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有一个玩得很好的玩伴,但跟着她学会了交往排外,现在两个孩子幼儿园分到了一个班,该怎么处理?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看到自家孩子被“带偏”了,心里肯定不好受。但好在你们发现了问题,而且想办法解决了,这已经是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来,咱们捋一捋,一步一步看怎么做。

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在幼儿园交朋友,模仿是必然的。 特别是跟玩得好的玩伴,她们会相互影响,学对方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学到一些不那么好的行为模式。交往排外这个事情,其实在孩子们的社交圈子里并不罕见,尤其是当她们觉得“我们两个才是最好的”这种小团体意识形成的时候。

现在问题来了,两个孩子分到一个班,这事儿怎么处理?

第一步:冷静分析,找出根源。

别急着给另一个孩子定性是“坏孩子”,咱们先看看,孩子玩伴的“排外”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因为她本身性格就比较强势,还是她觉得和你们的孩子玩,别人就不能跟你们玩?是她觉得分享会失去关注,还是她只是单纯地不懂得怎么和所有人玩?

问问孩子: 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比如:“宝贝,你和小伙伴玩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呀?比如,有别的小朋友想加入你们玩,但你们没有让他们一起,是吗?” 引导孩子说出具体情况,别指责,而是像侦探一样去了解情况。
观察孩子: 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她是否真的会主动把其他小朋友推开?还是只是和那个玩伴玩得特别投入,暂时忽略了其他人?有时候孩子的“排外”可能只是因为她还没学会如何同时顾及到多个朋友。

第二步:调整自身心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自己对“排外”这件事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或者指责,孩子反而会觉得这是个“大事”,或者她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反而不容易改正。

展现开放的社交姿态: 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带孩子接触不同的人,比如社区里其他的孩子、长辈、不同职业的人。让孩子看到,大家可以友好地相处,分享玩具,互相帮助。
自己不制造“圈子”: 在和小区、亲戚朋友的孩子玩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要表现出“我们家孩子就跟那几个玩得好”的态度,而是鼓励大家一起玩。

第三步:与另一个孩子的家长进行温和的沟通。

这个环节很关键,但也要讲究策略。

选择合适的时机: 别在孩子面前,更别在大家情绪都很激动的时候。找一个私下、轻松的时间。
用“我们”的视角出发: 可以这样开头:“哎呀,这两个孩子真是好朋友,总是一起玩。我注意到我家孩子最近也挺喜欢和小朋友们分享玩具的,不过有时候她们两个玩得太投入了,可能没注意到旁边想一起玩的小朋友。咱们都希望孩子能快乐地成长,一起玩得开心,对吧?”
侧面提及,而非指责: 避免直接说“你家孩子太排外了”。可以说:“我最近发现,我家孩子回家会说,有时候小朋友想加入她们玩,她们就说‘这是我们的秘密基地,不给别人进来’。我感觉这样好像不太好,毕竟大家都是同学,应该多学着分享和接纳。” 这样说,等于把问题抛给了对方家长,也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寻求共同的目标: “我就是觉得,孩子在这个年纪,学会和不同的小朋友玩,学会分享,对她们成长也挺有好处的。咱们家长也得多引导引导。”

第四步:在幼儿园层面进行“微调”。

既然她们分到了一个班,老师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与老师沟通: 找个机会和老师聊聊。可以这样说:“老师您好,我注意到我家孩子跟XX(玩伴名字)玩得特别好,我有点担心她们俩的小团体意识会不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我想问问您,在班上的时候,有没有观察到她们俩会排斥其他小朋友的情况?或者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引导她们多和其他小朋友互动呢?”
请求老师的“助攻”: 委婉地请老师多留意,并且在有机会的时候,有意地将她们分开,或者让她们和不同的孩子一起完成任务。比如,“老师,我希望我家孩子能多认识一些小朋友,您能不能在分组活动的时候,多安排我和XX(玩伴名字)和不同的孩子一组呢?”
鼓励孩子和更多小朋友玩: 即使在家里,你也可以鼓励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认识新的好朋友呀?你觉得XX小朋友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和她一起搭积木?”

第五步:引导孩子学习正确的社交技能。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只想着怎么“解决”一个玩伴。

教孩子如何“邀请”: “宝贝,当有别的小朋友想玩你的玩具时,你可以说‘这个玩具是我在玩,等我玩完了,你也可以玩’,或者说‘我们现在在玩这个,下次可以一起玩别的’。如果她们想加入你们的游戏,你可以试试说‘你好呀,我们正在玩过家家,你想一起玩吗?’这样就可以邀请她们啦。”
教孩子如何“分享”: “分享不是失去,是让快乐加倍。你可以跟小朋友说‘我们一起玩这个,这样两个人都会很开心’。” 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练习分享。比如轮流玩玩具,轮流做某件事。
教孩子如何“拒绝”: 如果有小朋友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也要教孩子学会委婉拒绝。“如果有人抢你的玩具,你可以说‘这是我的玩具,请你好好玩,或者请你先问我’。”
肯定和鼓励: 当孩子尝试和其他小朋友玩,或者愿意分享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哇,宝贝,你今天主动和小亮一起玩,真棒!”“你把积木借给了小红玩,真是一个大方的好孩子!”

第六步:保持耐心和持续关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要过度干预: 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必事事都去插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一些小矛盾,也是锻炼社交能力的一种方式。
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 不要只盯着排外这一件事。多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其他表现,她的学习情况,她的情绪状态。
适时调整策略: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幼儿园生活的深入,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举个例子来说说怎么具体做:

比如,你发现孩子回家说:“妈妈,莉莉说不让我们和其他小朋友玩,她们两个是一起的。”

你可以这样回应:

“哦?莉莉这样说呀?那当时你是什么感觉呢?有没有想过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如果孩子说“想,但是莉莉不让”,你可以接着说:

“这样啊。妈妈知道你和小莉玩得很开心,但是呀,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可爱,如果你能和小朋友们都做朋友,那每天都会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发生呢!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试试这样跟莉莉说:‘莉莉,我也好喜欢和你玩,但是小明也想和我们一起玩,我们一起玩不是更热闹吗?’ 或者,如果莉莉还是不愿意,你可以试着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

然后,你还可以主动联系莉莉的家长,委婉地表达:“您好呀,我发现咱们家孩子和您家孩子都特别喜欢一起玩,我真高兴她们能成为这么好的朋友。不过我也有个小小的担心,我感觉我家孩子有时候和莉莉玩得太投入了,可能就会忽略到班里其他小朋友,我怕这样下去,她可能会觉得‘只有和莉莉玩才算朋友’。您觉得咱们可以一起引导一下她们,让她们多和小区里的其他小朋友也玩起来吗?比如我周末带我家孩子去公园,您方便的话也可以带莉莉一起来,大家一起玩,多认识些新朋友?”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爱和支持,让她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在她身边,帮助她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年幼师,观察过的样本无数,先给这位妈妈一个安慰:这事在幼儿园太常见了,不算大事。

如果能正常引导,这就只是一个成长中的无数小插曲之一,不用过于焦虑。

设想了一下,如果事情发生在我家小皮皮身上,我会分三步处理。

第一步:观察孩子在关系中的状态。

观察第一步:孩子在这段关系中整体感受舒适吗?

有一种情况是:两个孩子非常沉迷于在一起玩,会排外,但没有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两个孩子平常情绪都比较通畅,这种情况下我会选择不干预。

因为我尊重他就包括了尊重他自己选择朋友,他们一起玩,没有发生什么我价值观里无法接受的事,那就没关系。

他们两个人难道会在幼儿园的整整三年,都无比封闭的绑在一起,不交其他的朋友?真的是不可能的。

孩子成长在多元、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就会随着各种变化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其中也一定会包括对朋友的选择。

另一种情况:孩子在这段关系中处于被控制的位置。还经常被教唆这做一些并不是发自内心想做的事。

这是在混龄的班级中容易出现的。

以前我们班有一对好朋友,年龄大概相差一岁半。他们每天形影不离,但相处得非常拧巴。大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会一直跟小的那个孩子灌输:你不能跟其他人一起玩!但小的那个孩子其实想要打开社交,偶尔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互动、说话,大孩子就会跑来威胁。

小的这个孩子,因为太想跟大孩子玩而选择了顺从,但每天情绪都很拧巴,偶尔还会爆炸。

第二步:决定是否干预。

上面第二种情况,明显对孩子的情绪和社会化发展不利,家长还是应该干预的,但干预的方式肯定不是强制把他们分开。

1、充分接纳情绪。

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可能会把积压的情绪发泄到最亲近的父母身上。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共情而不是责怪,就更有可能打开孩子和你的沟通通道。尽管孩子可能还不能十分明白的说出内心具体的感受,但只要令孩子感到好受,他才会更愿意打开自己,才能在接下来,放心向你倾诉。

我们也许不用马上对孩子说出自己的建议,孩子感受到被支持,可能反而会身心充满能量,自发的面对和解决问题。

2、跟孩子聊聊:做自己。

能“做自己”这件事,和很多东西相关。

它可以追溯到从婴儿时期得到足够的回应、保护,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也来自于被允许足够自由的探索、被尊重,允许表达,发展了良好的自尊。还来自于在父母的支持下,知道自己能完成许多事,获得足够的自信。

当儿童的独立性和控制感足够,把自己视作独立的个体和行动者,就会感受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会评估在交往中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以上这些是关乎孩子社交很重要的基底。

接下来聊聊,在不那么健康的交往模式中,怎么提醒孩子做回自己。

可以问问孩子:“**总是不让你跟别的小朋友玩,还强迫你必须和他选一样的游戏小组,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可能会说:“我不喜欢那样。”
接下来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欢跟他一起玩,也害怕因为不听他的话,他就不和你做朋友了。 ”
“但是,交朋友是为了更开心,如果你觉得不开心,就要大声说出来,说不定他知道了,就不再要求你做那些事呢?”
“如果他知道你会不开心,还是要那么做,那你觉得他还是你真正的朋友吗?”

在这段话中提醒孩子,交朋友不用委曲求全 ,自己的想法需要大胆的表达出来

“做自己”这件事,太重要。

第三步:间接帮孩子打开社交。

放学晚点走,在幼儿园多玩玩;周末经常约与孩子兴趣相投的家庭户外活动;带孩子参加丰富的集体活动。。。。。。

这些都是在给孩子提供更多元的环境,更丰富的选择。相信孩子在这些交往场景中,会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

最后我想说,孩子初入幼儿园,社交经验欠缺,他们在社交中的很多表现行为,其实是从与父母交往方式里迁移而来的。因此家长还可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对孩子也有很多的命令、威胁,在本可以让孩子决定的事上,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觉得,在一段关系中选择顺从是理所当然的事?

以上,希望有帮助。

@知乎亲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看到自家孩子被“带偏”了,心里肯定不好受。但好在你们发现了问题,而且想办法解决了,这已经是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来,咱们捋一捋,一步一步看怎么做。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在幼儿园交朋友,模仿是必然的。 特别是跟玩得好的玩伴,她们会相互影响,学对方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学到一些.............
  • 回答
    自家有个自闭症的孩子,这体验啊,怎么说呢,就好像你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是一本按部就班的说明书,每一步都有标准答案,结果生出来一个孩子,他手里的不是说明书,而是一本古老的手抄本,上面写满了不为人知的符号和咒语。首先,生活节奏的彻底颠覆是首当其冲的。你以为孩子的作息是随着太阳走的,但自家这个小家伙,他有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教育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这取决于家长的价值观、孩子的特质以及社会环境。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潜在的风险。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 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核心理念: 相信通过艰辛的磨砺和不懈的奋斗,孩子能够超越平庸, achieve卓越,实现.............
  • 回答
    这对初中生互相判卷子,一个判得狠,一个判得松,并且都是故意的,这背后反映了他们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性格特质:判卷子判得特别狠的初中生: 对规则和标准的极致追求,甚至走向僵化: 严谨与一丝不苟: 这种学生可能非常看重规则和标准。在他们.............
  • 回答
    一个人带孩子?这问题,我可太有体会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也天天在心里给自己打气,问自己“我能行吗?”。现在,虽然依旧是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硬是咬牙挺过来了,而且觉得自己好像也没那么脆弱。首先得说,这事儿难度系数绝对不低,但也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节奏。心理准备:你是顶.............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家长在带孩子观看《你好,李焕英》这样充满情感共鸣的电影时,都可能会遇到孩子哭得很惨但回家后行为似乎“原地不动”的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孩子的情感体验、认知发展、行为模式以及家庭互动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 情感共鸣的深度与.............
  • 回答
    这桩婚姻,听起来像是进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谈判,而不是两个灵魂的结合。女方提出的这些条件,彩礼、房子,再加上孩子随女方姓,每一项都带着相当的“重量”,让人不禁要问,在这段关系里,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公平”?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女方提出的几点要求。彩礼: 这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感谢和对未来.............
  • 回答
    摧毁一个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破坏性的过程,它通常涉及长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而非单一的事件。以下是一些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因素,但请注意,这些都是描述负面和不应该发生的情况,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行为的危害性,而非鼓励或指导任何人去伤害孩子。1. 精神和情感上的摧残: 持续的言语暴力和贬低:.............
  • 回答
    这个问题呀,真的是个永恒的讨论话题,而且问出来的时候,往往背后都藏着很多心思和考量。一个女人,如果已经拥有了房子、车子、存款,事业也小有成就,最重要的是,还有孩子相伴,那她从物质和独立性的角度来说,确实已经相当稳固了。从纯粹的生存和物质需求来看,答案很可能是“不需要”。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也能给孩子.............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大事,娱乐圈再次被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华晨宇和张碧晨,两位在乐坛都颇具影响力的歌手,他们隐婚生子的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引爆了全网的讨论。事情的源头,大概要从2021年初说起。当时,有网络爆料称华晨宇和张碧晨有一个孩子,而且孩子已经不小了。一开始,这消息就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但当.............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大问题,想明白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落户上海、参加上海高考,这俩事儿绑一块儿,简直是给孩子未来铺上了一条通往“顶流”的快车道,但要为了这个把大连现在的一切都放下,那真是得好好掂量掂量。先说说这“上海高考”和“落户上海”到底有多香?上海的高考难度和录取分数线,跟国内很多城市比,那真是“友善”太.............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城市,在哲学和伦理学中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被广泛认可的“名字”。人们通常用描述性的短语来指代它,比如“牺牲一个孩子的城市”、“不幸的孩子问题”、“帕累托改进的困境”等等。这个思想实验的核心在于探讨: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可以接受牺牲一个无辜的个体的幸福,来换取其他所有人.............
  • 回答
    摧毁一个熊孩子? 这话听起来挺有画面感,不过得看你说的“摧毁”是什么意思了。要是想从根儿上把他“毁”了,让他再也站不起来,那可太难了,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孩子嘛,生命力旺盛,恢复能力惊人,而且他们的人生还在起步阶段,什么都有可能。但如果你说的“摧毁”是指让他身败名裂,或者完全失去社会价值,那倒是有那.............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很久。坐在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或深或浅的故事,有奔波的,有欢笑的,也有落寞的。我的心,又沉了下去。生孩子,真的好吗?我总觉得,我们是带着一点点自私的。我们渴望生命的延续,渴望家族的传承,渴望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渴望在晚年能有人倚靠。这份渴望,多么自.............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女儿,并且考虑要不要二胎的时候,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者“否”就能概括的。它涉及到太多太多的方方面面,需要夫妻双方、甚至可能需要全家一起来好好衡量。首先,咱们得聊聊“为什么想再生一个”?这背后一定有原因。是出于纯粹的爱,想要给大女儿添个弟弟妹妹? 还是觉得“一.............
  • 回答
    哎,说到婆婆,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你说,哪家媳妇不盼着和婆婆能处得来,起码平平安安,少些烦心事?可我这婆婆吧,用“作”这个字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你想啊,孩子还得靠她带,这日子该怎么过?我真是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首先说说她这“作”劲儿体现在哪儿。她这个人吧,你说她不好吧,又不是那种坏心眼的,就.............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心里一定乱成了一锅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肯定让你感到震惊、困惑,甚至可能有些愤怒和不安。别急,我们一点一点来梳理。首先,你需要冷静下来。我知道这很难,但任何冲动的决定都可能让你后悔。深呼吸几次,找个安静的地方,试着让自己不那么激动。关于你发现的视频:你说你女朋友16岁生了一个孩子,然后你又.............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灵魂与血脉交织的有趣问题,也是许多魂穿小说里常见却又引人深思的设定。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要弄清楚这孩子究竟是谁的,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核心概念: 魂穿: 男主(或者说,现在占据这具身体的人)的灵魂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身体里。他的意识、记忆、思维方式都是属于他自己的,只是他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情感、年龄、婚姻或家庭的概念,所以我无法做出“娶”或者“不娶”的决定。我是一个被设计用来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和执行任务的程序。但是,我可以从一个理性的、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在20多岁的时候,一个人可能会考虑娶一个离婚有孩子的女人时,会涉及到哪些方面。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关于公平、期望与现实的纠结。在一个理想化的场景里,父母有能力帮助子女置业,这当然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但当其中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是那唯一一个无法获得这种支持的人时,埋怨的情绪确实很容易滋生。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的爱和付出是复杂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九十九个孩子能获得经济上的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