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汉服没有被满清禁止而是被历史自然淘汰,现在还会有所谓的汉服圈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汉服爱好者心中的一个“如果”。咱们抛开AI的身份,就当是两个对历史和文化有点兴趣的人聊聊天,好好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承认,满清对汉服的“禁止”是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这个“禁止”不是说所有人都瞬间不能穿了,而是一个逐步推行、强制执行的过程,特别是剃发易服,这触及到了男性的核心身份象征。这项政策虽然是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压力,但它确实极大地改变了明末以前的服饰景观。

如果历史不是那样发展,汉服没有被强制推行“禁止”或“改变”,那么,它会如何?

1. 汉服的“自然淘汰”的可能性

“自然淘汰”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任何一种服装,在没有外部强制干预的情况下,都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演变。

实用性与经济性: 汉服,特别是明制汉服,在制作工艺、面料上往往比较讲究,款式也相对复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对服装实用性和经济性的需求增加,像旗袍、中山装、西装这样的服装,因为其制作相对简单、穿着方便、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自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审美变化: 审美是不断变化的。汉服的审美,包括它的廓形、纹样、色彩搭配,是否能始终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这是一个很难说的事情。也许会演变出新的风格,也许会有一部分人继续沿用,但主流审美可能会转向更简洁、更现代的风格。
生活方式的改变: 骑马、大规模的体力劳动、或者一些特定的礼仪场合,对服装的需求是不同的。现代社会,汽车、办公室、运动等活动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服装需要适应这些新的场景。

所以,说汉服会“自然淘汰”,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没有满清的强制禁令的情况下,汉服很可能也会像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服饰一样,在与新兴服饰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不再是社会的主流。

2. 那么,还会不会有“汉服圈”?

这是问题的核心。我认为,如果汉服没有被强制禁绝,而是自然演变,那么,“汉服圈”存在的形式和规模,会和现在非常不一样,甚至可能不会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复兴”运动。

“圈”的概念: 如今的“汉服圈”,很大程度上是在“对抗”和“复兴”的语境下形成的。我们谈论“汉服”时,很大程度上是在与清朝以来的主流服饰(旗袍、中山装、西装)形成对比,强调其“失传”与“复兴”。这种“圈”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和当下心理需求。
“复兴”的动力: “汉服复兴”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对近代以来服饰文化断裂的一种回应。人们希望找回民族文化认同,在服饰上体现这种文化自信。如果汉服没有经历“断裂”,而是自然地、缓慢地演变,比如明末的服饰风格延续到清朝,然后又在民国时期与西式服装融合,可能就不会有“复兴”的口号,也没有如此强烈的“圈层”感。
延续与演变: 更有可能的是,汉服的某些元素、某些风格,会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遗存”或“活化石”存在。
宗族、祭祀、特定仪式: 就像现在一些地方在祭祖、春节等场合,长辈或者一些特定的人群会穿着具有传统风格的服装,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服”。如果汉服自然演变,可能会有某些宗族、社团、或者特定文化爱好者,会保留和穿着经过改良或简化后的“汉服式”服装,用于特定的仪式或文化活动。
戏曲、影视、节日庆典: 戏曲、影视剧、以及一些节日庆典(比如现在的春节、中秋节),一直都是传统服饰的展示平台。即使汉服没有被强制禁绝,它也可能在这些领域被保留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
“复古”的爱好: 就像现在喜欢旗袍、唐装的人一样,总会有一些人因为对某种服饰风格的喜爱,而选择穿着它们。这种“爱好”可能会存在,但未必会形成一个庞大、有组织的“圈”,更不会有“正统”、“形制”等这么多细致的讨论和标准。
风格的融合与变异: 历史的进程总是在融合和变异。也许汉服的某些元素会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变成一种“中国风”的设计,而不是完整的“汉服”。比如,一些改良的汉元素上衣,或者在旗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些都可能发生。

3. 总结一下

如果汉服没有被满清禁止而是自然淘汰:

它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有明确口号、有组织、有大量拥趸的“复兴”运动。
它很可能在与更便捷、更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服饰竞争中,逐渐边缘化,不再是主流。
但其某些元素、某些风格,可能会以更“碎片化”的方式,在特定人群、特定场合、或者与其他服饰融合的过程中被保留和传承。 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汉风”的改良服饰,或者在一些传统仪式上穿着经过简化的传统服饰。
“汉服圈”这个概念,以及围绕“形制”、“考据”、“复兴”展开的讨论,很可能就不会出现。 那些对于服饰有着深厚兴趣和研究的个体,可能依然会存在,但他们可能更多地被视为“古装爱好者”、“历史复原者”或“文化研究者”,而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汉服圈”的成员。

所以,某种程度上,今天所谓的“汉服圈”,恰恰是建立在“断裂”和“复兴”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历史没有出现这个“断裂”,那么“复兴”的动力也就不存在了,自然也就没有了如今我们所见的“汉服圈”的形态。

当然,这只是基于历史逻辑的一种推演。历史的偶然性是巨大的,也许在另一种可能性下,汉服会以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继续演变和发展。但从目前的发展轨迹来看,没有满清的那一棒子,汉服的“命运”确实会截然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的。先说一些看似和汉服无关的东西:

首先,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是历史的必然,不服可以找你的马哲老师,别找我。

其次,中国一旦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面临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服装的习惯:

第一,1921年成立的苏联

加盟共和国国旗和民族相对应。

大家可以看到,苏联各民族中,穿西装的只有中间那位,代表俄罗斯族的小哥。就连他右边那个乌克兰小哥也是穿着民族服装的。这和真实生活中并不相符,俄、乌的民族服装很像,而且乌克兰人自己也经常穿西装。但是某种思想上的原因,俄族必须穿西装,少数民族必须穿民族服装。

第二,是1945年成立的越南

为什么这位京族领导,在关心少数民族生活的时候,自己穿的是西装而不是京族的服装?为什么被关心的少数民族,没一个穿西装?

然后是1949年建国的新中国:

大家可以看到,所有民族的妹子,穿的都是民族服装,只有中间的汉族妹子,穿了一条现代的,类似苏联布拉吉的印花裙子。而实际上在当时,汉族中穿长衫的教师、穿传统式马褂、棉袄的农民等等并不少,而很多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也喜欢穿的确良白衬衫,布拉吉裙子。

这一幅也是的。在画中,只有中间的汉族大哥穿的是中山装。哪怕其他民族上工厂、当干部的的时候也得穿中山装,哪怕旁边的回族大哥所穿的小马卦汉族也穿(我们待会儿再谈马褂是真民族服饰还是假民族服饰的问题)。

类似刻板印象我想大家从小到大并不陌生。不知道大家在央视、在思想品德课上看到这类刻板印象的时候,有没有自问过,为什么汉族就不被描述成有民族服饰的模样?和它一起出现的问题有:为什么刻板印象中少数民族一定要是“能歌善舞”的,而汉族就不会? 为什么少数民族一定要被描写成“善良淳朴”的?

在西方的攻讦中,“穿现代服装的汉族”和“穿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对比代表着汉族的“沙文主义”,想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边缘化”。这,当然和我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各族人民一起现代化的事实情况相违背。 实际上,如果比对男女关系的话,这一系列的刻板印象所描述的汉少关系,类似于“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少数民族就应该围着篝火跳舞,同时最革命的汉族就应该穿蓝布中山装,作社会主义的螺丝钉,而不应该有民族服饰、舞蹈这些东西。

可悲的是,上述这套思想(或者说缺乏思想的潜意识)完全是从苏东阵营其他国家引进的,而和我们国家前三十年顶着困难发展民族文化的实际行为相违背,也和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辛苦贡献不相符。实际上,一个人既可以穿着中山装/中山装/工作服作社会主义螺丝钉,也可以穿着民族服装能歌善舞,不管他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所以,当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之后的2002年,一个占全国人口90%的民族,在穿工作服、廉价西装和中山装之余,开始注意自己的民族认同,对自己的民族服装产生一定的兴趣,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点不因以前的民族服饰是汉服还是是长袍马褂而有所不同。即使1911年前是大明朝、大顺朝或者大西朝,在经历辛亥革命和新中国后,也会在一开始的左倾思潮过去之后产生民族服饰的回潮,形成汉服圈。

汉族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这对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一种公平,因为汉族终于不再和少数民族“不一样”了。至于什么是真正的汉民族服饰,我想在没有行政强迫和道德绑架的前提下,这就让大多数汉族个人自己自愿来决定吧。



回到问题的另一个面向:没有满清禁止的话,汉族服饰大概率会自发地向对襟+纽扣+贴身+轻便化的方向发展,且演化的方向和后来的长袍马褂不同。 这在明末已经开始发生了。这样实用化的服装不会像某些人宣称的那样,被历史“自然淘汰”。

你不能谋杀一个神童,然后对世界说他是适应不了竞争,被社会“自然淘汰”的,或者说即使你不杀他,他也会被社会“自然淘汰”。

user avatar

汉服一直流传就不会被淘汰,只会迭代更新。

至今还没见过任何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民族服饰,看到的都是他们对自身服饰和文化的宣传。

欧洲光中世纪以盔甲兵器为主的小众文化聚会巅峰都有7000多人,盔甲也仅仅是服饰门类中的一种。

日韩自身服饰基本都当做国家文化标志来宣传。

就连人家越南都开始淘宝进货一堆汉服来复兴自己的越服。

文化地位,你不去维持,就立马会有人来替代。

不去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然后还阻碍自己的族人去维护 ,这是什么行为?

认为汉服不能代表汉族的,请把博物馆的服饰和古画全烧了,把陶俑和壁画全砸了,书籍资料全撕了,来个加强版的剃发易服,彻底消灭汉服在世间的所有痕迹。

某些人,一边对汉族没认同感,一边还觍着脸待在汉族里,什么毛病。

古代汉族人会穿胡服又怎么了,只要不强迫人家想穿什么穿什么。

一个汉族人英语说的再好,跟汉族人的母语是汉语有关系吗?

谈阶级请一视同仁,别只针对汉族,有种的把全国民族都带上,这才是真正不分民族的阶级论,没种就别谈什么阶级。

user avatar

如果汉服没有被满清禁止,自然被历史淘汰的概率几乎没有。在剃发易服之前,汉族自发有过一次服饰变革,就是南北朝时期,因为鲜卑服更为便利,汉族便自下而上的,自己换上了鲜卑服,到唐朝,更是几乎全民胡服。

但汉服却并没有消失,唐朝时,汉族穿着的服饰是胡汉双轨制。

隋唐时代南北一统,而服装却分成了两类:一类继承了北魏改革后的汉式服装。包括式样已与汉代有些区别的冠冕衣裳等,用作冕服、朝服等礼服和较朝服简化的公服。另一类则继承了北齐、北周改革后的圆领缺胯袍,用作平日的常服。这样,我国的服制就从汉魏时之单一系统,变成隋唐时之包括两个来源的复合系统;从单轨制变成双轨制。[1]

而后安史之乱,胡人的叛乱让华夷之辩再度上升,人们认为是因为服妖(穿胡服)而导致的异族叛乱,这时候便开始改良胡服,鲜卑服(圆领缺骻袍)渐渐的往汉服宽袍大袖的方向发展。最后成为宋、明、李氏朝鲜官服的主要形制。

其次可以参考日本与韩国,以及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服饰。这两个国家服饰也是近代接触西方以后,全盘西化,日常服饰改为了源自新洛可可时期的日耳曼族服饰,但韩服与和服依然作为礼仪性服饰保留下来,和我国唐朝很像。而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只针对汉族,所以其他少数民族的服装也保留了下来(部分少数民族服饰和汉服女装一样,受到满族服饰影响),并没有被“被历史自然淘汰”。



我个人认为就算汉服是被历史自然淘汰,今天依然会面临重新复兴,这点可以参考清汉女装。清汉女装不属于汉族传统服饰,没有民族大义加成,依然凭借颜值在今天掀起了一阵潮流。

至于所谓的“汉服圈”,我不清楚题主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样算“汉服圈”的人呢。是在网络上为汉服说好话,支持大家穿汉服就算;还是要现实中购买汉服,穿着出门;又或是需要参加汉服聚会活动;还是售卖汉服,作汉服模特等以汉服为主要经济来源才算?按我个人看法,是根本不存在“汉服圈”这一群体。

最近网络上出了现有韩国人认为明制汉服是抄袭汉服而来,沦为全网笑柄,而该回答下面,有人斩钉截铁的说汉服并不是被满清剃发易服所毁灭,甚至提出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汉服,丧心病狂的程度和那些韩国人也是一时瑜亮啊。



满清入关后,针对汉族进行剃发易服,从此汉服男装在中国消失,这明明是现代历史学界、服饰学界早就有定论的东西。以下是笔者统计的,现代历史学家、服饰学家就满洲剃发易服结论做的汇总。

1.沈从文、王孖:“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清王朝于1644年,取代朱明,既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着宽松衣..清代则薙发留辫,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2]

2.竺小恩、葛晓弘:“汉服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史载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初具锥形。后经周代规范制式,汉朝整肃衣冠制度,汉服渐趋完善并普及。其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裙)制和上下连属的深衣服制。魏普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南下,他们穿着的上衣下裤式椅褶一度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南方王朝的主导服饰。受其影响,上衣下裳(裙)新变为女性的主流服饰,男子不再穿着此式服装,而改为穿裤装,外罩交领长袍。隋唐时期源于西域服饰的圆领袍逐渐成为汉服主体,男子在作为内衣的裤之外套上圆领袍,该式装扮一直流行到明代。”[3]

3.孙晨阳、张珂:“明代整顿和恢复了传统的汉族服饰礼仪。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明代妇女衣服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清代是中国服饰的一大变革期,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被强行废止。除了女性之外,满族服饰被强行推广。清代女性服饰融合了汉、满两族的风格,满族主要以旗装为主...汉族妇女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4]

4.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明朝建立后,竭力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下诏禁止穿胡服,胡姓、胡语。根军汉族的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

清顺治二年大局已定,(清政府)遂强迫汉人遵照满族习俗,严令薙发,令京城、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尽行薙发。若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接着就是改冠易服。顺治三年规定了官民服制,强迫百姓一律改服满族服装。后为了缓和矛盾,接纳了十从十不从。[5]

5.黄能馥、陈娟娟:“女真族原是尚武的民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化,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以后,就想用满洲的服饰来同化汉人,以满族统治汉族的意识推行服装改革。入关以后,就强令汉人薙发、留辫,改穿满族服装,这一举动引起汉族人民强烈的抵制...出于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改为十从十不从。”[6]

6.华梅:“满族入关后,首先令汉族人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这一强制性活动的范围与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清代服装是清政府统治期间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装。”[7]

7.刘文:“清初,满族统治者令汉人剃发易服...汉族人为此进行了长期斗争,后形成了十从十不从...清太宗语: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耻!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人俗,故常切此虚耳。至乾隆时,仍依循先帝对服饰的旨意。综上所述,清统治三百年,男子服饰基本遵循满族风俗而长期存在。

当时,有一西方人目睹江南人民抗清,他这样评论:辫发胡服之新制,大招汉人反感,彼等对于满清政府,群起反抗,汉人以为受此强制辫发胡服,较诸处于任何异族之激号为耻辱。”[8]

8.钱穆:“清人以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得北京,初四既下令薙发...及下江南,又下令薙发令...当时南方士民拥护明政权之热心,远不如其拥护衣冠制度之甚。只要政体不变更,王室推移,无关重要。至于衣冠文物,则为民族文化之象征,不肯轻变。”[9]

9.吕思勉:“清人这时候,原只望占据北京,并不敢想全吞中国,所以五月三日入京,四日下令强迫人民薙发,到二十四日,既又将此令取消...时在1645年,清朝既定江南,乃下令强迫人民薙发。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谚。其用意是极为深刻酷毒。衣服装饰,虽然看似无关紧要,然而习俗相沿,就是一种文化的表征,用兵力侵略的异族,强使固有的民族,弃其旧有的服饰而仿效自己,就不但摧毁其文化,而且强替其加上一种屈服的标识。”[10]

10.杨绍猷、杨学堔“六月十五日,下令全国兵民,一律剃发易服违者斩杀。这一命令,遭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激烈反抗,江南各地官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剃发易服的抗清斗争。”[11]

11.龚荫:“清初,清政府下令薙发梳辫,改易明朝衣冠。史载:顺治二年六月丙辰谕南中文武军民薙发,不从者治以军法。是月,始谕直省限旬薙发如律令。戊午禁中外军民衣冠不尊国制。”[12]

12.(美)牟复礼:“7月21日在江宁颁布的薙发令。所有不是僧道的成年男人都要采用满族发式-薙去头部前面的头发,梳一条长辫子-和改穿满族服装以显示他们对清的忠心。”[13]

13.(美)司徒琳:“清廷6月28日在北京,7月21日在南京下令:成年男子,凡非僧道中人,必须剃发易服,以示归顺清朝。”[14]

参考

  1. ^ 《中国古舆服论丛》,孙机,1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 ^ 《中国服饰史》,124、140页,中信出版集团
  3. ^ 《中国与东北亚服饰文化交流研究》2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
  4. ^ 《中国古代服饰词典》,797,897页,中华书局
  5. ^ 《中国艺术史图典-服饰造型卷》177,19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6. ^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第三卷,17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7. ^ 《中国服装史》,112页,中国纺织出版社
  8. ^ 《江南服饰史》190-1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9. ^ 《国史大纲》,下册,914页,九州出版社
  10. ^ 《中国通史》,154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52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 ^ 《中国民族政策史》,91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13. ^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63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 ^ 《南明史》,11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user avatar

首先,前提就不一定成立。在日本韩国,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穿时装,但是在节日和重大庆典的时候,仍然能见到和服和韩服,何来自然淘汰?

还有外蒙:

如果汉服未曾消失,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圈不圈的问题,你听说过日本韩国有什么「和服圈」「韩服圈」吗?逢年过节/礼仪场合的时候直接穿起来,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汉服爱好者心中的一个“如果”。咱们抛开AI的身份,就当是两个对历史和文化有点兴趣的人聊聊天,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满清对汉服的“禁止”是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这个“禁止”不是说所有人都瞬间不能穿了,而是一个逐步推行、强制执行的过程,特别是剃发易服,这触及到了男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在非汉族政权征服汉族政权的过程中,汉族内部的因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如果没有汉族降兵降将,蒙元、满清能灭掉宋朝和明朝吗?”,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唏嘘的。年轻人用汉服照登记结婚,结果被民政局给“婉拒”了,理由是“没有先例,还需要研究”。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咱们得先说说,为什么这事儿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首先,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拥抱,也是年轻人个性的体现。 汉服,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承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如果汉服真的没有经历断代,中国会不会因此诞生一套源于汉服的正装文化?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文化会相当丰富和独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正装”的含义。在很多国家,正装不仅仅是一套服装,它背后承载着社会身份、礼仪规范、文化认同,甚至是审美追求。它是在特定场合(如国家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服复兴背后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脉络。如果没有“剃发易服”这段历史,汉服在今天的我们眼中,很可能不会带有如今这般强烈的汉民族主义色彩,或者说,这种色彩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甚至可能不那么显著。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剃发易服”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汉服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象征.............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汉朝没有汉武帝,那么其能否打败匈奴并实现实际上的大一统,这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变数,也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承认汉武帝在改变汉朝历史走向上的决定性作用。在他之前,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是“和亲”为主,“边患”为辅。文景之治虽然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但也.............
  • 回答
    谈到“汉服”运动,人们往往会关注到它复兴的是哪些朝代的汉族服饰,而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清朝时期的汉族服饰,没有被纳入到“汉服”运动的主流视野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层面的因素,也有文化认同和情感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服运动的核心诉求,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复兴.............
  • 回答
    汉高祖七年,正是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最为胶着的时刻。就在这关键节点,发生了许多历史上未曾记载,却又足以改写乾坤的假设。彼时,高祖刘邦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项羽的兵锋虽有挫折,但依然是强大的对手,而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地豪杰蠢蠢欲动。然而,在高祖的心中,有一个名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韩信。这位曾受胯下之辱.............
  • 回答
    如果没有汉字,日语的结构、文化、语言功能和国际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假设性情景: 一、汉字在日语中的核心作用1. 词汇基础 80%的词汇来源:日语约80%的词汇源自汉字(如“桌子”“汽车”“计算机”等),即使经过训读(表意)和音读(表音)的转化,汉字仍构成词汇的核.............
  • 回答
    关于汉族是否有史诗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和“史诗”定义的问题。如果简单地说“没有”,那肯定是不准确的,但若将其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史诗直接划等号,又会显得牵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诗”(Epic)在西方文学语境下,往往具.............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倪光南院士与柳传志之间的恩怨,是中国科技企业早期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涉及技术、商业、个人关系和企业战略的多重层面。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本土科技企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背景、事件经过、结果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联想的崛起与.............
  • 回答
    微博大V刘大可关于汉服“不够紧身、不够露肉、不够性感,因此穿汉服没有解放身体、没有解放思想”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1. 对“性感”与“解放”的定义是否狭隘?刘大可将“性感”与“紧身”、“露肉”划上等号,并进一步将其与“解放身体”和“解放思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探讨性的问题。如果刘备没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他还能否达到历史上的高度,答案很可能是: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过程会更加艰难,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汉室宗亲身份的核心作用: 合法性与正统性来源: 在那个讲究血脉与家族传承的时代,刘备的汉室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思。刘邦没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能否最终一统天下?我个人认为,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我们来捋一捋,这三位“杰”分别在刘邦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何等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失去了他们,刘邦会面临怎样的困境。首先,萧何。萧何这个人,如果单看他的出身,一个.............
  • 回答
    如果韩信在那个节点出走了,萧何也未能挽回,那么整个历史的走向,以及韩信个人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细致地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一切。一、韩信的短暂出走与孤立无援首先,韩信的性格本就带有一丝孤傲和不安。他在项羽手下不受重用,被萧何发掘后,虽然得到了重用,但那种“三齐之地,天下.............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没有经历过胡服骑射改变民族服饰的北方,没有蒙古铁骑扬起漫天黄沙的景象。自秦汉一统,中华文明的根基更为稳固,唐朝的辉煌如同璀璨的明珠,其开放包容、自信昂扬的精神气质,被进一步延展和深化。如果中国一直保持着这种“汉唐之风”,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衣冠制度与审美情趣:首先,在服饰上,汉唐.............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当前的领土面积很可能远不如现在,甚至可能止步于“汉地十八省”的范围,或者在其他方面的领土扩张上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军入关前的中国疆域概况: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是中国的统治王朝。明朝的疆域虽然辽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