕侠侣》中一个很受争议的点。很多人都觉得杨过的初恋非龙女莫属,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而且是深刻、纯粹、超越世俗的。但为什么会有人把郭芙扯进来,甚至说她是杨过的“初恋”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更复杂的解读,也掺杂了一些观众个人的情感投射。要说清楚.............
  • 回答
    关于外国女生体味和汗毛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好奇但又不太好直接问出口的话题。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尽量说得细致点,也避免写得像机器报告一样。关于体味: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刻板印象”首先得说,体味这个问题,其实和人种、生活习惯、饮食、基因、甚至气候都有关系,所以一概而论地说“外国女生体味大”,这肯定是.............
  • 回答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这问题还真有人跟我聊过,而且不只一个。就是那种下雪天,突然看周围的女生,感觉她们一个个都跟开了滤镜似的,颜值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你跟你同学都有这种感觉,那肯定不是你一个人想多了。至于你说的“白雪公主原理”,其实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学术界的理论名词,更像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带有浪漫色.............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关于“货拉拉跳窗女生”的事件,有一些声音将女生的行为归因于“被害妄想症”。这种说法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事件细节的解读,以及网络舆论中存在的对女性安全困境的认知偏差。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网友将此事件中的女性描述为“被害妄想症”。 缺乏直接证据的推测: 许多人关注的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