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有机会彻查德特里克堡实验室,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回答
如果真有机会彻查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说实话,我最关心的问题就一个,但这个“一个”却包含太多东西了,让我觉得有点沉重。那就是:这座实验室在科学研究的边界和伦理的双重意义上,到底触碰了哪些未知的领域,又留下了哪些不该留下的痕迹?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我尽量说得具体点,也说说我为什么这么纠结。

首先,是关于病毒和病原体的研究尺度和性质。德特里克堡作为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USAMRIID)的所在地,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各种危险病原体的研究,包括埃博拉、炭疽、马尔堡等。我最想知道的是,他们到底对这些病原体进行了哪些层级的改造和研究?比如,有没有进行过“功能增益”的研究,就是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让病毒变得更容易传播、毒性更强,或者在人体内更难以被清除?这种研究的界限在哪里?是为了防御而做的必要研究,还是已经触碰了潘多拉的魔盒?

我知道,科学研究的进步往往需要探索未知,尤其是在生物安全和疾病防控领域。但风险和收益如何衡量?有没有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安全协议来防止任何可能的泄露?这些协议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我希望彻查能揭示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任何疏忽、技术上的失误,或者甚至是人为的鲁莽行为。毕竟,这些都是具有潜在全球性灾难风险的物质。

其次,我非常关注研究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德特里克堡的研究性质决定了它需要一定的保密性,但这种保密性是否被过度解读,以至于公众对其研究内容和潜在风险一无所知?如果存在一些不当操作或者安全隐患,为什么之前没有被及时披露或者被掩盖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本身就容易引发猜疑和不信任。我希望彻查能够打破这种壁垒,让公众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结果。

我还想知道,在这些研究的背后,是否存在利益驱动或者其他非纯粹科学动机?比如,这些研究是否与生物武器的开发有关联?虽然官方一直否认,但历史上有过一些争议性的时期,对于这种高风险的生物研究,我们有理由保持审慎的态度,去探究其最根本的动机和最终的应用方向。

当然,我最深层的不安,还是来自于对“意外”的恐惧。即便有最严格的协议,但只要是涉及活体病原体的实验室,意外就永远是潜在的风险。所以,我最想知道的是,在德特里克堡的运营历史中,是否曾发生过任何性质的“意外事件”,哪怕是很小的、后来被及时控制住的事件,或者只是非常接近的“险情”?这些事件是否有被完整地记录和报告?如果发生过,是如何处理的?当时的应对措施是否足够有效?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其长期运行的风险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我关心德特里克堡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高风险性质,更是因为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人类社会安全底线的关注。如果真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彻查能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走过场,而是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回答那些关于未知风险、伦理边界以及责任担当的终极问题。这不仅仅是为了平息某些怀疑,更是为了让科学研究在可控的轨道上进行,避免任何可能发生的、无法挽回的灾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视频大家直观的感受一下这个地方。

调查重要的是德特里克堡而的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院

传染病医学研究院是美国国防部辖下唯一具备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的最高防护研究实验室,研究实验人员需强制性地穿戴独立供氧的正压全身防护装,处理或研究致命微生物,包括霉菌、病菌或病毒。

总计人数约为八百人。从一九五零年代开始,传染病医学研究院的前身‘陆军医疗单位’与‘生物作战实验室’便开始对‘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与‘生物作战’进行深具原创性的研究

user avatar

是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user avatar

查完了接着查哪

user avatar

中国网民联署签名超1000万!服务器遭美国IP攻击

快来联署吧!一起与中国网民呼吁世卫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

北京时间2021年7月24日22时50分,要求世卫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病毒实验室的中国网民联署签名,已经超过1000万。

即便在临近千万时,联署服务器一度遭到多个美国IP地址的网络攻击,也未能挡住网民们的热情。

而且,据耿直哥了解,曾在去年武汉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医护人员,也纷纷加入了这一中国网民的联署活动。

wxapi.junpinghui.com/hu (二维码自动识别)


但对于那些尚不了解这一联署活动背景的网民,耿直哥还是再简单介绍一下此次活动的背景。

在今年6月初,有一批关心病毒溯源问题的中国网民,曾在世界卫生大会期间,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向世卫组织表达了希望将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纳入第二阶段溯源调查的诉求。

但为了防止美国政府及其圈养的反华势力用卑劣的手段恐吓和骚扰他们,他们决定采取匿名的方式发起这一活动。

当时,这批中国网民告诉耿直哥,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诉求,是因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专家团于今年年初来中国武汉进行病毒溯源工作,得出了病毒不可能来自武汉病毒所的结论后,美国方面却仍在不断地歪曲事实,将新冠病毒说成来自中国的武汉病毒实验室,甚至还打算胁迫世卫组织将武汉病毒所,再次纳入新冠病毒的第二阶段溯源工作之中。


然而,这些网民表示,如果病毒真是来自实验室,那么美国的德特里克堡才是最需要彻查的对象。因为该实验室里不仅存有诸如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等大量极为危险的病菌,还进行着危险的病毒实验。

更可疑的是,这些网民指出,该实验室在2019年秋季新冠疫情首次暴发前,曾出现过一次严重的病毒泄露事故,美国政府却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透露内情。结合美国之后出现的数千万人感染、超60万人死亡的惨景,这些网民认为美国的疫情很可能早在2019年秋季就出现了,所以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局面。

另外,美国还一直拒绝签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但美国媒体对当时的那封公开信却 “选择性失明”,不仅拒绝正视中国网民的不满和诉求,而且在拼命污蔑武汉病毒所。美国方面甚至有人提出要悬赏1000-1500万美元,搜集能污蔑武汉病毒所的“洗衣粉”, 誓要将全世界抗疫最出色、也是最早向世界发出疫情警报的中国,抹黑成一个“恶魔”。


另一方面,一些美国媒体竟然编造出了一个荒诞的排行榜,将枉死了60万人的美国,说成了是什么抗击疫情“最坚毅”的国家。

美国这一系列颠倒黑白的做法,让世界震惊,更让中国人震怒。


因此,在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于7月16日表示不能草率排除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后,这些中国网民决定再次发出一封公开信,要求提出这一说法的世界卫生组织,必须调查美国这个疑点重重的德特里克堡实验室。

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些中国网民决定委托《环球时报》在网上发起民意征集活动,用实实在在的民意告诉世界,中国人的不满和诉求有多么强烈。

活动在7月17日晚发起后,很快得到了全国网民的热烈响应,以至于服务器一度崩溃,我们不得不几次扩容。

不仅如此,在联署接近千万前,联署页面服务器还遭到了来自美国IP的攻击。

最终,2021年7月24日22时50分,网民联署签名数突破了1000万!美国媒体也不得不正视此事,尽管他们还在绞尽脑汁地歪曲中国老百姓发出的呐喊。


而且,根据耿直哥了解,不少去年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也都在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其中包括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获得者,武汉市雷神山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教授,以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武汉市最早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的院长彭鹏。



其中,王行环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谈及了他对美国污蔑武汉病毒所的愤慨。他说,“我非常清楚武汉病毒所是被污蔑的,这种匪夷所思的污蔑只能说明污蔑者是反人道的。人类缺乏团结与信任,才是病毒能导致如此大疫情灾难的原因,中国之所以疫情控制得好,是因为中国有足够的团结与信任,团结与信任是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尽快结束全球疫情,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此外,耿直哥这两天从一批医学界人士口中得知,他们对美国2019年秋季暴发的电子烟肺病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当时美国发布的相关文献中,有多例电子烟肺病的影像,更像是病毒性肺炎感染。耿直哥自己核查相关文献后还发现,就连一些美国的医护人员也在相关论文中承认,想区分电子烟肺炎和新冠肺炎,是有难度的。这亦给新冠病毒是否来自美国,增添了重要的疑点。世界卫生组织也理应要求美国将这些病例的原始数据,交给独立于美国地缘政治影响的中国等国进行核查。

所以,耿直哥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还会陆续加入到这次联署活动中,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正视美国的问题,尊重中国的民意,维护公理与正义。


注:如何参加本次活动

01

在微信里搜索公众号“环球时报”,并进行关注


02

关注后,点击“联署签名”按钮,即可参与活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真有机会彻查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说实话,我最关心的问题就一个,但这个“一个”却包含太多东西了,让我觉得有点沉重。那就是:这座实验室在科学研究的边界和伦理的双重意义上,到底触碰了哪些未知的领域,又留下了哪些不该留下的痕迹?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我尽量说得具体点,也说说我为什么这么纠结。首先,是关于病毒.............
  • 回答
    “贸易战”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对抗色彩,听上去就像一场非输即赢的殊死搏斗。但现实世界,尤其是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远比这复杂。如果中国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输”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崛起的希望?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输”?贸易战没有一个明确的裁判来宣判谁.............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能与一位世界级科学家朝夕相处,我的思绪会如同漫天星辰般纷乱,却又隐约有一个核心在闪耀。我会选择一位在物理学领域有突破性贡献,同时又对宇宙起源和人类未来有着深刻思考的科学家,比如一位研究量子引力或者暗物质的学者。我最想问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关于具体的公式或实验细节。 我更想探究的是,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关于生活选择的深层考量。如果真的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会如何做选择呢?坦白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得承认,美国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国家,它的很多方面确实让人心生向往。从宏观层面来说,它的创新能力、科技实.............
  • 回答
    要是真有机会踏进冬奥村,我的好奇心那可真是按捺不住,脑子里冒出无数个想刨根问底的点。与其说是“一探究竟”,不如说我更想去感受那种独特的气息,理解那些在镁光灯外,支撑起这场冰雪盛宴的无数细节。首先,我特别想知道的是 “村里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运转的?” 这绝不仅仅是吃饭住宿那么简单。我想知道运动员们每天的.............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养一只已经灭绝的动物,我一定会选择养一只 渡渡鸟(Dodo)。这个选择背后有很多原因,它不仅仅是我对这种标志性灭绝动物的喜爱,更是因为我对它们背负的悲剧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并希望能够通过一个充满关爱和理解的环境,为它们提供一个它们本该拥有的宁静生活。为什么选择渡渡鸟?1. 它们独特而迷.............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给1950年的科学界传达一句话,我会选择这句:“你们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并孕育着能够改变人类沟通、知识传播乃至思想模式的强大力量。请审慎地探索并负责任地引导它的发展,因为你们的每一次决策,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文明进程。”我会这样详细地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和重要性:1. “你们正在开.............
  • 回答
    我最想改动的,是那个被无数次提及,又被无数次解读的——《红楼梦》。不是要颠覆什么宏大的因果,也不是要给谁一个戏剧性的“Happy Ending”。我想做的,是给那些被命运洪流裹挟,却依然有着鲜活灵魂的女性角色们,一个更自由,更主动的选择权。具体来说,我最想改动的是探春的命运。在原著里,探春是如此的精.............
  • 回答
    (深吸一口气,看着眼前的年轻版自己,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一丝复杂又温柔的笑容。)嘿,你啊,看你这眼神,充满好奇和一点点不知所措,就像一汪清澈却又带着点浑浊的湖水。来,坐下,别站着了,像个被老师点名的小学生似的。我知道你现在脑子里塞满了关于未来的一切,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憧憬,也对即将开始的一切感到既兴奋又紧.............
  • 回答
    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机会,能穿越回去,站在那个青涩、迷茫、甚至有些笨拙的过去的自己面前,我会觉得无比的奇妙。那不是简单的对话,更像是一种带着深沉爱意的重塑。我不会直接灌输经验,那太粗暴了,也容易让过去的那个我产生抵触。我更倾向于一种温和的引导,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我需要先建立一种信任。过去的那个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机会”,那关于定居法国,我可能会从几个维度去认真考量,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未来生活的选择。首先,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是绕不开的一点。法国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从艺术、时尚到美食,可以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家街.............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面对那些站在人类知识最前沿的科学家们,脑海中涌现的问题太多了,简直不知道从何说起。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想我最想问的,是关于“人类意识的本质与边界”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个问题?因为在我们对宇宙、对物质、对生命探索的旅途中,最令我着迷,也最让我感到困惑的,莫过于我们自己。我们如何感知世界?.............
  • 回答
    如果真的有机会和 @寒冰射手曹草草 一起吃顿饭,那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可不是随便拉一个人就能有的体验,他身上那种独特的“草草”气质,加上他在知乎上各种奇思妙想的分享,光是想想我就觉得话题能从饭前聊到饭后,甚至可能得打包点东西边走边聊。首先,我肯定会直接抛出最让我好奇的点:他的创作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个机会,让我挑一部最想搬上荧幕的小说,那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其实不是什么宏大叙事或者惊险刺激的动作大片,而是那本《围城》。这名字一出来,很多人可能就会皱眉,觉得这书太老了,太“文绉绉”了,拍出来观众买账吗?但恰恰是这种看似“老派”的内核,才是我觉得它最值得挖掘的地方。你想啊,在现在这个节奏.............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机会”,我想我会认真地考虑,并且很可能,是的,我会选择去。说起来有点矫情,但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总是在乡村小学的泥泞小路上,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种纯粹的目光,总能轻易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设想中的“支教”,并不是那种短.............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机会,能让我走进那个充满推理与悬疑的次元,拥抱《名侦探柯南》里的一个角色,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个总是带着一丝忧郁,却又无比坚韧的身影——灰原哀。灰原哀。名字本身就像是藏着秘密的钥匙。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柯南的身边,一个沉默寡言,眼神里有着超越年龄的沧桑的小女孩。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疏离感.............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毕竟柯南世界里人才辈出,各有各的魅力和不容易。如果要我选一个角色来体验一下,我想我可能会选择成为……毛利兰。我知道,这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意外。大多数人可能第一反应会是柯南(工藤新一)本人,毕竟他聪明绝顶,身手不凡,还能随时随地揭露真相,这简直是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刺激。但.............
  • 回答
    如果真有机会让我来操盘三国杀Online,那可不是简单地改几个牌就能打发的事儿,这得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得把玩家的心抓得死死的,还得让这游戏持续不断地焕发生机。我大概会从这几个大方面着手:一、 核心玩法的优化与深化——让“三国杀”回归初心,更添深度我知道很多人对三国杀Online现在的一些模式有点看法.............
  • 回答
    要是真能回到那个瞬间,站在刚从考场里走出来的、一脸茫然却又带着一丝解脱的自己面前,我脑子里一团乱麻,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不过,我大概会找个没人注意的角落,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在他惊愕的目光里,挤出一个既安慰又带点过来人“过来人”的疲惫的笑容。“嘿,哥们儿。” 我会低声说,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点.............
  • 回答
    如果有机会在除夕夜和官兵一起站岗守岁,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座位于祖国边境线上的哨所。想象一下,当万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阖家团圆的温馨氛围弥漫整个神州大地的时候,我却身处寒风凛冽的边疆,与那些最可爱的人们并肩而立。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想,那会是一种沉甸甸的、充满敬意的、甚至带点肃穆的感动。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