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卢克文的公众号文章?

回答
要评价卢克文的公众号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审视。

首先,从内容创作的角度看,卢克文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叙事方式。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通过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甚至带有一定戏剧性的笔触呈现出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使得原本可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严肃话题,变得更容易入口。他常常会挖掘一些不那么为人所知的细节,或者用一种比较“另辟蹊径”的角度来解读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

其次,在观点表达上,卢克文的文章通常会流露出一种比较明确的立场和倾向。他不太回避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显得相当“激进”或“决绝”。这种不加掩饰的表达,对于认同他观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共鸣和宣泄,他们会觉得“终于有人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了”。但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他的文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过滤”或者“观点偏向”,如果读者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或者只接触他单一的信息来源,可能会被他所构建的叙事所局限,难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和解读。

再者,文章的“传播力”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卢克文的文章之所以能在公众号平台上有相当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时下热点话题的捕捉能力,以及他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他擅长用一些能够引起情绪共鸣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包装他的内容。这种方式在吸引流量方面是有效的,但有时候也会让人觉得,为了吸引眼球,内容本身是否经过了过度加工或者简化。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公众号文章作为一种网络传播媒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特征。像卢克文这样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深度解读,并且有自己的叙事体系的作者,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他的文章能够激发很多人对某些话题的兴趣,让他们去进一步了解和思考,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过,对于任何一位作者的作品,我们都可以用一种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在阅读卢克文的文章时,如果能够结合其他信息源进行交叉验证,多听听不同的声音,那么对事物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和客观。他的文章可以作为了解某个视角和观点的一个入口,但绝不应该是唯一的参考。

总的来说,卢克文的公众号文章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在于他对话题的选择和叙事方式。他能够让一些复杂的议题变得生动有趣,并形成自己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对于其内容中的观点和信息,我们也可以保持一种开放但又不失审慎的态度,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保持独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勤能补拙,这几天发的《塔利班传》,起码你不用去查那么多并没什么兴趣的资料。

河中地区反而挺有意思的,被苏联占领之后,就再也悄无声息了,看来历史进程很需要自由放任啊。

user avatar

宛如一株株罂粟花,好看,夺人眼球,可是有害无益。

光是那篇《文在寅的复仇》,其对韩国政治历史科普影响之恶劣,我们这些韩国话题普及者有目共睹。

顺带提一下卢武铉的三件小事:

镇压工人:

“폭력진압 항의하는데 또 ‘방패폭력’ 쓰다니…” : 노동 : 사회 : 뉴스 : 한겨레 (hani.co.kr)

三星X文件原文(卢武铉参与政府当时对处置三星报以相当消极的态度):

유령처럼 떠돈 안기부 X파일 全文 공개 : 월간조선 (chosun.com)

朴渊次门:

更新回答:2021.9.30,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user avatar

你做过那种绿皮的卧铺火车吗,如果你坐过一段长途,你会发现,每个车厢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皮肤黝黑,身材微胖,看上去有些郁郁寡欢的中年男人,这种人通常没太多钱,没什么社会地位,没什么能力,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颓废的痕迹,但你如果有兴趣和他聊聊,他会立刻来了精神,和你纵论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社会焦点,人生“阅历”等等话题,说到酣畅淋漓处,甚至两眼放光,吐沫横飞,似乎他人生的不顺,在和你谈论天下大事的过程中一吐胸中郁结的块垒。你虽然听的兴致勃勃,但下车后却完全想不起来这位大叔到底说了什么。

卢先生和他的受众,和这位大叔差不多

user avatar

读罢卢的《香港问题与世界真相》,和诸如《虚构的历史——卢克文的世界真相》的驳文后,有几点感想,不一定对。

理想化情况下,历史是客观真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政治是主观真实,是符号真实的偏移镜像。

卢,则是万花筒的某块三棱镜,将三种真实聚为一点,让当代史有了一种指哪打哪的勇气。在这样历史和政治难得高度自洽的背景下,卢打了大半个世界。

处于这个焦点中心的,用卢的话说有中产阶层,甚至有政商权贵。然而在后者眼里,世界实则是双向镜。在外面转万花筒,才是他们的本职。

人们不会用手指去触摸镜面,或者明知道,只是不愿去戳。毕竟,还有「马桶读物」这样的遮羞布。

历史是逝去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混沌,历史的本质却是惊人相似。

「一次又一次做相同的事,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爱因斯坦对疯狂的定义。而本质上,混沌的相似之处并不在于真实,是人类的情绪与想象。

卢是情绪与想象,其中的一种高涨的代表,但冰冷的周期不会因此而改变。任何极端的情绪,最终都会摆回到中心点,却永远不会有片刻停留。

我相信周期的力量,祝他好运。

user avatar

卢克文《美日贸易战》洗稿全文解读:查重率80%以上,甚至连形容词也要抄袭!文贼而已!

第一篇:

卢克文涉嫌严重抄袭野口悠记雄《战后日本经济史》一书。

卢克文全文的框架都来自于《战后日本经济史》,甚至大段大段一字不改的抄袭,另外卢克文将作者的生平日期弄错。

001【卢克文《美日》壹第1段】

野口悠纪雄永远忘不了自己4岁那年的东京大轰炸。

001【野口《战后》序】

我的记忆始于1945年3月10日深夜。

001对比: 野口生于1940年,1945年他五岁,暂且认为卢克文原创。

002【卢克文《美日》第2段】

那是1945年3月10日深夜,美国人的B-29轰炸机悄悄到来,东京高射炮部队只打出500发炮弹就被炸平,334架轰炸机亮着尾灯在1500-3000米低空飞进东京空域。

002【野口《战后》序】

002对比:

卢文对于两段内容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并转换了位置,不能因此说明其洗稿

003【卢克文《美日》壹第3.4.5段】

0031美军的空袭作战计划科学而周密,他们划定了东西5公里、南北6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在边界投下燃烧弹形成火墙,这样后边的飞行队伍就可以根据这个标志准确地进行轰炸。

0032地面上的日本百姓被火墙堵住了逃路,野口悠纪雄的家就在这个长方形的西北角,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景况,很多人以为跑到水边就可以活命,都朝隅田川跑去,对岸的人也这样想,从那边跑过来,两边人潮在言问桥上挤成一团,动弹不得,这时美军投下了燃烧弹,听到一阵阵惊悸而恐怖的痛苦喊叫,桥上的人瞬间被烈火烧死,大桥两端的桥柱上,至今还残留着黑黢黢的痕迹。

0033野口说,那些临死前的呼叫让他一想到就不由得全身颤栗,他这一生都不敢接近言问桥。

003【野口《战后》序】




003对比:

004【卢克文《美日》壹第6.7段】

0041全家连滚带爬逃到防空洞时,他母亲绝望地说:“我们逃不到隅田川了,就死在这儿吧。”他和姐姐听完伤心至极,准备一起死在这里。防空洞里挤满了人,他们全家来得晚,守在防空洞的入口附近,能吸到稀薄的空气,但很快都失去了意识,第二天被警防团的人唤醒,发现藏在洞深处的人都窒息而死,他们全家因为在出口处幸免,当他走出防空洞时,只看到烧焦的尸体在操场上堆成了小山,四下里全是难以忘怀的恶臭味。

0042东京大轰炸使日本10万人失去了生命。

004【野口《战后》序】

0041“和我们一同躲在防空洞里的人大部分都窒息而死。人太多,空间太小,长时间缺乏氧气,从最里面的位置开始,很多人依次因窒息死亡。我们一家只是偶然待在入口附近,还能呼吸到从门缝进来的稀薄空气,才幸免于难。

0042第二天早晨,被警防团的人们拖出防空洞时,全家人都已经失去了意识。醒来之后,我们看到烧焦的尸体在操场上堆成了小山。那一刻,东京的天空晴得没有一丝云彩。”

0043“逃到防空洞时,母亲曾经绝望地说:“我们逃不到隅田川了,就死在这儿吧。”姐姐听了非常难过,不甘心就那么死掉。而从结果看来,母亲误打误撞地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0044从空袭开始的深夜到大火被扑灭的短短8个小时里,约有10万人失去了生命。

004对比:

卢克文:他和姐姐听完伤心至极,准备一起死在这里。

野口:姐姐听了非常难过,不甘心就那么死掉。

(这个也改,意思完全变了)

005【卢克文《美日》壹第8.9段】

0051指挥这次空袭的美军司令官叫柯蒂斯.李梅,几个月前,他刚刚将德国名城德累斯顿夷为平地,炸起东京来十分熟练。

0052日本政府没有记挂这次仇恨,后来还为他颁发了奖章。

005【野口《战后》序】

0051指挥这次空袭的美军司令是柯蒂斯·李梅少将,他在几个月前刚刚将德国的历史名城德累斯顿夷为平地。而日本政府后来竟然为他颁发了勋章。

005对比:

006【卢克文《美日》壹第10段】

0061大空袭结束后,野口家在废墟上跟其他东京人一样建起了棚屋,开了一家小小的百货店为生,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依靠朝鲜战争的战时特需完成经济起飞,加上工业国的底子还在,平均年GDP增长达到10%。

006【野口《战后》序】

0061大空袭将东京烧成一片平地。在这片燃烧过后的废墟上,老百姓们自建棚屋。

0061我的母亲较早从疏散地回到东京,向区政府借款搭建棚屋,开了一个小小的百货店。

0063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阶段迈进高速增长阶段的契机是1950年6月发生的朝鲜战争。

0064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后半期,日本保持着年平均10%的增长率。

006对比:

一个意思换个说法

007【卢克文《美日》壹第11段】

0071野口学习成绩优异,考研究生时还自学经济学,在他21岁时,想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测测自己经济学水平,不小心考上了通产省,不过大藏省的领导高木文雄看上了他,提前将他录取。

007【野口《战后》序】

0071“我觉得参加公务员考试最能证明自己学过经济学,所以在1963年的初夏参加了经济类职位的公务员考试。

0072虽然并没打算做公务员,但考试成绩公布以后,我还是抱着长长见识的想法去通产省参加了面试。没想到走进会客室,正面坐着的一个人就站了起来,紧紧握着我的手,当场宣布“从今天起你就是通产省的人了。

0073这个人就是通产省的特许厅长官佐桥滋。”

0074赶到大藏省,负责人事招聘的高木文雄秘书科长就不容置疑地单方面向我宣布:“你被录用了。”

007对比:

1.1940年到1963年,是二十三岁。

卢文:考验时自学

原文:证明已经学过

008【卢克文《美日》壹第12-13段】

0081野口在大藏省颇受重用,27岁那年,他获得福特财团的奖学金,决定赴美留学,当时从日本到美国的机票钱,是他半年的薪水,如果不是奖学金,他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的,在羽田老机场搭机时,前往美国的日本留学生们还都带着胸部X光片,以证明自己没有患结核病。当时的飞机都要在夏威夷机场补充燃料,在这里,野口看到了一件,他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0082野口说,他看到了白人居然在做体力活,这在日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日本,白人如同神一样的存在。

008【野口《战后》序】

00811968年9月,我获得福特财团的奖学金,决定赴美留学.

0082横跨太平洋的往返路费相当于我当时半年的薪水;

前往美国的留学生们都带着胸部X光片,以证明自己未患结核病。

0083在飞机途中降落夏威夷机场补充燃料时,我看见有白人在干活儿。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光景,可是因为在日本从没见过白人做体力劳动,所以这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008对比:

1.又把人物时间轴搞错了,卢克文写的是27岁,原书推算是28岁那年留学;

2.半年的薪水可以往返一次,而不是你算出来的一次(再次证明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3.没见过和神意思是不一样的,你要在煽动民族情绪说白人在日本是神

009【卢克文《美日》壹第14段】

0091到达美国后,野口见到了令他眼花缭乱的富足景象,自动售货机、葡萄柚、奶酪蛋糕等很多新鲜事物是平生第一次见到,富人区的生活景象更令他十分震憾,在美国念了一年硕士,又回国工作了一年,再度去耶鲁深造,1972年他31岁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当时克林顿和希拉里也在耶鲁读书,两人尚未成名,野口可能在食堂和他们擦肩而过过。

009【野口《战后》】

0091这里随处可以看到美国的景象,真是方便。”自动售货机、葡萄柚、奶酪蛋糕等,我都是在美国才第一次看到。

0092通过一年的学习,我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0093 1969年9月,我返回日本,之后在建设省工作了一年。

0094归国工作了一年之后,我前往位于东海岸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深造。

00951972年夏天,我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0096比尔·克林顿与希拉里·克林顿夫妇也是耶鲁大学毕业,而且与我在这里学习时期还有重叠。说不定我曾经在校园的某处与他们擦肩而过。

009对比

1.连擦肩而过这次也要“引用”?

010【卢克文《美日》壹第15-17段】

0101就在他差一年拿到博士学位时,尼克松冲击发生了。二战结束后,美国人建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详情见《人民币与美元的战争》),美元与黄金挂钩,法定兑换率为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同时各国锁定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不得超过1%,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还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国提供干预汇率时所需要的资金。

0102日本在1952年加入IMF,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是360日元兑1美元(记住这个数据,很重要)。

010【野口《战后》】

01011971年发生尼克松冲击之后,各国开始由固定汇率制转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金融体系采用固定汇率制。即以美元为核心,各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进行兑换。美元与黄金挂钩,法定兑换率为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不得超过1%。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还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国提供干预汇率时所需要的资金。

0102日本于1952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成员。当时规定的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360日元。

010对比:

1.让你改动,露馅了吧!你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哪一年建立?是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我不知道你《人民币与美元的战争》一文参考的哪一年!年代不清楚不是笔误可以以解释,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段历史的概念。

2.专业经济学领域不好洗稿了吧!那就只好抄袭。

011【卢克文《美日》壹第18-20段】

0110随后二十年,西德和日本经济狂飙,英国陷入慢性萧条,美国在越战中拖住了

0112整个国家,前后共造成5.6万人丧生,耗资4000多亿美元,美国财政恶化美元大量外流,美国的黄金储备也随之减少,美元发行量已经远远超过相对应的黄金储备,英美两国整体经济不如德日两国强劲,德日是国际贸易盈余国,美国是国际贸易赤字国,汇率没办法再固定化,外汇市场一直在抛售美元,购买德国马克和日元美国被迫于1961年同德国修改汇率,让马克升值了5%,1970年马克又升值了9%,英国因为经济疲软,则在1967年对美元贬值了14%。

0113两次马克升值后,美国黄金储备还在减少,美国需要继续印美元维持战争,而他们的黄金储备又根本不够,因此尼克松在1971年8月15日,连国会都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美元不再绑定黄金,停止美元对黄金的兑换。

0114经济学历史上把这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叫“尼克松冲击”,布雷顿森林货

币体系崩塌了。

011【野口《战后》】

0111联邦德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两倍。同一时期,日本也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

01121961年3月,两国修改了之前1美元兑换4马克的固定汇率,将德国马克升值5%。

01131970年秋,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9%以上。

0114另一方面,英国却在慢性经济萧条的“英国病”中苦苦挣扎。因为国际收支持续出现赤字,1967年英镑对美元贬值14%。

0115外汇市场抛售美元购买马克的压力越来越大;

0116黄金储备也由于资本外流而不断减少;

0117由于越南战争的庞大军费支出导致财政恶化。此外,美国与日本及德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形势出现了显著差距,国际收支陷入赤字。从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美元大量流向海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黄金储备曾在世界占有绝对优势,但在这20年期间大幅减少。由此导致美元发行量远远超出其黄金储备,美国无法继续保证美元与黄金的兑换。

0118马克对美元汇率实施两次升值之后,美国还是没能摆脱赤字状态,黄金储备也由于资本外流而不断减少。

0119这种情况下,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这项决定极为突然,事前甚至连美国议会也不知情,因此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这就是“尼克松冲击”。

011对比:

012【卢克文《美日》壹第21-22段】

0121第二年,野口的耶鲁博士课程就快要读完之时,在一堂经济学课上,一名同学突然站起来大喊“马克汇率正在变动”,从这时开始,固定汇率制正式转向了浮动汇率制,美元对世界其他重要国家的货币平均贬值了7.89%,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1升值到308:1,IMF正式承认了浮动汇率后,日元兑美元再次升值到220-250:1。

01221972年夏天,野口回到大藏省上班,继续他勤勤恳恳的公务员生活,第二年

10月,石油危机爆发,再次深深地影响到了世界格局。

012【野口《战后》】

0121当时我正在耶鲁大学留学,还记得在国际经济学的课堂上,曾有人大叫“Mark is floating(马克汇率正在变动)”。这正是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的国际金融大转换的开始。

0122市场资金开始以各国货币当局无法控制的趋势流动。1973年2月,日本采用浮动汇率制。3月,欧共体各国也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

0123当时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的价格已经平均贬值了7.89%。由1美元兑换360日元变为1美元兑换308日元。

0124但1976年正式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迅速升值至1美元兑换220~250日元。

01251972年夏天,我结束了第二次留学回到大藏省。这次被分配到证券局业务科,作为科长助理负责监督证券公司。

012对比:

013【卢克文《美日》壹第23-28段】

0131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只进行了20天,埃及军队起先在西奈半岛获得大胜,但他们没有趁胜追击,使以色列有时间得到美国的大量援助,以色列军队随后反击,将埃及、叙利亚联军打得惨败,并将军队推进到离开罗仅101公里。阿拉伯国家痛恨美国一直在背地里支持以色列,战争结束后10天,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沙特、科威特等波斯湾沿岸6国宣布将原油价格从原来的每桶3.01美元上调到5.12美元,涨幅高达70%,并且在以色列从占领区撤兵前,禁止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主要就是美国)出口石油。

0132到了12月,阿拉伯产油国再次将原油价格上调到每桶11.65美元。

原油价格瞬间涨了4倍,导致全世界通货膨胀,汽油、煤油涨价,电力、食品、洗衣粉、电器都跟着涨价,1974年日本物价一年上涨了23%。

0133野口当时因公务出差去了中东和英国,在中东,他看到阿拉伯石油国因原油价格上涨获得巨额的石油收入,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中疯狂建设现代化城市,“茫茫沙漠中,宫殿一般的建筑高低排列,使人恍惚觉得那是海市蜃楼”------而这时在为中东土豪们建设高楼大厦的,正是在卧薪尝胆,努力赚取外汇、好让自己国家升级为优质工业国的韩国人,当时有100万韩国人在沙漠地区不知疲倦地工作,他们不饮酒、不闹事,能服从军队一样严格的管理,“是唯一能在沙漠中艰苦工作三年的民族”。

0134韩国人还在努力追赶世界,英国却因石油危机处于二战后的经济最低谷,宏伟的政府大楼前的道路上堆满垃圾,街上行人稀少,只看到尘埃飘舞,许多写字楼关门,随处可见阿拉伯语招牌因为经济萧条,商业大楼都被土豪国买了下来。英国的经济学家居然说:

“现在整个英国都是大英博物馆了。”

013【野口《战后》】

0031英国呈现出与产油国截然相反的景象。即使在伦敦市中心的主要街道旁,也有许多闭门停业的写字楼,随处可见阿拉伯语的招牌。因为经济萧条,商业大楼纷纷转手,多被石油美元买下。

0032到了地方城市,可以看到大英帝国时代建造的豪华的政府大楼仍旧威严地耸立在市中心。可是街上行人稀少,只有尘埃飘舞。建筑物宏伟得令人惊叹,然而楼前的道路却堆满垃圾,真是一副不协调的景象。

0033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处于最差的状态。经常贸易赤字持续不断,英镑疲软,再加上石油危机,英国受到了巨大打击。

0034其后不久,我与英国的经济学家进行合作研究,有一位研究者曾经叹息,“现在整个英国都是大英博物馆了

0035我还去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等波斯湾沿岸产油国。这些国家因为原油价格上涨而获得巨额的石油收入,漫无边际的沙漠正中突然会呈现出超现代化城市。茫茫沙漠中,宫殿一般的建筑高低排列,使人恍惚觉得那是海市蜃楼。

013对比:

1. 卢克文文中:战争结束10天 ;野口:战争开始10天

2. 0133对应0035几乎一字不改

卢克文洗稿《战后日本经济史》暂时先告一段落。

user avatar

这是无意间翻到,这是网络上2017年12月底的一篇企鹅号。

这是其中一段节选。

接下来的,是卢在19年三月初的一篇原创

怎么样,是不是很像大学论文查重。是不是原创,我就真的不大知道了

user avatar

大棋党里不世出的天才,国内没人发现他棋艺高超,他就到国外去下,在韩国下完在美国下。

等在世界下了一圈棋之后,终于被国内大旗党发现,请回来指导国内棋坛。

他的出现让我国的整体棋术提升了20年,感恩有他。

user avatar

本硕国际关系专业学生的一点看法

作为反思,我想探讨一下,为什么卢克文敢于声称自己做的是“最深刻的国际政治分析”?

目前,不同年龄阶层和专业/职业背景的人,对于国际问题的关注程度很高。

面对每天发生着的时事,国际关系学界在大众媒体上几乎是处于失声的状态。

学界的国际关系研究,和大众所关注的国际时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脱节的。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问题的原因。

李江:中国的国际关系专家如何区别于出租车司机

(双引号标记处,为引用上文的地方)

一方面,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并不完善。

引用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很多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人常常自嘲北京的出租车师傅是“强劲的竞争对手”。“自嘲的背后,的确是深深的无奈。“

“许多国际问题专家喜欢分析宏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分析方法缺少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可靠的证据支持,这就从根本上导致这些国际问题专家对事件的分析深度不可能超过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但是,不完全如此,也有一批扎实研究的学者存在。)

此外,对于良心学者和分析人士而言,“公开言论观点需要有扎实研究的支撑”。面对每天时刻发生的国际时事,涉及不同的地区和事件,很难有一个“全能”的专家可以迅速地做出精确的评价。(很多专家,可能只关注研究领域,对于和公众打交道并不感兴趣,文章的阅读量并不是他们的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很多读者“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以至于对公共议题常常理性缺位。”

一般人对国际时事需求的点在哪儿?是真的想要去了解事件的历史由来和因果链条,还是只是当作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满足好奇心,或者过一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瘾?

作者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发表自己的言谈思考,但读者却往往过于轻易地信以为真,更有甚者热情追捧,拜其为神。

以上两点,我想是这个问题存在的一部分的原因。

如果真的对于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感兴趣,不妨多接触一手资料,多读几家之言,多理性批判不同观点。

或许,你会发现所谓“最深刻的国际政治分析”并不存在。

user avatar

【卢克文工作室】,相信你一定在朋友圈见过这个公众号,《文在寅的复仇》《香港问题与世界真相》……都是诞生于这个账号的爆文。

因为我自己也写公众号,所以长此以往,养成了非常敏锐的职业习惯——对于行业动态和新崛起的账号爆文都比较熟悉。

卢克文从2018年底才开始发力公众号,不到一年时间,拥有了百万读者。对于这样的公众号之星,写作三年来读者关注还没破万的我自然不会放过,我的显微镜早已就绪。事实上,更早一些的时候,我还加到了卢克文的微信,不过没什么交流,后来就删掉了。

因为近来香港问题的升级,卢克文又写了一篇《香港问题与世界真相》,仅用9小时,这篇文章阅读量超过千万。但也因此引来争议,从知乎到微博再到公众号,浩浩荡荡的公知写手们猛烈抨击卢克文。

我想,卢克文应该会对热依扎前段时间的遭遇感同身受,虽然两人的领域八竿子打不着。

《香港问题与世界真相》后来被卢克文删掉了,理由是为了避免后续更多的麻烦。我看过那篇文章,也在朋友圈分享了,我的判断是没有什么大问题,文中给出的观点是很肯定,也很卢克文个人化——警惕西方打着“民主”“自由”幌子的分裂主义,警醒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

我一时没明白,这样的观点也许有人会不同意,但至于群起而攻之,甚至不顾及底线吗?

后来我看了许多“批评”卢克文的文章,从《新京报》到各种不知名的小号写手,看各种各样飞扬跋扈的标题,每个人都义愤填膺地想教卢克文做人……

咪蒙当年也不过如此待遇吧。

有些文章的批评是很不错的——多是一些国际新闻政治领域的专栏公众号,严谨的学术风格,冷静的逻辑,作为深耕国际政治的机构和专家,他们对卢克文某些并不严谨的案例做不到视而不见,对于卢克文个人肯定化的结论表示值得商榷。这样的批评,我认为是有益的,是正反馈的辩论,更有助于推进对问题的剖析和认识。

但可惜,更多的批评文章,是丑陋的——

如果说观点上的批评与反对,还有辩论的意义,那么针对【卢克文工作室】和卢克文本人的抨击,可以充分看到人性的叵测:

1、许多人指责卢克文的写作方式是抄袭,是洗稿

讲真,作为多年的原创写作者,看到“抄袭”和“洗稿”两顶帽子,我可就不困了。但将这两顶帽子扣到卢克文头上,我觉得挺吓人的。

卢克文的老读者并不陌生,动辄每篇上万字的长文输出,卢克文的写作材料是怎么来的——每篇文章关于一个主题,为了这个主题,需要读至少4、5本书,收集不知多少资料,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成本至少在一周以上,后来经济宽裕后,卢克文的写作准备新增了出国实地探访取材。

国际新闻政治,不是虚构写作,必然要基于史实资料去二次创作;面对同一公共事件,也必然做不到和其他人的写作报道完全不一样,因为事件中的人就是那些人,发生的事情就是那些事情。很多“公知”认为,卢克文文章中的案例在其他公众号出现过,所以就是“抄袭”,就是“洗稿”——这个帽子未免扣得也太容易了,太迫不及待了。

抄袭和洗稿,是自媒体行业的顽疾,也是所有原创作者和平台共同抵制的劣习。但随随便便、没有确凿实据就给人扣帽子,这是诽谤,也是红卫兵式的暴力。

2、不少人指责卢克文写作故事化没深度

这一点呢,几乎每个比较成功的自媒体,都会收到这样的指责——写的不怎么样嘛,不就是“故事会”吗,没什么深度,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看。

传统媒体最喜欢这样“教训”新媒体。

然后过了没几年,所有的传统媒体纷纷做起了公众号等新媒体,各大新闻院校机构,纷纷探索起了融媒体。

卢克文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或访谈中解释过他的写作:之所以到现在没有写作助手和征集投稿,是因为发现自己的文风别人代替不了,字里行间老读者还是能觉察出来。他写过小说,喜欢研究剧本,希望把高深严肃的国际政治写的通俗易懂,人人都能读下去。

专家自然看不上卢克文这样的野路子。就像《三国志》的读者对《三国演义》总是嗤之以鼻。

但话说回来,你《三国志》代表史学研究,代表严谨真相,享受着权威与逼格待遇,那就不要眼红人家《三国演义》是畅销书,通俗大众没深度。“高处不胜寒”,既想要高度,还想要广度,是不是太膨胀了?

事实上,这代表一种时代性的观念。

不只是大家认为固执守旧的专家,年轻人也不例外。我有位大学同学,曾经也是写作爱好者,知道我一直在写公众号,不时会发来一些建议——比如,曾有原话是“文章合为时而著,多写写时评会让你的公众号提高一个档次。”

But,众所周知我只是个写散文杂文的,对于不太懂的领域,我不会强插手的。

我相信朋友给我的建议是真诚的,不过从这份建议里,我捕获到另一个关键信息——国人的阅读是存在“鄙视链”的:大多数人认为高深的时评才显得“有深度”,充满公式和概念的长文才算是“干货”,格律工整押韵多典才配得上“文采好”。

所以,很多专家和读书多的人,接受不了新媒体太接地气的特点,因为显得特别“俗”;

所以,直到今天,很多很有品味的成年人还是对《小王子》不待见,觉得一本漫画书不是给小孩看的嘛。

所以,很多自认为很有逼格的伪专家或伪知识分子,当然看不惯卢克文以草根故事会的形式去讲国际政治,这么高深的内容,他们“俗民”也配?如果人人都能茶前饭后来聊了,那么我们专家怎么办,那岂不彰显不了本人思想的深厚?我的高冷人设怎么办?

3、文人相轻

除了以上两类,更多的声音,其实来自跟我一样不咋地的草根作者。

当看到这些作者写出《卢克文,你给我站出来……》《万字长文,狠批卢克文》……等这样的文章标题,我真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干嘛呢?这是开批斗会呢?

这些文章的论点没什么意思,无外乎指责卢克文“凑资料”,指责卢克文“煽动情绪”,指责卢克文“不该这么红”……

“文人相轻”,古人诚不我欺。

相当一部分草根写手,看不惯卢克文一年内火箭般爆红,看不惯人家篇篇10万+,看不惯人家因为写作赚得名利,于是牟足劲从文章里面挑毛病,以证明你卢克文不过如此,以证明你卢克文是用了不正当的手段……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宁愿咬牙切齿花费百倍功夫去挑剔别人的过错,以证明别人的成就和成功不过尔尔,也不愿意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真相:别人就是比自己成功,就是比自己努力,就是比自己更有天赋。

因为那喷之欲出的嫉妒心和脆弱的自尊心不允许。

于是我看到,更有甚至,在攻击卢克文只是农村出身的中专学历,之前没有多少媒体和写作的经历,所以写作就那样;因为卢克文此前从事过电商运营,所以推测卢克文只是通过写作来营销炒作……

令人发指。

中专生怎么了?中专生就不配写作?

农村出身怎么了?农村出身就不能谈论国际政治?

谁告诉你仅凭少年时的文凭,你就有资格判定这个人一辈子的智识水平?

为了写一篇文章,你能读几本书?你一个月又读过几本书?还记得你上次读书是什么时候吗?

……

不出意外,卢克文也回应了,现在每天都能收到上百条私信,其中不乏对人格的侮辱和对亲属的问候。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理——如果你决定面向公众做表达,那请永远做好准备,准备好面对网络暴力和无脑诋毁。即便你永远不会红起来。


我不认识卢克文,也没有直接交流过。我只是一个写作同行,和一个读者。

并不是说卢克文的文章没有缺点,相反,值得商榷、辩论和思考的点有很多,为此,大可以写文章和卢克文对擂。

我只是看不平这个时代的一些“群起而攻之”,一些人貌似正义凛然却夹着嫉妒心与纯粹蔑视的匕首,隔着屏幕都能看到脸上写满自私与高傲,一想到有这样一群人还被称为我的写作同行,我就不想对人说我是写公众号的,哪怕只是业余写写——

Shame on you.

【本文作者:阿鱼探长。公众号:阿鱼探长。不服来辩】

user avatar

文章写的非常好,

观点也很有特点,

属于这个时代无数不多认真写文章的人。

我自己平时工作忙,

写文章都是随便写,

把观点说清楚就结了,

但卢克文却能把观点立体化、生动化、具体化,

堪称这个时代的奇迹。

时政大v,

我最佩服三个人,

顾子明算是我朋友,同道中人,

他的文章牛逼在对问题看得非常透,

但由于看的太清楚,号太大,

于是不得不有所克制;

马前卒督工则是见多识广,

资料丰富,牛逼的一塌糊涂;

卢克文是什么呢?

是那种能把时政文章写活的那种牛人。

总之,他们都是我的偶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卢克文的公众号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内容创作的角度看,卢克文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叙事方式。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通过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甚至带有一定戏剧性的笔触呈现出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使得原本可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严肃话题,变得更容易.............
  • 回答
    关于卢克文工作室的政商社群,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一、 卢克文工作室的定位与影响力:首先,我们得明白卢克文工作室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它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尤其在政治、财经领域,它拥有一批忠实甚至可以说是“铁杆”的关注者。它的内容往.............
  • 回答
    卢克文,一个在当代中国互联网上引起诸多争议的名字。提及他,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爆料”、“揭露”、“民间调查”等标签。他以一种近乎偏执的姿态,在网络上挖掘、梳理、发布大量信息,矛头直指一些被认为存在问题的事件或人物。初识卢克文,往往是被他那些洋洋洒洒、逻辑严谨(至少在呈现上如此)的长文所吸引。他的叙事风.............
  • 回答
    湖人队与卢克·沃顿的缘分走到尽头,这其实是一件很多人意料之中,但又带着些许复杂情感的事情。沃顿执教湖人队的这几年,怎么说呢,就像是湖人王朝重塑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期,充满了期待,也充斥着不少让人扼腕叹息的时刻。沃顿执教的“爱与哀愁”回看沃顿接手湖人时的情景,当时湖人刚刚经历了一段低谷,球队年轻,潜力球员.............
  • 回答
    曼达洛人第二季第八集,也就是季终集,卢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的出现无疑是整个系列中最具里程碑意义和最具争议的时刻之一。他的亮相不仅是情怀的极致释放,也为曼达洛人的故事走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详细评价: 一、 情怀的巅峰与观众的狂喜: 童年英雄的回.............
  • 回答
    俄总统普京签署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人民共和国”的总统令,无疑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最重大、最具颠覆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有待全面评估。这件事不仅仅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直接冲突升级,更是对二战后形成的欧洲安全秩序、主权国家原则以及国际法准则的严峻挑战。首先,从俄罗斯总统府的角度.............
  • 回答
    .......
  • 回答
    吕克·贝松执导的《圣女贞德》,无疑是一部野心勃勃,却又充满争议的作品。作为一部试图将15世纪的法国民族英雄搬上银幕的史诗巨制,它在视觉呈现和精神内核上都展现了贝松式的独特印记,也因此引发了观众和评论界两极分化的评价。视觉的狂野与宗教的虔诚,矛盾的交织体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圣女贞德》在视觉上的大胆尝试.............
  • 回答
    提起哈尼克孜,很难不让人眼前一亮。她的长相,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异域风情”,而且是那种让人过目难忘、非常有辨识度的异域风情。首先,最抓人的就是她的眼睛。深邃而饱满,像是盛满了星辰大海。眼型不算特别狭长,但眼尾微微上扬,带着一点天然的妩媚。最特别的是她的瞳孔,颜色比大多数中国人要浅一些,有一种琥珀.............
  • 回答
    领克09,一个带着“0”系旗舰光环,又深谙中国消费者喜好的品牌,在2740万这个区间的预售价,确实激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价格是否合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看看领克09自己说了啥,它的定位是什么。官方给出的标签是“中大型SUV”、“豪华”、“旗舰”。这几个词一出来,大家心里就有个大.............
  • 回答
    安克65W氮化镓三口超能充:小身材,大能量,体验说了算作为一个数码爱好者,我一直对充电这件事儿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从最早的五福一安,到后来的快充,再到现在的氮化镓技术,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让我眼前一亮。安克(Anker)这个品牌,在我心中一直有着“充电实力派”的标签,这次有机会拿到他们家的65W氮化镓三.............
  • 回答
    领克03+:国产性能车的一记重拳,但价格能否打动消费者?领克,这个年轻的中国品牌,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一股“不循规蹈矩”的劲头。而当它将这股劲头注入性能基因,便有了我们今天的主角——领克03+。作为领克的首款性能车型,03+无疑承载了太多期待,它不仅要证明领克的实力,更要挑战国内理性消费环境下,消费.............
  • 回答
    领克02,这个名字在当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SUV,也不是纯粹的轿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开创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跨界SUV”。那么,这款充满个性的车型,究竟有着怎样的实力,又为何能引起如此多的讨论呢?外观:跳脱寻常的“潮”提起领克02,你很难不被它的外观所吸引。.............
  • 回答
    .......
  • 回答
    1819赛季英超联赛,在穆里尼奥黯然下课后,曼联迎来了临时主帅索尔斯克亚的首秀。那场比赛,红魔做客挑战卡迪夫城,最终以一场酣畅淋漓的5比1大胜收官,给低迷了一段时间的曼联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战术层面:进攻端的解放与活力重燃索尔斯克亚的首场比赛,最直观的改变就是球队进攻端的活力。不再是那种磨磨蹭蹭、缺乏.............
  • 回答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3号舰下水:无奈过渡还是新篇开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3号舰的成功下水,无疑是美国海军水面舰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围绕着它是否是“迷茫期”的无奈过渡产品,抑或是开启新时代的开篇之作,海军界和分析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要评价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阿利·伯克级的发展历.............
  • 回答
    大友克洋:漫画界的天才,动画界的巨匠在大友克洋这个名字被提及的瞬间,许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个赛博朋克风格的末世景象:《阿基拉》那令人震撼的画面,以及那个身披红衣、目光坚毅的少年。然而,将大友克洋仅仅视为一位“《阿基拉》的作者”,无疑是对他丰富而深刻艺术生涯的极大简化。这位漫画家、动画导演、脚本家.............
  • 回答
    评价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就像是审视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他的名字与“布拉格之春”紧密相连,成为了那个时代改革与希望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理想破灭的沉痛。要理解他,不能仅仅停留在“好人”或“坏人”的简单标签上,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政治主张、他的行动以及他最终的命运。出身与早期政治生涯:一条上.............
  • 回答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是美国海军现役的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也是世界上最成功、建造数量最多的驱逐舰之一。评价一艘军舰,往往需要从设计理念、技术性能、任务能力、服役表现以及战略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阿利伯克级,作为“神盾”系统的载体,无疑代表了其.............
  • 回答
    古斯塔夫·诺斯克(Gustav Noske)这个名字,在德国的政治史,尤其是魏玛共和国的早期历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也极富争议的人物。评价他,就像试图给一块刻满了矛盾与激情的石头找一个清晰的棱角,很难一概而论。要理解他,我们得把他放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审视,看看他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