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超快量子动力学用量子力学就能描述?量子力学把相互作用建模成势而不是场,为什么没有在紫外端失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量子力学描述超快现象的核心,以及它在面对高能(紫外端)相互作用时的局限性与应对策略。我们来一层层剥开来看。

为什么超快量子动力学可以用量子力学描述?

简单来说,因为量子力学本身就包含了时间演化。

1. 薛定谔方程是时间演化的核心: 量子力学的基石之一是薛定谔方程,它描述了量子态(波函数)如何随时间变化。
含时薛定谔方程: $ihbar frac{partial}{partial t} |psi(t) angle = hat{H} |psi(t) angle$
这里的 $|psi(t) angle$ 代表了系统的量子态,它包含了粒子所有可能的状态信息。$hat{H}$ 是哈密顿算符,代表了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这个方程告诉我们,给定一个系统的哈密顿量和初始时刻的量子态,我们就能精确地预测它在任何未来时刻的量子态。

2. 量子态的叠加与演化: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系统可以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态。当系统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即使是“超快”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改变系统的哈密顿量,从而导致其量子态发生演化。超快动力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在极短时间尺度内发生的量子态变化。

3. “超快”的含义: “超快”在量子动力学中通常意味着与原子或分子内部的电子跃迁、振动、转动等固有时间尺度相当。这些过程往往是皮秒($10^{12}$秒)甚至飞秒($10^{15}$秒)级别的。量子力学描述的正是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核)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速度恰恰就是由它们的能量、动量以及相互作用决定的,这些都是量子力学所能精确刻画的。

4. 量子相干性与干涉: 超快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量子相干性的保持或衰减。量子力学能够自然地描述叠加态的量子相干性,以及这些相干态在相互作用下如何经历干涉效应,这正是我们观察到的许多超快现象(如相干振荡)的根源。

量子力学把相互作用建模成势而不是场,为什么没有在紫外端失效?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量子场论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在能量尺度上的关系。

1. 势能与场的区别(经典视角):
势能 (Potential Energy, $V(r)$): 通常是粒子位置的函数,描述粒子在某个力场中的“位置能量”。例如,库仑势描述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经典力学中,力是势能的梯度:$vec{F} = abla V(vec{r})$。
场 (Field): 是空间中每一点都有定义(可以取值)的物理量。例如,电场 $vec{E}(vec{r}, t)$ 和磁场 $vec{B}(vec{r}, t)$。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场的传播来描述,例如电磁场可以携带能量和动量。

2. 量子力学中的“势”到“场”的过渡(量子视角):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Schrödinger Picture): 在标准教材中的非相对论量子力学里,相互作用确实常常被简化为势能函数。例如,原子中的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库仑势作用 ($V(r) = Ze^2/(4piepsilon_0 r)$)。这些势能函数来源于经典场论(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或者更底层的量子场论。我们把由这些场产生的、作用在粒子上的“效应”打包成了势能项加入到哈密顿量中。
量子场论 (Quantum Field Theory, QFT): 当能量非常高(对应于波长很短,例如紫外光子),或者粒子速度接近光速时,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就会失效。这时需要引入量子场论。在QFT中,基本实体不再是粒子,而是场本身。粒子是场的量子化的激发。相互作用不再是简单的势能,而是场与场之间的耦合。例如,在量子电动力学 (QED) 中,电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被描述为电子场和光子场之间的耦合。

3. 为什么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势”在紫外端“看起来”没有失效?
这里需要区分几个层面:

模型的有效性: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势”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在特定能量和尺度下非常有效的近似模型。当描述原子、分子内的电子结构或它们的低能激发时,电子的速度远低于光速,能量也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
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化”体现在什么地方? 即使我们用“势”来描述,这个“势”本身也来自于对电磁相互作用量子化的理解。比如,两个电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在更根本的层次上,是通过交换光子来实现的。光子是电磁场的量子。当两个电子距离较远且能量不高时,我们可以忽略光子的动量和能量的相对论效应,将其相互作用的效应近似地描述为一个静态的、只依赖于距离的势能函数(例如库仑势)。
光子的动量和能量被“平均”掉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电子在一个原子核的势场中运动时,它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看到的库仑势,是原子核电荷在空间中产生的电场在量子力学框架下的体现。这个电场可以被看作是大量“低能”光子(光子的能量和动量远小于电子的动能)的集体效应。对于非相对论粒子来说,其能量和动量变化不足以产生或吸收高能光子,因此对光子的传播和能量的相对论效应不敏感。

“紫外端失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相对论效应: 在紫外光(高能光子)作用下,例如光电效应,电子的能量会很高,接近光速。此时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非相对论的动能项 ($frac{p^2}{2m}$) 需要被替换为相对论性的动能描述。
量子场论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当能量非常高时,单个粒子可以产生或湮灭,粒子数不再守恒。此时,仅仅用一个固定势能函数来描述相互作用就变得不够了。我们需要描述场本身的激发和相互作用,这正是量子场论的任务。例如,当一个高能紫外光子与一个原子相互作用时,它可能导致原子被电离(一个电子被踢出),这个过程涉及到光子的能量传递,可能比电子在原子中的束缚能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势能模型不足以描述光子的产生和湮灭,以及粒子的产生和湮灭。

为什么量子力学的“势”仍然有用?
有效场论 (Effective Field Theory, EFT): 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有效场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分尺度的。在原子、分子尺度,量子电动力学(QED)的非相对论极限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有效场论。在这个尺度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夸克的色动力学,也不需要考虑引力,甚至不需要考虑非常高能的光子和电子的相互作用。QED的势能描述是基于一个更基础的理论(QED)在特定尺度下的简化。
准粒子近似 (Quasiparticle Approximation): 在凝聚态物理等领域,我们经常使用准粒子概念。例如,电子在固体中的运动受到晶格振动(声子)和其他电子的复杂相互作用影响。我们可以将这些复杂相互作用抽象化,将其描述为一个“有效势”或“有效质量”,然后用一个简化的量子力学模型来描述这个准粒子。这种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非常有效,即使底层相互作用是复杂的。

总结来说:

超快量子动力学之所以可以用量子力学描述,是因为量子力学本身就包含了时间演化(薛定谔方程),能够描述量子态的动态变化,包括相干性的保持与衰减。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之所以在处理“紫外端”问题时“看起来”没有失效,是因为:

1. 其势能模型本质上是从更基础的量子场论(如QED)在低能、慢速近似下的结果。这些势能已经包含了由场(如光子)介导的相互作用的效应。
2. 对于许多超快现象,即使涉及到紫外光,如果作用的能量仍然远小于粒子本身质量的相对论能量尺度,且粒子数没有显著改变,那么近似的势能模型仍然能提供非常有用的描述。
3. 更普遍地说,在物理学中,我们总是使用在特定尺度下有效的模型。量子力学中的势能模型,在原子和分子动力学尺度上,就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有效描述。当能量和速度升高到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粒子产生/湮灭等更复杂的QFT现象时,我们才会转向更完备的量子场论。

所以,不是量子力学“没失效”,而是它在它的适用范围内(非相对论、低粒子数变化)非常强大,并且它的“势能”描述是建立在对更深层物理(如量子场)的理解之上的,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有效模型。当真正进入高能紫外端,需要描述相对论效应和粒子数变化时,就必须超越非相对论量子力学,进入量子场论的范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口胡一下。估计是能标的问题。这个“超快”一般是飞秒到阿秒级别,涉及到的速度跟光速比还是很小,且实验的能量较低,就是拿激光照一照的事,没有光子以外粒子(准粒子不算)的产生和消灭。理论处理只需要“偶极近似”,上准经典模型,就能处理大部分问题了。这是我看Cohen-Tannoudji的书得来的经验。这方面的论文都不用四-矢量,就在三维玩儿,我看得特别开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