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有机会,你会定居美国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关于生活选择的深层考量。如果真的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会如何做选择呢?坦白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得承认,美国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国家,它的很多方面确实让人心生向往。从宏观层面来说,它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高等教育资源,以及其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都是令人瞩目的。如果让我列出一些具体的吸引点,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职业发展与机会: 无论是在哪个领域,美国似乎总是站在时代浪潮的前沿。如果你对某个新兴行业或技术充满热情,在美国找到与之相关的顶级公司、研究机构或者创业机会的可能性会更大。那种能够参与到改变世界、塑造未来的项目中的感觉,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此外,美国鼓励竞争和创新的文化,也意味着个人才华和努力更容易被看见和回报。

教育资源: 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是决定性的。美国的大学,尤其是那些世界顶尖的学府,无论是在学术声誉、科研水平还是师资力量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如果我需要进一步深造,或者希望我的“后代”(如果我能有的话)获得世界一流的教育,美国无疑是首选之一。这些学校不仅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接触顶尖思想、参与前沿研究、建立人脉网络的平台。

多元文化与开放性: 美国被誉为“大熔炉”,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这种多元化意味着你可以接触到不同背景的人,学习不同的视角,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开放的环境,理论上更容易让人找到归属感,或者至少不会因为“异类”而感到格格不入。你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尝试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不必过多担心被传统观念束缚。

生活方式与自然风光: 美国幅员辽阔,拥有极其多样的自然风光,从壮丽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炎热的沙漠到寒冷的极地,应有尽有。这为喜欢户外活动和探索自然的人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当然,这得看具体地区和税收政策)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氛围,也体现在了生活方式的选择上。

然而,抛开这些吸引点,现实的考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定居一个国家,绝不仅仅是看它的优势有多么光鲜亮丽,更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价值观以及长期规划。如果让我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会问自己几个关键点:

文化融入的深度: 我虽然能理解和欣赏美国的文化,但能否真正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交习惯的契合度。我是否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感到长期的疏离和不适?我能否适应那里的人际交往模式,建立深厚的友谊和支持网络?我是否会怀念自己成长环境中的一些文化符号和情感连接?

社会公平与个体权利: 虽然美国宣扬自由和公平,但现实社会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平等,包括种族、阶级、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我是否会成为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受害者?我所看重的社会价值观(例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公共利益的重视程度)在美国的社会现实中能否得到充分体现?我对医疗保障、社会福利、教育公平这些方面的期望值是多少,美国能否满足?

生活成本与压力: 美国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往往非常高。房租、医疗、教育,都需要相当高的投入。我是否能够承受这种经济压力?我的职业发展是否能支撑起我期望的生活品质?同时,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竞争压力是否会让我感到疲惫和焦虑?那种“为生活而奔波”的节奏,是否是我愿意长期承受的?

归属感与故土情结: 这是非常微妙但又真实存在的一点。无论在哪里生活,故乡总有一份特殊的意义。那里有我的家人、朋友,有我从小到大熟悉的环境和回忆。离开这一切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定居,意味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生活体系,也意味着与过去的某些联系会变得更加遥远。我是否能够克服这种“漂泊感”,找到新的归属感?或者说,我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永远是外来者”的心态?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有机会,你会定居美国吗?”

我的答案会是:我可能会选择在美国尝试一段时间的生活,但“定居”与否,将取决于我在这段时间内的亲身体验和深入思考。

我不会盲目地认为美国就是天堂,也不会因为一些负面新闻就完全否定它。我会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去感受,去学习。如果我发现那里能够提供我所追求的职业发展、教育机会,并且我的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能够与当地社会产生积极的互动,我也会乐于在那里扎根。但如果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自己无法真正融入,或者因为社会现实而感到失望和不适,那么即使有“机会”,我也不会强迫自己去“定居”。也许我更倾向于选择一种更加灵活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不同国家之间体验,而不是在一个地方就此“安顿”下来。

最终,选择在哪里生活,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决定。它关乎梦想、现实、情感和价值观的综合考量。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个最适合自己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选择,无论这个选择在哪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是有机会了,而是,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不排期直接拿绿卡。

美国这国家(而不是指美帝国),我还是很喜欢的。在美国生活那么多年,也一直都挺惬意。

基本上下决心一定要回来,大概是15年前后。直到18-19年,俩人都有不错的机会,就彻底回来了。目前也看不到任何的可能设定,将来还打算以定居的目的回去。

现在回顾,回国后这两年多,基本上是近十年最开心和充实的两年多,哪怕在美国生活期间,也足够惬意。

至于为什么,过去也写过很多了。简单总结就是:

1,美国给第一代移民的生活水平上限提升,对我而言,并不稀缺,于是边际效用不高。

2,不论是客观的小圈子环境,还是我个人的主观自我建构,都并不需要我用 “旅居国外” 来向国内同胞刷面子或建立鄙视链。正相反,若去硬刷,反而很有可能被小圈子鄙视。

3,虽然这里说的并非fratboy的那种alpha,而是属于自我和内心的那种自立自由和主体意识的alpha,但我个人确实在天性层面是反费拉的,是厌恶被工具化乃至模范化的。

4,在我看来,傻子都应该看得出,从前几年开始,一直到未来恐怕十至二三十年,就算谈不上所谓 “新冷战”,中美两国围绕 “上台阶/守台阶” 的争夺,就是几乎一切小叙事的大背景,且这是客观规律层面的存在,不以任何具体政客的个人意志为转移。除非上层规律存在硬性限制,否则任何一个个体,都没必要和底层大规律对着干。

5,我个人倒是无所谓。只要稍微放弃点儿玄乎的精神追求,就在哪儿都是开心生活一辈子。但我还是打算要一些后代的,而我坚定地不希望我的后代成长于一个他们无法作为主流人群和 “定义者” 的环境中。

但依然,跳开那些日常对美帝国的直白批判,跳开那些宏大叙事,以上这些理由,都是颇为个人化的理由,与具体个体的天然和后天状态,高度相关。

好比说1和2,只要具体个体一换,换成一个小镇青年,那结论大概率就会变化 — 还不错的薪资和木头大房子的边际效用,可能就会非常高;用 “旅居国外” 来建立自我价值,可能就会是个刚需。

于是,在个体层面,我是不会去批判任何人的选择的 — 这个层面的小生活选择,仅有明智不明智层面的对错,却谈不上太多道义层面的是非。而对于符合几套典型背景和人设的国人来说,美国确实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个事实,不值得也不需要在个体层面去批判。

仅是,我还是希望,那些已经基本上确定选择了美国的人,还是能认清,中国这个国家,哪怕是提供给你向着老家穷亲戚刷优越感的价值,或早或晚,也会消失殆尽,变得意兴阑珊。而你的后代(如果有的话),是极大概率不会与你有这些自我价值建构方式的半点儿共识的。你的首要身份,甚至是唯一重要的身份,就已经是 “美国华人” 了,而不是 “中国人” 了。

于是,你除了日常工作生活之外的广义政治生活重心,理应放在,在美国,和你的族裔加强团结(而不是继续内部互相鄙视),用英语,去在你所在的社区、公司、市、县、州,以及联邦,为你的族裔,争取更大的政治权益;而不是,在中国,或中文的互联网社区,用中文,去延续那种基于真空鄙视链的自我价值建构 — 这种心态,不难被理解,但这种心态,对你和你的群体,并没有真实的价值。

user avatar

会,且已经在居住了。

已经拿到绿卡一段时间了,我觉得几年后我会换公民。没什么特殊原因,就是觉得旅游会方便,我很喜欢旅游,可以的话,每年都想半年在路上。

为什么打算定居呢?其实在两个月之前,我都没有想着要换公民这事,拿着绿卡就够了呗。但这两个月发生的事太多了,我觉得美国应该更适合我。

来美国两年了,之前一直潜意识抵触,融不进,不想融,也认为自己不需要融。抱着“我是中国人”的强烈自尊心,现在想来,自尊一定没错,但我那不是自尊,是给自己的胆怯找借口。

之前我也担心,全英文语境下,我会不会忘了自己的母语?这两天才想通,根本不会。我家乡的方言我都多少年没说了?可那个语言还是在我身上。学英语我只是增加一套系统,而非因为增加这套系统就要以损失一套系统为代价。

说说不喜欢美国什么吧。以前觉得不喜欢美国人工贵/ 好吃的少/医疗要等/治安一般。现在都摸索出对策了,其实需要人工的时候很少,实在需要就货比三家,或者自己动手。好吃的其实不少,是我以前太穷了也太懒了。医疗需要appointment ,习惯就好,也培养自己提前安排事情的好习惯,况且这边的医疗态度确实贴心温暖啊,医疗技术也先进一些。治安么,我住的小区一般治安都很好,就是要注意晚上遛弯别去两边都是商铺的大路上,会遇上流浪汉。只在小区里就很安全,出去旅游也是,有这个意识就行。

这些都是小事,是可以解决的。最难的,其实就是融进一个新语境。学英语这事其实特别大,一门语言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文明。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是觉得自己仍有很多可学。

那喜欢美国什么呢?我也不说那些杂七杂八的了。只说几个对我重要的。

工作环境好/ 人们友善有活力不judge / 我所在的行业牛人多,机会多,处在世界前沿。工作环境好指的是不加班,工资和物价比例理想,工作里比较就事论事,老板和同事都有边界感。 人们的样子,是我自己的体感,我很内向,但是来了两年,大家都对我很好。我所在的行业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我不是大佬,但我周围都是真正的大佬,很多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名字,或者出现在我读过的书上的名字…

这是我最注重的。其他的像空气好么,我是个糙人无所谓。住大房子么,其实还要养房子打理房子七七八八我也头大,太好的地段我也住不起。


同学们,你们好,不要再问我为何删评论,因为这是我的自由,我不想尊重某些键盘侠的“言论自由”,所以我尽情使用知乎赋予我的权利。也不要再问我为何匿名以及讽刺我匿名,因为我的账号有我的学校信息/私人感情信息/成长故事/我喜欢的明星。保护隐私而已。你们如果有真正的疑问可以评论,我都会真诚回答。如果是杠我骂我阴阳怪气的,抱歉我不会细看就会删评拉黑。


评论区我就关了。写这个答案是因为我想真诚地分享个体感受,我的老师说过,真实的东西才有价值。人有表达的权利,也有表达的欲望,我写这个答案并非为求认同,却遭受了太多的恶意。我并不惊讶,却也觉得没意思。只想对那些人说:因果报应是存在于世间的,你对世界的恶意会回转到你自己身上。

给予我善意的网友,谢谢,我也祝福你们。

user avatar

已经定居了。然而以我这种只想着玩和体验的人生观,美国不是最理想的地方。

美国的文化还是讲究奋斗的,对我还是有点压力。以及近年以川普为代表的反智下作一族崛起,与之相对的还有身份政治,都相当令我厌烦。然而要在各种有意思的行业试一试的话,美国还是最方便的。比如做码农五年后想读电影就去读,毕业也能在行业里不饿死。

之前在德国也呆过几年,对我来说这种社会保护网更完善,相比北美文化底蕴更深,人普遍更平和(冷淡没关系,我还特烦难以保持距离的人际关系),真的可以纯粹的寻找人生意义的地方,应该更适合我日常生活。但是本地语言一定要通。奥地利类似,但移民更少工作机会也少。

其他去过的发达国家里都没长住,所以只有如下表面印象:日韩工作文化吃人,英国爱尔兰阴风过多,加拿大北欧冬天太难熬,东欧排外,法国大城市脏乱差小城市还不错类似德奥瑞,南欧气候宜人民风热情,但要适应他们的不靠谱。澳大利亚太热也有点排外。新西兰景色美哭社会和谐挺理想的,就是缺点古典人文,离世界其他文明中心远了点。

user avatar

应该这么说,如果有机会,我就不会定居美国。对我来说,长期定居美国虽然不是最差但也远不是最优的选项。

我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是太喜欢美国,当然这里钱多事少就暂时忍着。

个人的计划是:

1,最佳选择A:拿global pay回新加坡。A-:转成咨询职位回新加坡。A-:直接退休搞点投资副业回新加坡。

ps:之所以是新加坡是因为考虑以后小孩的教育问题,比较符合华人的价值观。而且在新加坡也有身份和房子。我和我太太都是那种普通但是超自信的,对我们来说,要求不高,我也不需要孩子作别人家的孩子,要么像我(伪学霸)要么像我太太(学霾,就是比学渣学烟还要弱的那种)都行。等他们4个到了中学能自理,我们就把他们扔下再去别的国家退休:什么泰国日本地中海轮流住住。

2,次佳选择B:在美国之内换去阳光带有大房子的地方远程工作。目前来看这个应该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3,最差保持现状C:实在不行就呆在纽约。

目前计划是6年后走,小孩上小学的时候。如果离开美国,我和我太太应该会有一个人换美籍,这样我交的社保ss将来退休后2个人应该都还能拿(配偶领50%),虽然不是啥大钱,也是个兜底。毕竟要是未来发生了什么特别惨的变动我就回美国混低收入公寓刷游戏度日好了。

疫情和其它因素让这个计划看起来可行性越来越大。

以上都是针对我自己,至于别人爱不爱呆在美国不关我的事。

ps:以我的观察,对于那些喜欢大house和户外活动的人来说,美国阳光带的房屋性价比和生活质量都是冠绝全球的,只是我自己对此没有需求。

ps:至于回国,老实说除了吃饭应该很好,其它方面对我来说也没有比美国有额外吸引力。我可以减薪回新加坡,但是应该不会减薪回国,特别还要考虑4个小孩教育,那成本可能比美国还高。

最后我想说一句,这个问题下很多已经回了国的发言很激烈,搞得好像美国的歧视和天花板就耽误他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了,我觉得也大可不必。就像我待在美国是为了挣钱一样,有些人觉得回国能挣更多钱更有机会让自己公司上市也无可厚非,毕竟从美团到拼多多,有迹可循。每个人都有适性,有些人在美国不能成功或者不开心其实就和有些人在中国不能成功一样,没必要搞得那么苦大仇深。

user avatar

明明是用脚投票的事,你却想从老乡的嘴里骗出来

老乡们肚里明镜似的能吃你这一套吗

user avatar

我本意是看到这个问题,正好有点感慨,就随意写了一下,没想到那么多人回复。也许是这类问题在当下是最敏感的话题之一了吧。

但我本身并不是来知乎寻求建议的,只是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利弊我想得很清楚,之所以纠结就是因为家庭和工作互相之间的重要性和我的在乎程度以及我对弊端的忍受程度我还没想清楚。这个要想清楚了也就没啥好纠结的了。不过还是很感谢各位从各个角度提的意见和建议,不管这些建议有用没用,全面或片面。

我顺便说一下我说的建功立业的问题。这可能并不如许多人所想的那样高尚,我之所以考虑回国主要还是寻求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我是做芯片后端物理设计的,但一直希望能够转去做一些更基础的芯片性能分析建模这方面的工作,这在美国并不那么容易。换公司的话,相关方面有多年经验的人有大把,不太会考虑你一个转方向的。公司内部转组的话,你首先得跟相关组的manager谈好,他得愿意,然后还得等坑。同样的问题,如果能找到经验丰富的人,人未必愿意让给你,除非你一直能impress他,跟他关系很好。并不是说一定不可能,但确实得花不少时间去等机会。我呢,还是想尽快转到自己想要的轨道上去。

至于回国996的问题,不要说现在996已经被各种批判,许多公司也已经不再强制。退一万步,既然有这想法,那就肯定是做好心理准备的。而且你以为在美国就不用晚上加班啊?像在某水果厂,加班是常态,我甚至听说有人去度假,还被manager要求带上电脑以便可以随时工作的。我同学在那里工作过的,普遍反映累。也不用说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on call也是需要的。哪怕在不用加班的公司,许多人也是会自愿晚上工作一会的。其实说到底,你要是有事业心,可能都会自己主动多做一点事情。真正不合理的是强制996,强制加班,这点没啥意义。但自己主动加班,为多拿一点加班费也好,为多做事也好,没啥好指摘的。钱多事少离家近,这谁都喜欢,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再说说LGBTQ的问题,我说了我对LG B是OK的,但现在整天为了强调这些少数群体的权益而把整个社会弄得到处都是 ️‍ 。少数就是少数,弄得跟社会主流似的就过了。而且对于性别问题,每个人出身不就是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明确的性别么?这应该是很显然的,可现在的趋势却是把这个给模糊了,以至于你的性别是你自己心理决定。这我觉得就是nonsense了

————————以下原回答————————

我说一个,来美十年,读书+工作,绿卡排期中,估计再一年就可以拿到绿卡。按理说我不是有没有机会定居的问题,我已经是在移民的路上了。曾经我是坚决想走移民的道路的,但现在我是挺仿徨的。

其实问我现在的内心,我是想回国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是个事业型的人,而且我是做芯片的,现在正是回国建功立业的时候,机遇大把的。如果我单身,可能我真的已经回国了。也有其他因素,比如父母,比如一些复杂的问题,回头说。

但我现在有了家庭,有一个小孩。老婆很喜欢这边,觉得自由,可以远离国内的许多是非。相反她对国内很多风气非常看不顺眼,比如我回国出差,她便各种电话远程查岗。但其实她其实最心底的只能说给我听的想法其实是,在国外比较能显得自己生活高大上,可以经常在她国内四线小城市的老同学老同事和亲戚面前装逼。回到国内,她这种优越感就没有了。

我自己也有喜欢美国的地方,美国人相对比较热情,不会太刁难人,也不那么会爱跟人抢,日常生活起来心里会比较舒服。更重要的是,我凭我自己一个人的工资就可以买幢美国常见的中产独立别墅,住得会很舒服(虽然日常维护麻烦和开支也不少),在国内我是万万做不到的。加上这里好山好水好空气,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很多的像飞行表演这样的有趣的活动,生活起来有意思的去处还是挺多。

所以家庭因素以及优渥的生活这两点导致我又比较难割舍这边的一切。

现在回过头说一下那些复杂的问题。首先,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各种思潮都有影响力,而且因为政治因素,部分思潮还会大行其道。典型的就是LGBTQ+,我其实并不排斥这些东西,我能与它共处,因为我相信存在即合理,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我特别不喜欢天天听到这些东西,毕竟我不是他们中的一员,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不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要为了照顾这些少数人群的权益而被迫被洗脑?我也更不希望我的孩子,如果孩子是正常性取向的话,成长在这样一个让人对性取向confuse的环境。除了这些,还有大麻,平权,等等我们在国内想都不会想的似乎莫名其妙的话题。除此之外,我感觉美国孩子很多时候过于早熟,特别在高中,有太多非读书相关的诱惑在。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成长在一个干净一些的环境中

然后是老生常谈的种族问题,这在美国是根本绕不开的。虽说现在明面上的歧视很少,但内心的,隐形的歧视一点都不少见。随便举个例子,我们带孩子去儿童游乐场(不是主题公园,就是小区那种有滑梯有秋千的游乐场)玩,一些白人见到我们去,就把孩子牵走了。还有,我们带孩子去一个机构学游泳,同一个时间,两个教练,学几乎一样的东西,一个教练手底下安排的全是白人孩子,我们这些移民,亚裔的,中东的,印度的,分到另一个教练底下。两组孩子分别在游泳池两头学,如果不是我老婆爱观察,我真没发现他们居然会这样安排。

再就是,跟其他地方一样,美国虽然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不太好的人。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这些不太好的人是不太好在对你中国人很不友好。许多红脖子的不友好是赤裸裸的,有些白左会非常虚伪地对你很热情,但背后说的是另一套话。虚伪的,不友好的人,哪儿都有,但在美国,很多的不友好是因为你是中国人。

最后,很多时候你想把自己当作是这里的一员,但你对这里始终是个外国人,不仅是我们,我们的后代也是一样。我想起20年初公司一次team building时,公司的行政人员(女白人)跟大家(大部分都是印度人,部分美国人,部分亚裔)闲聊世界大事,她说她觉得当时在澳洲蔓延的森林大火非常令人心碎,却完全没提同时发生在中国武汉的疫情(那时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程度了)。那一刻让我觉得,澳洲对他们是亲人,而我们中国人可能从来都是泛泛之交的路人。不过话说回来,这其实对我也一样,白人们于我并没有给我有那种my fellow people,那种我的同胞的感觉。他们无论完成了什么,遭遇了什么,我可能都会无动于衷。而中国人,那就是我的同胞,they are my people.

回到那个问题,我会定居美国吗?我已经在美国居住了许多年,却不确定会不会长期居住下去。这里生活很安逸很优渥,适合我的家庭,却没有给我归属感,也没有我建功立业的舞台。

user avatar

大概会吧。

但是与其说是定居美国,还不如说是定居北美大陆。北美大陆面积巨大,气候温和,水热适宜,人口密度低,是理想的居住点。至于美国什么的,不必太在意,哪怕拿了国籍该有的隔阂也不会消失。

我最近听说了一个加州的城市叫尔湾。人口不多,亚裔比例很高,气候非常好,治安非常好。许多亚裔家庭都慕名搬到那里去住,推高房价把黑白棕全都挤走,生多个孩子,让孩子接受亚洲美国混合式教育。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现象。至少在加州,尔湾不是唯一的亚裔小城,还有其他的一些。你说这是美国的城市,没错,但是它们未来更是一座座亚裔的城市,在这些小城市亚裔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对外面的“美国”只有税收义务,而不再去收到太多精神上的影响。如同中世纪后期欧洲兴起的城市一样,给领主老爷交税换取自治权,双方都满意。如果觉得我这个说法恶心,那么想想后来城市里的新兴市民阶级把领主老爷们怎么样了。

以前亚裔到美国做的做多的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情就是抛弃原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驯化自己,去贴别人冷屁股。换来的结果就是白人表面称赞亚裔是模范少数裔,背地里认为亚裔被过度代表,亚裔权利被肆意打压。本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方式,各族裔应该分开各过各的,但是亚裔因为有老移民和新移民的矛盾,新移民迟迟没有自己的天地。现在这种天地终于有了,在尔湾这种地方都是亚裔的新移民,学历高,收入高,更文明,和母国的联系也更密切。尤其是在未来,如果美国真的出现巨大动荡,危险和机遇并存的话,那么这些亚裔城市,既是亚裔的避风港,也是在新时代开疆拓土的起点。

按照 @林若谷 的观点,东亚因为极端内卷生育率已经岌岌可危,而亚裔在北美的移民生育率却高了不少,就说明东亚国家的居民为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应该大举向北美移民。“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诸葛亮向刘备介绍荆州益州时说的话。同样适用于北美大陆。北美大陆险塞富饶,美国利用北美大陆成就了霸业,但是现在它守着这么一块宝地,却搞得主体民族人口减少,种族矛盾急剧恶化,经济危机若隐若现,地区分裂愈演愈烈。“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虽然王司徒被诸葛亮骂死于马下,曹魏也不算有德,但他说的话其实没错。其主不能守,那么就别怪别人取而代之。亚裔错过了三百年前的殖民时代,现在开始也为时不晚。话说当年欧洲人不也是因为在老家卷得没办法了才远涉重洋找活路的吗?今天的亚裔不过是顺着人家的成熟经验走罢了,条件也比当年好多了。

大家不要再觉得挤在家里才是爱国,成功的民族应该开枝散叶,播种四方。爱尔兰人本来是一个困于闭塞海岛的小民族,在英国的压力下已经岌岌可危,然而爱尔兰人移民美国,生儿育女,如今美国的爱尔兰裔比真爱尔兰国内公民还多,爱尔兰文化在美国发扬光大。现在从网上看,许多人有“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的心态,古人说这句话是因为无处可去,现在能去的地方太多了,大家应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一定是美国。

user avatar

老公出国读书,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是留在深圳996,熬出头。还是出国大house?

我们在深圳有房,但是离工作地点远,每天来回通勤至少两个小时,而且还是各种堵车的情况下。

我们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加班不少,忙起来没日没夜。

35岁危机,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

还有子女教育的各种内卷,还未生娃已经心有余悸。

而在美国定居,基本上不用加班,下班后的时间都是家人的。老公可以有很多时间带娃,我们可以在工作地点附近买房子,有自己的大house大阳台。小朋友的教育不用担心,可以更多时间放在户外。我们都是很佛系,看重家人大于一切的人,定居美国对我们而言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唯一担心的点,就是国内的父母。

我们虽然不是独生子女,但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离父母远了,总是有牵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关于生活选择的深层考量。如果真的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会如何做选择呢?坦白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得承认,美国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国家,它的很多方面确实让人心生向往。从宏观层面来说,它的创新能力、科技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机会”,那关于定居法国,我可能会从几个维度去认真考量,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未来生活的选择。首先,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是绕不开的一点。法国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从艺术、时尚到美食,可以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家街.............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机会”,我想我会认真地考虑,并且很可能,是的,我会选择去。说起来有点矫情,但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总是在乡村小学的泥泞小路上,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种纯粹的目光,总能轻易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设想中的“支教”,并不是那种短.............
  • 回答
    若有幸抓住这如同彩虹般稍纵即逝的机会,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那群已然在纸页间熠熠生辉的名字,而是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悄然遗失的,那些可能只是在某个小小的驿站,或者一家无人问津的茶馆里,将他们毕生的思想与情感,化为笔下文字的普通人。我想,我会选择一位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温润与敏锐的女性作家。她不.............
  • 回答
    在冰雪的舞台上,看到马耳他运动员分享豆沙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人联想到中国那些同样暖心又美味的小食。这豆沙包,虽然看起来朴实,但那份甜糯的口感,能在寒冷的天气里带来一份温情。如果说有什么“中国味”的美食,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推荐给外国朋友们,关键在于它们不仅好吃,更承载着一份文化和故事。首先,我肯定会.............
  • 回答
    如果真有机会让我来操盘三国杀Online,那可不是简单地改几个牌就能打发的事儿,这得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得把玩家的心抓得死死的,还得让这游戏持续不断地焕发生机。我大概会从这几个大方面着手:一、 核心玩法的优化与深化——让“三国杀”回归初心,更添深度我知道很多人对三国杀Online现在的一些模式有点看法.............
  • 回答
    要是真能回到那个瞬间,站在刚从考场里走出来的、一脸茫然却又带着一丝解脱的自己面前,我脑子里一团乱麻,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不过,我大概会找个没人注意的角落,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在他惊愕的目光里,挤出一个既安慰又带点过来人“过来人”的疲惫的笑容。“嘿,哥们儿。” 我会低声说,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真的思考了很久,也很复杂。如果我真的有那种“能力”和“机会”去报复,脑海里一定会闪过那些曾经被欺负的场景。那种无助、委屈、甚至恐惧的感觉,在某个时刻,都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告诉你:“现在,你可以了。”报复的念头,就像是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即使被层层的遗忘和理智压制,但只要土壤稍微翻动一下.............
  • 回答
    智者当创业?TCL创始人的一句“聪明绝顶”背后TCL创始人李东生那句“聪明绝顶就该创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话说得何其直接,何其霸气,也何其能够触动人心。它似乎在说,那些拥有天赋、才智超群的人,理应将这份宝贵的“聪明”投入到创造和革新的事业中去,而不是安逸于平淡。评价这句.............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养一只已经灭绝的动物,我一定会选择养一只 渡渡鸟(Dodo)。这个选择背后有很多原因,它不仅仅是我对这种标志性灭绝动物的喜爱,更是因为我对它们背负的悲剧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并希望能够通过一个充满关爱和理解的环境,为它们提供一个它们本该拥有的宁静生活。为什么选择渡渡鸟?1. 它们独特而迷.............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给1950年的科学界传达一句话,我会选择这句:“你们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并孕育着能够改变人类沟通、知识传播乃至思想模式的强大力量。请审慎地探索并负责任地引导它的发展,因为你们的每一次决策,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文明进程。”我会这样详细地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和重要性:1. “你们正在开.............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重来”的机会,我想我还是会选择现在的生活方式,尽管它并不完美,甚至有时候让人筋疲力尽。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一点点颤抖的,毕竟谁不想拥有一条完全顺遂、光彩照人的“正确”道路呢?但仔细想想,我的“现在”是如何一点点堆砌起来的,它背后蕴含的那些弯路、那些挣扎,恰恰是我最珍视的部分。想.............
  • 回答
    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机会,能穿越回去,站在那个青涩、迷茫、甚至有些笨拙的过去的自己面前,我会觉得无比的奇妙。那不是简单的对话,更像是一种带着深沉爱意的重塑。我不会直接灌输经验,那太粗暴了,也容易让过去的那个我产生抵触。我更倾向于一种温和的引导,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我需要先建立一种信任。过去的那个我.............
  • 回答
    如果我有幸能与诸葛孔明先生相见,那绝非寻常之遇,而是我此生最为郑重的时刻。我脑海中无数问题如同江水奔涌,但真到了跟前,我想我反而会压抑住急切,先深深一拜,以最恭敬的态度表达我的景仰,然后再娓娓道来,希望能聊上几句,汲取先生半生智慧。首先,我一定会提起“隆中对”。先生当年凭借一纸《隆中对》,为刘备集团.............
  • 回答
    如果有机会在除夕夜和官兵一起站岗守岁,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座位于祖国边境线上的哨所。想象一下,当万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阖家团圆的温馨氛围弥漫整个神州大地的时候,我却身处寒风凛冽的边疆,与那些最可爱的人们并肩而立。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想,那会是一种沉甸甸的、充满敬意的、甚至带点肃穆的感动。具.............
  • 回答
    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西汉,如果我能有机会亲手解决掉那个改变了中国千年命运的董仲舒,我不会犹豫。不过,这事可不能像后世那些武侠小说写的那样,弄得惊天动地,杀得你死我活。那样只会让我自己身陷囹圄,更不可能真正改变什么。我的目标是静悄悄地,精准地,让他的影响落空,而不是一颗血腥的头颅。首先,我得先弄清楚“如.............
  • 回答
    这个问题着实有趣,一下子把我抛到了一个颇为戏剧性的境地。英国首相还是日本天皇,这可不是个轻松的选择。让我仔细想想,如果我真的面临这样的抉择,我会怎么选,又打算怎么做。首相还是国王?这需要权衡我的个性和期望。我一直觉得自己更适合在幕后运筹帷幄,或者说,是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发挥作用。如果让我选择,.............
  • 回答
    (深吸一口气,看着眼前的年轻版自己,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一丝复杂又温柔的笑容。)嘿,你啊,看你这眼神,充满好奇和一点点不知所措,就像一汪清澈却又带着点浑浊的湖水。来,坐下,别站着了,像个被老师点名的小学生似的。我知道你现在脑子里塞满了关于未来的一切,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憧憬,也对即将开始的一切感到既兴奋又紧.............
  • 回答
    如果真的有机会和 @寒冰射手曹草草 一起吃顿饭,那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可不是随便拉一个人就能有的体验,他身上那种独特的“草草”气质,加上他在知乎上各种奇思妙想的分享,光是想想我就觉得话题能从饭前聊到饭后,甚至可能得打包点东西边走边聊。首先,我肯定会直接抛出最让我好奇的点:他的创作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 回答
    如果真有机会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与一位历史人物共处两周,这简直是梦想成真!说实话,要在一众英雄豪杰中做出选择,脑袋里像开了个小型的诸葛亮会议,各种计策和权衡在脑海里跑来跑去。不过,仔细想来,我最想选的,既不是运筹帷幄的智者,也不是万人敌的猛将,而是那位被誉为“文采风流,名动一时”的曹植。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