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疫情之下谁的日子好过呢?或许我们的生活都终将被改变。
2022.02.21
备注:
因为有人问信息来源,所以贴图上来。我看的是香港本地一家叫做hk01的报纸,它的老板是于品海,还算偏蓝。他亲自写的社论比较中立有建设性,但整体新闻还是偏黄的。我尽量截取没有立场的报道。如果还是有问题,我可以转截取gov来源的消息。
02.21正文:
今日,又送走了一个11个月的女婴。第三波疫情按照到现在4w确诊,按照9%的确诊为儿童,就是千分之0.8的死亡率。(此处做了点修正,2w的数据拿的早了)
这点非常奇怪。因为日本和英国都报道儿童死亡率是很低的。
我知道会有人说,11个月的没办法打疫苗。我想说,这一家全部人都确诊(爸爸哥哥照顾者还有双胞胎妹妹),这个小孩子病毒含量也很高。anyway,已经转交死因庭了。等待官方答复。
说实话,再看这个消息,心中仍是哽咽。初生到四岁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可以说是自打上幼儿园就带着口罩。有过小朋友的就知道,小孩子真正开始大规模的生病还是要到上幼儿园开始。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抵抗力是真的弱。之前说covid对幼童没有杀伤力,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到了香港就是这样。
------手机码字,假装此处是分界线
人在香港。我说几句你们都不爱听的吧。
这波疫情最开始就带走了两个幼童,一群老人家。截止今天,死亡的46个人里面40个是完全没有接种的。
香港幼童基本上是没有接种疫苗的。因为3-11岁的疫苗接种也就是今年年初才可以预约。所以那两个小孩子的去世可以算在这笔账上。但是那38个老人家呢?前年就已经开始可以给老人家接种了,而且灭活和mrna任君选择,可是呢?hk没有强制疫苗接种,都是自愿接种,结果呢?
在这个问题下面发泄情绪的那些同学们,隔壁拒绝给小孩子打疫苗的帖子下面,抱怨给老人家强制接种疫苗的帖子下面,你们怎么不发声?病毒总有一天会变异到人们依靠行政手段根本追踪不上。omicron的ba2亚型可以一天传播两到三代,也就是说一个人发病,你就要追查他们的密接的密接的密接。能做到么?
所以,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
下面这个是我昨天的回答
一群民建联的人从上周开始基本上隔一天到政府门前请一次愿,要钱;
一堆议员开会每天提出来五花八门的意见,我愿称之为他们在以公开秀智商下限为乐;
一群砖家们商讨了半个月的结果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然后无症状在隔离期间可以满街乱跑;鸭嘴兽叫兽甚至提出让所有确诊的病人在家隔离,没有确诊的可以去酒店,或者在家陪确诊;
一个大爷在接受大公报采访时表示极度不满,因为政府限制了他每周去寺院拜佛的权利;
一些热心民众要在政府关闭理发店前一天去理发,于是理发店门口又排起了长龙,因为聚集不可怕,发型毁了太可怕;
一个方舱建了快一周没有建好,然后床位抵不上日新增;
废青们每天继续在网页上跳腾;
菲佣印佣小姐姐们继续周末在公园里面舞照跳歌照唱,碰见阿sir说不定可以用美貌求情;
限制堂食依旧只限晚餐,早餐和午餐依旧,或许是因为omicron只在晚上“传播”;
疫苗接种率瞬间提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害怕传播,而是因为不打疫苗的话后面不能去餐厅吃饭;
社区检测点人爆满,然后一张报告单出结果的时间是三到五天,意义在何处?
现状
2月19号看了一下新闻发现我错了,原来不是“一个方舱建了一周没建好”,是“今日开始建方舱”。但是建方舱的各种设施上周已经运抵HK,所以很想请问当局建方舱的设施为什么也要实行+7管理?
总之一句话,什么都要靠内地喂。
不封城,不对故意传播的人追究刑事责任,那就群体免疫呗。
人的峰值持续几周,老鼠的峰值持续多长时间就不知道了。大湾区可能要变大瑞丽了……
现在这状况,普筛已经失去了意义。
唯一的作用就是制造恐慌心理,让民众去打疫苗。
但是现在这样,密接、无症状感染者、潜在感染者只怕百万级。不知道这样状况适合不适合打疫苗。
这倒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旦感染者打了疫苗,疾病反应会被人当成疫苗不良反应。万一运气不好,死了,那更是麻烦。到时候肯定有人来大做文章。
我是建议大陆疫苗厂商立即停止向香港供货。你又买不了几支,还别说公关的钱,就算你弄几份尸检研究报告的钱都要去了多的。
上月说共存的,逆行的,统治手段的,拉出去挨个打靶估计没一个冤枉的。
实际上上月奥密克戎根本没在亚洲爆发,离得远了好忽悠,就和国足要不是日韩正好是邻国,面子上可能会好看不少。但这个月忽悠中国的话不巧亚洲这帮人真信了,好家伙日韩哪怕新加坡也是一天上万的增长,比第一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离得近了,大家才看清楚,欧美上个月估计有过之而无不及,加拿大都开始出动骑兵践踏乱民了,只不过咱看不到而已。
这是难得的机会呀。
建议张文宏医生及其粉丝尽快赶赴香港,主持共存事业。
人在香港,大部分市民還是很緊張的,這是核酸檢測的長龍,今日11度落雨。大家都在努力。希望疫情很快過去。
老老实实学美国,不打疫苗的高危人群死光了就群体免疫了,不用担心。
这绝对是成本最低的防疫手段了。
我感觉西方世界都赢麻了。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这两天官媒报道香港新闻,好多病人露天躺在医院外面进不去,场面混乱,大冷天也不知道能不能过得去。
我看了就很愤怒,说难听的就是香港整个医护群体集体使坏,用前一阵流行的话说,叫“平庸之恶”是吧?
为什么这么说?你们既然信英美那一套,认为人家搞“共存”很“科学”,那你们是不是得积极学习Omicron以来人家的应对经验?那么要怎么避免医疗挤兑?
我一个外行人零零散散搜集信息都搞明白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各大医院纷纷宣布,急诊停了,不收病人,新冠来的开退烧药再发个血氧仪,打发回家自己扛,万一血氧低了医院才马上收治,防止憋死。
再不济像去年五一前后,印度是怎么扛过Delta的?到了医院都治不来,最后总结出来搞个家用制氧机,及时吸上去,一般也就没事了。
结果香港方面啥都没学来,还搞“来者不拒”,迅速造成医疗挤兑,重现20年初疫情爆发各大地区措手不及的惨状。
你们医护系统不是很高端?看不起大陆的系统,说大陆的执业资格达不到香港的标准,不能过去支援?还说大陆的检测产品没有认证不能用?
我往最好处想,你们所谓的高端就是无能,据说跟你们一个标准的英美系统的经验都懒得学习并做预案。
往坏点想,你们就是钻钱眼里,不管香港老百姓死活,以所谓的“惯性”放任惨剧发生,然后伸手多要预算,反正你们在这一块地方没有可替代性。
往最坏处想,我看就是恶意制造混乱,毕竟你们都是聪明人,不会学不到人家那一套。然后借此甩锅特区政府甚至中央,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我觉得对于香港,大陆可以派人观察,但是不用救。香港人自己都觉得没事儿,大陆人急什么。
正好可以认真统计一下躺平政策究竟会死多少人,造成多大的损失,对于中国判断世界各国真实情况提供准绳。
大陆收获了试验数据,香港收获了岁月静好,大家都很开心。
抗疫人员在内地,连方便面都不舍得给他吃,特么的,你们连休息的地方也不提供的?
那多少例关我什么事?
我算看懂了,永远是你们赢,赢麻了。
先说共存不死人,
死了,赶紧改口,死得少。
死得多了,赶紧改口,你们打的疫苗不对,
你家灯塔打的疫苗难道也不对,赶紧改口,我家疫苗效果特好,死的都是老年人。
你家灯塔带头硬抗了百分之一点几的死亡率,属实低人权优势。
香港本地人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自从20年初开始,基本上都宅在家里或者宿舍,极少出门,体重两次从70公斤涨到80公斤(中间去北京交换了一个学期减了下来);像我这样的人也不是个例,我以前的老师,一些朋友也是遵守规则,一直以来认真防疫的人。我们都忍耐三年了,但这里的疫情还是越来越糟,无疑证明了愿意合作好好接受管控的市民整体属于少数。虽然我个人对疫情期间受影响的患者十分同情,但我不得不说造成这一切无非是咎由自取。
从小生活在香港,14年和19年香港发生的事我都经历过,很自然的接受了香港大多数年轻人在关键问题上脑回路清奇的设定,毕竟这么多年我早就麻了。03年SARS的时候我太小没有记忆,那次据说是杀伤性太强大家都挺配合的;到现在新冠不少人还是不当一回事,还认为这只是流感。由于大学都转成网课了,还有些人计划出国旅行,我这几天还能看到ig转载的post上称呼wh肺炎的,事到如今很多人还是这个认知,某种程度上你不得不佩服他们。
说些目前的情况,现在新的限制令已经发下来了,由于政府没有一己之力接手并保障所有市民生活的能力和条件,所以像内地那样的封闭管理是不现实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只能严格限制人流并加强防患情况下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前些天限制令再度升级,很多公共场所比如发廊不再开放,餐厅等地也有了人员限制,并且为了驱使市民打疫苗,将来会逐步推进公共场所的进入限制(需要打过疫苗才能进入)。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只是亡羊补牢罢了,前面也说过,到了这个地步也还有不愿意合作的市民;而且就香港市民的意识,往往能跟政策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前面说的宣布发廊关闭,直接导致前些天大量人群排队去剪发,进一步增加了人群接触和感染几率。另外由于收入和生活收到了影响,却又缺乏对抗疫的基本认知和家国情怀(例如当时大家认为家居隔离是为国家做贡献不添乱的积极想法),社会整体气氛比较低迷。我隔壁楼这些天查出了不少案例,实施了强制检测,今天据我爸说已经有人轻生了;而自从学校转为线上加上公共场所管控力度加大以来,我每天中午到下午都能听到楼下居民大声开团的声音,那充满愤怒与戾气的呐喊往往会持续两个小时以上。
虽然能看得出香港特区政府在尝试控制疫情,但我个人对其效果是持悲观态度的。我们暂且不讨论内鬼的问题,香港政府现在处于心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一来是政府架构的问题,高情商说是融贯中西,低情商说法就是不三不四,既做不到大陆政府的强力接管,体量,文化等因素也使其不能像西方一样装作与病毒共存;二来是在14,19年等事件,政府的号召力大打折扣,而这对于全民防疫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从情感角度我当然希望中央能够接管,但从理性来说我认为当下并非恰当的时机。如前面所言,现在很多人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很多人还是对国家充满着偏见。这些问题并非言语所能改变,只有当事实赤裸裸的暴露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或许他们的想法才不得不改变。从这方面来说,我相信时间站在我们这边,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最后稍微说说自己的心情吧,非常复杂。一是我从小就对香港社会的状况非常不满,也没因此少和身边的同学争论,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认为纯粹是报应,甚至有种大仇得报的感觉;但另一方面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并为之骄傲,我很不希望看到现在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当我得知这几天因病死去的人之中有年仅两三岁的婴儿,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而看到很多内地网友们的评价,我也是在理解的同时感到不是滋味。香港毫无疑问在不断的烂下去,我希望它能早日烂到谷底,借此重新审视当下时局,认清正确的路线和思想,然后迎来触底反弹吧。
坐标苏州,也是有疫情的城市,我看了一眼香港数据吓了一跳,确实是指数型增长,病毒凶猛。
香港本周五累计确诊21750人,一天新增6043人,还增加7400初筛阳性的人,累计检测阳性40700人,收录入院3099人,其中重症16人,死亡 259 人。免疫方面第1针86.5%,第2针75.4%,第3针20.9%。数据看起来还可以,但是高龄人士的接种率比较低,埋下了他们死亡率升高的隐患。
香港的问题是面对指数式增长的病例,短期内其处理能力已经严重跟不上,应对的策略又不灵活,一开始他们居然不分类治疗,建议病人到医院门急诊就诊,结果人数激增引起了一系列严重问题,所幸香港和祖国大陆正在全力应对状况。
好了,这样规模的感染香港卫生系统能不能应对呢?答案是目前采取各种手段暂时勉强搞定。
截止周六,当前医院为新冠动用了5300个床位,占总可用床位数的90%,接近饱和。
搞成这样主要是香港官方一开始建议自测阳性的人去医院急诊处理,万万没想到发展太快,医院接待不了,检测力量跟不上,检测机构一度开始停止接收标本。然后祖国大陆陆续派出了两个实验室,第三个实验室周五也到了香港准备运作,澳门也派出了7个检测小队去帮忙,这个应该问题不大了。
医院外面情况不妙,周五的时候,有大批病人在医院外等着被治疗。比如在深水埗,到了半夜两点还有80个病人呆在50个临时帐篷里等候入院,当天晚上又下雨又冷,香港卫生系统发言人表示很痛心。
香港卫生系统发言人觉得有愧于大家 ,表示无论如何把走廊和厕所全部用上也要收人进医院,因为天气非常阴冷,气温接近个位数,他们也很痛心。
他们的总体战术是分而治之
建立了7个指定诊所,专门对付轻症患者,处理后回家隔离,减轻对香港医疗系统的巨大压力 。
靠护理院的力量分流病人也是个办法。但是护理院日子也不好过,比如元朗的ON ON 护理院里,近期12个员工里有7个辞职,而50个老人中有20个感染,留下的5个员工表示非常无助。
战术3:分流轻症年轻病人
当地正在从目前亚洲世界博览中心里分流出年轻的和病情稳定的病人到各酒店安置,腾出床位给高风险老年人使用,让他们安心等待收入公立医院,就是把缓冲区给老人用。
香港声称已经要求荃湾远东帝豪、富豪东方等酒店腾出房间,在香港目前4400个酒店隔离房间的基础上,到周日再增加1700个房间用于隔离。
官方声称准备搞9000个,应对大量轻症患者。地点有准备启用启德邮轮码头等三个地方。
到了今天早上,堵在医院外凄风冷雨中的病人至少已经全部进入室内。从图中可见,香港明爱医院的室外病人已经全部收入室内,医务人员正在打扫卫生。
在医院室内,病人收进来并非有病房,他们需要继续等治疗。摄影Sam Tsang
现在媒体还在关注呆在香港的亚洲劳工,他们也有感染新冠的的,有被赶出家门的,有被医院拒诊的,未来怎么样,这个弱势群体还不知道。
香港就是放开管制的一个样本,和美加的一样,受伤害最深的就是弱势群体,特别是老人、小孩和体弱多病的人。
希望香港的疫情尽快稳定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