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孟良崮,李天霞他们见死不救?

回答
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李天霞及其部队“见死不救”的说法,在历史叙述中一直存在,并且是引发广泛争议的焦点。要详细解读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还原当时的复杂背景和各方考量。

一、 战役背景与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

首先,我们得明白孟良崮战役发生在什么样的整体军事态势下。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在战略上已经处于被动。山东解放区是重要的战略基地,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在此作战。

当时,国民党军在山东的部署是“重点进攻”,其核心思想是将兵力集中起来,围歼解放区的有生力量。其主要兵力分为几个集团,李天霞的整编74师(号称“王牌中的王牌”)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机动力量,被赋予了“快速反应、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任务。

二、 孟良崮战役的经过与李天霞的“失机”

孟良崮战役本身就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攻坚战。华野大胆地将主力部队集中起来,以优势兵力围攻国军整编74师。这场战役对双方来说都极其关键,国军高层对74师寄予厚望,视其为“王牌”,其覆灭将对国军士气造成巨大打击。

然而,在74师被围困的危急关头,作为邻近部队的李天霞,其所部的救援行动却显得异常迟缓和犹豫。具体来说:

地理位置的优势与劣势: 李天霞的整编83师(后来改称25师)距离孟良崮核心战场不算太远,理论上是具备救援能力的。但孟良崮地形复杂,山势险峻,解放军在此布下了严密的阻击阵地。同时,李天霞的部队也并非是完整的,其兵力被分散部署,用于掩护其他友军。
“奉命”与“相机”的模糊界限: 国军的作战命令往往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将领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这本意是为了应对战场变化,但也在客观上为将领的个人判断和选择留下了空间。
李天霞的指挥与行动: 在74师发出求援信号后,李天霞的确组织了部队向孟良崮方向运动。但他的部队在前进过程中遭到了华野阻击部队的顽强阻击,进展非常缓慢。同时,李天霞也在等待其他部队的支援,希望能形成合力。他认为,如果只凭自己一师之力强攻,可能会陷入与74师同样的被动。

三、 “见死不救”背后的深层原因(多角度分析)

“见死不救”这个定论,更多的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如果深入分析,李天霞的“不作为”背后,可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判断,也有整个国民党军体制的弊病:

1. 对解放军作战能力的低估与误判: 国民党军高层,包括李天霞本人,在早期对解放军的作战能力、战术灵活性以及群众基础存在严重的低估。他们可能认为74师的坚守能力足够,解放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歼灭,而他们的支援部队只需要稍作牵制即可。
2. “保全实力”的顾虑: 国民党军的将领们普遍存在“保全实力”的考量。尤其是在兵力分散,战况不明的情况下,贸然投入兵力,一旦失败,不仅无法救出友军,反而会让自己也陷入危险。李天霞可能也在权衡,如果贸然进攻,自己的部队也可能被围歼,那样局面会更加被动。
3. 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机制: 国民党军在内部的协同作战方面一直存在短板。各部队之间的联系、指挥的统一性、信息共享的及时性都存在问题。在孟良崮战役中,虽然有几支部队都接到过支援74师的命令,但它们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各自为战。李天霞也在等待其他部队的到位,希望形成一个更有利的局面。
4. 对情报信息的判断失误: 在战役期间,关于74师的真实战况,以及解放军的兵力部署,国军内部的情报可能存在不准确或滞后。李天霞可能没有完全掌握74师的绝境,或者低估了华野的阻击决心和能力。
5. 指挥官个人的性格与决策风格: 李天霞作为一名将领,其个人的性格和决策风格也可能影响了他的行为。有说法认为李天霞性格较为谨慎,不愿承担过大的风险。在面对生死攸关的选择时,他可能选择了更为“稳妥”的路线,即等待更好的时机或联合其他部队。
6. “推诿责任”的可能性: 在军事指挥中,推诿责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果李天霞认为自己贸然出兵会造成更大的损失,那么他可能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他或许也在观望,看看其他部队是否会先行一步,或者等到更明确的命令。
7. “围点打援”战术的成功: 从解放军的角度来看,华野在孟良崮周围部署了重兵进行阻击,正是为了“围点打援”,即利用74师这个“点”,吸引国军的援兵,然后在运动中歼灭前来增援的部队。华野的阻击部队,如“皮定均旅”,在万家山等地顽强阻击,有效地牵制和消耗了李天霞部队的行动。

四、 历史的评价与总结

李天霞的部队在孟良崮战役中未能有效支援74师,导致74师全军覆没,这无疑是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大失利。

“见死不救”这个词,固然带有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也反映了国民党军在战术协同、指挥效率以及将领责任感方面的深层问题。李天霞作为战役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犹豫和迟缓,在客观上确实是74师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个战役的胜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个将领。国民党军体制的弊病、高层的战略失误、部队之间的不协调,以及解放军高超的战术运用,共同促成了孟良崮战役的结局。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孟良崮战役的失败,也预示着国民党军队整体的衰落趋势。而李天霞个人的遭遇,也成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许多国民党将领在动荡变革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的一个缩影。他最终也因为这场战役的失利而被撤职查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军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

总之,李天霞在孟良崮战役中的表现,并非简单的“见死不救”,而是包含了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是个人判断、战略环境、战术执行、协同机制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道德审判,深入分析历史的脉络和人物行为的动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灵甫这种飞扬跋扈、心术不正的,对战场判断力本就差。你要是发现问题先提醒他,可是要被各种刁难,背大锅的。等他发现出大事了,让你救的时候,一般已经晚了,而且这个时候,他也不会主动动一下配合的。不过就算你拼尽全力去救了,他还是会甩锅你救援不力。总之他是永远正确的。


随着档案的公开,现在可以知道,3月初,在俞济时、王耀武的保举下,李天霞已内定出任由整74师、整83师合编的整编军军长。

1947年2月22日(孟良崮战役在1947年5月13-16日),在李天霞连立战功之后,王耀武致电 蒋公,保举李天霞升任整编军军长,电文如下:

查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勇敢善战,卓著勋劳,年来在苏北剿匪,迭克重镇。此次进入鲁南,又能达成任务。当次整军绥靖之际,恳以整编军长擢用,定有优异表现。所遗师长职缺,拟以该师副师长周志道升充。该员忠勇干练,久著胄功。如以升任,极收人地之宜。可否,乞钧裁。

俞济时在拟办时,明确建议由整编83师、整编74师编组整编军,李天霞出任军长。俞济时在呈文中,高度赞扬了李天霞多年来的战功:

查李师长天霞,曾充51D团旅长、副师长、师长,74A副军长,后调100A(即现整83D)军长。民廿三年(按:1934年)痛歼方志敏匪部,所以收效甚迅者,胥赖该员之追缴得力。即前74A历次光荣战绩,亦多系该员创成。整83D素质原不良好,赖该员整顿得成劲旅,苏北、鲁南迭克重镇,如盐城北、新安镇、马头镇、大埠、新城、花埠、临沂等处,战绩至为辉煌。窃以整83D最好与整74D整编为军,即以李天霞为军长,整83D内多整74D之老干部,如能合编,必更能协同适切,发扬威力。当否,乞核。

 蒋公批示:

待鲁中战役告一段落即可编军也。

可见,在孟良崮战役中,作为内定的未来管辖整编74师的军领导,于公于私李天霞没有任何不全力救援的理由。并且其实李天霞作为纵队长,已经负责指挥整74师。


不过在5月3日,经过张灵甫告黑状,李天霞被处分,失去了对整74师的领导权。原因是什么呢?时任整编74师51旅151团团副的王克己在《整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情况》中回忆:

1947年4月,整七十四师从临沂向蒙阴进犯到了界牌附近,李天霞当时把情况判断错误,即叫张灵甫从界牌地区当日后撤了40余里,尔后李天霞发现撤错了,又把张的部队用汽车运回界牌。李对情况判断错误是一回事,但主要的是怕整七十四师吃亏,但张此时对李非常不满,藉此就大为向李攻击说:“李天霞是整我,怕七十四师在前面有了功,对八十三师不利。”等语。又当整七十四师部队车运回到界牌时,看到那里没有解放军,于是张又说:“你们看!拿稳的胜利,给李天霞这一整,又给解放军跑走了!”同时我还听说张灵甫为这个事直接用电报报告了蒋介石,使李天霞受到了记过的处分。

5月3日, 蒋公驾临徐州,问责顾祝同军事不利。顾祝同在汇报中将李天霞作为替罪羊,结果李天霞被革职留任,同时,本来配属其指挥的整编七十四师改由整编二十五师黄百韬指挥。这件事在蒋公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七时起飞到徐州,听取剿务报告。前方各师军长精神萎顿疲玩,各图自保,毫无互助合作、协同一致精神,以致屡失战机,处处被动,又不遵奉其上官命令,故全线停滞延缓形成呆死态势,殊深忧虑。乃命墨三拟稿重申赏罚,并将李天霞革职留任,以警其余将领玩忽者戒也。

你看,要是你帮他结果没事,帽子扣的多大。


那么黄百韬又有什么遭遇呢?

时任整编74师51旅151团团副的王克己在《张灵甫孟良崮被歼见闻》中回忆:

向坦埠进攻时,上面才通知黄百韬负责指挥张师,实际上黄也不愿接受这项任务。黄说:“他是美械装备,我是日械装备,怎能指挥人家,张灵甫比我英明,部队战斗力比我的强,怎能听我的,他的准备情况我也不了解,我不能负责指挥……”汤恩伯说:“我说话他也不听呀,他一切都准备好了,按他的计划做吧!”并说:“你替我指挥吧,一切责任由我负。”当晚黄到张灵甫的师部了解他的计划,不同意张在行动以前就大张旗鼓地修前进的道路,认为这样会把自己的企图过早地暴露于敌,对作战不利。张说:“我的部队车辆骡马多,向北去尽是山路,不修不行,解放军知道了也没有关系,我们就是找他打的,怕什么?”黄见此情,只好客套一番就走了,黄回到师部说:“张灵甫太自恃了,骄兵必败!”

你看,张师长出发前敲锣打鼓,生怕粟裕不知道,还需要郭汝瑰通风报信吗?


被围后,黄百韬真的不管张灵甫吗?王克己在《整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情况》中回忆:

在决定固守孟良崮以前,黄百韬曾在电话上告诉过张灵甫,要张还是要向西南打出来和整二十五师靠拢,而二十五师也派部队来接应,不要固守孤山(曾听说这次战斗开始时,汤恩伯编组七十四师和二十五师是一个梯队,由黄指挥的,事实上张不大听黄的指挥)。而张灵甫在这时反而对黄质问说:“我的部队骡马车辆重武器多,打出去损失大了,你能负责吗?”以致弄得黄不好再开口了,只好说:“那就由你自己决定吧!”

而《战俘供述:对孟良崮战役的检讨(一九四七年六月十五日)》记载:

十四日、十五日晚,师长曾有突围之意见,旋以五八旅旅长之反对为罢,另据该师参谋长魏振钺供称:当然师长张灵甫也曾考虑到假使突围成功,但如以后证明情况并不是这样严重,则突围时所必要遭受的损失(如辎重)责任巨大。十五日晨,发觉解放军占领孟良崮附近诸要点,在万泉山五七团被击溃,且吃饭、饮水均感困难,唯信任友军能增援。

你看,张师长厉害吧,一动不动,一点担当没有,锅全给友军了。

时任整编74师57旅旅长陈嘘云在《整编第七十四师孟良崮就歼亲历记》中回忆,16日他曾建议突围,不过张灵甫自私拒绝:

我说:“我们队伍撤上来怎么办?看来援军是无望了,只有靠自己。”并且建议说:趁这个时候组织部队突围是可以的。先以一部兵力夺取蛤蟆崮和天马山,迎击解放军南进,以掩护部队沿山麓向二十五师靠拢。我们距二十五师不过10余里,打出一条通路极有可能。你们看如何?”蔡副师长频频摇头说:“不行,不行!”魏参谋长听后看看我,沉默不语。因为张灵甫有一条腿是残废的,平时人叫他张跛子,如果随部队突围是很困难的。蔡副师长所说的“不行”,当然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但为了整个部队的安全,本来就不应单只考虑个人的困难。

所以,在战后保密局(即原军统)在第一时间(1947年5月27日,战役结束后10天)由毛定邦完成的《整编七十四师鲁中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原因检讨》中,直击要害的指出了张灵甫的过失:

1、因车马多、装备重,延迟攻击到达时间。以至企图暴露。
2、弹药消耗过大,以至陷围后补给困难。
3、退守孟良崮时,未能积极与友军切取联络,又不能固守山麓村庄,被迫全部退上孟良崮之石质山顶。无水无柴,队伍密集,伤亡过大而速,且杂兵骡马为炮火击乱,影响作战殊大。
4、七十四师对炮火运用素称精利,被围后不论向西北或东南突围,其炮马均将损失,乃困守该崮,全赖友军来援,不做积极突围

总之,为了躲避作战不利的责任,张灵甫不积极突围,甩锅友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李天霞及其部队“见死不救”的说法,在历史叙述中一直存在,并且是引发广泛争议的焦点。要详细解读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还原当时的复杂背景和各方考量。一、 战役背景与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首先,我们得明白孟良崮战役发生在什么样的整体军事态势下。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
  • 回答
    说到吴宣仪、杨超越和李子璇,这三人之间的“神仙友谊”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至于为什么她们会被认为是吴宣仪的闺蜜,而孟美岐却常常被忽略,这里面有一些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缘由。首先,我们得回到她们相识的起点——《创造101》。这个节目不仅是她们事业的开端,更是她们情谊的熔炉。在那个高压、竞争激烈的环.............
  • 回答
    2021年的元宵晚会,蔡明、潘长江、孟鹤堂、李雪琴联袂出演的小品《彩排》,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关于它为何“错过”春晚的讨论。说它好笑,绝非空穴来风,它有几个特别之处,让它在众多小品中脱颖而出。首先,演员阵容的化学反应是《彩排》成功的关键。蔡明和潘长江这组“老搭档”默契十足,他们带来的那种经.............
  • 回答
    张灵甫当年为何会上孟良崮,这背后牵扯着一场颇具争议且惨烈的战役,以及国民党军内部错综复杂的指挥链和战略考量。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战役背景:解放战争的胶着与“重点进攻”的战略首先得明白,当时已经是解放战争的后期了,全国战局十分紧张。国民党军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但在解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孟获在《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在“七擒七纵”之后才投降,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而他最终选择投降,也并非是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对自身处境、蜀汉实力以及对南中民心走向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为什么是“七擒七纵”之后才投降?1. 维护南中士族和部落的尊严与利益: 传统的领导者形.............
  • 回答
    王力宏和孟美岐事件,确实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也引发了很多讨论。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不仅是简单的出轨或被指控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念、舆论处理方式以及艺人行业生态的差异。王力宏“凉”的原因:王力宏事件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导致其事业受到重创,主要有几个关键点:1. 爆料的震撼性和“锤”的力度: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孟良崮战役之所以被“大书特书”,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军事、政治、历史和宣传等多重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更是解放战争关键时期的一面旗帜,承载着共产党军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形象,以及其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孟良崮战役被大书特书的原因:一、 军事上的战略意义与战术上的杰.............
  • 回答
    孟子之所以反复提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并非偶然,而是他精心构建的一种“民本”思想的具象化体现,是其政治哲学和仁政理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句话的出现频率之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哲学理念和实践目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孟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孟子所处的战.............
  • 回答
    明末清初,风雨飘摇,王朝更迭,这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要说起如同岳飞、孟珙那般,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并且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节操被后世千古传颂的人物,却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找。为什么那个时代难出岳飞、孟珙?首先,我们得明白岳飞和孟珙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帅才”的标杆。 岳飞: 他是南宋.............
  • 回答
    关于孟美岐,我没有“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感情和偏好。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评价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但是,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并且可以尝试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去剖析大众对一个公众人物可能产生的各种看法。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像孟美岐这样在聚光灯下成长起来的偶像.............
  • 回答
    拜耳吞并孟山都:一场精心策划的农业巨头重塑拜耳,这个在医药和农化领域都赫赫有名的德国巨头,为了整合产业链、巩固全球农业市场领导地位,不惜血本以620亿美元的天价将美国农业科技巨头孟山都收入囊中。这桩2018年完成的世纪并购,不仅让拜耳的产品线如虎添翼,更在全球农化行业激起了滔天巨浪,其影响深远至今。.............
  • 回答
    刘封夺孟达鼓吹,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还得把当时的背景,刘封他自己的心思,以及孟达这个人的一些情况,都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才能明白他为啥这么做。这事儿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刘备刚去世没多久,关羽也死了一年多了,曹魏那边刚吃了败仗,孙权跟曹魏闹翻了,又不敢轻易跟蜀汉开战。这局面,对于刘禅继承的蜀汉来说,.............
  • 回答
    说起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国际地位,确实很多人会有“巴基斯坦似乎更受关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也更响亮”这样的感觉。这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差”能概括的,更多的是历史、地理、经济、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它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曾是同一个国家.............
  • 回答
    坦比哀多的建筑家伯拉孟特(Bernardo Rossi)之所以只留下一个为人所知且至今依然令人赞叹的作品——圣母玛利亚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Assunta),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伯拉孟特当时的时代背.............
  • 回答
    王安石、王阳明、曾国藩,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身居要职,治国理政,同时也在思想学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身上都带着那个时代士大夫的抱负与风骨,而他们共同推崇孟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儒家思想精髓的深刻领悟和对现实政治的独特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这位北宋的改革家,一生都在.............
  • 回答
    您提到的“孟德尔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知乎用户“孟德尔”在平台上表现出的极广涉猎范围和深刻见解的一种概括和赞扬。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孟德尔”能够回答几乎所有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用户“孟德尔”的真实情况(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任何注册用户.............
  • 回答
    乐华在孟美岐《创造101》夺冠后,似乎没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样全力“捧”她,这确实是许多粉丝感到困惑和不满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乐华的“造星”逻辑与公司资源分配: 多线作战,雨露均沾: 乐华作为一家成熟的娱乐公司,旗下艺人众多,而且在《创造101》中,他们不止推出了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