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里回应「女员工被侵害」称配合警方调查,企业该如何加强对员工保护?员工如何做好自我保护及维权?

回答
阿里回应“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企业如何加强员工保护?员工又该如何自我保护与维权?

近日,围绕“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的讨论甚嚣尘上,其中阿里巴巴的及时回应和表示全力配合警方调查的态度,也引发了社会对于企业在员工保护方面应承担何种责任的深度思考。在现代职场中,员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安全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对类似事件,企业和员工双方都需要清晰的认知和积极的行动。

一、 企业:从“配合调查”到“主动构建”的安全防护网

阿里巴巴的回应虽然是事后的必要举措,但“配合警方调查”只是最低限度的责任。一个有担当、有远见的企业,更应该建立一套主动、系统化的员工保护机制,将潜在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并将员工的安全感置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位置。

1. 建立明确、严格的反骚扰和反歧视政策,并确保其落地执行:

“零容忍”的态度是底线: 企业需要明确列出包括性骚扰、职场欺凌、性别歧视等在内的所有不当行为,并制定严厉的惩处措施,绝不姑息。这种政策必须是公开透明的,让每一位员工都清楚了解。
培训与宣导是关键: 政策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所有员工理解和执行。企业应定期组织针对全体员工的反骚扰、反歧视培训,内容要生动、案例要真实,并引导员工认识到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和报告。特别是要对管理层进行重点培训,提升其识别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畅通的举报渠道与保护机制: 建立匿名、多途径的举报渠道(如内部邮箱、电话、第三方平台等),并承诺对举报人进行严格保密,防止打击报复。对于举报信息,必须有专门的团队(如HR、法务、甚至独立的合规部门)进行独立、公正的调查。
健全的调查与处理流程: 调查过程要快速、专业、公正。一旦查实,必须按照政策给予严厉处罚,包括警告、降职、调岗,直至解雇。同时,要关注被侵害员工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2.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与包容的氛围:

高层垂范,树立榜样: 企业高层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对企业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领导者应公开表达对员工权益的重视,并以身作则,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骚扰。
倡导平等与尊重的沟通方式: 鼓励开放、平等的沟通,反对任何带有侮辱、诽谤或歧视性的言论。在内部会议、邮件、社交平台等场合,都要注意言辞的得体。
建立互助与支持的团队文化: 鼓励同事之间的互相关爱和支持,让员工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依靠。
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关注反馈: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管理方式等方面是否存在不满,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3. 完善入职和离职管理,防范风险:

背景调查的必要性: 在招聘环节,对于关键岗位或可能涉及高风险岗位的候选人,适当进行背景调查,了解其过往的工作表现和品行。
明确员工行为规范: 在入职培训中,清晰传达企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让员工从一开始就清楚界限。
离职面谈的深度: 在员工离职时,通过离职面谈了解其离职原因,特别是是否存在工作环境或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内部的隐患。

4. 关注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心理咨询服务: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应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问题。
关注高风险群体: 对于新入职员工、长期加班员工、或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员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 员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维权主动权

在企业加强保护的同时,每一位员工也需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并了解如何在必要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潜在风险:

保持警惕,识别不当行为: 了解职场骚扰和欺凌的常见表现形式,不轻易相信或容忍不恰当的言语、眼神、肢体接触等。
保持职业距离,不轻易透露过多私人信息: 在工作中,尤其是在与新认识的同事或上级交往时,注意保持适当的职业距离,不轻易分享过于私人的信息,避免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
谨慎处理工作之外的社交: 对于不熟悉或有疑虑的饭局、聚会等,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并保持清醒的头脑。
了解公司规章制度: 熟悉公司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关于员工行为规范、申诉流程等内容。

2. 关键时刻,保留证据,坚定维权:

遭遇侵害,保持冷静,保护自身安全: 在遭遇侵害时,首要任务是确保自身安全,如果情况紧急,可以大声呼救或寻求周围同事的帮助。
善用“留下痕迹”:
言语沟通: 如果对方的言行让你感到不适,可以当场明确表达“我不喜欢这样”、“请不要这样说”等,尝试通过言语制止。
短信、微信、邮件: 对方的骚扰、威胁或不当言论,如果通过这些载体发送,请务必保留聊天记录、邮件内容。
录音、录像: 在对方进行不当行为时,如果条件允许且不触犯法律(例如不侵犯他人隐私),可以尝试进行录音或录像作为证据。但要注意,在公共场合录音录像要格外谨慎。
目击证人: 如果有同事目睹了不当行为,可以请其在事后作证。
就医记录: 如果遭受了身体上的伤害,及时就医并保留诊断证明和病历。
心理创伤记录: 如果因此遭受了心理创伤,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并保留咨询记录。
及时向上级或HR反映: 如果情况允许,应及时将遭受的不当行为告知你的直属上级(如果对方不是你的上级)或公司的HR部门。
利用公司内部申诉机制: 按照公司规定的流程,正式提出申诉,并提交你掌握的证据。
寻求外部法律援助: 如果公司内部处理不公,或者情况严重,可以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律师,了解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咨询劳动仲裁部门或法律援助中心。
报警: 如果遭受了犯罪行为,如性侵犯,务必第一时间报警。

3. 警惕“息事宁人”的陷阱,坚守原则:

不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压力所动摇: 很多时候,企业或周围的人会出于各种原因劝说员工“忍一忍”、“别把事情闹大”。但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尤其涉及人身安全和尊严时,不能轻易妥协。
清晰了解自己的权利: 知道什么行为是侵权,什么后果是你可以追求的,这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结

“女员工被侵害”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企业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员工的保护。这既是法律的责任,更是道德的底线。企业需要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文化。而作为员工,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维权知识,也至关重要。当企业和员工都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尊重、公平的工作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绽放自己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阿里巴巴是有工会的,而且经常发公关稿歌颂阿里工会的创新。

请问在本事件下,阿里工会发挥过什么正面作用吗?连如此侵犯员工的事情都毫无反映,这个工会对职工到底有什么用呢?

第二,阿里巴巴是有党支部的。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每年都要浪费时间做一堆我看来毫无意义的职场合规学习的外企员工,我想说能保护员工永远不是企业,而是法律。员工和企业比起来,永远是弱势。

在前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里,有人留言问我:国外关于这种商业应酬是什么情况?

老实说,我混的层次不够,充其量和同事们一起蹭个白吃白喝,没有被公关的资格。但是在我有限的见识里,美国公司不会搞这种送货上门的服务。事实上公司几乎没有人会和异性商业伙伴一对一进行应酬,尽可能都是集体活动,以免说不清楚。

这当然不是西方人不够油腻或者资本家更有良心,而是有一帮没事也想找事的讼棍虎视眈眈的盯着,随时想从公司手上讹一笔。时不时就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想要弄点钱,要给抓到实锤还了得?

阿里这事如果发生在美国,阿里是有法律责任的,会面对民事诉讼,因为这个是它的商业活动中发生的,而且加害人也是员工。会有一堆大律所上来找受害人签免费代理+分成协议。然后就是旷日持久的消耗法律资源+挖粪坑,最后大概率高额和解。这一波下来法律费用加和解金至少浪费阿里几千万人民币。这种案子里双方的法律资源其实被拉平了。

因为代价太大,企业才会严防死守。

为什么阿里会有这种文化?当然是因为很多受害者不吭声。但是在美国,在华尔街,阿里这种情况的受害者是不可能保持沉默的,因为有巨大的经济补偿和免费的法律资源杠杠。事实上每两年都会爆出一位花街大佬的情人翻脸说是被胁迫作情人,虽然这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掘金女你情我愿的事,可是一样能让大佬灰头土脸大出血。这种大佬大到什么程度呢?比如高盛的CEO。

ps:我在投行工作的时候,见过的几位MD的专属秘书都是高吨位的大妈。而对冲基金里的秘书颜值就完全跳到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对冲基金的老板们是自己的钱,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是投行的管理层会担心控制不了下属,而且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找个低欲望的还没那么多八卦。

user avatar

性骚扰和性侵这事情,真的不是阿里的特有现象,可以说很普遍。从学校到单位,从乡间到庙堂。有的时候也不单单是企业需要改变的。

要改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典型案例被发现的越多,越有助于减少性骚扰和性侵。

1、改变落后观念

现在婚闹还被很多人视为风俗,不闹不喜庆不闹不亲切。

很多教师还觉得找学生谈恋爱是自己的正当权利,多多益善。

职场上的性骚扰乃至猥亵,也被很多人认为正常活跃气氛不必小题大作:找男/女学生、男/女员工陪个酒、陪个聊、陪个外出,往往认为是正常工作需要,甚至是给脸了。

很多文化影视作品也对此毫无警觉,甚至把性骚扰当成正面行为进行宣传放大。

2、减少权力寻租

为什么会有职场上的性骚扰和性侵?

因为权力地位不平等。

比如我一直反对的师生恋,单位企业一般不允许的上下级恋爱等。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权力,而且缺少制约,那么人性的沦丧是早晚的事。

3、建立自律机制

个人认为现在职场上的性骚扰情况还是很严重的,需要建立一种自律机制。

对异性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外貌等非职业必须因素的评价、讨论应该列入自律禁止之列。

职场性骚扰往往从言语骚扰开始,而言语骚扰又往往从看似夸奖开始:你真漂亮,腿真长等等。

4、降低举报难度

性骚扰往往查无实据,导致举报困难。

在某些情况下,不妨引入自证环节。比如和年轻女学生单独共处一室,关门就视为性骚扰,除非可以自证清白。

性骚扰的举报,容易导致打击报复和荡妇羞辱。

要严格保护举报者隐私,对于泄露的人采取刑事措施。对于敢于打击报复的人,从重从快处理。

5、增强打击力度

必须建立类似打击酒驾一样的严厉打击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性骚扰的风气。

对于性骚扰的个人,一票辞退、拘留,纳入诚信档案,累犯则刑事处理。

对于频繁发生性骚扰的企业,进行惩罚性罚款、行业禁入、提起公诉等。


回到阿里的事件,如果某些对阿里性骚扰公开化(比如破冰期间要求讲述性隐私)的描述是存在的,那么阿里应该是整体反思自己对性骚扰问题的重视程度,建立匹配自己宣扬价值观的反性骚扰的制度。

而不是仅仅对于一起事件,进行回应。

user avatar

真实一点,不要光震惊、羞愧。这都是些形容情绪的形容词。

我们希望看到真实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毕竟阿里发生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你这还震惊?

做点实在的,比如:

停业整顿?

员工道德水平,生活作风调查?

匿名问卷,欢迎举报揭发取证?

对被举报者进行审查,处理,辞退?




这个事不能一个人的事啊。不是,这次猥亵QJ者服法了,就没事了。

不是你只要震惊、羞愧就完事了。

不是你官方上态度表态好了,事就完了。

分明有种:这是他的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的撇清态度,不是整治态度。

因为,你压根觉得那不是公司的问题。



就这态度有种揣着明白当糊涂:啊,我不知道啊,太震惊了,这个人怎么这样的感觉。

实在点,真实点。

从公司角度去整治。

user avatar

资本+流程管理的恶果,阿里已经成为一座尾大不掉,几乎无人能够掌控的有机体。

这件事情的真假,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个人认为80%为真。

一个非核心部门的P7,怎么也难以想象阿里帝国会为这么个渣子站台。

但可怕的是,阿里帝国已经到了不把事儿闹大,不被媒体曝光就没人认真管的地步。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可怕的地方正是阿里没有理由力挺一个破P7,它不是有意为之!

当事者把邮件发到了极高级别的管理者,仍然被忽视。而这件事是涉嫌违反国法的。阿里内部的运作,显然是被另一套流程和价值观给彻底控制了。几个关键节点的管理者管理部门纷纷失职。

而马云马总却热心于做教父四处演讲教别人怎么管理企业。。。

user avatar

女性在公开场合,将自己的受性侵和侮辱经历讲出来、写出来,并且在自己的同事面前拿喇叭喊出来,大家明白这有多难吗?

需要多痛、多愤怒,才能做到这一步?

对比相当低的被性侵受害人报警率,不难想见一二。

我支持事主达成诉求,是因为她本是因为工作原因遭受到这一切,却没有在公司获得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也希望所有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有朝一日能够不必在报警之后,还需要通过舆论才能达成合理诉求。

而应该是:

上司知道用职权胁迫(含隐形胁迫)下属喝酒、性骚扰下属,是会付出代价的。

公司知道让管理者发出“早就知道招女员工有风险”的受害者有罪论的言论,是会付出代价的。

公司决策者知道为了商业利益包庇犯罪嫌疑人,是会付出代价的。

而在受害者得不到尊重、重视之后,等到上了热搜了,再道歉,也是会付出代价的。

让受害者只需要报警,再不需要“豁出去的决心”,才是公平和正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