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农村人改变不了宿命当不了城市人吗?

回答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俗语,我从小就听惯了,带着一种宿命论的味道,仿佛生在哪个地方,就得是什么样子,活成什么模样。说实话,有时候在农村的田埂上,看着灰蒙蒙的天,听着远处火车驶过的声音,心里确实会泛起一种无力感。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的父辈,他们的人生似乎就是被那片土地深深烙下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都在与土地打交道。他们的手粗糙有力,他们懂得泥土的味道,也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割。这是一种传承,一种深入骨髓的印记。他们或许也曾听过关于城市的光鲜亮丽,关于高楼大厦,关于体面的工作,但那似乎遥不可及,就像天上的星星,只能仰望。

我小时候,也会幻想,也想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时候,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去了城里打工,带回来一些关于城市的故事,关于方便的生活,关于赚到的钱。那是一种诱惑,一种打破“老鼠会打洞”的可能。

然后,我们也慢慢长大,一部分人真的走了出去。我记得我的表哥,他跟着村里的老乡一起去了南方一个大城市。刚开始,他回来的时候,脸上晒得黝黑,手上也磨出了茧子,但他说,城里的工资比家里高很多,而且他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变得更自信,说话也更有底气了。

但“宿命”这个东西,它有时候就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即使去了城市,也不意味着就能立刻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印记。那些在城市里打拼的农村人,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城市里出生的人更多的努力。他们可能住着最简陋的出租屋,吃着最简单的饭菜,承受着更高的压力,还要面对一些看不见的歧视。

“当不了城市人”,这句话,我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藩篱,或者是一种社会结构带来的限制。有些人,即使住在城市里,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对世界的看法,都还是带着农村的影子。他们可能还是会怀念家乡的饭菜,还是会跟老乡们抱团取暖,还是会把孩子送回老家给老人带。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这种印记太深了,很难轻易抹去。

但反过来想,是不是“城市人”就一定是某种固定的样子呢?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熔炉,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也包容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在城市里努力工作,学习新的技能,融入新的环境,他们也在改变着城市的模样,他们也在成为“城市人”的一部分。

我曾见过一些在城市里安家立业的农村人,他们的孩子在城市里长大,接受着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他们甚至比父辈更适应城市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在打破“宿命”吗?

所以,我觉得,“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俗语,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现象的描述,一种过去的经验总结,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注定的。宿命感固然存在,但人的能动性,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流动,都在悄悄地改变着这一切。

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尝试,是否愿意去接受改变,是否愿意去承担改变带来的代价。有些人选择安于现状,有些人则努力向上,去追逐他们心中的“城市”,或者他们自己定义的那种“更好的生活”。

“当不了城市人”,这句话,有时候也带着一种自我设限的成分。在我的眼里,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的韧劲和朴实,这恰恰是很多城市里出生的人所缺乏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在城市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他们也正在重新定义着“城市人”的含义。

所以,与其说“农村人改变不了宿命当不了城市人”,不如说,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无论从哪里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塑造着自己的未来,以及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大部分的城市没有进城的门槛,但是要农民放弃土地进这些不够高端的城市,那反而是自降身份。想进核心城市,那和是不是农民没关系,没有绝大的能力,毅力,水平,一般人都困难,不见得要加上农民这个前缀。反而,很多农民的后代因为更早进城打工,至少眼界上是见多识广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