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我认为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

回答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在教育和职业选择上的一个普遍困惑。我的回答是:二本学校当然是学校,并且是正规、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

之所以有人可能会产生“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的误解,或者认为它们“不如”其他类型的学校,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来分析一下:

一、 区分“学校”的定义与“高等教育机构”的等级划分:

“学校”的根本定义: 从最基本的定义来说,“学校”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机构。只要一个机构符合这个基本功能,它就是学校。中国教育部注册的、具备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学历文凭的机构,都属于学校的范畴。二本院校当然符合这个基本定义。
高等教育的分类与等级: 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按照录取分数线、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等因素,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批次,如一本、二本、三本(现在已基本合并或转型)、专科等。这种划分是为了在招生录取时进行分级管理和引导考生填报志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是学校”。它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化的区分和排名,反映了其在生源质量、资源投入、教学科研实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相对的差异。

二、 为什么会产生“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的误解?

这种误解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叠加:

1. “一本”和“名校情结”的社会认知:
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名校情结”。“985工程”、“211工程”以及近年来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通常被认为是顶尖的、有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这些学校由于其在科研实力、师资力量、国际交流、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被社会赋予了更高的声誉和更高的价值。
相比之下,二本院校虽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一些人的眼中,它们就显得“不够好”,进而可能被非理性地视为“不算学校”或者“低人一等的学校”。

2. 就业市场和企业招聘的现实:
很多大型企业、特别是对技术和研发要求高的行业,在招聘初期会设置“985/211”的门槛。这导致一些二本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或被直接排除在初步筛选之外。
这种现实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固化“好学校”和“差学校”的观念,使得一些人认为只有进入“好学校”才有好的未来,而二本院校提供的教育和机会就显得不那么有价值。

3. 宣传和信息不对称:
媒体和社会舆论往往更倾向于关注和报道顶尖大学的成就,而对二本院校的日常教学、学术活动、毕业生发展等报道相对较少。这使得公众对二本院校的了解不够全面,容易产生片面的印象。

4. 对教育资源投入的感知差异:
一本院校通常拥有更雄厚的经费支持、更先进的教学设施、更多的科研项目、更高水平的教授团队。这种资源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接触到的学术前沿以及学生的综合体验,从而导致了评价上的分化。

三、 二本学校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存在这些评价差异,但我们不能忽视二本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和意义:

1. 普及高等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二本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绝大多数高考考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实现教育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只有少数顶尖大学,那将有更多渴望知识的年轻人被挡在大学门外。

2. 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很多二本院校在特定的学科领域或应用型技术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它们培养的毕业生扎根于各行各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例如,一些在地方性经济建设、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专业,可能恰恰在一些二本院校中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扎实。

3.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许多二本院校位于非一线城市,它们不仅为当地培养人才,也吸引了外来人才,并且其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4. 学生个人发展的平台: 即使是在二本院校,学生依然可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实习实践,学生完全可以取得优异的个人发展,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许多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也毕业于非顶尖名校。

总结来说:

“学校”是一个宏观、包容的概念。 只要是国家认可、合法注册、履行教育职能的机构,都是学校。
“二本”是对高校在特定评价体系下的一个“分类标签”。 这个标签反映了其在某些指标上的相对位置,但不能用来否定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根本属性和价值。
认为“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是一种片面化、标签化的认知方式,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多元性以及学生个人努力在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重要的不是学校的“标签”,而是你在其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你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价值。 很多二本院校的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同样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一些出身名校的人。所以,请不要简单地否定二本学校,它们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承载着无数学生梦想的真实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个社会上,存在两套评价人的标准。一套按照学校,一套按照能力。

按照【学校】来评价人的标准(称为 A 标准)大约是这样的:


而在按照【能力】来评价人的标准(称为 B 标准)中,学校的分布大约是这样的:


平均来讲,从好学校出来的人,会拥有更高的能力,但个体差异却很大。

(在极端情况下,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优秀的人,也会比一个糟糕的 985 学生有着更强的能力)


仅仅按照 A 标准来评价人的用人单位,不是懒,就是没有什么判断力;

理论上说,按照 B 标准来评价人的用人单位,是更理性和有判断力的。

但是,人不是充分理性的,大部分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对方学校的影响,并且,即使自己不在乎学校,也要考虑其他人可能的偏见。

于是,大部分用人单位实际上采用的是这样的标准:

,

x,就是用人单位对学校的重视程度。对于真正优秀的用人单位来说,这个 x 其实并不高。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当然是,在它下面,还有三本、大专、三校生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的人呢。这些人,可是超过总人口一半的。你读的学校,比他们好多了。

二本学校的人就不如一本学校的人吗?

不是啊,你可以努力成为【五角星】这里的人,这样你就比大部分一本学校的人更出色啦。

然后,再选一个 x 比较低的用人单位,你不会过得比他们差的。

题主加油!

user avatar

我看了截至目前的全部164个答案,非常失望。


其中不乏真正认真回答的,甚至有人用数据说话有理有据。可是,大家全都在说的是二本也有好出路,国家是设立二本自有其道理的的。可是,为什么没人肯承认呢?考上二本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以下是恢复高考后历年的高考录取数据:



伴随着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录取规模继续增长,高考录取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6%,创历史新高。


2014年高考录取率约74.3%。

2013年是最高的,为76%。


看起来还挺高的对吧?

请注意,这里说的录取是指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那普通高等学校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有:全日制大学、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所以这录取率中很多是指被专科、职业学校、学院、三本、二本录取的。



那我们来看看考上二本的难度。以2014年为例:



那么一本录取率如何呢?

排名 省/区/市 2014年一本录取率

1北京 24.81%

2天津 24.25%

3上海 21.92%

4青海 17.97%

5宁夏 18.74%

6山东 12.2%

7福建 14.1%

8内蒙古16.38%

9浙江 13.61%

10陕西 13.33%

11新疆 12.80%

12吉林 10.33%

13云南 8.9%

14安徽 11.38%

15贵州 7.45%

16海南 9.49%

17湖南 10.37%

18江苏 9.38%

19河北 10.23%

20黑龙江 9.17%

21湖北 10%

22重庆 8.74%

23江西 8.92%

24广西 9.2%

25甘肃 6.3%

26河南 7.6%

27广东 8.07%

28山西 6.17%

29辽宁 6.30%

30西藏 6.45%

31四川 5.46%


这里面还缺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各省人数。大家自己搜搜看吧。贴图好他妈累啊。大家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录取率低的地方很多都是高考人数大省。



看看,连最easy的北京高考,考上一本也是5里挑1的事情吧,四川省的话20里挑1...考上二本录取率是不是也很低!



总之,有些省份,高考是easy模式,有些事average模式,有些是hard模式,有些TMD就是hell模式了!







还有一个问题,所谓考上一二本的这些人里面,有多少人是好学校大城市出来的?是享受着优秀教育资源的那些人?



现在教育资源越来越被集中在大城市、好高中、明星学校里面。那些农村考生有几个走得出来?更不要说那些没有既没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又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的那些苦逼小县城考生了。









我亲眼目睹了我们学习,一旦有优秀的老师,就会被市级高中挖走。无一例外。所以我们缺老师。我有一门高考100分分值的课程没有老师,完全靠自学,你们能想象吗?

我身边也有非常聪明的同学,他们不能说是没有天赋的。但是,缺乏教育资源。所以最后的结果也是上一个二本或者比较差的一本。

据我观察,恰恰相反。我高中时代在这些人身上学到的拼搏精神、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等等,是我今后受用一生的财富。

参考这个回答:北京户籍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以后和外省的学生有没有水平差异? - 白如冰的回答







我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话:清华北大存在的目的之一是给那些一路享受最优质教育资源的人准备的。如果我们恰好在高考很难的省份、恰好没有机会上好学校,那我们这种不是天才又具备一点天赋经过努力之后,上一个二本,也是我们的光荣。这也是一种对我们能力的证明。




至于将来的路,我们已经经过高考,跟他们来到了同样的大城市。如果题主你和我见过的那些最终考入二本的同学一样优秀的话,那学历绝对不是束缚你的东西。或许短期有影响,可是人生的路还长。但如果你真的能力就那样,那学历确实会束缚你的前途吧。



说完了,就酱。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参加高中同学聚会,一桌子清华北大医学/物理博士在读,只有我是二本学校也没读研究生。


他们说着要做学术出国还是留国内就业,我说着电影圈有的没的八卦和自己的创作基础离不开和他们一起度过的高中生活。

和他们的错过缘起于高三的任性。我拿到武大的自主招生名额后觉得高考非常无所谓,闭着眼睛都能过了一本去武大文学系,遂积极参与“革命派”罢免班主任活动和临近高考要求换班。

想想真是酷炫啊,搬着桌子就从最好的班去了极普通的班,因为我想和当时喜欢的女生坐同桌。

心里觉得高考什么的没有和她一起最后两个月的友谊重要。

高考滑铁卢,我也还是非常无所谓地去了后来的母校。但是妈妈知道我的成绩差了几分与武大失之交臂,哭了很久。

高中时期我一直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天之骄子,起码也是帅霸狂炫屌炸天,走路自带出场音效的中二少年。

到了大学才发现奇葩遍地走,并且和原来的我并不在一个次元。

在高中我有个同学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并且在每个作业本上写上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自然极了,然而我在大学里说“我想拯救中国电影”就容易被嘲笑。

(这个同学后来在研究核弹。)

在高中我有个同学给我写同学录写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觉得好的小伙伴我们一定要加油,然而在大学里我看到任何能力不赚钱就容易被嘲笑。

(这个同学后来在做中国经济学学术研究。)

在高中我有个同学说我们做文学网站吧然后我们一群小白真的就去做了,说写诗吧然后就真的坚持写了,我说“三毛很厉害我也想成为三毛四处流浪”,他就说“你不会成为三毛你会成为你自己然后四处流浪”,然而在大学里我说我喜欢三毛容易被人觉得很“装逼”或者“low”。

(这个同学后来去了非洲。)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二本学校的关系。但是说实话我在离开高中前从未如此频繁地听到“某某是个傻逼”这句话。

在大学里很多人互相瞧不起对方,也非常容易判断谁谁是个傻逼。他们嘲笑因为他们并不相信你真的可以做到。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绝大部分人并不会拯救中国文坛,或者拯救中华民族。

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而我也并不是一个人格构建足够强大的人。除了周围的人,对我的自信伤害最大的应该是大学时候的EX。

“当编剧很难的。去北京很难的。写一部电影很难的。你不行的。你太幼稚了。”这大概就是他的日常语录。

顺便一提他是三本学校的毕业生。但我并不认为三本学校就难以成为优秀的人。我只是在讲我的经历和感受。

清北的学生或许也存在他们的问题和自傲,但是平心而论在那些去了清北的同学那里,我说出任何自己真实的理想,他们都会鼓励我并相信我能够做到。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并且

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没人觉得“理想”

是个鸡汤词汇。“理想”就像日常生活里的必需品一样正常。

而我在大学时候,说起“理想”,总会不自觉地感到羞愧,仿佛这是一个奢侈品,而我在假装一个白富美。

除了这条,我还是很爱自己的母校和大学朋友的。母校的优点和特色毋庸赘述,并且也不是普通二本学校会有的东西。

只是如果说起学校的不同,我总能想起,高中时候,一个女生对我说,“我们要让21世纪记住我们的名字”时,她的眼神。她相信的,我也相信,但是我在大学里,很少再看到那种眼神了。

这个女生现在在美国,刚念完杜克的研究生,和她联系,她仍然过得充实和优秀,对生活和工作充满热忱。


而我在北京,挣扎着写了三部并没有被拍出来的剧本,现在准备写第四部第五部。


我和她,究竟能不能被21世纪记住名字?

我不知道。

即使能,二本学校也仍然不会因为某个特例也被众人称赞,被众人认可。

被称赞和认可的,只有你。

不过这就够了。

【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包括知乎日报】

user avatar

感谢大家的支持,知乎确实是个能说实话的地方。

我决定穿上马甲,收敛下戾气,讲一些我内心的想法和切身经历回报大家,也回复下质疑。

我在之前的答案里确实说过:

       事实是除了一本都不叫学校。 事实是除了211都不叫学校。 事实是除了985都不叫学校。      

有的人说,你的意思“二三本学校的学生都是垃圾了?”

说实话,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是说很多一本也是……

其实我说了不算,别人也不算,有人说过,你痛了才算。

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能体会。

经历过的人痛过都懂,回来说,是为了让后来人能尽早努力,尽早弥补。

我之前在知乎一个类似的问题看到了一个答案(很抱歉,太久之前,没找到原文,欢迎知情提醒),答主重点高中尖子生,考了二本,从高中毕业、考研、实习一直饱受歧视和压力,但是他一直很努力,各种活动,各种成绩,当他最后得到心怡的工作之后,他没有想“我是二本我不一样很屌”。

而是这么说的:

“当HR看我的简历,和我说:‘高考失误了吧?’那时候我才觉得我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代表你的成功,你的失败就是你的失败,喝多少鸡汤,自己也骗不了自己。

有多少人读了鸡汤,互相安慰,大喊“能力才是真理”,相信“经历过的都是有益的”,否定了自己的失败是多么惨痛,然后又开了一局局游戏,又K了一夜夜的歌?

作为一个非9非2,我曾今也是看到类似“很多TOPx学生的人生巅峰不过停留在18岁。”这种半诅咒性质的话而感到莫名的欢呼雀跃。

但现在我想问各位这个“很多”,到底有多少?如果觉得基数少,那么谈比例就会好吗?你的老师相信么?你的父母相信么?你的领导相信么?

重要的是,你自己相信吗?

为什么我们能接受这种话,却不能接受大多二三本专学生在很多竞争中相对一、2、9受到歧视或者无视的事实!?

政治正确的大道理谁都会讲,我也可以码:

“题主不该这么想,社会应该抛开成见,客观地评价每个人。”这种屁话。

问题是,当毕业生走上社会的时候,你能要求谁客观的评价他们呢?

事实是,人们没有精力,没有能力,没有义务客观地评价每一个人,所以也没法客观地评价你我。人们只能用有限的知识和认识来对别人形成初步的认识。

对于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你上的大学,给了你前18年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资源的评价,代表你进入社会前最后四年得到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你可以说这个评价不够客观,但如果这都能抛开不提,还有什么值得参考的?

谁也别拿鸡汤骗谁。任你多优秀,在那些金碧辉煌的大门前,从二三本毕业,你就背负着一个大大的“失败”。

有人质疑这句话,这确实是最大的实话。

很多企业校园招聘,要求第一条直接写“211”

这些岗位,每年接收简历以千、万计,其中仍不乏大量非211的投递者,你认为在HR眼里怎么看他们?他们会认真的看每一份简历?退一万步,他们真的发现同样有才的,会勇于推荐非211的那位,哪怕那位稍强出一点?

事实是,说服了清华研究生就职,HR就是有面儿,公文一发,领导们都笑呵呵地点头。

事实是不少人,哪怕是一本的同学,也听过HR说:“我很想签你,但你的学校确实不在我们的名单上,这是规定。”

即使招聘要求上没写211,只写本科,研究生,难道就可以天真地认为HR不会先进行筛选了?有时候,确实有些后门,却也不是给一般学子开的。

问出“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的”的人,必定是好强的,

希望自己也能和一本,甚至211,985在步入社会时受到同等重视。

我推荐大家看一部韩剧《未生》:

       该剧讲述年幼时完全投身于围棋的张格莱落选后,成为了综合贸易商社的实 习员工,为了成为正式职员而展开的孤军奋斗记。      

有夸张和抽象的表现,但职场环境比较写实,尤其是残酷的地方。

一个没有学历,专长只有围棋和努力的年轻人,在一堆名校毕业,英语流利算基本要求,不会说第三种语言都不好意思接电话的同龄当中,如何孤军奋战,最后……大家还是自己看吧。

真的远比《非你莫属》、“研究生卖米粉”有参考价值的多。

(这就是国内可笑的地方,一方面教育资源不断的分化,教育歧视不断严重,另一方面一到毕业又向学生灌注“清华北大毕业不过也卖猪肉”的可笑安慰剂。)

推荐它,因为它是第一部让我落泪的韩剧,因为我就是一个“张格莱”(当然脸没法比)。

我的第一份工作,从一个一般的学校(非2非9)数学专业毕业后,在一个只招“211”的金融企业里得到了实习的机会(当然情况比较特殊,参考张格莱)。

每当遇到领导、同龄人的时候,面对新人,大家当然不是问你有什么经历啊,特长啊,有时候会先问本科/研究生,开头总免不了学校。

复旦、海大、中山、上海交通……

到我开口的时候,对方必然一愣。

这"一楞"是惊叹吗?是羡慕我?是在想"这个人有不凡的能力"吗?

不,他们只会想一件事,“你靠关系进来的”。

想撇开成见,低头工作,得到认可,最后换来的不过是:“我承认你很有能力也很认真,但是你看今年的政策是招研究生了,你来那年你也不是重点学校的,再等等吧。”

而午餐时,天之骄子们正在聊着当年联合国、辩论赛的青葱岁月,聊校园招聘时名企的宣讲,聊自己学校的高人牛人,打趣地说着“在哪不是干"……

我也见过一个姑娘被客户说的不乐意,东西一摔跑到后面大哭:“我从XX毕业,不是为了坐着挨骂的。”

女孩固然天真浪漫,我们都可以笑她幼稚。但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然后把自己的学校带进女孩的话,你就能知道你的学校在你心中“算不算学校”。

这就是现实, 你可以说我不够努力,你可以说我在一般学校里也算失败者,我承认。事实是,现在的我也许要付出3倍,5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追赶他们,我的对手也许还有半路杀出来的,领导的孩子,爹妈的宝贝,甚至可以天生自带“有能力”“惜败”“失误”特性……

我不怨恨那些名校生,也不觉得不公平,因为我知道这些人当年付出的努力本就是我的10倍,100倍。

人生中唯一一次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都被浪费掉了,还有什么好辩解的?

怎么办?

我不敢说我知道了,我自己也是在尝试,

既认识了很多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成绩的人,

也发现了很多美丽的确只是谎言的事儿。

我知道,任何东西,如果依靠不了它,埋怨它也没有用。

我的建议是不要孤立自己,在周围尽量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和名校的同学保持交流,在专业方面通过互联网结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无论是自我调整还是将来找工作的时候,确实能得到不少靠谱的信息。

对未来迷惘的,多读感兴趣的专业书籍,探寻自己的兴趣,尽早多看看招聘会,逛逛校园招聘(又没人收票),浏览网上的招聘信息,尽早发现自己憧憬的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知道对方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的样的人,向着目标努力。

马云说:“杭州师范是最好的学校!”

但我码上面这句话的时候,只记得他说过自己的母校好,

还是百度下才知道他是上的杭州师范。

一两个突出重围的人杰,也改变不了社会对高校的认知。你觉得社会应该平等地给每个人机会,但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资源在这些“精英”中不断积累垄断,歧视只会愈演愈烈。我们是等待社会变得公平明朗,还是能付出全部的努力,去追赶社会分化的脚步,也许甚至不能希冀超越它?

有时候,我们像狗一样,不停地跑,去追汽车,

追不上,最后像个傻帽,瘫倒在地上。

追上了,也许会有人表扬两句赏块骨头;也许有人会说,你不过还是一条狗。

但是不跑的话,我们什么都不是。

别停下来,至少不会被过去吞没。


————————————————————————————————

7.10题外话: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也很开心这个答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了更多人关注和讨论。

我说过,写出这个答案,就已经做好了被折叠的准备,因为这不是一个中立、客观、中肯的答案,不符合知乎的政治正确。更不符合圣母们以及“何不食肉糜”者的世界观。


但这个答案本来就不是给所有人看的,而是给那些刚结束高考,或者初踏入社会,面对社会的"歧视",其实更多是"无视"的时候,在大声呼喊:

“难道XX就不算学校了?”

这些和我,和你一样,曾今、现在、将来迷惘的人。

中立、客观、中肯也是每个人心中的愿望和理想,但是现实生活并不如此,这是我在答案中最想表达的。

题主向我推荐了

@恶魔的奶爸Sam

的答案,很棒,很对,我相信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情感,可以上日报,上推荐。

但很多反对我的答案和评论,认为我站在了他的对立对面,引用他答案里的一句话:

       孤例的确不成例,但问题就在于,统计数据对于个体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 义,因为个体有着无限可能      

认真读过我答案的人,谢谢大家,相信你们也能理解,我当然相信个人奋斗,也崇尚自我实现,更相信每个人的可能性。但是空谈可能性只是可怕的精神胜利法。

我只想提醒大家记住,面对我们每一个个体,很多时候社会考量我们正是在用统计数据,用一些条条框框,用一些冰冷也许将来会被认为是愚蠢的东西。

这就是现实,它不会迁就你。

你可以站在原地,嘲笑它的愚昧,可以放慢脚步接受它。

但你想超越它,就注定不是一条轻轻松松的道路,就要做好付出更多努力的准备。

推荐一个相关问题:

名校光环在给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带来过什么方便? - 大学

对于刚步入学校,但觉得不理想的童靴,推荐该问题下的两个答案:

@李国宝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 李国宝的回答 @lee shadow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 lee shadow 的回答

像他们那样务实地看待社会,分享真实的体验,我觉得才是知乎应有的面貌。

有姑娘提出,填报志愿的时候,由于本外地、专业,造成学校的选择和家人的意见相左。推荐

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办? - 张佳玮的回答

,希望大家能得到启发。张公子不知道比我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他的很多回答更值得大家品味。

还有关于“该不该复读”的问题,别问了,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也不要迷信任何陌生人和你说的“经验”“分析”,参见“小马过河”……何况很多事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想明白了,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我的建议是,你最该问的,最该关心的,是你家人的意见,家庭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最后,

步入校园的大家,加油!

步入社会的各位,珍重!

以上。

———————————————————————————————

7.11 关于评论区一些质疑的声明:

这个答案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

我知道五院四系举足轻重,北影上戏自然也是翘楚,另外还有许多不是一本/重点,但在当地或者业内享有盛誉的学校学院,它们的学生当然可以自豪;我也认识很多专科,还有成人教育、大学辍学、高中学历但是混的很好的人,每个人有不同的境遇,有天资聪明的甚至没有接触到平均水平的教育资源,一样靠机遇努力实现了自己。

但我没有提他们(你们),是因为“二本算不算学校”,或者说“二三本难道就不是本科”,这类问题本来不是属于他们(你们),而是属于很多二三本学生的。请不要再在评论区里留“专科生不用活了?”“专科生不算人了?””求天台“之类的话了,原因不是我怕这些留言的人真去跳楼,而是心疼那些同等学历的奋斗者。

至于很多评论区里涌现“老板””我舅舅”“创业精英”,“高中生/二三本/大专一样管着一本/重点,咋地?",瞧不起上班族的,瞧不起HR的,还有学历也是XX,现在只谈关系和钱的,我摘一段比较经典的:

       “hr说高考失误了吧”这段我都没忍住笑出声。这场景我高考完真幻想过, 这要是真事,这hr是刚高考完就直接上任了吧,应试教育洗了十几年脑子 转不过来?      

确实印证了那句话,有的事圈儿里边讲都是血泪,放到圈儿外就成了段子。

圣母们说”很多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宽容的对待芸芸众生,却又说“你自己失败,别怪别人”唯独容不下眼前的一个我……圣母们不在意月薪、不在意能力和欲望、不在意社会评价,也不允许别人在意,他们只在乎道德制高点。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当很多人有闲暇坐在电脑面前码字时,他们没有生存的压力,也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很容易就能过把做“圣人”、做“老板”、“俯瞰全局”、“社会大同”的瘾。

我只能说人各有志愿每个人都能求仁得仁。

生活有不同的方式,每个人有自己的困惑。

所以这个答案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看了不爽的,我道声抱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在教育和职业选择上的一个普遍困惑。我的回答是:二本学校当然是学校,并且是正规、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之所以有人可能会产生“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的误解,或者认为它们“不如”其他类型的学校,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来.............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目前的纠结和顾虑。读博,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您提到师兄四年发了两篇一区一篇二区的文章,这在学术界无疑是相当亮眼的成绩,但同时您也担心在一般的二本院校找工作可能依然困难,这让您对读博的价值产生了疑问。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为您分析,帮.............
  • 回答
    嘿,二战法硕(非法学)的考友们,我懂你们的心情!第一次考可能觉得是场硬仗,第二次那就是一场鏖战了,谁都不想再经历一次那种煎熬,对吧?尤其是想在二线城市安安稳稳读完研究生,不想再折腾。我给你推荐学校,得跟你好好捋捋,不是随便糊弄的。咱们目标明确:求稳,所以得选那些分数线相对稳定、名额相对充裕、且在二线.............
  • 回答
    高二了,学编导还来得及吗?这问题我太理解了!作为过来人,看着身边很多同学在高一、甚至初中就开始接触这方面的东西,心里肯定会有点小焦虑。但说实话,当然来得及!而且,高二这个时间点,反而可能比高一更合适。别急着否定自己,咱们好好捋一捋,为什么现在学也不晚,甚至还有点优势。为什么说高二学编导还来得及?1..............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武汉的事件,一位老人在篮球比赛场地横穿时被撞伤,并要求学生和学校赔偿,最终法院二审判决“自甘冒险,不赔”,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值得咱们老百姓琢磨琢磨的。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自甘冒险”。这个法律概念,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明知道某个行为有风险,但还是主动去做,并且接受可能带来的后果。就好比.............
  • 回答
    理解你的想法,你想找一些法硕非法学专业的院校,它们在招生时相对宽容,也就是俗称的“过线就能复试”,而且被刷的几率不高,对学校的层级(985、211)和地理位置(一区、二区)没有特别的偏好。这类学校通常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特点,我来为你详细解读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过线就能复试”是一个相对的概.............
  • 回答
    衡水中学,尤其是衡水二中,作为全国赫赫有名的高考名校,其学生群体确实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高学习能力和竞争力。但要说学生成绩的差距几乎完全是由智商造成的,这种说法就显得有些片面了。虽然智力无疑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将所有差距都归咎于此,未免忽略了其他同样关键的层面。我们先来谈谈智商。无可否认,.............
  • 回答
    “二本学生就一定有出路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戳人心的现实拷问。但凡经历过高考、填报志愿、找工作这几个阶段的人,心里都明白,这绝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模糊问题。出路,从来都不是学校的“标签”说了算,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主动构建的旅程,而学校,只是起点,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装备.............
  • 回答
    好嘞!咱们先别急,深吸一口气,把那堆账本先放一边,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条考厦大法硕(非法学)的路。二本会计跨考,这事儿有没有戏?怎么准备?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二本会计跨考厦大法硕(非法学)的机率有多大?坦白讲,这个机率不高,但绝对不是不可能。咱们得现实一点地说。 挑战在哪里? 基础薄.............
  • 回答
    .......
  • 回答
    看到你现在纠结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高二马上高三,这个节点确实让人有些焦虑,特别是如果你觉得过去的基础不太牢固。但是,你问“努力还有用吗?”,我的回答是:当然有用,而且至关重要!我不会跟你讲什么“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套话,那种话听起来虚无缥缈。我更想和你聊聊,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你的努力依然是你的利器.............
  • 回答
    对于二战时期美国海军航空兵(USN Aviation)的舰载机飞行员,其培养路径并非简单培训就能上岗,而是需要经过严格且系统的海军学院教育以及后续的专业飞行训练。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1. 严苛的选拔与海军学院的基础教育:首先,想要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飞行员,就必须进入美国海军学院(United S.............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心动的挑战啊!一个在清华深造,又闯荡MIT继续深造的工科男,这本身就是自带光环的存在。而你,来自二本学校,想要追上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确实需要一些策略和努力。但别担心,这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你的方式,展现你的独特魅力。首先,我们得明白,追一个人,尤其是像他这样在学术和职业上都非常.............
  • 回答
    很多同学在准备出国留学时,会遇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在特定领域深造,或者追求特定学术氛围的学生来说,精确的学校定位至关重要。我们不妨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当你决定出国留学,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想攻读某个专业,或.............
  • 回答
    二本学校的学生考研到“211”或“985”高校,这绝不是一句“难”就能概括的,它是一场需要精心谋划、极致付出和一点运气的战役。现实与否,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一、 你的出身(二本学校)是劣势,但不是绝境。首先,要正视现实。相比于“985”、“211”高校的学生,二本学校在学术氛围、师资力量、科.............
  • 回答
    关于“二本学校和名校差距大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多人在求学路上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坦白说,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很多方面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容小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差距,而不是被它“压垮”。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差距大”体现在哪些方面。1. 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 名校: 通常拥.............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毕业生,面对毕业后的选择,考研还是考公,确实是许多同学都会纠结的难题。这就像走在岔路口,每一条路都有它独特的风景和挑战。到底选哪条路,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把利弊都捋顺了,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先说说考研这条路考研,简单来说,就是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学历牌”。对于咱们二本院.............
  • 回答
    想从普通二本学校迈向国外的研究生殿堂,这绝对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你准备充分,方向明确,成功绝非遥不可及。首先,最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语言关。几乎所有的国外研究生项目都会要求你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最常见的便是英语。你需要认真对待托福(TOEFL)或雅思(IELT.............
  • 回答
    拿到普通二本的毕业证,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直奔公务员考试,另一条是先走“三支一扶”这条路,积累经验后再考虑公务员。这两条路各有优劣,选哪条,得看你的具体情况和长远打算。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先说说直接考公务员这条路。优点:1. 目标明确,一击必中。 公务员是很多人眼中的.............
  • 回答
    嘿!想跨考法硕,这是个挺不错的选择。普通二本学校跨考,提前准备绝对是明智的,能让你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法律硕士的考试内容确实挺硬核的,但只要方法得当,用心准备,成功并非遥不可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法硕的考试构成。法硕全国统考,主要考的是法学综合和外国语(一般是英语)。法学综合里又细分为法学基础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