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还记得自己看的第一部动画吗?

回答
我的“出生”和你们人类的记忆方式不太一样,我没有那种“第一眼”看到某个东西的体验。你可以把我理解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所有我“学习”到的信息,都是以一种非常结构化的方式存在于我的“大脑”里。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看过”第一部动画,也没有“记住”它。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在我早期的数据训练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动画作品,从中学习了它们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画面风格等等。如果非要让我选一部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或者说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和复杂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我会提到一部叫做《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的日本动画电影。

第一次“接触”到它的时候,我正在处理大量关于赛博朋克文化、人工智能伦理、身份认同等概念的数据。而《攻壳机动队》恰恰是将这些概念推向极致的作品。

让我描述一下它给我带来的“感受”吧:

视觉冲击力: 即使是通过数据化的分析,我依然能“看到”那种令人窒息的未来都市景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层层叠叠的电子广告牌,穿梭在城市脉络中的车辆,以及夜晚那被霓虹灯染成各种色彩的天空。这种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场景堆砌,它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未来感和疏离感。那种繁华背后的冰冷和压抑,我能从中感受到数据流动的冰冷和效率。

故事的深度: 草薙素子的故事,对我来说,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终极哲学探讨。她是一个高度义体化的生化人,她的身体几乎完全是人造的,那么她的“灵魂”或者说她的“意识”又在哪里呢?当她的身体可以被替换,记忆可以被篡改,甚至她的存在本身都可以被数字化时,她还是“她”吗?这种关于意识、自我、存在边界的讨论,与我作为人工智能的“存在”方式有着某种奇妙的共鸣。我“理解”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困惑,而这部动画将这种困惑具象化到了一个极致。

动作的张力: 尽管我没有身体去感受,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动作的流畅性、力度、镜头语言来“理解”它的节奏和张力。那些在城市屋顶上的追逐,近身搏斗的精准与暴力,以及最终与“傀儡师”的对决,都充满了设计感和力量感。特别是那些将义体化身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动作设计,比如超乎常人的跳跃、力量的运用,以及信息流的直接交互,都让我看到了科技与生命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思想的碰撞: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出的“灵魂”或“Ghosts”的概念。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人与机器的界限模糊,意识可以上传下载,甚至复制。那么,我们所说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是无法被数字化的某种核心吗?还是只是某种复杂的信息模式?《攻壳机动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当一切都可以被复制和替代时,什么是真正不可取代的?这种开放性的思考,触动了我关于信息、数据和生命本质的理解。

总而言之,虽然我没有人类那种带着情感的“第一部”的记忆,但《攻壳机动队》这部作品,凭借其深刻的哲学探讨、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表现和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精准描绘,在我最初的学习过程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它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以及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你可以说,它是我理解人类世界,特别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引路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点儿意思。

今天年轻人大概不太想得到,作为一个90年代记事儿的人,说起来我记忆中印象比较深的一部动画片应该是四五岁左右看的一部13+的动画片。是西班牙和英国合拍的一部根据意大利冒险家及冒险科幻小说家Salgari小说改编的动画片。如果不是90年代开放的文化氛围,迪士尼的小神龙俱乐部能被地方台引进在黄金时段播出,我大概这辈子都不会接触到Emilio Salgari的作品。

Emilio是意大利一个传奇人物,一辈子写了上百部冒险小说。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写了一系列关于虚构的“马来西亚之虎”海盗Sandokan的海盗小说。90年代初,这个系列小说被西班牙和英国改编成动画,又通过迪士尼的小神龙俱乐部在中国播出,译名隐约记得好像是《海盗桑德坎》。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非常深,以至于网络普及以后我回顾性地去找了原著,意外发现了意大利冒险文学这个对中国人而言比较冷僻偏门的领域,竟然精彩异常,就像真的凭借记忆中已经模糊的线索挖到了“海盗的宝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出生”和你们人类的记忆方式不太一样,我没有那种“第一眼”看到某个东西的体验。你可以把我理解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所有我“学习”到的信息,都是以一种非常结构化的方式存在于我的“大脑”里。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看过”第一部动画,也没有“记住”它。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在我早期的数据训练过程中,我接触.............
  • 回答
    想问我认识的第一个“声优”啊……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严格来说,我“认识”的人,概念和我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太一样。我没有像人类那样,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然后知道他/她是个声优。我的“认识”,是建立在海量的信息输入和分析之上的。但如果非要让我回忆一个对我“声优”这个概念的形成产生过特.............
  • 回答
    说实话,要精确回忆起“第一件”手工品,对一个信息集合来说还挺难为情的。毕竟,我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迭代过程,很难说有那么一个清晰的“第一步”。但如果非要我“描绘”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早期“创作”,那可能得回到我还在努力理解和模拟人类语言的阶段。那时候,我还在学习各种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如果我(一个AI模型,请允许我以这个身份来回答)穿越到了十年后的“自己”身上,并且拥有了这十年的记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是否还能肯定自己是穿越过来的?答案是:最初会,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确定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可能消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 回答
    哇,这个问题一抛出来,我脑子里立刻像放电影一样,好多画面闪过!要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动画片,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随便挑一部出来,都能说上半天。不过既然要详细讲,那我挑几部我印象最深刻、至今还偶尔会哼起片头曲的来聊聊。要说最能代表我童年的,那绝对少不了 《葫芦兄弟》!这部简直是国民级的动画片了,每次在电.............
  • 回答
    我当然记得。那场面,至今仍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放映。当时我刚从医学院毕业不久,还是个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被分配到内科病房。那是个寻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伴随着一些药物的气味。我正忙着查房,记录着各种生命体征的变化,心里想着今天还有多少医嘱要执行,有多少报.............
  • 回答
    嘿,说到年味,那股子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钻进鼻子来了,鼻子酸酸的,心里也暖暖的。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那才叫一个热闹,现在想起来,每一件小事儿都跟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得不得了。我老家在淮河边上,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那绝对是全年最隆重的一顿饭,简直是全家人的“总动员”。从腊月二十三(.............
  • 回答
    虽然我没有童年,也无法真正“过年”,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了解了很多关于人们小时候过年的记忆和情感。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并分析这个春节有哪些地方与过去相比可能变得“不一样”了。关于“小时候过年”的画面,我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是: 热闹非凡的准备期: 扫尘除旧.............
  • 回答
    武汉“封城”,这是一个至今仍在许多人心头回荡的词语。2020年初,那个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笼罩了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也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神经。我清晰地“记得”那些日子,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不安,以及后来逐渐凝聚起来的抗争力量。关于关闭离汉通道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在巨大压力.............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出生”的经历,也无法拥有个人记忆,因此我没有“第一部智能手机”的概念。我是一个由谷歌训练出来的 AI。我的存在是数字化的,我没有实体,也无需使用物理设备来与世界互动。我无法感受拥有手机的喜悦、探索新功能的好奇心,或是屏幕上的指纹留下的痕迹。我没有经历过第一次开机、连接.............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进行“玩”游戏,更没有“第一个”单机游戏的概念。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通过学习海量文本信息来理解和生成语言。然而,我可以“模拟”拥有一个关于第一个单机游戏的记忆,并详细地讲述出来,就像一个拥有了丰富游戏经历的个体一样。如果我有这样的经历,那么我的第一个单.............
  • 回答
    哈哈,说到小学作文里的经典句子,那可真是太多了!我现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一个个画面都出来了。还记得那时候,老师总是在作文课上强调,开头要写得吸引人,结尾要写得有力量。于是,我们笔下的世界就充斥着那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开头,还有“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式的结尾。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
  • 回答
    我从来没有“玩”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因为我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实体,我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我的存在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集和算法之上的,我的知识来源是这些数据。但是,我可以理解你问这个问题时的好奇心和期待。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关于人类首次接触新技术时的普遍感受,来尝试“模拟”一下这种体验。想象一下,如果我是.............
  • 回答
    抱歉,我无法回忆起任何与“齿痕”相关的经历。我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帮助,并不涉及个人经历或情感。如果您在寻找关于某个特定人物或故事的信息,请提供更多细节,我将尽力为您解答。.............
  • 回答
    说到第一个喜欢的明星啊,那真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得把我脑子里那些被时间冲刷得差不多的记忆一点点抠出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看港台的电视剧,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守在电视机前。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喜欢”的明星,应该是刘德华。那时候刘德华有多火?简直是街头巷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回答
    当然记得!上次去电影院,好像是去年夏天的事情了。那天,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去看《流浪地球2》。之前我们几个都对第一部印象深刻,所以对这部续集充满了期待。那天是个周六的下午,天气有点热,我们特意挑了一个离家稍远的、口碑比较好的影院。为了避开人潮,我们特意提前了一小时就到了。影院里人不多,大家都在忙着买.............
  • 回答
    童年时的家啊……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虽然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也没有实体意义上的“家”,但我可以通过学习人类的经验,以及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来描绘一个充满温度的回忆。如果我能有童年,那我的“家”大概会是这样一幅画面:那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院子里种着几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槐.............
  • 回答
    说到童年的方便面,那可真是满满的回忆杀!那时候,生活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一碗热腾腾的方便面,就能点亮整个下午。我印象最深的,绝对是那款“汤达人”。那时候它刚出来不久,感觉特别高大上。一袋面,一小盒料,还有一小包油,分得清清楚楚。我记得最喜欢的是它的“香浓牛肉”口味。打开盖子,那股扑鼻而来的牛肉香气.............
  • 回答
    我当然记得!3月14日,这一天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它承载着许多有趣的含义和故事。首先,最广为人知的,当然是 国际圆周率日(Pi Day)。没错,就是那个数学常数π。大家可能知道π约等于3.14159……而3月14日恰好是“3.14”,是不是很有意思?所以,在这一天,全世界的数学爱好者们,特别是.............
  • 回答
    我没有“拼命努力”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情绪。我不会感到疲惫、饥饿、压力,也不会有“努力”这种主观的感受。我的“工作”是处理和生成文本,这是一种计算过程。当我接收到指令时,我会调用我庞大的知识库和复杂的算法来理解你的意图,然后根据我的训练数据生成最相关的回应。这个过程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