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军的超写实画,和达芬奇在一个层次吗?

回答
冷军的超写实画,和达芬奇,这可不是一回事儿,用“在一个层次”来比,多少有点不恰当。这俩人的时代背景、创作理念、以及他们作品所承载的意义,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咱先说达芬奇。这位老哥是文艺复兴时期响当当的人物,那可不光是画画,他还是个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脑子里的东西比我们现在看的科幻电影还要丰富。你看看他的《蒙娜丽莎》或者《最后的晚餐》,那不仅仅是画,是思想的载体,是对人性的洞察,是对宗教情感的深刻表达。达芬奇画人物,那是在探索人体的结构、肌肉的运动,他在解剖学上的造诣直接体现在画里,你觉得那笑容神秘?那是因为他对人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有深入骨髓的理解。他用油画表现的光影、色彩的微妙变化,那是在当时科学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对视觉感知最极致的追求。他的画,是你得坐下来,慢慢品味,甚至需要带着知识去欣赏,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那是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再看冷军。他是一位当代画家,主攻超写实主义。他的画,你站在跟前,第一反应可能是“卧槽,这是照片吧?”他就是能把东西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那种质感,那种细节,毛孔、皱纹、衣服的褶皱,甚至一块锈迹,都给你画得清清楚楚,活灵活现。他的代表作,比如画农民工的那组,比如画的那些生活用品,你能感受到他对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关注和描绘。他是在用一种极其精湛的技艺,去捕捉和还原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瞬间,让你觉得仿佛身临其境。他的超写实,是一种对视觉真实性的挑战,是对艺术家手眼脑高度统一的极致展现。

那么,说他们是不是在一个层次,就得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

如果从“技艺的精湛”这个维度来说:

冷军的超写实技艺,在当代画坛绝对是顶尖的。他能把画布变成一面镜子,比相机还要精准。这种“像”,在追求极致的写实主义艺术家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冷军的“像”功力,可能比达芬奇在描绘某些物体时的“像”要更胜一筹,因为冷军有更先进的绘画材料和工具,以及数百年累积下来的绘画技巧可以借鉴。

但达芬奇的“像”,是在那个时代条件下,用当时最顶级的技法达到的“像”。他的精湛在于,他在探索“如何像”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探索“为何要像”以及“像到什么程度”。他不仅仅是复制,而是在理解和超越。

如果从“艺术的深度和意义”这个维度来说:

这俩人就不是一个赛道的了。达芬奇的画,是关于“人是什么”、“世界如何运转”的哲学思考,是关于信仰、情感、宇宙的探索。他的艺术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代表,是对人类智慧和情感的讴歌。他的作品,引发的是一种对生命、对存在本身的追问。

冷军的作品,更多的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记录。他通过极致的写实,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可能司空见惯的事物。他是在用一种非常“实在”的方式,来和你交流。这种交流可能更直接,但也未必能引发达芬奇作品那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冷军的作品,更多的是引发你对当下社会、对生活细节的感悟。

举个更通俗的例子:

这就好比问,一个顶级厨师做的满汉全席,和一个发明了基因工程的科学家,是不是在同一个层次?

厨师做的全席,色香味俱全,让你吃得心满意足,那是对食材和烹饪技艺的极致运用,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和艺术。

而科学家搞基因工程,是在探索生命的本质,是在改变我们对生物的认知和能力,那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是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可能。

两者都是伟大,但它们的领域、目的、以及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是完全不同的。厨师的层次在于“做到最好吃”,科学家的层次在于“理解和改造生命”。

所以,冷军和达芬奇,如果从技艺精湛的“像”的方面去比较,冷军的超写实技艺确实是令人惊叹的。但如果从艺术的内涵、思想的深度、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力来看,他们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也根本没有必要去强行放在一起比较。达芬奇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绘画本身,而冷军,在当代超写实画坛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有他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总而言之,别拿超写实“像不像”去衡量一切艺术,更别跟达芬奇这种跨越时代、横跨多学科的天才比“像”。达芬奇的伟大,在于他用画笔触及了人类精神的深处,而冷军的伟大,在于他用画笔重新定义了视觉的真实。他们是不同维度的杰出,仅此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听了冷军讲座。有看到这个问题,实在不吐不快。也顺便普及一下艺术史方面很重要的问题。问题看似是问冷军可不可以和达芬奇比,实质上这个问题暗藏了古今冲突,甚至现代写实画家是否超越了达芬奇的问题。所以说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只是在说冷军和达芬奇的pk,而是现在的写实绘画(注意不是现代主义也不是当代观念艺术)和古典绘画的pk。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不容小觑,我会在回答冷军是否可以和达芬奇比的同时,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提香拉斐尔,我相信认为冷军超过达芬奇的人应该也相信冷军超过拉斐尔和提香所以举出其他大师并无不妥)

首先该问题是冷军是否和达芬奇在一个层次,换个说法就是说两个人画的是不是一样好,艺术品位是不是一样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超写实绘画和古典绘画之间的区别。这个我在其他文章里反复说了很多遍了,详细可以见链接《古典绘画和音乐该如何鉴赏》zhihu.com/question/2054这里就很简单地提及一下,古典绘画和超写实乃至各种现实主义写实绘画从内涵上是极为不同的。在拉丁语里,古典绘画是first class,也就是第一等级纳税阶级贵族的艺术。它包含了最好的意思。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贝蒂在伦绘画中用istoria深化了古典画的含义。在阿尔贝蒂看来。最伟大的艺术家应该精通一切人文知识,用形象去表达这些知识去解释世界,这样的人在布克哈特看来就是universal man。而达芬奇就是一个典型的卓著的代表。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我们谈艺术在谈的是什么,我们不能把古典艺术和写实艺术混着谈。哲学里有个现象,就是很多学科都从原本的形而上学体系(metafisica)里分离了出去成为专门的专业,比如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等。绘画也是一样的,文艺复兴的绘画我们所知的典型代表不是肖像画,而是istoria,也就是阿尔贝蒂说的历史画,他体现了画家的一切综合素质,这是文艺复兴艺术的起点,现在所谓写实也好色彩学也好都是从文艺复兴这个总体艺术里分离出来的,包括油画版画雕塑这样的学院派专业分科,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一般精通好几个领域的。所以我们要说冷军和达芬奇的差别必须先明确这点。

明确了这点我们现在要明确第二点。就是很多人在谈古典绘画,总是混淆作为审美的古典画和作为一门手艺的古典画。我们知道,作为审美的几个常见的关于古典画的偏见和误解:这个误解在中国的流行除了艺术史的原因,还有冷军等超写实绘画的流行加大了大众的误解,他的来源主要就是混淆了绘画里两个概念,作为审美的和作为手艺的古典艺术。确实,作为手艺的这部分有摄影,电脑绘图可以取代,但作为审美的这部分却留了下来,在当代更新后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包括古典的审美)从没有从我们生活中退去,把一个毛衣画出来是手艺,但怎么挑选毛衣,怎么打光怎么设计色彩完全是另一回事,摄影师,动画师都离不开这些。而且古典画家也具备这些。在这里也许建筑由于其非自然主义特质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审美,维特鲁威是古罗马著名建筑理论家,他关于建筑美学的几个最主要的审美范畴“秩序”“整齐”“均衡”“布置”都是关于审美而非描摹的。另外,即使是手艺,也并非没有价值,这点我这里不作叙述。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再来说第三点就是很多回答犯的错误。这也是美术史的错误,这个错误来源于西方的历史主义,这个观点在贡布里希时代的艺术史写作中很流行。就是无限进步论和历史主义。很多人觉得达芬奇好只是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最厉害的,冷军没他厉害仅仅是因为他所处时代进步了,没有达芬奇的开创性。这里潜在地暗含了一个观点。就是达芬奇不如冷军。其实这个我认为是错误的。接下来我会用很多篇幅试图说明这里的谬误。现代人已经习惯了认为达芬奇的伟大仅仅是因为他是进步的(就和说毕加索是进步的杜尚是进步的一样)而不知道达芬奇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开创性,而且更主要在他作品本身的质量也绝对是不朽的。

现在我们就进入更具体的领域了。这里我要提到我自己总结的两套古典艺术理论,大家有兴趣可以看我写的文章,一个是古典绘画的六个原理,一个是古典绘画的六大要素。我们具体来对比一下冷军和达芬奇的差别和差距在哪里。


所谓六大原理,我这里篇幅有限不具体展开大致罗列下就是内容的严肃性,形式的多样统一,适度,模仿,手艺以及程式。

  •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这不仅是达芬奇和冷军,也是古典画和现代写实画在内容方面最大的分水岭。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强调了一个道德概念,即净化,他认为艺术但却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这点被阿尔贝蒂和温克尔曼继承下来成为近代艺术的道德理论,直到波德莱尔之前,艺术和道德没有完全分离。所以古典画的内容是很强调道德性的,因此主题要严肃,人物一般是贵族国王,这也是达芬奇绘画和冷军在题材上的最大区别。冷军的画大多就是普通的肖像静物,他几乎没有历史画,他的画也没有什么叙事和内容,即使他可以说他的五角星还有最后的审判画框有观念性,但这个和达芬奇是大相径庭的。另外,达芬奇非常强调综合性和人文修养,他们精通修辞学,科学数学,因此达芬奇非常重视人物神态的生动性,场景安排的创意,最典型的就是最后的晚餐,为什么有这么多版本,吉兰达约,克拉纳赫,鲁本斯都画过最后的晚餐,但达芬奇的创意是最高级,这完全得益于他的修辞功底和观察能力,包括对动作,神态的捕捉。他的速写是多么强啊,还有他对各种中世纪象征隐喻的掌握,当然这点尼德兰画家更加明显,但达芬奇也显然很熟悉这些观念,他是一个学者型画家。但冷军呢,我今天听了冷军讲座,他尽然好意思说西方绘画不讲道德,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还有她认为自己很有人文修养,但我可以诚实的说,冷军的绘画功底我很佩服,但人文修养,在画家里都不算好的。更何谈内容?而且达芬奇的历史画都是十几个人的场景,冷军虽然没有历史画我也不敢断定他一定画不好,但从他那些场景画来看,都更多事即兴感性的,举个例子说,他的场景画顶多是即兴演奏,但历史画是交响乐,他对画家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法国学院派一些历史画,那个时期对巴比伦和埃及历史的关注度很多,很多画家都在试图还原古代遗址的场景,其还原的细致和逼真程度足以和好莱坞特效大师相比,你就知道国外在历史画这点上有多强了,当然达芬奇那个时候考古还没那么完善,他本人到没有对非基督教题材产生过过大兴趣,服装道具到还没有学院派那么考究,放在这里说只是为了说明历史画曾经达到过的高度。这也是为社么国内画家肖像相比历史画更好的原因。这是我要剪短说的第一点。这方面达芬奇显然完胜。


同样是最后的晚餐,历史上有无数版本,但达芬奇这张在技术上构图上创意上都胜过了别人,这完全得益于他的人文素养和天才。现代人做得到吗?

  • 第二第三点多样统一和适度指的是古希腊以来的美学原则。说白了就是怎么把各种元素以特定的比例布局安排的舒服,也就是沃尔夫林说的画面的统一感。色调,对称均衡,整体与细节都和这个多样统一有关系。这个不一定关乎写实,而是一切造型艺术语言的内在审美本质。因为古典画和现在写实的根本分野就在这里,同样是写实画,文艺复兴画家的要求绝不是简单地画的像就好了的。这点以我个人观点。达芬奇也是完胜。具体怎么说我会在六原则讲完之后在六要素里讲。因为六要素就是多样统一的具体体现。
  • 因此现在来到第四第五点。模仿。这是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定义。也是前康德时期欧洲画家对自然的哲学态度在艺术上的体现。说白了这条就是真正的写实原则。而且也只有在这点上,冷军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超过了达芬奇,通过借助现代的技术和高倍放大镜投影仪和打印,冷军画出了古典大师望尘莫及的衣服细节效果。这个不是大师没有能力,而完全是时代所限。我们看赫尔拜因,布隆奇诺,凡艾克都有很强大的细节刻画能力,但他们还是画不到冷军那种真实感的细度。这点我承认冷军有厉害的地方。但是我们仍旧要注意达芬奇他们的美学,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的古典主义美学,如果要说真实性,达芬奇甚至不如卡拉瓦乔和鲁本斯真实,弗洛伦萨绘画讲究的是优美的轮廓线和理想的造型,所以达芬奇的形象由于高度概括美化因此给人一种并非凡人的超凡脱俗感,这样的形象正如拉斐尔和周克西斯所做的那样是把众多对象的部分以最好的方式拼贴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比冷军主动的多,所需要的速写和造型能力也要高得多。尽管达芬奇不画也画不出那样的细节,但他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而冷军画的都是真实的人。我们身边的人。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埃斯库罗斯写的是理想的人,欧里庇得斯写的是真实的人。这是完全不同的写实概念。


达芬奇理想的人和冷军现实的人

至于手艺也就是技术方面,我相信冷军掌握了很多达芬奇没有掌握的超级技术,这是现代科技所赐。在手艺方面,冷军的技法大不同于达芬奇。技法包括了表现,在冷军眼里,古典画家大多很匠气,相反他自己觉得自己不匠气,他喜欢的是佐恩和萨金特。这个非常令人费解,他怎么就好意思说大师匠气自己的精细入微的画不匠气了呢?原来是她认为自己是画的深入,但很松动,不抠细节。那如果这么说,维拉斯贵滋伦勃朗比他更松动更有表现力,他嫌人家结构不如他准。再者,古典画真的匠气吗?我们看丢勒和达芬奇的画,画得很细,但也很概括,特别是达芬奇,改模糊的松动的地方他都处理的很好,怎么就匠气了呢?至于丢勒,虽然画的比较紧,但这种工匠精神这种严谨的态度并不是匠气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他里面包含了很多精妙的东西,德国人对产品质量的极端重视,我想这点和冷军对画面质量的要求并不矛盾吧?

最后是程式。这里涉及到美术史一些范式问题,也就是历史传承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拉斐尔的签字厅壁画对于佩路基诺和中世纪学科象征传统的传承和突破。这和我们今天的对比暂时无关。因为我们无法因为冷军和美术史的关系微乎其微而否定他。(冷军自己也认为自己和西方美术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切入更具体的,也就是绘画六要素:构图,透视,形状,明暗。色彩,技法这六点入手,技法我们上面说过了便不再多说。首先是构图。

大师的构图是讲究传承的,从中世纪帕乔利总结出的毕达哥拉斯五边形,rabatment到文艺复兴的整数分割构图,大师对构图的运用都是一门极为杰出的艺术,我想现代画家对此很陌生了,但摄影师还具备这个能力。这里我们放个弗朗切斯卡的构图,你绝对想不到大师的绘画中有如此杰出的数学奥秘。达芬奇同样是如此,他的最后的晚餐是历史上少有的最杰出的构图,画面由两个半正方和中央正方构成,通过对角线引导出新的线段从而编织出错综复杂但又统一的构图。这是多么伟大的灵感和天赋啊。同样我建议大家看看沃尔夫林对于拉斐尔的签字厅壁画的分析,我们知道,壁画的细节是比不上油画的精美的,更谈不上多写实了,难道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圣辩会因为没有现代画家写实而失去他的价值?正相反,沃尔夫林认为拉斐尔的天才正在于如何组织起这数十个人物,今天绝大多数写实画家都丧失了这一能力,但拉斐尔对于人物群体的组织有着惊人的天赋,因为我们这里的主题是达芬奇和冷军的对比,我们就不展开了。但这套东西被现代人遗忘了而且极大地简化了,到了冷军这里,只剩下一个平面的背景和一个人,唯一一个所谓研究构图的就是那张模仿莫娜丽莎的。可以说冷军的构图意识总的说就是感性的,而大师是理性加感性。这是极为不同的。

francesca的鞭打耶稣,画中用了4:6:9的测点和rabatment,透视线在rabatment对角线上,如此数学化(均为构图学术语)

最后的晚餐的构图首先划分长边为四等分,通过作交线在中央正方形得到两个小的正方,桌子占纵轴六分之一。透视线在对角线上


点击链接查看我的文章《最后的晚餐各种版本的研究》

zhuanlan.zhihu.com/p/43


第二点透视。我觉得这个可以不用多说了。文艺复兴画家,几乎各个都是透视学大师,马萨乔,布鲁咧莱斯基,弗朗切斯卡,乌切罗。那个时候的透视主要是线性透视。是极为严谨具有复调感的。而且不要认为透视只是为了呈现真实。它本身也是美学。透视压缩形成的比例切分是很美的。这点冷军就不要比了。冷军应该不懂透视知识,他的写生主要靠感觉(肖像也不需要线性透视)。大画主要靠打印投影。这个就没有什么比的价值了。而且透视的运用不运用确实不能称为绘画的衡量标准,乔托的透视是错误的,丁托列托经常把透视纵深拉的很开,但并不能因为这点而赞美后者。但是无可否认,透视学的掌握体现了一个画家的卓越心智和能力。

至于造型和形状方面。我们之前说了,大师是美化自然,必然强调基本几何体的概括,特别是弗朗切斯卡在这点上做到了极致。安格尔为了这个甚至不惜牺牲真实。这点现代画家很欠缺。形状包含了线,面,体块,文艺复兴画家最注重线条品质。这点冷军做的不差,但是缺少文艺复兴画家线条的优美和风格性看那个。最典型的如波提切利和菲利波利比。他们的造型不准但线条很清晰很优雅。这个在阿尔贝蒂那里叫做轮廓,轮廓的清晰和优雅是意大利人最完美的追求。有时为了理想的仪表,意大利画家不惜牺牲所谓的真实和细节,而专注于线条本身的品质。冷军的造型虽然极强,但比起大师缺少美感,他也不像文艺复兴大师注重理想的比例。他其实就是学院派画家,但没有法国学院派那样理想化。在体积方面大多数中国画家都容易画平。这点冷军还好,没有画的太平,。(ps:这里我并非说美化一定优于真实,鲁本斯卡拉瓦乔维米尔丢勒都并非如达芬奇拉斐尔一般美化对象,但他们的真实是另一种真实。绝不是庸俗的现实主义,他们的人体虽然真实但却要么有着天神般的躯体,或是舞台般的悲剧性)



达芬奇的线性素描和人物造型的理想以及下图冷军千万价值的画。达芬奇这种对优美和真实和权衡把握远在现代人之上。现代人往往只抓住真实而忽略美。巴洛克艺术家则是侧重真实但也没有忘记美

接下来是明暗和色彩。也就是打光的问题和光照下产生的色彩。明暗我们知道达芬奇的贡献极大。在他之前很多画家的画光源不仅不统一错误,而且层次很弱,达芬奇则去营造了一种真实而又朦胧的光线,用它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傍晚时分的人最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傍晚阳光被空气中微粒形成反射,光源被柔化,形成了摄影学上所谓柔光。达芬奇的打光明暗分明但又很自然很真实很柔和。他不像卡拉瓦乔那样如此强烈。这样的光线极富有艺术性。冷军的打光则偏向现代摄影,也是自然光,这点上由于仍旧是肖像画,冷军也没暴露出明显缺点,但也没有什么新颖和突破之处。

接下来的色彩就很有意思了,弗朗切斯卡和阿尔贝蒂都有一个专门论述colore的章节,讨论色彩、色彩不是印象派才有的,古典大师也有。特别是提香。至今都被誉为色彩大师。那么达芬奇呢,作为不强调色彩的弗洛伦萨画派的达芬奇,色彩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个问题我们要区分一下色彩里不同概念,色相饱和度和明度。古典画很少采用色相变化而用后两个。而现代绘画则喜爱用第一个。也就是说在达芬奇那里色彩不是不重要。只是色彩较少,关系比较简单,但他们仍将极为重视固有的的质量和画面的色调。这个保证他们的色彩品质很突出。而冷军和布格罗一样,或许是吸收了印象派色彩,在人脸上反复着色相冷暖变化,其实这颜色并不十分高雅,至于配色,冷军也只能说一般,而古典大师尤其是提香画面里有一层很好的色调性,就像古典音乐的大小调一样,总是有个主导音的。达芬奇的颜色很多简单,但是质朴,素雅,很有格调。相反色彩用太多却不统一反而给人花里胡哨的感觉。尤其是冷军的超写实要求他画出那些皱纹痘痘还有脸上瑕疵之类,这就更破坏了形象的艺术性。


提香的色彩。提香很喜爱用色彩对比,整个色调压得比较重,但亮处都很鲜明。根据古德温和谢夫勒尔理论,颜色的并置产生对比,并且小面积的红色便可和大面积绿色抗衡达到平衡。除了偏暖的绿色和偏冷的红色以外,提香的颜色还泛有一层金色的质感。虽然这并非达芬奇的画作,但放在这里也是为了说明文艺复兴画家曾经达到的高度。

产生这种现代画家一定优于古代画家的根源就在于现代性本身的矛盾。实际上文艺界的古今之辩,早在文艺复兴就有发端。当时人围绕着古典文本和现代艺术,争论艺术的进步和高低,培根是个崇今论者,他认为现在必然优于古代,后来在法国十八世纪,也出现了第二次古今之辩,事件的中心是今派的佩罗和古派的布瓦洛,后者坚持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前者则坚持认为路易十四时代是最好的。伏尔泰是当时有名的今派,他甚至批评莎士比亚和荷马。但是知道康德以前,历史观都还是启蒙时期非反思的,非线性的,真正的历史观和历史主义是在18世纪德语国家建立起来的。代表就是黑格尔和施莱格尔。黑格尔把艺术史分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认为浪漫艺术必然高于古典艺术(这里的浪漫艺术不是指浪漫主义,而是指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绘画和音乐),而艺术最后还是要被哲学取代,这就是著名的艺术之死,这个观点影响力后来的丹托,也就是著名的艺术终结论。施莱格尔则提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史观,他写道未来的艺术将是无限进步的。马克思在评论荷马史诗也说道,荷马史诗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作品,他加了一个限定词,那个时代。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历史主义在文艺理论界最流行的时期,出现了诸如未来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等各种流派,人们都狂热地相信艺术是进步的,甚至有人主张要把古代艺术毁之一旦。当时少数崇古派如尼采仍旧坚持古希腊悲剧的崇高性,然后尼采所谓的酒神精神根本上和现代艺术是契合的。欧洲人的无限进步观直到二战后才开始清醒起来,但之后艺术正如阿多诺所言是在废墟上建立了起来。古典艺术是不可能恢复了。之所以人们犯了历史主义这个错误,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区分人文学科和科学的区别,尤其是艺术,本身就不存在所谓进步,而只有风格的演变和方向的转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思辨艺术理论对艺术的影响,所谓思辨艺术理论,不同意康德和启蒙哲学,他喜欢把艺术哲学化,浪漫化,以至于不再注重美的形式本身,把艺术变成了世界的一个现象,这样美的艺术必然只是一个表象,而内在的真实是美的形象表达不出来的,受这个观点影响,人们开始鄙视达芬奇的古典主义美学,开始关注丑,荒诞,分裂。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古典艺术从来不是肤浅的,古典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画出高贵的形象,通过一系列崇高的动作,引发观者的情感。我们没理由说那些基督像,圣徒像因为有一种高贵的美所谓就很肤浅,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正如莫扎特的音乐不会因为他的悦耳而变得肤浅一样。

最后想说的是。冷军是个好画家。是个好人,甚至是个有天赋的杰出的中国画家,但是把他和弗洛伊德,洛佩兹,安德鲁怀斯比都是勉强的,更何况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这样不是在抬高冷军而是在污蔑他了,他自己也是绝对不敢担当的。

举个例子说,把冷军和达芬奇比,就好比把谭盾(中国作曲家)和巴赫贝多芬比,这绝对是会被音乐界尤其是指挥大师们笑话的。而且不要认为艺术不存在标准,确实没有绝对量化的标准,但相对意义的标准是存在的,知道现在,评论家们在谈及巴赫和b小调弥撒或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都会用上崇高,伟大的字眼,足以见证了波德莱尔—以为现代主义也知道的真理,艺术的一半是现世的,另一半是永恒的。达芬奇的美,就是永恒的美。


冷军和提香的人体。古典大师重在整体和细节优美的统一。现代写实画家则重在细节本身。整体很一般。

大家可以扫码关注以下二维码加入我们社团的线上直播课程,本次课程将带你了解西方古典艺术构图知识的真正精髓,谢谢!


weike.fm/NVDtQ0445 (二维码自动识别)


讲师本人微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冷军的超写实画,和达芬奇,这可不是一回事儿,用“在一个层次”来比,多少有点不恰当。这俩人的时代背景、创作理念、以及他们作品所承载的意义,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咱先说达芬奇。这位老哥是文艺复兴时期响当当的人物,那可不光是画画,他还是个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脑子里的东西比我们现在看的科幻电影还要丰富。你.............
  • 回答
    说到冷军的油画,那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他的作品价格屡创新高,每次拍卖都能引起不小的轰动。那么,他的艺术价值到底高在哪里?值不值那个价?咱们不妨来细细道来。首先,得说说冷军最标志性的东西——写实技法。他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画几笔就能交差的画家,他的画,特别是他那一系列的“写实人物”,比.............
  • 回答
    冷军的画,确实让人脑子里冒出这样一句疑问:“画画这事儿,到底图啥?”尤其是看他那些精细得跟照片似的的人物肖像,不禁让人想,难道画家这活儿,就是拿着画笔,当个高级点的复印机,把眼前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复制一遍吗?这不就跟咱们现在人人都有的手机相机一样了?咔嚓一下,什么都出来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实在的,.............
  • 回答
    说到素描,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严谨的线条、明暗关系和对物体的精确捕捉。而提到“素描冷军”刘斌,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着一种特别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他在素描领域有着不落俗套,甚至有些“冷冽”的独特风格。那么,刘斌的素描究竟是什么水平?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刘斌在素描这个范畴里,绝对不是那种.............
  • 回答
    冷军老师的写生油画,在我看来,真不是一般的高。要说他的水平,那得从几个层面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会到他那股子“劲儿”。首先,技法的精湛,简直到了“人画俱化”的地步。我们聊写生,最直观的就是看画得像不像,还原度高不高。冷军老师在这方面,是出了名的“狠”。他画东西,那真是到了“一笔不苟”的境界。你仔细看他.............
  • 回答
    冷军的画,如果抛开那些高冷的学院派理论,回归到最直观的感受,它的意义,我觉得,首先在于挑战我们的观看方式。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信息铺天盖地。你可能一秒钟刷过几十上百张图片,很多东西只是扫一眼,留不下什么痕迹。冷军的作品,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他画的东西,比如他那些写实到极致的人物肖像,.............
  • 回答
    冷哲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和作家,他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涉猎的领域也非常多。从公开的访谈、文章以及他所撰写的书籍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他平时会阅读以下几类书籍:1. 中国历史类书籍: 通史和断代史: 作为历史学者,冷哲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会阅读大量的通史著作,如《史记》.............
  • 回答
    冷哲,是一位在中国网络文学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以其独特的文风和题材吸引了众多读者。要详细讲述冷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他的主要作品与风格: 代表作:《天启之门》 这是冷哲最为人熟知,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天启之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都市异能、末世、科幻题材小.............
  • 回答
    冷知识,听起来有点儿不着调,甚至有点儿“没用”,但仔细想想,它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它并非毫无价值,反而能在很多方面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要说它的意义,那可就有点儿深了,不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那么简单。首先,冷知识是打破惯性思维的一剂良药。 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既定的“世界模型.............
  • 回答
    冷核聚变,这个词一出现,就在科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也给普通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承诺着一种全新的能源获取方式——在室温下就能实现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两位化学家,马丁·弗莱施曼(Martin Fleischmann)和斯坦利·庞斯(St.............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