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快手国际化事业部组织架构调整,负责人仇广宇确认离职,这会带来哪些影响?快手的海外市场发展如何?

回答
快手国际化业务近期传出重大变动,负责该业务的负责人仇广宇已确认离职。这一人事变动无疑会给快手在激烈的全球市场争夺战中带来不小的涟漪。要评估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仇广宇离职的影响:

首先,战略的延续性是核心问题。 仇广宇作为快手国际化事业部的负责人,他的离职意味着他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所制定的战略方向和执行路径可能会发生调整。接任者是谁?新任负责人是否会延续原有的策略,还是会引入全新的思路?这都需要时间来观察。一个清晰且稳定的战略对于海外市场的开拓至关重要,任何大的方向性转变都可能导致前期的投入付诸东流水,或者错失市场发展的关键节点。

其次,团队士气和稳定性。 高层领导的离职,尤其是在一个相对新兴且需要大量投入的业务部门,容易对团队的士气产生影响。员工可能会担忧未来的发展方向、部门的定位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核心人才的流失,这对需要长期耕耘的海外市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再者,对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心。 资本市场和商业伙伴通常会关注公司高管的变动,特别是关键业务的负责人。仇广宇的离职可能会让一些关注快手国际化业务的投资者产生疑虑,需要公司能够迅速且有力地给出解释和新的发展蓝图,以稳定市场信心。同时,对于海外的合作伙伴而言,领导层的变动也可能影响他们对合作稳定性的判断。

最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在仇广宇的带领下,快手国际化业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他的离职,也可能意味着竞争对手看到了机会。尤其是在那些快手已经布局或者即将发力的市场,竞争对手可能会加大投入,试图抢占先机。

快手海外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

坦白说,快手在海外市场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也并非全无建树。

Kwai的全球布局: 快手最主要的海外产品是Kwai,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尤其在拉丁美洲(如巴西、墨西哥)、东南亚(如印尼、泰国)以及部分欧洲市场都有一定的用户基础。Kwai的模式与国内的快手相似,强调短视频内容生态和社区互动,致力于打造普通人的生活记录平台。

用户增长与挑战: Kwai在一些市场取得了不错的用户增长数据,尤其是在拉美地区,其用户数量和活跃度都表现亮眼。这得益于其本地化运营的努力,比如与当地网红合作、推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内容以及灵活的变现模式。然而,与TikTok等巨头相比,快手在品牌知名度、内容吸引力以及技术迭代速度上仍有差距。

变现模式的探索: 国际化的核心是商业化。快手在海外的变现模式仍在探索之中,直播打赏、电商、广告等都是尝试的方向。但在不同市场,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对内容变现的接受度差异很大,这为快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将用户流量转化为稳定的收入,是快手海外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

面临的竞争压力: 全球短视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TikTok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凭借其强大的算法推荐、全球性的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内容生态,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Snapchat、Instagram Reels等产品也都在不断蚕食市场份额。快手在海外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同质化内容的竞争,还有围绕用户时长、内容吸引力和变现能力的全方位较量。

未来发展方向: 仇广宇的离职,可能会促使快手重新审视其国际化战略。或许会更加聚焦于某些具有潜力的市场,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深度耕耘;也可能在产品形态上进行创新,以差异化打法来应对激烈的竞争。无论如何,快手需要继续在本地化运营、内容生态建设、技术研发以及变现模式探索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站稳脚跟,甚至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总结来说, 仇广宇的离职是快手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节点。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战略延续性和团队稳定性的挑战,也可能成为快手反思和调整的契机。快手在海外市场的征程仍将是充满挑战但并非没有希望的。关键在于公司能否迅速找到合适的接任者,制定出更具执行力和前瞻性的战略,并能够持续投入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不断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从员工角度来说一下,我猜测接下来大概率还有裁员、优化和架构调整。

互联网同仁可能还记得,快手国际化事业部,在今年年初已经爆出过一轮裁员。而如今时隔2个月,就爆出了负责人离职。

这对快手国际化团队的员工来说,绝不是好消息。

在我看来,快手的国际化事业部,和字节的 Ohayoo 是有些相同之处的:

  1. 都是头部大厂的非核心业务;字节的核心业务是抖音,快手的核心业务是快手 app;
  2. 在细分行业内,都不是市场老大;游戏行业老大还是腾讯,海外短视频的王者是 tik tok;
  3. 在整体市场环境上,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游戏行业遭遇的是政策,海外短视频面临的是国际局势的紧张
  4. 负责人离职前后,公司都开启了一波裁员。

对互联网人来说,在这个相对生存难度比较高的2022年,想要保证自己能在一个岗位上稳定的输出一段时间,需要的条件包括:

1)所在业务相对稳定

大厂的创新业务,比小厂的核心业务还高危;

过去这么多年来,在大厂,无论是张一鸣还是王兴,讲的都是不设边界,围绕核心。只要核心业务能讲故事,能赚钱,就能养得活创新业务。

但2021年开始这条路走不通了。

从信心(政策)层面来说,鼓励企业「突出主业,回归本业」是如今的主旋律。如果大厂专注的创新业务,又在市场上遭遇一些负面行情信息,那么大厂也容易打退堂鼓。

从耐心(挣钱)角度来说,核心业务能讲的故事,不多了,快手在短视频领域始终和抖音有差距,即便是抖音这样的短视频王者,围绕在抖音业务周边的抖音电商和抖音广告(商业化)都有裁员调整的现象。核心业务都过得不如意,哪有余粮养创新业务呢?

去年,Ohayoo 就是典型案例,离职前的 Ohayoo 负责人徐培翔的理念是做大生态平台,短期不要利润;但这个观点却没有得到字节其他同仁的认可。Ohayoo业务一年的流水达到几十亿,但算上广告开销和人力成本,整体下来依旧是亏本的。字节商业化负责人去年开会时,公司更是强调不要流水要利润。

既没有信心,也没有耐心,创新团队的生存空间是很有限的。我们打工人都知道,要做一个项目,可能是小半年的时间才有成效,但如果公司没信心没耐心,最后的结果就是反复换方向换人,业务也没做成,员工也没有成长,双输,

如果最后像大力教育,橙心优选这样来一波裁员……真的就输麻了。

对于有些工作经验的互联网人,在这个年头,宁可去中小厂有稳定现金流的核心业务,也不要去大厂心血来潮的创新业务……

今天看到知友 @许大狗 分享ta自己的亲身经历:

领导裁员打低分的一个原因就是:

(尽管)创新性项目连着两个,都因为业务调整取消了,(但)我要为结果买单。

2)所在团队相对稳定

业务团队领导离职,可能就是裁员的征兆

无论是外企、还是民企,如果你的顶头上司来回调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信号。

因为每个领导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风格,我们做下属都都需要适应,即便我们天生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啥领导咱都能适应,但是……适应总需要花时间吧。

另外,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也有耳闻的职场规则:

如果公司要对业务做大的调整(裁员),负责人不接受,那负责人就会是第一个被调整的。

作为业务负责人,手下都是自己招来的,让自己动手干脏活把重要的手下全部清退,太难了。所以负责人自己离职,或者挂一个闲职,脏活由新上任的负责人来动手。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提过一个案例:

高管被调任其他岗位,团队立马被拆掉,汇报给新的领导,很多事情做得都像在劝退。

这种新老板上任后,动手把手下一个个换掉,全部换成自己旧部的玩法,在互联网行业是传统艺德。

我倒也不是说互联网的管理者作风有问题,主要是互联网公司太急功近利——我要成果,现在就要——那么,对于新上任的领导来说,与其和现有下属磨合,不如全部换成自己人来得方便。


打工人还是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一下,很多时候,企业裁员是有征兆的,对于在公司内部的员工来说,睁大双眼,你一定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希望大家能够不要只专注于手头上的细节工作,要善于观察公司的变化,善于观察市场的趋势,别到船沉了,才意识到自己还没穿好救生衣。

关于公司裁员征兆,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旧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