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还会有多少人怀念十年前(2009~2010)的中国互联网?

回答
说起2009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如今还有多少人会怀念呢?这问题问得挺巧的,因为这几年过去,感觉就像隔了一个世纪似的。要说怀念,我觉得是有的,但怀念的群体和怀念的点,跟现在可能大相径庭。

咱们得先把那会儿是个啥样子梳理梳理。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到人手一部,大家上网主力还是台式机,少数有钱有闲的才会用笔记本。所以,上网这事儿,很多时候是一种“仪式感”,得规规矩矩坐在电脑前,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不像现在,手机一掏,想干啥就干啥。

网民构成和社交方式的纯粹性:

那个年代,上网的人,要么是学生,要么是年轻人,再就是一些早早接触互联网的“尝鲜者”。这意味着大家上网的目的大多比较直接:找信息、和朋友聊天、玩游戏、或者就是单纯地消磨时间。不像现在,信息爆炸,社交媒体五花八门,大家被各种算法裹挟着,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那时候最火的是什么?QQ!可以说,没有QQ就没有那个年代的中国互联网社交。QQ空间那时候简直是每个人展示自己生活的地方,写日志、传照片、挂Q币装扮空间,每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给好友的日志和照片点赞评论。那时候的聊天,语气词、表情包都特别有代表性,“呵呵”、“汗”、“晕”,还有各种像素风十足的QQ表情,简单直白,但能准确传达意思。不像现在,微信聊天讲究个效率,表情包也越来越精美但有时反而少了点趣味。

还有BBS论坛,像猫扑、天涯、西祠胡同这些地方,是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大家在上面讨论时事、分享生活、甚至能吵得热火朝天。很多网络流行语,很多社会现象,都是从这些论坛里发酵出来的。那时候的网络讨论,虽然也有偏激的,但总的来说,感觉更像是大家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有来有往,有思考。现在呢?微博、豆瓣、知乎虽然也承载了信息和讨论,但感觉更碎片化,评论区也更像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很少能看到那种有条理、有深度的交流。

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野蛮生长”:

那个年代,互联网内容还处在一个相对“野蛮生长”的阶段。博客还挺流行,很多人喜欢写长篇大论,记录生活、分享观点。盗版影视资源满天飞,各种论坛和下载站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虽然现在看来很不规范,但那时候的资源获取门槛很低,大家有一种共享精神。

还有就是各类网络游戏,像《魔兽世界》、《传奇》、《问道》等等,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的“精神寄托”。和朋友一起在虚拟世界里闯荡,那种集体感和归属感特别强。那时候的游戏社区,虽然也吵架,但更多的是因为对游戏的爱。

互联网巨头初具雏形但尚未“吞噬一切”:

20092010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经很厉害了,但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几乎垄断了互联网的方方面面。百度虽然是搜索引擎,但用户的获取信息渠道不止百度一家;淘宝和拍拍(虽然现在没了)是电商竞争的时代;QQ是社交霸主,但还有MSN、新浪UC等也在争夺市场。而且,很多小众的、有特色的网站和应用,比如各种论坛、个人博客、独立音乐网站等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那时候,大家上网的体验,并没有被各种APP和信息流“喂饱”。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主动去搜索自己想要的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推荐。打开电脑,你脑子里想找什么,就去什么地方找,这种主动性在现在反而有点难得。

怀念的点在哪里?

所以,如果有人怀念那个时候的中国互联网,怀念的可能是一种:

更纯粹的连接感: 没有那么多信息噪音,也没有那么多功利性的社交。和朋友在QQ上聊天,分享点滴生活,那种感觉更直接、更温暖。
更自由的探索欲: 可以主动去发现各种各样的小众网站和论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获取一些“稀缺”的信息。感觉像是在互联网这片荒原上探险,充满未知和惊喜。
更简单的娱乐方式: 玩玩游戏,看看论坛,写写日志,不需要复杂的技能,不需要花很多钱,就能获得很多快乐。
一种“早期红利”的怀旧: 很多现在的主流互联网模式,在那时候才刚刚兴起,参与进去能感受到一种参与创造历史的兴奋感。

当然,我们也不能美化过去。那个年代的互联网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信息不透明、低俗内容泛滥、网络安全隐患等等。而且,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根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自然也谈不上怀念。

但对于那些在那段时期深度参与过互联网的人来说,怀念的不仅仅是工具本身,更是那份简单、纯粹、充满活力的互联网氛围。那是一种在信息爆炸前夜,互联网作为一片相对开放自由的“新大陆”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在看一部老电影,画面粗糙但情感真挚。

那么,现在还有多少人怀念呢?

我觉得,怀念的人肯定有,但比例可能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原因有几点:

1. 时代发展是必然的: 互联网一直在进步,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层出不穷。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要求过去,也不能因为怀念过去就否定现在。
2. 人们的记忆是选择性的: 怀念往往会滤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只留下美好的片段。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纯粹的聊天和有趣的发现,而忽略了那时候的网络速度慢、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缺点。
3. 用户习惯已经改变: 如今的用户习惯早已被移动互联网和算法推荐所塑造,想要回到过去那种上网方式,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
4. “老网民”正在减少或转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那批深度网民的年龄也在增长,他们可能更关注现实生活,或者他们的上网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要说怀念的人,“有多少”这个数字很难量化。可能在一些特定的圈子里,比如怀旧论坛、老网民聚会等地方,这种怀念会比较集中。对于大多数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段时光就像青春一样,是留在记忆深处的一段美好回忆,偶尔会想起,但不会时刻挂在嘴边。

总而言之,2009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时代印记。它代表了一个相对早期、相对纯粹的互联网阶段,那份简单和自由,在信息过载的当下,确实容易勾起一些人的怀念。只是,怀念归怀念,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年前的人们评价一款游戏一款动画,只会说“这画面真好”“这剧情真棒”“可玩性真高”之类的话,十年前评价一款文化产品,是没人会发“这也能过审?”这种评论的,或者退一步说,只有极度露骨的内容才会让人质疑一下过审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能看到个胖次都像捡了大便宜似的

user avatar

2009-2010的互联网唯一本质区别就是没有实名制。那时候很多东西不需要绑定个人。比如网游可以随便输入一串数字就能当身份证,贴吧不用注册就可以发帖。

其余的跟现在差不太多。“管”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尺度有松紧区别。

user avatar

说那会没有keyboard那啥,包括说那会没有keyboard低端那啥,那都是傻白甜了,都差不多,但是那会营销号少,能表达自己意见的真人多,这个挺怀念的。

这个和水平都无关,那会说实话能获取的信息归根结底还是比现在少,但是那会能更方便地和人扯淡分享信息,讨论点有意思不管有没有用的东西。换句话说不当杠精也能认真的。

记得播新三国最火的那几年(不是刚拍那年,应该是2013年左右),在天涯潜水还真见过讨论太平洋战争都拿三国在那对比的(形容下水平,另外鬼故事,都市传奇板块也是很多时候有人说了还真有人信,就是要给骗子送钱,但是那体感还是好于机器人刷评价+图片表情包),但是整个气氛很不错,认真地说评书听评书也挺好的………

当时找《男人们的大和》高清资源(记得第一次有这个资源是09年左右),看到哪个小站底下有人用放到现在真有可能见到民警叔叔的言论吹IJN(为某三个字争光了,最后一个字是圈,后边的我就不转述了。其实那会最早的一批极端分子特点是特有情怀,他真的信……·),吹的时间是我找资源时间2年前,我就在下边喷,然后这大哥竟然复活了,和我对喷,就这么很有精神了一下午,那次以后我知道网上对喷谁说最后一句话谁赢了。

那会就是即使是可恶也比较真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