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水利上的事实,没有一定水利知识的不会相信?

回答
那些关于水,不懂的人绝对不会信的事儿

咱就聊聊这水,看着普通,实则学问大着呢。尤其在水利这块,有些门道,没点儿经验,没点儿研究,光凭着常识,保准儿让你觉得匪夷所思。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几个,保证您听完直挠头,觉得这事儿怎么可能?

1. 水管里的“真空”并不是真的没气儿

这事儿你说出去,懂点儿物理的都能给你掰扯明白。可是在这管子底下干活的,或者玩过水泵的,都知道这水管子一旦抽水抽得狠了,水面一下来,那底下就出现个“负压”状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里面没气儿了,真空了!”。

其实,这有点儿误会。在实际的水利工程里,尤其是在抽水或者输水的过程中,当水泵抽水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或者管道里的水流速度突然改变,水体内部的压力会下降。如果下降到低于该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水就会开始汽化,形成微小的水蒸气泡。这些气泡在压强低的地方形成,然后在压强高的地方又会因为受压而闭合。这个过程叫做空化(Cavitation)。

很多人认为的“真空”,其实就是这些因为汽化形成的水蒸气泡。它不是真的“无”,而是“液态变成了气态”。这些小气泡在水流的作用下,会随着水流移动,当它们进入到压力较高的地方时,会瞬间破裂,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对水泵叶轮、管道内壁都有非常强的破坏性,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跟炸鞭炮似的。

所以,水利人说“水管里出现真空了”,不是说真的把空气抽走了,而是指水的压力低到一定程度,出现了汽化现象。这东西,没亲身经历过水泵空化带来的噪音和损坏,光听别人说,确实难以置信,觉得水就是水,怎么还能变成“气”呢?

2. 几百米高的水坝,下面比上面还“结实”

这事儿听起来简直是逆逻辑。咱们平时看水坝,都觉得上面宽宽的,下面尖尖的,好像是稳稳地托着上面的水。但实际上,大体量的混凝土大坝,尤其是重力坝,它的结构设计是 底部远比顶部承受的压力大,也因此,底部所用的混凝土和钢筋配比,以及整体的结构强度,要比顶部设计得“结实”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的静压力。静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简单来说,越往水坝下面,水对水坝产生的侧向推力就越大。想想游泳,越往下头受到的水压是不是越大?

就好比你站在一个立着的牌子上,你上面没东西压着,但你下面立着整个牌子,它要承受自己的重量。水坝也是一样,上面是浮着的,但下面是要对抗整个水体堆积起来的巨大水平推力,以及水体本身的重力。

而且,水坝的底部还要承受来自地基的反作用力。为了确保整个结构在巨大的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不发生倾覆、滑动或者开裂,底部必须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和抗剪切能力。

所以,你会在设计图纸上看到,大坝底部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都比上部要大得多。外行人一看,肯定觉得“怎么上面那么厚实,下面反倒薄了?不应该倒吗?” 实际上,那正是科学的体现,用最“结实”的部分去承受最大的压力。

3. 河流的“流速”有时候跟“水的深度”没直接关系,反而是“坡度”说了算

很多人有个直观印象,河水越深,流得越快。尤其是宽阔的大河,水面平静,感觉“水深流缓”。而一些狭窄的溪流,水浅,但哗啦啦地淌得飞快。

但科学的水利计算,流速的计算,往往更看重的是 坡度(糙率) 和 水深(水力半径) 的综合影响。

没错,我知道你又要说:“水深流不快吗?” 这么说吧,在同等坡度和河道糙率的情况下,水越深,同等横截面上通过的水量就越多,但 平均流速 不一定最快。

决定流速的关键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坡度,还有一个叫做 糙率。糙率是指河道的粗糙程度,比如河床是泥沙还是石块,有没有植被,河道是弯曲还是笔直。

水力半径是一个更关键的概念,它等于水流横截面积除以湿周(水流接触到的河床和河岸的长度)。简单说,水力半径越大,相同水量下,水流受到的阻力就越小,流速就越快。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

一条又宽又深但坡度很缓的河流:虽然水深,但坡度平缓,水体互相间的摩擦力也大,整体流速可能并不快。
一条不太深但坡度很大的山涧:虽然水不深,但地势倾斜,水往低处走的力量非常大,流速自然就快。

有时,即使是一条看起来“水很浅”的河流,如果它的坡度非常大,而且河道比较畅通(糙率小),它的平均流速可能比一条又宽又深的平缓河流还要快。

所以,跟很多人的直觉相反,有时候“看起来不深”的水流,会比“看起来很深”的水流流得更快。这背后的计算,涉及曼宁公式等,但核心就是“坡度”和“水力半径”在其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4. 灌溉渠里的水,有时候不是“满的”才好

这个听起来有点违反常识。咱们修灌溉渠,不就是为了把水引到农田里吗?当然得把渠修得够大,装满水才能把水送到目的地。

但实际上,在一些特定的设计和运行方式下, 灌溉渠并不是一定要“满渠运行”。

首先,渠道的输水能力(流量) 不仅仅取决于渠的截面积,还跟水的 流速 有很大关系。而流速又受渠的坡度、水深、糙率等因素影响。

其次,防止水头损失。水在渠道中流动,会因为摩擦而损失一部分能量(水头)。如果水面过高,在渠道弯曲或不平整的地方,容易发生溢流或者局部水流不稳定,反而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更重要的是,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如果总是满渠运行,那么即使某个时候农田只需要很少的水,你也必须把整个渠都灌满,这会造成水的浪费,并且增加了水泵的运行成本(如果需要提水)。

很多现代化灌溉系统,会采用 “节流” 的方式,也就是根据农田的实际用水需求,动态调整渠道的水位和流量。有时候,渠里只有半渠的水,只要保证这半渠水的流速能将水送到目的地,并且渠道的结构能够稳定,就已经足够了。

更极端的情况下,一些 “明渠” 的设计,甚至会考虑到 “虹吸” 的原理,在特定的地形条件下,水甚至可以在低于渠口水平面的地方流动。虽然这不像管道虹吸那么普遍,但它体现了水利设计中,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让水在“不满”的状态下也能有效输送的思路。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条灌溉渠,里面的水并没有填满渠的全部高度,你可能会觉得:“这渠怎么这么费,水都快溢出来了,还不好好蓄水?” 实际上,这可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输水效率,或者是为了配合整个灌溉网络的调度,是一种有意的设计和运行策略。

总结一下

这些水利上的“冷知识”,都是在多年的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积累下来的。它们往往挑战了人们对“水”的直观感受,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才能理解。下次你再看到水,或者听到一些关于水利的事情,不妨多想想背后的科学道理,说不定会发现更多有趣和令人惊讶的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丰满发电厂是世界水电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项工程,仅日伪军警直接杀害的中国工人就有1900多人,事故死亡和病亡的工人埋在万人坑里不忍挖掘,至少有六千多人。

2 由于日伪偷工减料,丰满大坝建设质量极差,如果不是解放后进行治理,早就塌了。

3 1948年3月,蒋军撤离吉林市之前试图炸掉丰满大坝,重演十年前花园口决堤的一幕,但因滇军不愿认真执行和值班班长张文彬的智斗,没有造成严重破坏。张文彬后来担任水利水电部副总工程师,其事迹建成了泥塑馆。

4 尽管“日本制造”的丰满大坝是渣,但其盟友德国制造的机器极为可靠。2014年拆毁丰满大坝时,1943年投入运行的两台德制机组仍然正常运行,作为成套机电设备的一部分被拍卖了。(苏军第一次来时拆走了5.5台,这两台没有拆走)

5 第一个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水电站是——1928年建成的西藏夺底水电站!从设计、施工到人员培训,全靠藏族工程师强俄巴·仁增多吉一人,让拉萨在二十年代就通了电(这不是吹的,因为如果有任何英印工程师参加,英印方面一定会有记录)。


6 电影《上甘岭》中,在“一条大河波浪宽”中出场的大坝并不是东北或朝鲜的,而是淮河上的佛子岭大坝。


佛子岭大坝始建于1952年,1954年建成,而上甘岭战役发生在1952年,大坝并未建成。所以电影本身就使用了“古今闪回”的拍摄手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