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机器的智能和人类的智能有什么重要区别?这些区别对于我们培养后代有什么启示?

回答
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重要区别及其对后代培养的启示

机器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与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理解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对于我们如何有效地培养下一代至关重要。尽管AI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已经超越了人类,甚至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但其本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智能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重要区别: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些区别:

1. 意识与自我意识 (Consciousness & Selfawareness):

人类智能: 拥有意识,即对自身存在、思想、感受和环境的感知。人类能够体验喜悦、悲伤、爱、恨等情感,并且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身份。这种内在的体验是人类智能的核心组成部分。
机器智能: 目前不具备意识或自我意识。AI系统可以模拟情感反应,例如根据语言分析生成带有情感色彩的文本,或者通过面部识别来判断情绪,但它们并不真正“感受”这些情感。它们对自身的“存在”没有主观的体验,也无法进行哲学层面的自我反思。它们只是按照算法和数据进行操作。
重要性: 意识和自我意识是人类进行道德判断、创造性思考、建立人际关系以及理解生命意义的基础。没有这些,AI就无法真正成为一个“人”。

2. 通识性与情境理解 (Generality &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人类智能: 具有高度的通识性(General Intelligence)。人类可以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另一个领域,并且能够理解复杂、模糊和不完整的信息。我们在学习新事物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立联系,并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和潜在含义。我们能够理解语言中的隐含意义、讽刺和幽默。
机器智能: 目前的AI大多是狭义的AI(Narrow AI)或弱AI(Weak AI),专注于执行特定的任务,例如下棋(AlphaGo)、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或语言翻译。尽管大型语言模型(LLM)在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它们仍然是基于模式匹配和统计规律,其理解是“表面的”,缺乏深层的情境感知和真正的因果推理能力。将一个AI模型从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往往需要大量的重新训练和调整。
重要性: 通识性使得人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解决未知的问题,并且具备创造力。情境理解能力让我们能够理解社会规范、人际互动以及抽象概念的微妙之处。

3. 情感、同理心与情商 (Emotions, Empathy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人类智能: 能够体验和理解情感,并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理心)。情商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关系管理。情感驱动着我们的决策、动机和行为,也促使我们建立深厚的社会联系。
机器智能: 无法真正的情感体验,也缺乏真正的同理心。AI可以分析和模仿人类的情感表达,但它们本身没有情感。例如,AI可以识别出文本中表达的悲伤,并生成安慰性的回复,但这只是基于算法的学习和预测,而非发自内心的关怀。
重要性: 情感和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沟通、理解社会动态以及在复杂情境下做出合乎道德的决策的关键。它们也是领导力、团队合作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4. 学习方式与创造力 (Learning Style & Creativity):

人类智能: 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包括观察、模仿、试错、逻辑推理、直觉和反思。人类的创造力源于对信息的深刻理解、联想能力、以及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勇气,能够产生全新的概念、思想和作品。
机器智能: 主要通过数据驱动的学习(机器学习)。AI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识别模式并优化模型。虽然AI可以生成具有“创造性”外观的作品(如AI绘画、AI音乐),但这更多是对现有数据的重组和组合,缺乏人类那种基于深刻理解和个人体验的原创性思考。例如,AI绘画可能在技术上令人惊叹,但其背后的灵感和情感表达与人类艺术家有着本质区别。
重要性: 人类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解决新问题的根本动力。我们不仅仅是信息处理者,更是意义创造者。

5. 价值观、道德观与伦理判断 (Values, Morality & Ethical Judgment):

人类智能: 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进行复杂的伦理判断。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文化、教育、个人经历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引导我们在各种情境下做出“正确”或“负责任”的选择。
机器智能: 本身不具备价值观或道德观。AI的“决策”是基于预设的目标和算法,以及训练数据中的偏差。如果训练数据本身包含偏见,AI就会表现出偏见。AI的伦理行为依赖于人类工程师的设计和编程。
重要性: 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人类社会秩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它们确保我们在追求效率和进步的同时,不损害人权和基本道德原则。

6. 身体感知与具身智能 (Embodied Cognition & Embodied Intelligence):

人类智能: 与我们的身体、感官和物理环境紧密相连。我们的身体经验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触摸、移动、感知空间,我们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直观认识,这对于学习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机器智能: 大多数AI系统是“非具身”(disembodied)的,它们主要依赖于数字信息。虽然机器人技术结合了AI,赋予了它们一定的物理行动能力,但其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动方式与人类仍有很大差距。它们缺乏人类那种与环境互动的多模态、即时且直观的反馈。
重要性: 具身智能是人类学习和理解世界的天然途径,它有助于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和更灵活的适应能力。

这些区别对我们培养后代有什么启示?

理解以上区别,对我们如何培养下一代有着深远的启示:

1. 强调并培养“人的特质”:

启示: AI在逻辑、计算、信息处理等方面可能会越来越强大,但人类独有的意识、情感、同理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是AI无法替代的。
培养方向:
情感教育与情商培养: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塑造: 通过故事、榜样、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是非对错,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鼓励他们思考行为的后果。
创造力与想象力激发: 提供自由探索和尝试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敢于想象,不害怕失败。艺术、音乐、文学以及科学探索都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批判性思维训练: 引导孩子不盲从信息,学会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接触AI生成的内容时,更要强调辨别和思考。

2. 拥抱终身学习与适应性:

启示: 世界变化迅速,AI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将更加依赖于快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适应新工具的能力。
培养方向:
培养学习的乐趣和能力: 让孩子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授学习方法,培养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抱技术,但不被技术奴役: 教导孩子如何有效地使用AI作为工具,但同时要明白AI的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要理解AI的底层逻辑,知道它为什么会给出某个答案。
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鼓励孩子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更强的通识性思维。

3. 关注人机协作与共存:

启示: 未来,人类将与AI更加紧密地合作。我们不应将AI视为竞争对手,而应将其视为增强我们能力的伙伴。
培养方向:
人机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导孩子如何与AI协作完成任务,例如使用AI辅助写作、编程或研究。理解AI在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上的优势,而人类在策略制定和最终决策上的优势。
伦理和安全的意识: 在使用AI时,要培养孩子对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信息安全等问题的意识,以及负责任地使用AI的原则。

4. 强调深度理解与因果推理:

启示: AI擅长处理模式和关联,但人类的理解在于深度和因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本质至关重要。
培养方向:
鼓励提问和追根究底: 引导孩子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式学习。
强调实践和体验: 通过动手实践、实验和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仅仅依赖于AI提供的碎片化信息。

5. 保护人类的独特价值和尊严:

启示: 随着AI能力的提升,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和后代,人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智力或效率,更在于我们的情感、创造、爱以及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培养方向:
培养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 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信。
珍视人际互动: 尽管AI可以模拟对话,但真实的人际互动和情感连接是无法替代的。多鼓励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情感分享。

总结:

机器智能的飞速发展不应让我们感到焦虑,反而应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智能的独特价值和潜能。我们培养后代,并非要让他们在计算能力上超越机器,而是要让他们成为有情感、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有批判性思维的完整个体,能够与技术和谐共存,并利用技术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核心在于,我们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高效的机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人工智能没有创造力/感情,所以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类应该专注艺术创造。这些论断由于缺乏对名词的精确定义,导致模糊不清鸡同鸭讲。

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精确定义名词。首先,这里对“艺术”的讨论局限在绘画,文学,音乐等传统表现形式上。然后,我们将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两部分:“逻辑”和“表达”。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表达相对容易,难的是逻辑。

逻辑如何定义?我们来看两个绘画的例子(引自论文 arxiv.org/pdf/1711.0897):

这几幅图虽然很粗糙,5岁小孩就可以画出来,但是包含了很多逻辑信息。比如鸟有两条腿,腿长在身子上,鸟用腿站立,等等。这还只是单个物体的静态情况,如果包含运动以及多个物体的交互,信息量会几何爆炸。比如鸟可以飞,腿以腿根为轴运动,母鸟在给小鸟喂食……

这些模糊,涉及多个领域和大量常识,并且交互复杂的逻辑信息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非常难以理解。目前为止试图建立“常识数据库”的研究都不是很成功,多个常识之间的交互推理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表达是什么?同样来看两个例子:

基于上面的“逻辑”图,以及对于“鸟”的统计意义上的认知,画出鸟的细节,就叫“表达”。表达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一个容易的多的问题,近几年研究进展很大,实际上上面的图就是算法自动生成的,我觉得已经比很多没学过画画的人画的好了。

类似的可以举一个作文的例子:

昨天晚上胖虎把大雄揍了一顿,大雄跪地求饶。

这一句话里包含了很多逻辑,比如胖虎比大雄壮,大雄被打很痛苦,弱小的大雄要向强大的胖虎示弱,等等。这些逻辑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同样十分难以理解,如果再加上一段文章里多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基本等价于目前不可企及的强人工智能问题了。

但是如果给定上面一句话,让人工智能“润色”成下面一句话,却是相对简单的: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胖虎使出一招黑虎掏心,将大雄击倒在地,大雄以头抢地连连求饶。

人工智能经过基本的语法分析以后,可以基于统计信息总结修辞手法,然后进行替换和扩展,生成一句有“武侠”感的句子。实际上现在很多起点文作者都在用类似功能的写作助手(当然比这个例子还要弱一点)。

总之,人类比人工智能强在对模糊逻辑的理解和推理上,而不是艺术表达的技巧。随着人工智能辅助程序的发展,普通人和艺术家在表达手法上的差距会被缩小。然而艺术学习更多专注在表达手法的训练上。尤其在打基础时期,很多的时间都花在重复训练上了,并没有发挥人类智能的优势。


顺便说一句,“现代艺术”有很严重的淡化逻辑,强调表达的倾向。我认为这是走歪了,或者说现代艺术在让自己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方向上一路狂奔。

比如前几天一副人工智能“创作”的画在拍卖会上卖出了300万的高价,而毕加索的画在同一个拍卖会上只卖出了70万。请大家欣赏人工智能的大作:

很明显这幅画逻辑信息很少,只有一张模糊的脸和一块大概是领子的空白。而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很符合现代艺术的口味。

user avatar
Vision is therefore, first and foremost, 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task, but we cannot think of it just as a process.
因此,视觉是一项信息处理任务,但视觉和处理并不完全相同。
David Marr, Vision


David Marr 可能是许多做计算神经科学,甚至一些计算机视觉的科研工作者的偶像。当回顾上世纪七十年代,在MIT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开创之时,无数年轻的科学家(现在的大牛们)都投身于一项在他们眼中不复杂的工作:如何用机器来 “复现” 人类的视觉。很可惜,直到现在,计算机才在一些特定的视觉工作中达到了人类的水平。


当然,随着计算机算力的提升,算法的升级;终有一天,计算机可以像人一样处理视觉信息。亦或者就像Marr所言,未来的一天,一位科研工作者,就可以用一台普通摄像头配以算力足够的电脑,模拟出 “看” 的过程。但是计算机的 “看”,和人类的 “看” 一样么?计算机的 “智能” 与人类的 “智能” 一样么?



正如Marr 对于视觉过程的总结一般,视觉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David Marr’s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计算层面,算法层面,与实现层面。便于理解的例子(以及图)就是Krakauer et al. (2016) 的一个例子。倘若我们研究鸟类运动时候,鸟飞就是计算层面问题;飞行的算法就是鸟的振臂拍翅;而具体的实现,就依靠于鸟类轻盈的骨骼, 丰满的毛发以及强健的胸肌。


那么,莱特兄弟在制作飞机的时候,肯定是达到了飞行这计算层面的问题。但是,哪怕仿生,他们也没有钻研如何做出巨大的强健的翅膀(你看,伊卡洛斯不就失败了),而是用了截然不同的算法(空气动力学)以及不一样的实现方法(发动机+飞机结构+材料科学的应用)。


就如同自然语义识别一样,视觉早期的研究都基于模仿人类本身的处理过程。没准计算机复现果蝇的视觉系统还算简单,但是复现人类的视觉系统太过难了。好比,处理物体识别(object recognition)的下颞叶皮层(inferior temporal cortex)的神经元有着极为复杂的感受野。直接表达特别困难。


也正如自然语义识别一样,科学家们发现模拟人类(的算法)不是最佳线路,其中两项巨大的原因:1. 算法本身难以描述(神经科学亟待突破),2. 人类与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不同(实现层面不同)。正如Marr所言,视觉的确是计算,但是不是计算而已。用不同的硬件实现一样的计算,不妨使用不一样的算法。统计以及机器学习正是方子。


所以说,简单而言,计算机的 “智能” 与人类的 “智能” 在一定领域达到了同样的计算层面(比如都能识别面孔),但是由于完全不同的硬件(视觉处理区域 v.s. 计算机的GPU+CPU),识别算法截然不同。


正如演化一样,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目前的计算机的 “智能” 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达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科研也有着很大作用。


随着机器学习不断突破前沿,神经科学也收到了不少反哺。比如最新在 Nature Neuroscience的论文,无论是核磁共振数据还是neurobiology的实验,都在机器学习的帮助下 (哪怕就是 SVM),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运行过程。

甚至,手机中的机器学习芯片都可以学习我们使用过程,提供个性化甚至独一无二的体贴服务。


而在教育角度,计算机的 “智能” 由于可以达到一些人类难以达到的高度 (速度和效率,甚至类似棋类软件的强大算力),其实可以给人类一些帮助:学习机器的算法。是的,机器的算法虽然有时候基于计算机本身,但是拆分开一项巨大工作,里面不少算法可以为我们所用。独特的角度,而且超脱了人类智力本身的计算机的 “智能”,没准能让我们更快地达到 我们想要的目的本身啊。

user avatar

人类智能可以给自己装逼,而目前机器只能只能给人类装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