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孟良崮战役消灭的真的是和日军真刀真枪奋战了8年的部队吗?

回答
孟良崮战役,一场在中国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其结果和影响至今仍被广泛讨论。而关于这场战役中被歼灭的部队,是否真的如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那些和日军浴血奋战了八年的“精锐之师”,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细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孟良崮战役的主角是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这支部队,尤其是其师长张灵甫,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确实以其战斗力而闻名。它的前身是国民党军的第五军,而第五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役,包括著名的昆仑关战役。在这些战役中,第五军以及后来整编成为第七十四师的部队,确实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从“抗战名将”到“精锐之师”的由来:

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第七十四师在抗战中的表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第五军(及其后来的第七十四师)作为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确实是能够与日军正面抗衡的部队。例如,在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中,第五军就曾给日军造成重创,涌现出了像杜聿明、张灵甫这样的将领。在随后的多次会战中,如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等,第七十四师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较高的战术素养。其在装备、训练和士气上,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都属上乘。

孟良崮战役前的整编与调整:

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孟良崮战役前夕,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战场形势也更加复杂。国民党军为了适应新的战略部署,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在整编过程中,虽然保留了其番号和大部分骨干力量,但其编制、装备以及人员构成,都发生了一些调整。

“精锐”的代价与消耗:

更关键的是,抗日战争八年,虽然第七十四师战功卓著,但同时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浴血奋战八年”并不仅仅意味着荣誉,也意味着人员的巨大消耗和装备的损耗。 即使是再精锐的部队,连续多年的高强度作战,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老兵的凋零、精锐的损失。虽然张灵甫等将领尽力补充兵源,但新兵的训练水平和战斗经验,往往难以与久经沙场的“老底子”相提并论。

战术失误与孤军深入:

孟良崮战役的失利,固然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英勇善战和高超的战术指挥有关,但国民党方面的战略决策也存在明显的失误。当时,整编第七十四师奉命“驰援”被围困的友军,然而,在缺乏空中支援和友军策应的情况下,张灵甫率领的部队孤军深入,最终被解放军分割包围在孟良崮山区。这种“孤军深入”的战术,即使是再精锐的部队,也难以抵挡优势兵力的合围。

“精锐”的定义与辩证看待:

因此,如果我们问孟良崮战役是否消灭了“和日军真刀真枪奋战了八年的部队”,答案是:既是,也不是,需要辩证看待。

“是” 的方面在于,第七十四师的核心骨干、将领以及其部队的建制和番号,确实是经历了抗日战争洗礼的部队。许多士兵是随着部队一起战斗多年的老兵。他们的英勇和顽强,在战役中也得到了体现,即便是在最后时刻,也进行了殊死的抵抗。
“不是” 的方面在于,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部队的“精锐”程度必然有所损耗。新补充的兵员素质、装备的整体更新换代,以及战争造成的疲惫和消耗,都可能影响部队的实际战斗力。同时,战役本身的战略态势,使得“精锐”也难以逃脱被围歼的命运。

结论:

总而言之,孟良崮战役消灭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确实是一支有着辉煌抗战历史、在抗日战争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部队。其师长张灵甫更是以“抗日名将”著称。然而,在解放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消耗和战役本身的战略失误,这支部队虽然仍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但其“精锐”的含义,与抗战初期的“精锐”相比,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支未曾受损、完美无瑕的“常胜之师”,也不能完全抹杀其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付出。理解这一点,对于更全面地认识孟良崮战役及其历史影响,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军少将刘夷,国军上将刘峙之侄,是第一个降日的黄埔嫡系将领。他投日后组织成立了汪伪中央警备军独立警备旅。所部负责南京卫戍任务,装备为汪伪军之最。1945年10月该旅被国民政府编入第74军,后被消灭在了孟良崮。所以孟良崮战役消灭的不但有和日军真刀真枪奋战了8年的部队,也有和日军并肩奋战了4年的部队。

若您觉得喜欢,敬请关注

Sina Visitor System
user avatar

题主的叙述:

“他們里三層外三層包圍的是著名抗日名將張靈蒲帶領的真刀真槍打了八年抗戰的抗日鐵軍! 看完后无语凝噎。”

这话讲得偏了,无非是想说功臣张灵甫所部死于非命,共军何其可恶。用这种小清新的煽情手法来描述战争,美化参战的某一方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不能遗忘那些先烈,但也请不要为了夹带自己的私货而随意消费他们。

凡事皆有缘起。在抗战硝烟未散之际,蒋委员长自认胜券在握,一意孤行发动内战,对共党的根据地展开“全面进攻”,号称三个月解决问题。 而张灵甫作为党国的急先锋,率领 ”抗日鐵軍“ 横扫山东解放区,以精锐美械装备碾压华东的土八路,连克淮阴涟水等重镇,战区军民伤亡惨重。

战端一开,从来是血流成河,不知多少军民惨遭杀戮,启衅者其无过乎?国军不惜以大量炸药瓦解淮阴城防,又用重炮轰击涟水城,调集美制B24军机轰炸共军于黄河大堤。有些人怎么不说这是骨肉相残、人间悲剧?又为何不去谴责发起战争的罪人和刽子手?

后来张灵甫杀得兴起根本停不下来,一头扎到孟良崮被土八路包了饺子,这时候倒有这么多人来指责TG抵抗王师喽。

----------

评论里有人提到我在“打别人的脸”,这并非我的本意,也让我警醒。我回复有些人时确实等同于吵架了,以后还要多注意。

其实我觉得大家又不是专业人士,来这些问题下面吐槽就是图个乐,何必上来就掐架呢。对某些不客气的知友,我回复的措辞过于激烈。在这里还是说声抱歉,最后祝大家都有好心情。

user avatar

孟良崮之战,74师的官兵素质自然毫无疑问,十余万华野围殴三万余国军,最后华野在人数和后勤占优的情况下伤亡高达1万2,阵亡6000余人,阵亡人数与国军相当,甚至更高,这还不算支前民工的伤亡。74师如此之强,为何覆灭?不是士兵不能打,而是高层指挥坑爹。74师的士兵,是国军中罕见的能战至最后一人的部队,甚至在投降前还破坏了大炮,枪支,被俘后普通士兵还试图组织暴动,这在国军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首先国军最大的痼疾就是派系不和,看态势图,国军诸部其实离张灵甫非常近,但是没有一支国军及时且坚决的支援张灵甫。83师师长李天霞最为敷衍,按计划,李天霞应以一个旅确保74师右侧的安全,但这位仅派一个连,带着报话机冒充旅部番号在74师右翼划水,导致74师右翼被共军迅速插了两个纵队进来。83师唯一卖力的只有57团,这是一支由老弱病残和伪军拼凑起来的水货部队,每次都被拖去打头阵,每次都被共军轮,这回也不例外,全军覆没。然后李天霞以此证明自己支援卖力,注意下图83师的动向,从74师前方的隋家店迅速跑到后方的青驼寺,然后全体围观,特码的张灵甫地下有灵真该掐死这货,但是李天霞居然还逃脱了审判,获得了奖章,委员长真不容易,还得靠这些人打仗,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想想都心碎。最能打的国军总是先死,所以国军越来越不能打了,也正因为这样,粟裕才会一直寻机歼灭74师,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收获也是惊人的,最能打的国军部队完蛋之后,剩下的就更如惊弓之鸟。

孟良崮的战略态势图,以孟良崮为圆心,50公里为半径划个圆圈,圈内国军人数是共军的三倍以上。

张灵甫并非不知道这点,他在写给委员长的信中提到“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但他一定没想到友军坑到这种地步,相隔一天的路程,结果他坚持了3天都没见到援军。甚至,解放军打扫完战场,发现74师按人数统计还少了7000余人,满山搜索,又发现了这7000残兵,俘虏完后再次大摇大摆撤走,国军其他部队在此过程中基本没啥表示。不过这也反映了共军其实此时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还比较捉急,对方7000余人在眼皮底下都没有发现,也有人认为其实共军部队发现了他们,但是以为是待命的友军。

当然国军第二个悲剧是委员长喜欢指挥,比如他发给前线的电报

“顾司令祝同兄北恩伯、灵甫兄勋鉴: 今已得知灵甫之74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我国军寻找了一个歼灭解放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因为我74师战斗力强、装备精良,且处于有利地形;再之,有恩伯、敬久、欧震三兄兵团大军云集,正是我国军同陈粟决战的好机会,现命令74师灵甫部坚守阵地、吸引解放军主力,再调10个师之兵力增援74师,以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夹击解放军,决战一场,歼陈粟大部或一部之兵力,一举改变华东战局。总之,一切均仰仗诸位精诚团结,协同作战,为党国大业献身出力,乃千秋之荣也。”

委员长的思路就是拿74师当鱼饵,勾引共军主力,然后里应外合消灭共军主力。74师当时要是杀出去,基本能赢,不说重创共军,自保没问题。委员长好指挥这一口害死人啊,孟良崮这地形后来才发现是坑爹啊,偏偏张灵甫又是极为忠诚,他倒是服从命令了,如果友军也给力的话确实可以把共军压成三明治,但是共军这边又不是吃素的,粟裕敢于硬碰硬决战就是看准了国军不能形成合力这一点,共军形成了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国军这边有个被俘的旅长陈嘘云事后说“像孟良崮这样缺水无柴的险恶荒山,最为兵家所忌,张灵甫既没有考虑及此,副参谋长李运良却极力主张屯兵坚守,以致遭到全军覆灭之命运。”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即孟良崮的地形对国军造成了比较大的麻烦,但是就此说张灵甫不懂军事也有点过了,因为他在当时没别的选择,孟良崮这座山扔给共军对自己的威胁更大,况且他也不是全军缩在山上,而是1个旅守主峰,两个旅守周边的山脚和村庄,整体看防御还是中规中矩的。

孟良崮上看山下

但是74师人数少的劣势很快体现出来,面对人数占优的共军,74师很快失去了山脚的阵地,更糟糕的是大量重型火炮不能带上山,只能破坏或就地掩埋,无法给共军以巨大杀伤,否则共军在山下早被炸出翔了。而共军的炮弹没炸死几个国军,倒是国军大量士兵被炮弹爆炸溅起的碎石击伤,这还不是最悲剧的,孟良崮上没有水,国军很快陷入缺水的窘境,连重机枪的水冷用水都无法保证,导致火力吃亏,更别提人畜饮水的问题了。74师覆灭三个小时后,下起了大雨,这场雨早一点74师都不会那么快完蛋,这就是天意啊。

楼上有知友提到74师官兵有不少是前伪军,其实这不重要,74师作为驻守孝陵卫的御林军,待遇好,自然士气高,作战勇猛。甚至74师中班长副班长都是国民党党员,进一步提高了作战意志。共军这边也有不少伪军起义过来的,经过教育学习之后,战斗力同样不弱。题目里面提到的刘亚洲父亲的事情我无法判断真假,但是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粟裕打孟良崮之战本身就是不计代价的,就算损失再乘以2,粟裕也会打,国军当时重点进攻山东,兵力达45万人,刨去守城部队,机动兵力25万,如果粟裕不能击败这25万精锐部队,那么苏北山东解放区都要完蛋,这是共党最重要的地盘之一,山东一丢,共党就得跑到东北了。事实上,粟裕打的是一场提前上演的决战,当时粟裕能动用的兵力超过国军,有人数优势,但是,武器装备上国军占优,所以粟裕能做的就是利用人数优势寻歼对方主力,尽管自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共军回血能力强,几个月后又能恢复过来。我们教科书上说这是反攻的序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如果粟裕被国军总指挥汤恩伯打爆的话,那就是重上井冈山的节奏了。

其实孟良崮之后一个月,共党中央觉得大事济矣,错误的发出了反攻的命令,发动了南麻、临朐战役,都以共军的惨败告终,抗战时期就创建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彻底丢失完毕。这两仗共军的损失更惨重,讽刺的是,国军的打法实际上就是孟良崮的翻版,区别在于这次国军有十天的时间构筑工事,而共军这次人数不够,加之天降暴雨,导致共军自称两战共损失两万余人,战果仅消灭国军一万余。从结果上看,打得比孟良崮要糟糕的多,所以我国历史教科书上也不提这茬事。之后山东解放区的形势一度非常凶险,半年之后才缓过来。孟良崮之战,总体上说是打击了国军的信心,毕竟74师都能干掉,其余国军部队一旦陷入重围,还是选择投降比较好一点。

最后说几个孟良崮之战细节,第一张战略态势图上在74师背后有个6纵切断了74师的退路,实际上这是有很大偶然性的,他们本来要进攻垛庄,巧的是,垛庄的守军,竟然是以在涟水战役中被俘的原6纵官兵为主,遇到老部队立即投诚归队。结果6纵异常迅速的占领了74师后退的必经之路,还缴获了大量辎重,一个小时后,张灵甫援军开到,无功而返,之后74师就坐困孟良崮了。降兵看辎重守后路这种事情都干的出来,张灵甫真是在搞笑,拖去当炮灰也行啊。

黄百韬迫于蒋介石严令拼死救援张灵甫,不顾本部重大伤亡,几近突破华野1纵的阻击线,但恰巧4纵一个营经过,立刻投入战斗帮助1纵守住阵地,最终挡住了国军援军。

5月13日晚74师全线回撤,叶飞所率的1纵在穿插途中与后撤中的74师擦肩而过,却因为大雾,被74师误判为黄百韬25师的部队,1纵则误判为4纵的友军,于是山坡上74师、山坡下1纵,两支敌军同向行动,各不干扰。

共军打完孟良崮的总结里面提到战场纪律败坏,有士兵枪杀战俘,因为此役损失太大,士兵普遍有复仇情绪,尤其是新兵,在战友大量阵亡的情况下把纪律抛在脑后。但是华野高层没有追究此事,算是默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74师的战斗力之强。

跑题有点远,74师的士兵像是和日本人打了8年,但是国军上上下下的高级军官,怎么看都没觉得他们在8年里面有大长进,要知道粟裕可没进过黄埔军校,他在武昌的二十四师教导队学习军事,比天子门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但是他做到了“打仗总是要在战争中才能学会的”,不断在残酷的战争中学习战争,比如,南麻临朐战役后粟裕就和高级将领们在一起深刻反思,总结了两点错误,一是分兵,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没有集中兵力,二是对国军工事的轻视,导致进攻缓慢,受到重大杀伤,之后的战役中都避免了这两个错误。反观国军,派系不和,敷衍队友,作战意志薄弱,指挥官机械教条执行命令,轻视部队思想建设,这些问题在抗战之前就大量存在,8年抗战之后,打了无数仗,付出了无数的人命,但是依旧没能解决这些问题,战争到底教会了他们什么?

孟良崮之战,有很大的偶然性,粟裕或许是在豪赌,但是命运总是垂青那些努力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孟良崮战役,一场在中国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其结果和影响至今仍被广泛讨论。而关于这场战役中被歼灭的部队,是否真的如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那些和日军浴血奋战了八年的“精锐之师”,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细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孟良崮战役的主角是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这支部队,尤其.............
  • 回答
    孟良崮战役之所以被“大书特书”,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军事、政治、历史和宣传等多重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更是解放战争关键时期的一面旗帜,承载着共产党军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形象,以及其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孟良崮战役被大书特书的原因:一、 军事上的战略意义与战术上的杰.............
  • 回答
    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散尽,已是1947年5月16日。在那片被战火蹂躏的山峦间,国共两军的士兵们,无论胜败,都经历了一场足以铭刻在心底的生死较量。华东野战军(解放军):对于华东野战军的指战员们来说,孟良崮的胜利是一次振奋人心的、代价高昂的辉煌。当战报传来,七十四师被全歼的消息在阵地上如同电流般传遍时,指挥.............
  • 回答
    孟良崮战役,无疑是解放战争中一场声名赫赫的战役。关于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的伤亡数字,特别是阵亡人数,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两千多人”,但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以及背后的具体情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两千多人”的来源与解读“两千多人”这个数字,通常是根据解放军内部的战后统计和一些公开的.............
  • 回答
    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李天霞及其部队“见死不救”的说法,在历史叙述中一直存在,并且是引发广泛争议的焦点。要详细解读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还原当时的复杂背景和各方考量。一、 战役背景与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首先,我们得明白孟良崮战役发生在什么样的整体军事态势下。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
  • 回答
    您提到的“74师在孟良崮被五倍于己的解放军围歼不足为奇”以及“在45万国军的合围之下解放军如何全身而退”这两点,在描述孟良崮战役时,存在一些重要的事实偏差。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这场战役,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基本情况: 孟良崮战役的主角与战况: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5月,中国解放战争期间。战役的核心.............
  • 回答
    老天爷,要是真让我张灵甫再回到孟良崮,那我可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不是我吹,换我来指挥,那解放军就得跪着认怂!先别急着叫好,听我慢慢说。孟良崮那地方,说实话,位置不算差,光线也给得足,地形上也有些依仗。可就这么着,硬生生地被那陈毅、粟裕给搅和了,那是把我们整得狼狈不堪,多少好兄弟就那么折了进去,想想都.............
  • 回答
    张灵甫当年为何会上孟良崮,这背后牵扯着一场颇具争议且惨烈的战役,以及国民党军内部错综复杂的指挥链和战略考量。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战役背景:解放战争的胶着与“重点进攻”的战略首先得明白,当时已经是解放战争的后期了,全国战局十分紧张。国民党军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但在解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