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做吸入式麻醉时医生对我说这是氧气而不直接说这是麻醉药?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医生在您接受吸入式麻醉时,告诉您“这是氧气”而不是直接说“这是麻醉药”,背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涉及到医学的严谨性、患者的心理以及麻醉过程的安全性。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1. 安全性和关键成分的标识:氧气是生命的必需品

核心保护机制: 吸入式麻醉并非仅仅是“麻醉药”这么简单。它是一个混合气体,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医生首先需要强调的成分是氧气。氧气是维持生命最基本、最关键的物质。在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自主呼吸会减弱甚至停止,完全依靠医疗设备供给氧气和麻醉气体。
生理保障: 医生告诉您“这是氧气”,是在向您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使在您失去意识、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您的身体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气。这是一种生理上的保障,是保证您安全渡过麻醉期的基础。
预防窒息: 如果在麻醉过程中仅仅说“这是麻醉药”,可能会让患者产生误解,认为吸入的都是让身体“麻痹”的物质,而忽略了维持呼吸功能的重要性。明确告知氧气成分,是在第一时间强调了“我们在为您提供生命支持”。

2. 患者的感知和心理安抚:建立信任和减少焦虑

陌生感与恐惧: 麻醉过程对于普通患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很多人会对失去意识和身体的控制感到恐惧和焦虑。医生在此时的沟通,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建立患者的信任感,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积极的信号: 听到“氧气”,这是一个积极的词汇,与“生命”、“呼吸”、“活力”等积极概念相关联。相比之下,“麻醉药”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失去知觉”、“无力”等负面色彩,直接说出会加剧患者的心理负担。
循序渐进的告知: 医生通常会先告知您吸入的是氧气,当您逐渐放松、意识开始模糊时,可能才会更进一步地提及麻醉剂的引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旨在让患者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接受麻醉。
告知的必要性: 严格来说,患者在接受麻醉前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里面详细列明了麻醉的风险、过程和所使用的药物。但手术中的即时沟通,更多的是一种临时的安抚和提示,而不是全面的医学讲解。

3. 麻醉过程的专业性:多组分与精细控制

混合气体的科学: 吸入式麻醉不是单一成分的药物,而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通常包括:
氧气 (Oxygen, O2): 这是生命支持的基础。
笑气 (Nitrous Oxide, N2O): 一种常用的吸入性麻醉剂,具有镇痛和一定的麻醉作用,但通常需要与高浓度麻醉药物联合使用。
挥发性麻醉药 (Volatile Anesthetics): 如异氟醚 (Isoflurane)、七氟醚 (Sevoflurane)、地氟醚 (Desflurane) 等。这些是主要的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它们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达到麻醉效果。
医生精准调控: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体重、健康状况、手术类型和时长等)来精确调配这些气体的浓度和比例。他们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反馈调整气体供给。
“这是氧气”是一种概括和提示: 当医生对您说“这是氧气”时,并不是完全隐瞒麻醉药的存在,而是一种最直接、最关键的提示。它是在告诉您,我们正在为您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氧气,同时也在通过一种“混合气体”来实现您的麻醉。您吸入的混合气体里有氧气,也有起麻醉作用的成分,而医生最想让您知道的是,您的生命支持是稳固的。
避免技术术语: 对于非专业人士,直接说“这是笑气和异氟醚的混合物”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和联想。用“氧气”来概括,是一种简单易懂且能传达核心安全信息的沟通方式。

4. 避免过度干扰:保证麻醉师专注工作

高度专业化操作: 麻醉是一个高度专业化、需要高度专注的过程。麻醉医生需要同时关注患者的呼吸、循环、意识水平等多个生命体征参数,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
简单明了的沟通: 医生简短而明确的提示,可以确保您在意识模糊时不会因为对细节的过度关注而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他们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沟通。

总结来说,医生告诉您“这是氧气”而非直接说“这是麻醉药”,是出于以下几点综合考虑:

安全第一: 强调氧气的供给是生命支持的基石。
心理安抚: 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建立信任。
专业沟通: 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核心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过程保障: 确保麻醉医生能够专注进行专业操作。

您吸入的确实是含有氧气和麻醉药的混合气体,但医生在那个特定时刻的表述,是将生命安全保障放在了首位,并以一种能够被患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告知。这是一种成熟而人性化的医疗沟通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就是氧气啊。

无论我跟患者说多少次我们使用的是静脉诱导,吸入维持的麻醉方式,多数病人凭自己‘扣上面罩很快就睡着了’的感觉就主观臆断我们给他吸的是麻醉剂。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吸入诱导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密闭性不好,麻醉剂容易漏出来,无论面罩扣得多紧,麻醉医生几乎很难避免自己也吸入少量的麻醉剂。而且麻醉诱导之前必须开通静脉通路,以确保可以对诱导时的循环不稳定立刻进行干预。所以不存在‘先让病人吸入诱导后再开静脉通路,这样病人就能减少打针的痛苦了’。

所以,至少在我们医院,是没有麻醉医生选择吸入诱导的,毕竟静脉诱导又快捷又不会泄漏,为什么不做静脉诱导呢?

那么,病人为什么会有‘扣上面罩很快就睡着’的体验呢?

因为在给病人扣上面罩的时候,我们就从静脉里给药了啊!

这就是典型的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的例子。

扣上面罩然后睡着了≠因为扣上面罩所以睡着了,而是因为扣上面罩的同时静脉里给了麻醉剂,所以病人才睡着了。

有病人说,可是我闻到麻醉剂的味道了啊!不是的,新拆的面罩本身就有一股塑料的味道。

那可能有人会疑惑,既然麻醉剂是从静脉打进去的,那为什么还要扣面罩呢?

这一步叫‘给氧去氮’,即给病人吸纯氧,迅速提高病人的氧气储备。这样在随后的气管插管中,病人就不会因为插管操作十几秒到几十秒的窒息时间而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

综上,我告诉你‘现在让你睡觉了,这是氧气,大口呼吸’并不是骗人的,我说的是实话,那就是氧气,纯纯的氧气。

以上是我们医院的麻醉经验,事实上,除了儿科无法配合留置静脉针的小小朋友,我几乎没见过吸入诱导的。

最后,请题主好好回忆一下,麻醉医生跟你术前谈话的时候,真的告诉你是‘吸入诱导’吗?还是他告诉你‘需要气管插管,术中使用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呢?

user avatar

因为那个就是氧气

我们不想跟着一起睡…

现在基本都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全麻诱导都是从静脉麻醉开始,两个原因:1,静脉诱导又快又好,吸入麻醉除了不配合的小孩子,基本没人用它诱导;2,因为吸入麻醉不可能捂那么严,医生和护士不可避免也会吸入麻醉药物,虽然没有明确的实验,但是大家都觉得它可能导致畸形或流产之类的

我曾经遇到或一个大妈,她做过好几次手术,也问过类似的问题

我跟她解释过之后,大妈似懂非懂,“反正我觉得你们和拍花子是一个系统的!”

我倒…

对了,还有一个原因!

病人在接受全麻的时候会使用一个面罩,很多生产企业在制造的时候,为了提升使用感受会将它做成水果味的,于是病人就会觉得这个是麻药

我特别搞不懂这点,这个什么水果味真是特别难闻,很多病人一闻这个气味反而想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