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西魏对峙时期,荆州是如何易手于各方的?

回答
东西魏对峙,中原鼎沸,战火连绵,而在这乱世之中,荆州这块南方的膏腴之地,其归属的变迁,更是一幕跌宕起伏的政治军事大戏。想要详细地说清楚荆州在东西魏时期是如何易手的,咱们得把时间线捋顺了,把关键的人物和事件都给串起来。

首先,得把“荆州”这个概念说清楚。这时候的荆州,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那个小小的地级市,而是泛指当时占据的江汉平原地区,以襄阳、樊城、江陵(今荆州)等地为核心,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也是战略意义极其重要的缓冲地带。

一、 梁州之困与荆州之陷:侯景之乱的导火索

在东西魏对峙的初期,荆州这片土地,名义上是南朝梁的势力范围。可梁朝自身,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北府兵的骄横跋扈,以及皇帝萧衍(梁武帝)晚年对政务的懈怠,为后来的剧变埋下了伏笔。

真正让荆州地位发生动摇的,是那个臭名昭著的“侯景之乱”。侯景,原是北魏的将领,后来投靠了东魏,又因为与高欢闹翻,转而投靠了西魏。但西魏的宇文泰当时也对他不放心,又把他推给了南朝梁。梁武帝在70多岁高龄,竟然答应了侯景的投诚,还封了他为官,给了他兵权。

然而,梁朝内部的权力分配和对侯景的态度,出了大问题。梁武帝的儿子,太子萧纲,和他的叔叔,贞阳侯萧渊藻,对侯景并不信任,认为他是个不安分的因素。再加上梁朝官员内部的倾轧,特别是武帝的宠臣朱异,出于私怨,也开始排挤侯景。

侯景感觉到自己被猜忌和排挤,觉得自己没了退路,便起了反叛之心。梁朝的统治者们,尤其是那些负责军事的将领,很多都是养尊处优,军纪涣散。所以,当侯景在台城(南京)发动叛乱时,梁朝军队竟然不堪一击。

关键时刻:王僧辩与杜幼安的反应

在侯景之乱爆发之初,梁朝能够勉强维持局面的,主要是两个关键人物:

王僧辩: 他是梁朝的一员大将,驻守在江陵(也就是后来的荆州重镇)。他为人谨慎,作战勇猛。
杜幼安: 同样是梁朝的重要将领,他与王僧辩是梁朝军事力量的脊梁。

当侯景之乱的消息传到江陵时,王僧辩和杜幼安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此时的梁朝,皇帝被围困,朝廷大乱。而侯景的军队,已经开始向外扩张。

荆州地区的第一次易手(名义上):

侯景在攻陷建康(南京)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的军队开始向梁朝的腹地,特别是荆州地区推进。虽然王僧辩驻守江陵,有江陵作为屏障,但整个梁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更关键的是,侯景的部队也开始吸引那些对梁朝不满或者想趁乱捞取好处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原本属于梁朝的荆州地方官员和部队,为了自保或者投靠强者,可能会在侯景的势力面前倒戈。

更精确地说,在侯景之乱初期,荆州地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由梁朝主动向东西魏移交的“易手”。它的局面更为复杂:

1. 侯景军队的渗透和控制: 侯景的势力在梁朝崩溃的过程中,通过军事行动,逐步控制了梁朝的一些关键城市,包括荆州的一些地区。
2. 地方势力的摇摆: 荆州地区因为其战略地位,有很多地方豪族和地方军队。在梁朝中央政权瓦解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势力为了生存,可能会向侯景势力靠拢,或者暂时屈从于侯景。

二、 王僧辩的抗争与对西魏的“请求”

侯景的叛乱,是梁朝自己养大的。在侯景攻陷建康,梁武帝被饿死之后,梁朝的统治彻底崩溃。这时候,肩负着重建梁朝秩序的重任,落到了王僧辩和杜幼安的肩上。

王僧辩在江陵,虽然名义上还是梁朝的官员,但面对侯景这个无法匹敌的敌人,他知道仅凭梁朝残余的力量,是无法平定侯景之乱的。他必须寻求外部援助。

这就是荆州势力向外求援,并由此引发的更大规模的势力介入。

王僧辩的战略选择: 王僧辩此时面临两个选择:向东魏求援,还是向西魏求援?
东魏: 当时的东魏,在权臣高欢死后,由其子高澄掌握大权。东魏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北方。
西魏: 西魏由宇文泰掌权,其势力同样集中在北方。

考虑到地理位置和潜在的利益,王僧辩最终选择了向西魏求援。他认为,西魏距离荆州更近,而且宇文泰的实力,足以对抗侯景。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引入西魏的力量,来恢复梁朝的统治,并顺带遏制侯景的势力。

宇文泰的反应: 宇文泰听到王僧辩的求援,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个扩张势力,甚至直接染指荆州的机会。他派遣了名将韦孝宽率领大军,名义上是帮助梁朝平定侯景,实际上是为西魏的扩张铺路。

在这一过程中,荆州并没有直接“易手”给西魏。 王僧辩仍然是名义上的梁朝地方长官,但西魏的军队进入了荆州地区,开始与侯景的势力展开拉锯战。

三、 梁朝内部的混乱与西魏的渗透

侯景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梁朝已经元气大伤。而且,这次平乱的过程中,王僧辩和杜幼安的功劳最大。然而,梁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没有因此结束。

侯景的灭亡: 最终,侯景的势力被王僧辩和杜幼安联合西魏的军队击败。侯景本人也被部下所杀。
王僧辩的困境: 尽管王僧辩是平定侯景之乱的首功之臣,但梁朝的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他自己在江陵,掌握着梁朝在南方的实际军事力量。
西魏的下一步动作: 宇文泰看到了梁朝的虚弱,以及王僧辩在荆州拥有的实力。他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梁朝再度兴起,更希望将荆州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时,荆州已经开始被西魏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所笼罩。

四、 宇文泰的“借尸还魂”与王僧辩的被杀

宇文泰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政治家。他知道直接吞并梁朝,可能会引起梁朝残余势力的反抗,以及引发其他势力的警惕。所以,他采取了更巧妙的策略。

扶植傀儡: 宇文泰找到梁朝宗室中一个比较弱势、容易控制的人,也就是梁朝皇室的远支,萧詧,扶持他为“梁王”,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后梁”。
王僧辩的决策失误: 王僧辩在平定侯景后,为了挽救梁朝的统治,他做了一个极为重大的战略误判。他认为,北方的东魏(及其继承者北齐)才是最大的威胁。为了对抗北齐,他竟然派兵去攻击北齐控制的洛阳(当时是东魏/北齐的重要据点)。

这一举动,直接触怒了西魏的宇文泰。宇文泰认为王僧辩此举,是在破坏他辛苦建立的北方平衡,并且在肘腋之患(来自北方的威胁)面前,主动去招惹北齐,是极其不明智的。

宇文泰的“借刀杀人”: 宇文泰抓住王僧辩的这个“错误”,决定除掉王僧辩,并彻底掌控荆州。他秘密联络了王僧辩的手下,杜幼安。杜幼安因为对王僧辩的某些政策不满,加上宇文泰的拉拢和承诺,最终同意配合。

在宇文泰的授意下,杜幼安在一次宴会上,设计杀害了王僧辩。

五、 荆州被西魏直接控制与后梁的建立

王僧辩死后,荆州地区的梁朝军队群龙无首。此时,西魏的军队已经牢牢控制了荆州的关键地区。

萧詧的“回归”: 宇文泰趁机将萧詧带到荆州,并让他占据江陵。萧詧在西魏的支持下,建立了“后梁”,成为西魏在南方的傀儡政权。
荆州的易手完成: 至此,荆州这片土地,名义上属于后梁,但实际上,它已经完全置于西魏的控制之下。它成为了西魏对抗南朝(此时南朝已经处于动荡之中,陈朝逐渐崛起)的重要战略基地。

总结一下荆州易手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阶段:

1. 梁朝统治下的荆州: 侯景之乱前,荆州是南朝梁的属地,由梁朝的将领驻守。
2. 侯景之乱的动荡: 侯景之乱爆发,梁朝中央崩溃,侯景势力开始渗透荆州地区。
3. 王僧辩的抗争与求援: 王僧辩在江陵坚持抗击侯景,并向西魏求援。
4. 西魏的介入与影响: 西魏军队进入荆州,与侯景作战,并逐步施加影响。
5. 西魏的掌控与后梁的建立: 宇文泰除掉王僧辩,扶持萧詧建立后梁,将荆州置于西魏的直接控制之下。

因此,可以说,荆州在东西魏对峙时期,是通过一次由内部崩塌引发的外部势力介入,并最终在政治和军事博弈中,被西魏政权牢牢掌握。它并非一次性地、乾脆利落地从梁朝“易手”给西魏,而是一个在战乱、政治阴谋和权力转移中逐渐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和强权政治的残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出的好一个难题。。。似乎题主感兴趣的是孝武帝上台之后的事,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先简要回顾一下在此之前南北朝在荆北一带的争夺情况吧。这一地区因为反复易手导致行政区划屡屡改置,政区沿革简直是乱到看都看不懂,但是整体争夺都是围绕三个点进行的,我以沔北、淮西、义阳地区称之,就不称州郡了,免得看着蛋痛。以地图标示的位置为准。

一、孝武帝之前的荆州地区归属变化

至侯景之乱前,军事争夺的焦点始终在荆北。而荆北的争夺是围绕着三个战略重心展开的,如下图中画出的非常明显的三个区域,分别是淮水上游(淮西)、南阳盆地(沔北五郡)和大别山以北(义阳地区)。

下图用的是魏齐对峙时期的谭其骧地图集。

其中淮西地区沦陷最早,是刘宋后期刘子勋之乱时被元石攻取(另一路主力就是著名的慕容白曜、尉元平淮北四州之战),之前太武重兵进攻不下的悬瓠城此次战争后入魏,北魏拥有了淮河上游的控制权,西可从此处插入南阳盆地进攻荆州,东可拥顺流而下之势直插淮南,战略态势大为主动。

沔北五郡沦陷于孝文第二次南伐(497)时,此次战争南齐丢失了襄阳以北的几乎所有土地,襄阳失去战略缓冲。此次战争北魏主力攻沔北,偏师王肃出兵义阳策应,然而遭遇败绩陷入困境,北魏染指义阳的企图无功而返。

义阳三关丢失于宣武帝初年,之前景明二年(501)中山王英与源怀因萧衍引兵东下,同时上表请求南伐,中山王英表侧重于陈述沔汉形势而源怀表则申明了扬州局势,然而当时正值宣武帝与六辅相争时期,朝廷对此议予以搁置。景明四年(503)朝中政局稳定下来的北魏终于重兵进攻义阳,中山王英在田益宗的配合下攻取义阳三关,淮南屏障顿失。

后永平元年(508)白早生叛乱南引南梁为援,梁军势力暂时侵入悬瓠,被中山王英与邢峦合力平定,北魏重新将南梁逐出淮西地区

六镇之乱既起,南梁也未放过机会,然而前期主要的战略重心在淮河中下游。六镇之乱后期,北魏疲于镇压叛乱,各大经济重镇逐渐失去控制,中央兵力财力日蹙,捉襟见肘。至孝昌三年(527)时,尚在中央政府掌控范围内的地区已局限于河南洛阳周边,南梁趁此机会重夺义阳地区

《通鉴》梁普通七年:(正月)谯州刺史湛僧智围魏东豫州,将军彭群、王辩围琅邪,魏敕青、南青二州救琅邪。司州刺史夏侯夔帅壮武将军裴之礼等出义阳道,攻魏平静、穆陵、阴山三关,皆克之。…… (九月)夔引军屯安阳,遣别将屠楚城,由是义阳北道遂与魏绝。

北魏中央遣军反扑,惨败。

此时期淮西新蔡郡外大体保全。

之后便是北魏河阴之变引发地震,北魏地方上方镇诸王多南奔,元愿达请降,南梁再得北司州地区。

《通鉴》梁普通七年:(四月)魏郢州刺史元显达请降,诏郢州刺史元树迎之,夏侯夔亦自楚城往会之,遂留镇焉。改魏郢州为北司州,以夔为刺史,兼督司州。夔进攻毛城,逼新蔡;豫州刺史夏侯亶围南顿,攻陈项;魏行台源子恭拒之。

这一时期,南梁收复原司州地区(义阳地区)后企图染指沔北,遣曹义宗攻北魏南道行台辛纂,未果。

以上是孝武帝和高欢撕逼之前南北方中部边界地区发生过的重大变动,截至此时沔北-义阳-淮西三角区北魏仍有其二。

==============================================

下面应该是题主想看的正文了。。

二、魏分东西前后(534年),东西两大集团的争夺焦点在沔北。

孝庄帝时期,南道行台、荆州(所辖沔北地区)刺史为外戚李琰之。

前废帝时期至孝武帝永熙年间荆州刺史为洛阳鲜卑贵族源子恭。

北魏永熙年间,孝武帝与高欢矛盾爆发,魏分东西,天下形势巨变。除高欢率军攻入洛阳逼走孝武帝外,孝武帝及东西两大集团在沔北地区先后爆发多次激烈争夺。

高欢永熙元年韩陵之战击败尔朱氏后入洛,铁腕诛戮孝武帝近昵之臣,与孝武帝矛盾于永熙二年激化。时尔朱氏旧部斛斯椿、贺拔胜等由于受高欢猜忌,欲倚仗孝武帝对抗高欢以求自保。时贺拔岳坐大于关中,孝武帝遂以贺拔胜出镇荆州,欲扶植贺拔兄弟同时坐拥关中荆州,犄角为援,战略声势上二人势力联手足以与高欢一抗。如高乾所言,“主上不亲勋贤,而招集群小,数遣元士弼、王思政往来关西与贺拔岳计议,又出贺拔胜为荆州,外示疏忌,实欲树党,令其兄弟相近,冀据有西方”,甚为精辟。此时元氏实已失去军事实力,只能联弱击强,行此驱虎吞狼之策。

依当时记载南梁似未夺取北魏荆州,且河阴之变后荆州一直在亲元氏势力的控制之下,不知为何贺拔胜入荆州时却引军残毁沔北。颇疑《魏书·贺拔胜传》等处所载沔北指的是襄阳周边,此时荆州在元氏控制之下。扫荡沔北之役独孤信、杨忠参战。

贺拔胜出镇之事惹高欢忌惮不已,遂精心设计阴掉贺拔岳,贺拔岳永熙三年二月死于侯莫陈悦之手。孝武帝倚仗对其立场较为亲近的贺拔兄弟之计划落空,而关中迅速推举宇文泰,高欢兵不血刃收拢关中的算盘亦落空。

永熙三年七月,孝武帝与高欢正面对决时宇文泰观望形势,贺拔胜引军北上,而孝武帝覆败太速,不久即入关。高欢当时率军急追,截住贺拔胜入关之路,并遣侯景、高敖曹入荆州。因此贺拔胜被迫返回荆州,失去根据地的他又被侯景、高敖曹所败,南奔南梁,孝武帝势力土崩瓦解北魏荆州落入高欢之手,高欢迅速派遣孝明帝末年时有出镇荆州资历的辛纂前去接收战果,时为永熙三年九月。(高欢刚弄死辛雄一家,辛纂就跪舔高欢了我也是很服的。。。)

而宇文泰也立刻遣同样在荆州有过战争经历的独孤信前去争夺,勾结当地蛮酋樊五能倒戈并攻杀辛纂荆州旋即落入宇文泰之手。

高欢再遣侯景、高敖曹反扑,再次夺回荆州,独孤信、杨忠等入梁。

======================================

三、536年(东魏天平三年,西魏大统二年)南梁楚州地区(义阳地区北部)一度入东魏,属东魏多久史书却不详。

《魏书·孝静纪》: 二月丁未,萧衍光州刺史郝树以州内附。 …… 秋七月庚子,大赦天下。萧衍夏州刺史田独鞞、颍川防城都督刘鸾庆并以州内附。

具体原因不明。

又据《北齐书·文宣纪》,武定八年南梁楚州刺史请降于东魏,可知楚州后复入梁。

==================================

四、东西魏对沔北-淮西地区的再次争夺

537年(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沙苑之战,东魏大败,西魏趁势占领包括沔北和淮西地区在内的东魏河南大片土地,唯剩东荆州。

《周书·文帝纪下》:遣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为行台,与开府独孤信率步骑二万向洛阳;洛州刺史李显趋荆州;贺拔胜、李弼渡河围蒲坂。牙门将高子信开门纳胜军。东魏将薛崇礼弃城走,胜等追获之。太祖进军蒲坂,略定汾、绛。于是许和杀张琼以夏州降。初,太祖自弘农入关后,东魏将高敖曹围弘农,闻其军败,退守洛阳。独孤信至新安,敖曹复走度河。信遂入洛阳。东魏颍州长史贺若统与密县人张俭执刺史田迅举城降。荥阳郑荣业、郑伟等攻梁州,擒其刺史鹿永吉。清河人崔彦穆、檀琛攻荥阳,擒其郡守苏定。皆来附。自梁、陈已西,将吏降者相属。于是东魏将尧雄、赵育、是云宝出颍川,欲复降地。太祖遣仪同宇文贵、梁迁等逆击,大破之。赵育来降。东魏复遣将任祥率河南兵与雄合。仪同怡峰与贵、迁等复击破之。又遣都督韦孝宽取豫州。是云宝杀其东扬州刺史那椿,以州来附

《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 东魏颍州长史贺若统执刺史田迄,举城降魏,魏都督梁回入据其城。前通直散骑侍郎郑伟起兵陈留,攻东魏梁州,执其刺史鹿永吉。前大司马从事中郎崔彦穆攻荥阳,执其太守苏淑,与广州长史刘志皆降于魏。伟,先护之子也。丞相泰以伟为北徐州刺史,彦穆为荥阳太守。 ……都督杜陵韦孝宽攻东魏豫州,拔之,执其行台冯邕。十二月,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魏师败绩。魏荆州刺史郭鸾攻东魏东荆州刺史清都慕容俨,俨昼夜拒战二百馀日,乘间出击鸾,大破之。时河南诸州多失守,唯东荆获全。


538年(东魏天平五年,西魏大统四年)侯景替东魏收复失地,沔北淮西重入东魏。

《通鉴》梁武帝大同四年: 东魏大行台侯景等治兵于虎牢,将复河南诸州,魏梁回、韦孝宽、赵继宗皆弃城西归。侯景攻广州,数旬,未拔,闻魏救兵将至,集诸将议之,行洛州事卢勇请进观形势。乃帅百骑至大隗山,遇魏师。日已暮,勇多置幡旗于树颠;夜,分骑为十队,鸣角直前,擒魏仪同三司程华,斩仪同三司王征蛮而还。广州守将骆超遂以城降东魏,丞相欢以勇行广州事。勇,辩之从弟也。于是南汾、颍、豫、广四州复入东魏。


同年,西魏重夺广州(沔北地区)。539年侯景欲争夺沔北未果。

《通鉴》梁武帝大同四年:十二月,魏是云宝袭洛阳,东魏洛州刺史王元轨弃城走。都督赵刚袭广州,拔之。于是自襄、广已西城镇复为魏。

《通鉴》梁武帝大同五年:东魏大行台侯景出三鵶,将复荆州,魏丞相泰遣李弼、独孤信各将五千骑出武关,景乃还。

之后两魏战争多爆发在黄河以北,河南战事趋缓,政区变动趋于稳定。

====================================

五、高欢死后西魏南梁两国内侵,发生短暂动荡,最终东魏基本收复失地。

由于东西魏彼此外交上的敌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对南梁伸出橄榄枝。自魏分东西至高欢死前,南梁与东西魏之间基本未爆发过战争。因此这一时期南梁荆州政区基本未曾变动。

武定五年(547)高欢死,河南道大行台侯景为高澄所忌,拥所辖淮西地区叛入西魏,西魏暂时取得淮西地区北部,西魏时任荆州刺史王思政东进,改镇颍川。

南梁亦趁高欢之死侯景反叛之机浑水摸鱼,短暂占领淮西地区南部,并对东魏东线发动攻势。东魏反击,次年(548)夺回南梁所占淮西领土,而东线萧衍欲筑寒山堰灌彭城,结果惨败于慕容绍宗,损兵折将,未得寸土。

平定南梁入侵之后,高澄夺回颍川的态度十分坚决,王思政抵挡不住东魏强大的军事压力,最终城破被俘,领土分界回到原点

=======================================

六、南梁侯景之乱后的情况

东魏大军攻围王思政的同时,南梁爆发侯景之乱,侯景攻围台城,南梁内外断绝,两魏双方蠢蠢欲动。大局势上,此后的几年中南梁淮南地区和小部分湖北地区尽入东魏之手,而西魏则陆续吞并了南梁蜀地及湖北地区的绝大部分。

具体来看,总共有三次大的瓜分潮,如下图所示:

第一次瓜分潮发生在549-550年。

西魏趁因义阳郡太守马伯符与岳阳王萧詧先后投降,一举掠得取得南梁襄阳地区,以东的义阳、随郡地区,东南的安陆、竟陵地区,让东魏失去了竞逐南梁西境的机会。

《周书·杨忠传》:时侯景渡江,梁武丧败,其义阳郡守马伯符以下溠城降。朝廷因之,将经略汉、沔,乃授忠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江二郢淅十五州诸军事,镇穰城。以伯符为乡导,攻梁齐兴郡及昌州,皆克之。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虽称藩附,而尚有贰心。忠自穰城观兵于汉滨,易旗递进,实骑二千。詧登楼望之,以为三万也,惧而服焉。…… 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皓,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梁元帝遣使送子方略为质,并送载书,请魏以石城为限,梁以安陆为界。

东魏所得则为楚州(约位于义阳地区东北部)、定州以东地区

《北齐书·文宣纪》:八年春正月庚申,梁楚州刺史宋安顾以州内属。辛酉,魏帝为世宗举哀于东堂。梁定州刺史田聪能、洪州刺史张显等以州内属。

双方瓜分领地的分界线大致如上图所示。


第二次瓜分潮发生于551-552年。

西魏如愿在与东魏的争夺战中拿到了足够的利益之后,开始鲸吞独属于自己的蜀地,以及秦岭以南的汉水河谷地带。最终全据蜀地,推进至巴东,与梁元帝萧绎以三峡为界。

《周书·文帝纪下》:冬十月,太祖遣大将军王雄出子午,伐上津、魏兴;大将军达奚武出散关,伐南郑。 ……魏废帝元年春,王雄平上津、魏兴,以其地置东梁州。


第三次瓜分潮为554年。

西魏平江陵,长江以北全数入西魏,与王琳、华皎、南陈等南方势力维持隔江对峙的状态,此格局一直持续至隋平陈。


给跪了,整理了这一发才发现这种政区变动剧烈的时期,谭图根本没法准确描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