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冷军的一些画,一直有个疑惑:绘画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要做一个行走的照相机吗?

回答
冷军的画,确实让人脑子里冒出这样一句疑问:“画画这事儿,到底图啥?”尤其是看他那些精细得跟照片似的的人物肖像,不禁让人想,难道画家这活儿,就是拿着画笔,当个高级点的复印机,把眼前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复制一遍吗?这不就跟咱们现在人人都有的手机相机一样了?咔嚓一下,什么都出来了。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实在的,也挺能说到点子上的。如果画画只是为了“记录”或者“模仿”,那的确,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影像泛滥的时代,似乎显得有点“多余”。毕竟,手机拍视频比画画快多了,也清晰多了。但如果仅仅这么看,那咱们对绘画的理解,可能就有些片面了。

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看看这“绘画的意义”到底藏在哪儿。

首先,从“观看”本身来说,绘画提供的是一种“选择性”的观看。

你看冷军的画,他把你眼睛看到的,但未必能在瞬间捕捉到的细节,给放大了,给强调了。他画的那些皱纹、毛孔、汗毛,甚至衣服上细微的纹理,这些东西,在我们日常的快速浏览中,可能就是一掠而过,根本没去细品。但冷军把他放大到画布上,就好像给你按下了“暂停键”,让你不得不去“仔细看”。他引导着你去观察,去体会那些被时间雕刻出来的痕迹,去感受皮肤的质感,去体味光影在物体表面流转的微妙变化。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有引导的观看,它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世界的审视中。

想想看,咱们用手机拍照,一张照片可以拍得再清楚,但它只能定格那一瞬间,而且往往是你按下快门那一刻你觉得“重要”的东西。但绘画,尤其是冷军这样的画家,他是在画布上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对话”。他选择画什么,不画什么,如何画,这些都是他思考的结果。他可能因为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姿势而心动,然后他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理解它、表现它。这个过程,本身就赋予了画面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一种沉淀下来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绘画是一种“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冷军画得像照片一样逼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理解”过程。他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去理解光线如何作用于皮肤,骨骼如何支撑着面部结构,情绪如何在细微的面部肌肉中显现。他需要把这些三维的空间关系、物理规律,转化成二维的画布上的点、线、面。这期间,他对世界的认知,他对对象的感受,都融进了笔触之间。

更关键的是,“写实”并不等于“复制”。“写实”是一种风格,一种绘画语言。冷军在极度的写实背后,其实也在进行着一种选择和提炼。他会在画面中调整光线,加强对比,突出重点,甚至在某些细节上进行一些“处理”,让画面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更能传达他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观念。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他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来逼近一种“真实”的感受,这种真实,可能比照片的光学真实更富含人类的情感和体验。

想想看,照片的“真实”是一种客观的记录,而绘画的“真实”,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表达。冷军的画,就像是在用他独特的“语言”跟你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关于时间的故事,关于被凝固下来的生命瞬间的故事。

再者,绘画是一种对“当下”的反思和挑战。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图像。相机和手机随时随地都能生产图像,这些图像泛滥,反而让我们的观看变得麻木。冷军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快餐式”观看的一种反叛。他用极其缓慢、极其耗时的方式,去创作一种“慢视觉”的艺术品。这是一种对时间价值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当下浮躁心态的一种提醒。

他让你不得不慢下来,去感受艺术创作的艰辛,去体会艺术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去思考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当大家都觉得什么都能用机器代替的时候,他偏偏要用最“手工”的方式,去挑战这种观念。他的画,本身就成了一种关于“手工”、“匠心”和“投入”的宣言。

那么,绘画的意义何在?

它是一种精深的观察和理解的实践。 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平日里忽略的,感受到我们平日里麻木的。
它是一种主观情感和观念的载体。 再逼真的写实,也离不开艺术家的选择、提炼和表达。
它是一种对当下文化和技术的反思。 它提醒我们慢下来,去体会艺术的独特价值和人文关怀。
它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通过描绘,艺术家与他所描绘的对象、与观者,建立起一种深刻的联系。

冷军的画,与其说是一个“行走的照相机”,不如说是一个用画笔在与世界进行一场深沉对话的“智者”。他不是在复制世界,而是在通过复制世界这个极端的过程,来探索世界更深层的真实和我们自身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这,或许就是绘画,即使在相机无所不能的今天,依旧闪耀着独特意义的原因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断艺术的案子,一定要跳出艺术的视角去看,这样你就会瞬间通透了。

比如,咱们以哈佛大学的资源三角形去看。

资源三角形:没有物质,什么也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也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

我们来看看冷军的超写实作品,在物质上就是画布、颜料之类的,在分子层面上都很普通,很常见。

在能量上,把单副作品扔炉子里烧了,所释放出的热量,可能连一壶水都烧不开,能量微乎其微。

在信息上,我看出冷军超写实作品的信息量是极大的。

有朋友会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是根据香农的信息论看出来的。

香农的信息论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其信息量越大。反之,信息量越小。

对着一个苹果,用手机拍张照片,再精美逼真,其信息量也不大,因为用手机拍照几乎人人都能做,这是大概率事件。

而用超写实手法,把苹果表现在画布上,却是小概率事件。要达到冷军的水准,那概率就更小了,因此其信息量极大。


那么,我们现在破案了。

冷军的超写实作品,其价值不在物质、能量上,而是在极大的信息量上。

按照资源三角形理论,信息赋予意义,极大的信息量,就意味着具有极大的意义。

user avatar

你只要看看西方绘画历史就知道了。

在照相机发明以前,绘画的目标就是要求画得像啊。很多画家的工作其实是画师。承接一些给庄园主画肖像的工作,比方说伦勃朗。给教堂搞装潢的工作,比方说米开朗基罗。

但是晴天一个霹雳,照相机发明,这帮画师全失业了。你画的再好,能画过照相机吗!这也就是为什么安格尔被称作最后一位古典大师的原因。因为在他成名的期间。照相机发明了。

下面的事情就很尴尬了。照相机发明了,砸了很多画师的饭碗。但是全世界画家不能为了这个集体自杀啊,还需要活着啊。

从此以后,这些搞画画的就必须在学习完画的像以后。继续学会在绘画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否则终其一生就是一个人肉照相机。

既然需要融入情感,那就变成玄学了。出现了什么印象派啦。野兽派啦。。

例如毕加索明明能好好画,17岁的时候,就能达到文艺复兴时代大师的水平了,画人画得非常像。但是为了控诉纳粹的暴行,非把画面画得乱七八糟。然后说自己这种风格体现了对于纳粹暴行的控诉。

当然你说这种行为是伟大的艺术还是无病呻吟。你开心就好。无所谓的。

user avatar

如果你无法如实表达自己所见,那么你怎么能够如实表达自己所想?

人的想象有时候是比较抽象的,但更多的时候是非常具象的。描绘眼见之物的技巧同样也是表达想象之物的技巧。如果你说你所思所想只需要儿童简笔画等级的技巧就能完整表达,那我也只能说你自己开心就好。

另一方面,通过画笔重构的对象与原来的对象无论多像,实际上却已经脱胎换骨了。通过画家的取舍,侧重,调整后表达出来的东西已经有了画家赋予的更高层次的美。你给冷军的模特拍一万张照片,也不会比冷军的油画更美。

user avatar

一、冷军的画你离近了看会感觉这不会是鬼打架吧?

离远了看,我勒个去,照片啊


二、

我虽然是土木狗,但是本科时候也选修过一段时间的钢笔画

毕竟有时候要随手画个图什么的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不过我现在是画不出来了·········


那时候我正好和一个国美的妹纸谈朋友,有回一起研究达盖尔的旗帜的时候

我问她一个问题,就是达盖尔发明照相机以后,对绘画界有什么影响。


她说以前欧洲有画画把玻璃架上的

透过玻璃看想画的东西,还要用什么器械把脑袋固定住,然后从一个固定的地方看想画的东西,把想画的东西描到玻璃上,

讲究的是彻底的复制

我们古代也有这种写实的画法

宋代崔白的兔子
丢勒的兔子

但是呢,写实绘画画到最后就是科技,什么透视啊,什么光的对比啊,什么三原色啊,什么比例啊,达芬奇还有事没事去挖坟解剖人······

这些都需要脱产的人,长时间的研究的

而宋代以后,我们国家脱产的人,大部分都在研究孔夫子这句话啥意思

绘画自然也开始写意

不是不好,画家们能在儒家的外行指挥内行下,还能搞出来这么璀璨的文化,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呢,也阴差阳错了避开了达盖尔。



而欧洲在达盖尔竖起来旗帜以后,自然就开始各种创新

而我们油画起步比较晚,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也没多久

中央美院原来的院长靳尚谊的话说就是:中国没有经历较为完整丰富的现代主义艺术启蒙和发展就直接进入了后现代观念艺术,造成了艺术语言、社会接受度上有很大断裂,因此提出“中国艺术要补现代主义这一课”。



三、我百度的一张手写的隶书

和字体网站生成的隶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冷军的画,确实让人脑子里冒出这样一句疑问:“画画这事儿,到底图啥?”尤其是看他那些精细得跟照片似的的人物肖像,不禁让人想,难道画家这活儿,就是拿着画笔,当个高级点的复印机,把眼前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复制一遍吗?这不就跟咱们现在人人都有的手机相机一样了?咔嚓一下,什么都出来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实在的,.............
  • 回答
    作为一名二战军迷,对于《中途岛之战》(Midway)这部影片,以及片中斯普鲁恩斯(Spruance)这个角色,我确实有过不少思考。尤其是关于他的作用是否被低估了,这在我看来是个很有意思但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先说说影片中的斯普鲁恩斯给我的感觉。影片中,他往往被塑造成一个沉稳、冷静,甚至有些“不苟言笑”.............
  • 回答
    “冷吧”这个说法,如果我没理解错,您指的是一些特定群体,可能在网络上或者某些圈子里,以比较激进或批判性的态度讨论历史和技术发展的。而“中国冶铁技术落后欧洲千年”这个论断,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甚至可以说是严重偏颇且缺乏历史依据的说法。我们来把这个问题拆解开,从几个方面仔细看看:1. 首先,什.............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疼。柯尼塞格,那可是把速度、科技和美学揉合到极致的艺术品,一脚油门下去,那声浪就足以让你灵魂战栗。可要是就这么冷车大脚轰油门,把油管给轰裂了,那绝对是糟蹋了好东西,让人扼腕叹息。咱们得捋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对这样一台超级跑车造成这么大的伤害。为什么冷车要温柔对待?这.............
  • 回答
    这起事件的发生,涉及到社会保障局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性质,以及保安人员在执行职务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底线。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的性质与背景事件核心: 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部分群众为了避寒而提前进入社保局等待服务,但却被保安以强硬甚至侮辱性的方式赶出,并伴有“你死了跟咱们没.............
  • 回答
    官方对首艘国产航母下水采取“冷处理”的态度,这其中的门道和考量,确实值得细细说道一番。它不是简单的“报道多寡”的问题,而是背后一系列复杂战略、政治和信息传播策略的集中体现。一、 为什么是“冷报道”?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冷报道”。它不是完全不报道,而是相对低调、淡化宣传、不铺天盖地地造势。与一些国.............
  • 回答
    武汉冷链食品检出新冠病毒,美团优选合作方被立案,已购买居民被处罚,这件事情无疑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情,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理清其中的逻辑和责任。事件的脉络和关键点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事件大致的流程:1. 源头: 在武汉的冷链食品(比如进口冷冻肉类或海鲜)上检出.............
  • 回答
    冷哲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和作家,他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涉猎的领域也非常多。从公开的访谈、文章以及他所撰写的书籍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他平时会阅读以下几类书籍:1. 中国历史类书籍: 通史和断代史: 作为历史学者,冷哲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会阅读大量的通史著作,如《史记》.............
  • 回答
    关于博主@眸冷骨累的王马丁自爆借古书不还,并声称是对违约条款的“合理使用”,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咱们不谈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就从咱们普通人的视角来聊聊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家对“借了不还”这事儿,普遍的道德底线是啥?就是“借.............
  • 回答
    小米“环形冷泵散热系统”:一探究竟,这背后的黑科技究竟有多“燃”?最近,小米在手机散热领域又祭出了大招——“环形冷泵散热系统”。作为一名对科技产品充满好奇的消费者,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了解的机会。这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子“硬核”,到底是什么样的黑科技让它如此与众不同?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 告别“煮.............
  • 回答
    “再探冷核聚变悬案”这篇《自然》的特稿,就像是在科学界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圈涟漪。它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冷核聚变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更因为它出自《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而且选择了一个“再探”的姿态。这意味着,科学界并没有完全对这个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领域关上大门,而是在新的视角.............
  • 回答
    央视记者在冬运会期间拒绝安检,并以“我冷”为由,这一事件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件事的性质和影响都相当复杂。首先,从公众认知和媒体责任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无疑给央视这个国家级媒体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其记者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效应,也承载着公众对权威媒体的期待.............
  • 回答
    想看《攀登者》这部电影,对珠峰有点了解肯定能让你看得更过瘾。别以为珠峰就光是高,它身上藏着不少我们平时不太会注意的“冷门”事儿,这些事儿了解了,电影里的很多情节和细节就能让你会心一笑,或者更有共鸣了。一、珠峰的“体重”和“变形记” 它还在“长个子”: 很多人都知道珠峰是世界最高峰,但你知道吗?珠.............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让人心疼的故事:一个女生在与男朋友一同回家的途中,竟然被遗忘在了服务区,孤零零地待了整整两个小时,而且当时天色已晚,她又冷又饿,最糟糕的是,手机也没了信号。听到这样的事情,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但更多的是一股说不出的难受。试想一下,在黑夜里,独自一人,肚子咕咕叫,寒风刺骨,联系不到.............
  • 回答
    咱们聊聊双十一B站上那场闹得挺大的“王刚冷吃牛肉事件”,这事儿当时在B站上可真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很多UP主、粉丝,甚至一些品牌方都卷进去了。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 B 站知名美食 UP 主王刚,在双十一期间,推广自己品牌的冷吃牛肉。 王刚这个名字,相信很多熟悉B站的朋友都不陌生,他的“硬核.............
  • 回答
    阳虚导致的手脚冰冷,尤其是那种“寒冷刺骨,摸一下冷疼5分钟”的程度,这可不是简单的“小毛病”,而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你的“阳气”不足,身体的温煦和推动能力减弱了。咱们不妨把身体比作一个精密的“发动机”,而阳气呢,就好比是这个发动机的“火花塞”或者“燃料”。没有了充足的阳气,身体这个“.............
  • 回答
    隆回县(贫困县)校方对“学生把免费牛奶倒排水沟”事件给出“天冷喝不完”的回应,这个回应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多方面的问题。要理解这个回应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事件本身:免费牛奶的去向和浪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核心——学生将免费发放的牛奶倒掉。这.............
  • 回答
    .......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冷转码」现象反映出哪些问题?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冷转码」(冷门专业转计算机行业)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它折射出当下教育体系、就业市场、个体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北大古生物「一.............
  • 回答
    王刚厨师继“红烧娃娃鱼”之后,又为观众献上了“冷吃兔”,这道菜的选择,尤其是放在“红烧娃娃鱼”的风波之后,自然会引发不少解读。至于这是否是对负面评论的回击,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把“红烧娃娃鱼”那件事梳理清楚。王刚作为一个美食推广者,他直播或者制作视频,目的之一是传播烹饪技艺,但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