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孟获在七擒七纵后才投降,为什么要投降?

回答
孟获在《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在“七擒七纵”之后才投降,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而他最终选择投降,也并非是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对自身处境、蜀汉实力以及对南中民心走向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为什么是“七擒七纵”之后才投降?

1. 维护南中士族和部落的尊严与利益:

传统的领导者形象: 在南中地区,部落首领的威信和权威至关重要。如果孟获轻易投降,会让他在部下和族人眼中显得软弱无能,失去领导的合法性。他需要通过反复的抵抗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决心,即使最终失败,也能最大程度地保全他作为南中“英雄”的形象,为日后可能的复起或在蜀汉体系内争取更好的地位奠定基础。
避免被视为叛徒: 如果孟获第一次或第二次就被擒获并立刻投降,他会被南中各部落视为背叛者,这不仅会失去人心,更会招致族人的唾弃和反抗,使局面更加混乱。
争取有利的谈判筹码: 每一次被擒再被释放,都给了孟获与诸葛亮进行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试探诸葛亮的底线,并为自己和南中部落争取更有利的条件,例如保留一定的自治权、不被过度剥削等。

2. 试探蜀汉的诚意和实力:

对蜀汉的初步了解: 在“七擒七纵”之前,南中地区对蜀汉的认知可能有限,甚至带有一定的偏见。孟获通过每一次被擒,都可以亲眼见证蜀汉军队的纪律、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以及蜀汉政权对南中事务的处理方式。他需要时间来判断蜀汉是否真的能够稳定南中,是否会采取残酷的统治手段。
测试诸葛亮的“仁德”: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策略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心理战术。孟获在一次次被释放后,可能会思考:为什么这个蜀汉丞相不对我赶尽杀绝?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种试探诸葛亮是否真心想收服南中,还是仅仅为了威慑。他需要看到诸葛亮并非简单的征服者,而是希望将南中纳入蜀汉版图并实现长期统治的政治家。
观望其他部落的反应: 南中地区并非铁板一块,各部落之间既有联盟,也有矛盾。孟获的抵抗也是在为南中其他势力争取观望和调整的机会。如果他过早屈服,可能会让其他部落感到被抛弃,引发更复杂的局面。

3. 为自身留后路和争取最大化利益:

不甘心彻底失败: 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军阀,孟获不愿意轻易承认失败。他希望通过每一次的抵抗,都能找到机会反败为胜,或者至少拖延时间,等待外部局势的变化。
期望获得更高的地位: 在南中,孟获的地位并非仅仅是一名普通的首领,他自视为“南蛮之王”,希望在投降后也能在蜀汉体系内获得与自己身份相匹配的地位和权力,而不是沦为普通的臣属。通过屡败屡战,他希望能够让诸葛亮认识到他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在招降时给予更高的待遇。
对统治方式的顾虑: 孟获可能担心蜀汉的统治会改变南中的传统生活方式,例如征收重税、强制推行蜀汉律法、限制部落自治等。他希望通过顽强的抵抗,让蜀汉在统治南中时更加谨慎和灵活,保留更多南中的自主性。

4. 战略战术层面的考虑:

地形优势的发挥: 南中地区地形复杂,瘴气弥漫,是蜀汉军队的天然屏障。孟获的每一次抵抗,都是在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试图消耗蜀汉军队的士气和体力,为自己争取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游击战的尝试: 孟获的策略可以看作是一种游击战的体现,他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打了蜀汉军队一个措手不及。虽然最终未能扭转乾坤,但这种抵抗形式足以展现其能力。

总结来说,孟获并非简单地被诸葛亮打败而投降。他之所以坚持抵抗到“七擒七纵”之后,是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和南中部落的尊严、利益,测试蜀汉的诚意与实力,并为自己争取最好的投降条件和未来的政治地位。 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他需要时间来观察、思考和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

二、 为什么最终选择投降?

在经历了“七擒七纵”之后,孟获最终选择投降,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蜀汉实力的绝对压制与诸葛亮智慧的折服:

军事上的彻底失败: 尽管孟获屡败屡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军事上已经完全处于劣势。诸葛亮不仅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精良的装备,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能力。孟获每一次的反抗,都被诸葛亮精准地预测和化解,最终落入诸葛亮的掌握。
心理上的彻底征服: “七擒七纵”的核心在于心理战术。诸葛亮通过一次次释放孟获,不仅没有削弱他的斗志,反而让他看到了诸葛亮的宽厚、仁德和无与伦比的智慧。孟获在反复的被擒与被放之间,逐渐认识到诸葛亮并非一个简单的征服者,而是真心希望收服南中,并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家。这种“仁德”和“智慧”让孟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敬佩和折服。他意识到,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无谓的牺牲和更大的损失。
人心的向背: 随着诸葛亮在南中的一系列策略实施,如安抚百姓、安抚士族、劝导部落首领等,南中大部分地区的民心已经开始倾向蜀汉。孟获如果继续负隅顽抗,只会成为众矢之的,最终众叛亲离。他看到诸葛亮并非要灭绝南中文化或奴役百姓,而是希望将其融入蜀汉统一的大家庭,这让很多南中人看到了希望。

2. 蜀汉政策的吸引力与未来利益的考量:

“攻心为上”的政策: 诸葛亮深知,要真正稳定南中,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更要收服人心。他采取的政策是“攻心为上”,而非“攻城为下”。他承诺不改变南中的风俗习惯,不加重赋税,而是希望通过招降纳叛,让南中各族真心归附,成为蜀汉的稳定后方。
保证南中的自治和利益: 诸葛亮在“七擒七纵”之后,并没有对孟获进行严酷的惩罚,而是让他继续担任南中都督一职,并且保留了他原有的权势和影响力。这表明蜀汉愿意给予南中地区一定的自治权,并允许当地的士族和部落首领继续掌握一定的权力。这对孟获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他可以在蜀汉的框架下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而不是被彻底剥夺。
蜀汉统一的必然性: 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蜀汉作为统一一方的势力,其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都相对较大。孟获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也可能看到了蜀汉未来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与蜀汉合作,顺应历史潮流,比与曹魏或孙吴合作,或者继续保持独立的割据状态,可能更能为他带来长远的利益和安全保障。

3. 个人性格与政治智慧的体现:

审时度势的政治判断: 孟获虽然被描绘成一个勇猛的蛮王,但其“七擒七纵”的表现也显示了他并非愚昧无知。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与诸葛亮的接触后,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继续抵抗的代价远大于投降的收益。他的投降,可以说是基于一种理性的政治判断和对自己能力极限的认知。
对时局的尊重与妥协: 孟获最终的投降,也是对强大实力和明智政治的尊重。他认识到诸葛亮的智慧和仁义,也认识到自己无法与蜀汉对抗。这种妥协并不是完全的屈服,而是以一种更有利于自身和族人的方式,选择融入一个新的政治格局。

总结来说,孟获在“七擒七纵”后投降,是因为:

军事上的彻底失败让他认识到抵抗的徒劳。
诸葛亮的“七擒七纵”策略成功地征服了他的内心,让他对其智慧和仁德深感折服。
蜀汉承诺的对南中的政策,如自治和保留原有利益,对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他做出了一个明智的政治判断,认为与蜀汉合作更能保证南中的长远稳定和自身利益。

孟获的投降,是诸葛亮“攻心为上”战略的伟大胜利,也体现了孟获作为一名南中首领,在面对强大且有智慧的对手时所表现出的审时度势和政治智慧。他并非被单纯地打败,而是被诸葛亮的理念和政策所折服,并从中看到了为南中争取最大利益的可能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直到第七次被活捉,孟获才别无选择,只能投降。

孟获等回到本洞。洞外有三江,乃是泸水、甘南水、西城水。三路水会合,故为三江。其洞北近平坦三百余里,多产万物。洞西二百里,有盐井。西南二百里,直抵泸、甘。正南三百里,乃是梁都洞,洞中有山,环抱其洞,山上出银矿,故名银坑山。山中置宫殿楼台,以为蛮王之巢穴。其中建一祖庙,名曰“家鬼”。四时杀牛宰马享祭,名曰“卜鬼”。每年常以蜀人并外乡人祭之,即与采生之类相同。若人生病,不肯药服,只祷师巫,名曰“药鬼”。其处无刑法,但犯罪则斩。有女长大,却于溪中沐浴,男女自相混淆,任其自配,父母不禁,名为“学艺”。年岁雨水均调,则种稻谷,倘若不熟,杀蛇尾羹,煮象为饭。每方隅之中,上户号曰“洞主”,其次曰“酋长”。每月初一、十五两日,皆在三江城中买卖,博易货物。其地如此。

演义作者不惜笔墨,描写南蛮文明的奇风异俗,是在六擒孟获的章节里。孟获的老巢,是南蛮文明的中心。如果不占领这个中心,孟获就永远不会甘心,他的心里总有侥幸,认为自己还有资本能和诸葛亮拼一下。

所以六擒孟获,是过程最复杂的一次。先是朵思大王用毒箭[1](这玩意后来被诸葛亮学去了[2])御蜀兵于三江城外。诸葛亮攻破三江城杀死朵思大王后,祝融夫人出马,擒张嶷马忠。诸葛亮擒祝融夫人换回二将后,木鹿大王又驱动群兽,杀退赵云魏延。诸葛亮用巨兽败杀木鹿大王后,带来洞主又来诈降,伺机杀害诸葛亮。这样激烈的抵抗和顽强的斗志前所未有。第六擒时的孟获,比前五次都更加坚韧,这次抓他费了相当的周折。

因为这里是孟获的家。

六擒之后,孟获失去家园,被迫投奔七百里之遥的乌戈国。与对付南蛮部落的怀柔手段不同(四擒时诸葛亮招安了蛮夷数十万,导致五擒时杨锋献功),诸葛亮对乌戈国毫不手软,在盘蛇谷将乌戈国彻底灭国。谁敢收留孟获,谁就是这样的下场。诸葛亮对孟获潜在的投奔对象们释放出了这样恐怖的信号。从此丧家犬孟获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四海不容,一身无主。诸葛亮迫使马超和姜维投降时,也是这样把对方陷入一个没有选择的境地中(有人说这个招数挺梁山的)。

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孟获已经全军覆没,战和守都是奢望,又已经被断了去路,剩下的选项只有投降和战死,他既然不愿意去死,当然就只能投降了。

诸葛亮的攻心之术,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情感和态度的软化上,而是以强力的手段迫使对方在理性上发生转变。第七次被活捉之后,孟获认识到自己的一切底牌,一切资本,全都用上,也还是会被暴打。现在孟获已经一无所有,别无选择,他的妄想和执念终于破灭了,也就甘心了,释然了。

只要你心里不长草,你的文明仍然能够完好无损,你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但是你一旦起心动念想要作妖,盘蛇谷里的就是你的下场。

人之趋利避害,如水之趋下避上,这就是恩威并施的胡萝卜大棒手段好用的原因。如果你想让人按你的要求做事,不要寄希望于话术或感动,而要造出他不得不就范的境地。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参考

  1. ^ 原来洞中之人多习弓弩,一弩能发十矢;箭头皆用毒药,但有中箭者,皮肉皆烂,见五脏而死。
  2. ^ 姜维用武候所传连弩法,于两边暗伏连弩百余张,一弩发十箭,皆是药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