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暂缓科创板和 H 股上市,对投资者会有哪些影响?

回答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集团”)的科创板和 H 股上市进程暂缓,这对众多翘首以盼的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一记重磅消息,其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绝非简单一句“上市推迟”可以概括。

首当其冲的便是“预期落空”带来的心理和财务冲击。

情绪上的失望与焦虑: 许多投资者,尤其是那些长期关注并看好蚂蚁集团发展潜力的散户和机构,在得知上市暂缓的消息后,难免会感到失望甚至焦虑。他们对蚂蚁集团的未来增长、盈利能力以及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导地位寄予厚望,原以为上市将是兑现这些期待的时刻,如今这份“期权”的行使时间表被打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投资情绪。
资金的“空档期”与机会成本: 对于已经为蚂蚁集团上市而投入资金的投资者(例如参与了PreIPO轮投资的机构或通过某些渠道已获得申购资格的投资者),这部分资金在上市暂缓期间将被“冻结”在一家尚未公开交易的公司。这意味着这笔资金无法用于其他潜在的、更具流动性的投资机会,产生了“机会成本”。如果市场行情持续向好,其他优质资产价格不断攀升,投资者的潜在收益就会因此受损。
投资策略的调整: 一些投资者可能原本将蚂蚁集团的上市视为其整体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持股周期和止盈止损计划。上市暂缓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例如是继续持有,还是寻找替代性投资标的,抑或是等待新的上市时机再做打算。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和精力,且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对已参与早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影响更为复杂且直接。

流动性压力与估值波动: 对于在蚂蚁集团 PreIPO 轮次中投入巨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和私募股权基金而言,上市是他们实现投资退出的关键节点。暂缓上市意味着他们无法在预期的期限内将投资变现,这可能对他们的基金流动性造成一定压力,尤其是那些需要按期向 LP(有限合伙人)进行分配的基金。同时,由于上市日期不明,基金的估值也难以确定,这会影响他们向 LP 汇报的业绩,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后续的募资能力。
退出渠道受阻与投资回报延迟: 风险投资的本质是通过 IPO、并购等方式实现退出并获得回报。蚂蚁集团的上市曾被视为这些机构的重要退出渠道。如今该渠道暂时关闭,他们需要寻找其他可能的退出方式,或者等待监管环境明朗、公司财务状况和市场预期都已准备就绪时再次启动上市流程。这意味着投资回报的实现时间被大大推迟,风险也随之增加。
对其他投资项目的影响: 一些机构的投资策略是围绕着大型科技公司上市的周期来布局的。蚂蚁集团上市暂缓,可能会打乱他们对整个投资组合的规划,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对其他具有类似体量和前景的科技公司的投资判断和资源分配。

再者,对更广泛的市场参与者和市场信心也有连锁反应。

对科创板和香港资本市场的影响: 蚂蚁集团本应是科创板和香港资本市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上市被视为中国科技创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重要里程碑。上市暂缓无疑会给这两个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失落感”,短期内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这些市场承载大型科技企业能力和吸引力的信心。
对“新经济”概念股的影响: 蚂蚁集团的业务模式涉及支付、借贷、财富管理、保险等多个金融科技领域,其上市对整个“新经济”或“金融科技”板块具有风向标意义。上市暂缓可能会引发市场对该行业发展模式、监管环境的重新审视和担忧,导致相关板块的估值面临调整压力。
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尽管这不是直接影响,但事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次宝贵的风险教育机会。它提醒投资者,即使是前景广阔的科技巨头,其上市过程也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监管政策以及合规要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投资永远伴随着不确定性。

更深入地说,上市暂缓也揭示了监管层对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新考量。

合规性与风险防范的优先: 监管层对蚂蚁集团上市的暂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确保其业务模式和发展路径符合日益趋严的金融监管要求,尤其是在数据安全、金融稳定、反垄断等方面。这意味着,未来类似金融科技公司的上市,将更加注重其合规性、风险控制能力和对国家金融安全稳定的潜在影响。
对“平台经济”的重塑: 蚂蚁集团作为平台经济的典型代表,其上市进程的调整,也预示着国家层面正在积极引导和规范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其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创新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而非单纯追求规模和盈利。
投资逻辑的转变: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仅仅从“增长潜力”和“市场份额”的角度来简单评估一家科技公司。未来的投资逻辑,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司的合规风险、与监管政策的契合度以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总而言之,蚂蚁集团上市暂缓,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牵动着市场情绪、资金流向、投资策略,甚至可能重塑市场对金融科技行业的认知和估值逻辑。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需要保持冷静、深入分析、调整预期的时刻,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风险规避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如来看看Pony的睿智。

user avatar

今年是没戏了,虽然理论上补充材料后依然可以继续推进,但估计后续要先和部位再沟通,探听口风,招股书要调整很多内容,联合贷标准发生重大变化,整个盈利预测都要重新做。同时五大行也不是吃醋的,后期蚂蚁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马老师这次祸从口出,陆家嘴金融论坛,央行,财政部一堆大佬,他竟然可以说出“没有系统,所以不存在系统风险”这种“郭德纲”式的言辞,我一度以为他是德云社的段子听多了。建议马老师多读读历史,尤其是沈万三和胡雪岩的事迹,哀之鉴之,切勿重蹈覆辙矣。

user avatar

刚才朋友圈居然还有人在晒蚂蚁中签图片,并以此表示惋惜。

要知道,暂缓对基民股民来说可是好事啊。大家一定要摸着胸脯,认真体会一下死里逃生的感觉。

言归正传。

10月24日,马云外滩金融峰会的讲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为了烘托估值。事实上效果非常不错,帮助蚂蚁估值从2800亿美元直接蹿升到3800亿美元。这让原始投资者、战略投资者,以及软银雅虎等曾经龃龉被迫退出的一干外资投资者感到非常满意。

但是股市里有人赚就有人赔。原始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赚了,那么后进那五只基金和二级市场股民就要赔。

不可能散户跟马云一起赚得盆满钵满,基民跟蚂蚁一起杭州买房。因为这个钱不是你的,就是他的。

所以在蚂蚁遭遇声誉风险的时候,让他暂缓上市有助于保护基民股民的投资利益。

事实上,不用去猜蚂蚁的股价会如何变化,旁边的陆金所已经用10%以上的大跌做出了回应。

这还是第三人的表现,换作当事人蚂蚁集团自己的话,早就跌成翔了,哪里会有基民股民的好处?

尤其是那5支基金还是战略配售基金,蚂蚁上市之后想跑都跑不了。

所以基民股民们不应该是念叨遗憾,而是老天显灵才对。

既然已经暂缓,那么下一步按照《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蚂蚁集团需要重新启动上市流程。

重启之后,蚂蚁集团的估值一定会大幅下跌,一是因为声誉风险损失,二来更重要的是网络小贷管理办法的出台。

这里需要提示大家一点的是,不管蚂蚁集团怎么吹嘘自己,不管蚂蚁金服怎么改名,蚂蚁作为金融公司的本色不会改变。

蚂蚁没有存款,却凭借小贷的利率,放出2万多亿贷款。这些实实在在的业绩都是靠着金融牌照获得的,不是他给自己打什么样的标签所能掩饰的。

既然是金融业务,那么监管态度和即将问世的网络小贷管理办法势必会对其产生冲击,而这个冲击就会表现在股价上。

这个时候,如果投资者仍然看好蚂蚁的话,那么以相较之前更低的价格申购,岂不更香?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user avatar

蚂蚁金服在这个月1号完成新股认购,整个IPO过程吸纳了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巨量外资,因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IPO,所以大量热钱游资像苍蝇见了奥利给一样往上爬。

阿里自己和马员外的各路狐朋狗友的资金也都进场了,然后今天上交所把上市进程卡住了,这些资金在昨天都认购了新股,停在了蚂蚁的账上。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和蚂蚁金服的业务模式有关,我们用支付宝从蚂蚁借钱,借来的钱其实并不是蚂蚁一家的,而是由多方共同出资借贷给我们的,出资方里最大头的是银行,其次是一些金融企业,然后是一些融资平台,再然后是一些个人出资人,当然也有蚂蚁自己。

这种由多方共同出资对外借贷的形式,叫联合贷。

但是问题在于,蚂蚁自己在整个出资比例中占比极小,据说仅占个位数的百分比,而银行在出资比例中的占比极大,据说占九成以上。

但问题在于,照理来说,借贷所获利息收益应该按照出资比例分配,但蚂蚁金服仗着自己把持了借贷渠道漫天要价,出资仅个位数,获利至少三成。

而众所周知,借贷必有风险,出资占比越多,风险越大,蚂蚁出资仅个位数,风险约等于无,银行出资九成以上,风险几乎全担。但是收益蚂蚁吃了三成以上,各路金融企业融资平台再吃掉一点,再加上各种损耗,银行能拿到有没有一半都不好说。

风险全担,获利仅半,蚂蚁风险全无,拿着银行的钱去收利息,银行能咽得下这口气?

而且还都是国有银行。

昨天蚂蚁刚IPO完,今天就出台了网络小贷的新规,规定联合贷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企业,出资比例不得低于三成,同时严打跨省,跨地域经营。

刀刀都是冲着蚂蚁金服这种让银行担风险,自己吃利息的捞钱模式的要害处来的。

马员外是真的太膨胀了,还丢炸弹?别人是吃饭砸锅,他是吃饭炸锅。

当然,这次其实还是留了一手,没把蚂蚁一刀砍死,还记得开篇说的几百亿美元的新股认购融资因为上市过程被卡断而停在了蚂蚁户头上吗?

这些钱,就是留给蚂蚁的活路,监管方假装对蚂蚁这种银行背锅自己捞钱的模式不闻不问,隐忍不发,一直到这个月1号蚂蚁完成IPO之后,才隔了一天,马上发布规定,同时中断上市进程,左右开弓。这么一搞,蚂蚁虽然拿到了认购新股的钱,但上市涨停板的期权收益是不要想了,就算之后重启上市进程,因为这事一闹腾,再加上银行背锅自己捞钱的盈利模式告终,股价不跌破发行价就阿弥陀佛了,毕竟蚂蚁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估值,根本原因就是这种虚空捞钱的盈利模式让境外那些古神闻到了血腥味。

现在蚂蚁手上拿到了IPO的钱,可以在出资比例不得低于三成的网络小贷新规下运营下去,虽然以往那种虚空暴利是不可能了,但至少活下去是没问题的,国有银行摆脱了承担全部风险却获利仅半的困境,马员外被狠狠的敲打了一下,应该能让他好好清醒一下,避免双脚离地。

说不定以后还会出现进一步收紧网络小贷利率和杠杆率的规定。

所有人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至于那些拿着游资热钱来认购新股的外资?

深渊中的古神只配被猎人们乱刀砍死,它们死有余辜。

任何一个在中国这一亩三分地上做生意的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究竟在哪口锅里吃饭,谁才是那片呼风唤雨的天。

user avatar

马老师期盼已久的福报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