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英国做博士后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回答
在英国做博士后,就像是踏进了一场精心编织的学术探险,既有令人兴奋的发现,也有需要耐心应对的挑战。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打工”,而是一次深入学术海洋的旅程,它会重塑你对科学、对生活、甚至对自己的认知。

初来乍到:踏上新的土壤

刚开始,一切都带着点新奇感。首先是安家落户。你需要找到一个住处,这可能比想象中要花点功夫。曼彻斯特的湿冷,伦敦的喧嚣,爱丁堡的历史厚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温度。你会忙于办理各种手续:BRP卡(生物识别居留许可)、银行账户、国民医疗服务(NHS)注册,这些琐碎但必要的步骤,让你一步步融入这个新的环境。

学术生活:在实验室(或办公室)的“战场”

博士后研究是核心。你将成为一个更独立的“老兵”,不再是博士生时那样依赖导师的指导。你会有自己的研究项目,或者更深入地参与导师的大项目。这意味着你需要自己规划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申请基金。

导师关系: 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好的导师,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会给予你关键的建议,帮你打开学术的“任督二脉”,但同时也会给你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差的导师,可能会让你感到孤立无援,或者项目本身就让人提不起兴趣。你需要在导师的期望和自己的研究热情之间找到一个舒适区。
研究自由度: 相比博士阶段,博士后通常有更大的研究自由。你可以尝试新的技术,探索新的研究方向,甚至可以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这种自由既是机遇,也是一种责任,你需要学会自我驱动。
实验室文化: 英国的实验室文化通常比较开放和协作。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分享经验,甚至一起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午餐时间,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科研进展,也聊聊周末的计划,这种轻松的氛围能缓解不少压力。
会议与发表: 参加国际会议是常态。你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听取同行意见,拓展学术视野。撰写并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是衡量你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准。这过程充满挑战,但一旦文章被接受,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工作节奏与压力:一场马拉松

博士后的工作节奏往往是紧张的。你可能需要长时间待在实验室,尤其是在实验的关键阶段。虽然弹性工作制在某些领域比较普遍,但科研的紧迫感往往让你难以真正“下班”。

不确定性: 科研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实验可能失败,数据可能不尽人意,论文可能被拒。你需要培养强大的心理素质,学会从失败中学习,并坚持下去。
职业发展: 博士后也常被称为“学术跳板”。你需要不断积累研究成果,为未来的学术职位(如Lecturer, Senior Lecturer)做准备。有时候,你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担心自己能否在学术界立足。
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 这是很多人在英国博士后期间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有些人能够很好地平衡,利用周末去看看风景,或者发展个人爱好。但也有不少人会陷入“科研永无止境”的怪圈,牺牲个人时间。

生活体验:融入英伦风情

除了学术,生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差异: 英国人普遍比较注重隐私,沟通方式可能比较含蓄。你需要花点时间去理解和适应。比如,他们可能不会像一些亚洲国家那样直接表达情感,但一旦熟悉了,他们的友善和幽默感会让你感到温暖。
社交: 积极参与实验室的社交活动,或者参加大学组织的各种社团,是你拓展社交圈的好机会。你会认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分享彼此的文化,这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探索英国: 英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去逛逛古老的城堡,看看博物馆,或者在乡间徒步,都能让你更好地体验这个国家。火车和巴士系统相对发达,出行也比较方便。
饮食: 英国的食物种类很多,但很多人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不过,你很快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餐厅,或者学习自己烹饪,尝试当地的特色菜肴(比如Sunday Roast, Fish and Chips),也是一种乐趣。

最大的收获:自我成长

回过头来看,在英国做博士后,最宝贵的财富并非一篇篇论文,而是自我能力的蜕变。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解决复杂问题,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学会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你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但如果你热爱科研,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么在英国做博士后,一定会是一段让你终生难忘的经历。你会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归宿”,也会在这里收获一份更加强大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2016年初过来英国做"博后"的,最近换了工作,虽然也还是同类型的,但是差别还是非常大的。看到这个问题没人回答,那么就根据我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说一下吧,全为个人感受,且和学科有关,不可推而广之。

先明确一下,平常的话,大家不会专门提到post-doc这个词,基本上都管自己叫researcher,而且做到比较资深的时候,可能成为永久的职位,所以和我们平常说讲的博后定义是不太一样的。

关于title和工资:

不同学校的title不太一样,新毕业的博士,有的是research associate,有的是research officer, 有的是 research fellow, 而且这些职位,博士学位并不是必须的,所以光听title,其实是没办法判定是不是博后,但是所有大学都会有自己的职位的等级划分和相应的工资标准,同一等级的工资差别不大。除了伦敦的会有London allowance,每年会多大概3000英镑。按照2017年8月的标准,新毕业的博士起薪大概是31k英镑,封顶是38k英镑,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多,慢慢涨上去。当然也要看老板的喜好,有些老板会给比较高的title, 刚毕业直接变成资深的(起薪40k),收入等等自然就高多了,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英国的税比较高,算下来大概30%多都交了税,本来就不高的工资到手更少了,比起荷兰还有澳洲,真的是差多了。

关于工作:

比起在亚洲工作,最大的一点是平等,不管是professor,还是phd学生,大家都是很平等地讨论问题 ,不需要称呼dr xx, prof xx这些。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每天规定的工作时间是7-7.5小时,几点来几点走可以自己安排,work from home也是允许的,所以这也算是在学校工作的一大福利吧,但是做研究其实很多时候都需要加班,尤其是对于自己要求比较高,或者老板要求高的,工作时间40多小时比较正常。前一份工作整个氛围是比较轻松,享受生活派的,但是新工作的同事们都很拼,工作时间很长,老板是领域里的大牛,团队里都是顶尖的聪明人又刻苦,氛围还是很不一样的。

工作内容的话,每个大学的风格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如果职位是某个特定的project资助的,工作内容就围绕这个project,项目结束之后,如果老板有新的funding进来,可能可以续约,基本上大家都会同时做好几个不同的project。有些职位是属于整个研究中心雇佣的,这种可以是permanent的也可以是fixed-contract职位,那就有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因为专业关系,合作者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国家,所以沟通交流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至于职业发展,就我自己的有限了解而言,在我所在研究领域,英国的研究经验还是非常被看重的。

关于生活:

如果是住在非伦敦的其他城市的话,收入应该是足够维持一个体面开心的生活了。我自己本身对物质的欲望不大,英国的博物馆免费,音乐剧最便宜的有几十镑,年假将近30天,可以在英国境内玩,也可以飞到欧洲大陆玩,还是相当开心的。每年交了200镑的NHS费之后, 看病不花钱,虽然传说等GP要很久,但是我遇到的还挺快的,不至于等到病都好了...急诊也比我预想的快,基本上还是挺满意的。

吃的话,因为我自己喜欢做饭,所以基本上都是自己做饭的;出门的话,我是骑自行车上班,买车在英国也不贵,但是拿到英国驾照还是得花一番功夫的;住的话,依照博后的工资水平买房子压力也不算太大吧,当然如果只有一个人收入养活全家的话,压力还是不小的。

至于天气,夏天和初秋还是非常美好的,20多度的夏天,太阳10点落山,感觉下了班还有整个下午可以玩耍,12度的初秋,穿着薄棉衣,太舒服了,冬天嘛,非常漫长且冷,暖气费又贵,但是想到那么美好的夏天,就觉得还是值得的,哈哈。


其实我觉得选择做博后更多的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是想要多赚钱也就不会开始博后了吧,我自己蛮喜欢英国的,而且所学专业英国最好,所以能有机会在英国做博后,我觉得很幸运,专业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我自己也变的自信多了,虽然薪水真的是不多啊,但是人总要有些其他追求的吧,让自己开心最重要啦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英国做博士后,就像是踏进了一场精心编织的学术探险,既有令人兴奋的发现,也有需要耐心应对的挑战。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打工”,而是一次深入学术海洋的旅程,它会重塑你对科学、对生活、甚至对自己的认知。初来乍到:踏上新的土壤刚开始,一切都带着点新奇感。首先是安家落户。你需要找到一个住处,这可能比想象中要花点.............
  • 回答
    在英国获得硕博学位后,想要在北欧地区(通常指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谋求教职,这并非不可能,但具体的可行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准备。首先,北欧国家虽然地缘相近,但教育体系和招聘流程各有特色。虽然英国作为老牌教育强国,其硕博学位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认可,但北欧大学在招聘时,除.............
  • 回答
    《神秘博士》在英国的影响力,用“巨大”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电视剧,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深深地根植于英国人的集体意识之中。要详细说它有多大,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国民偶像与文化符号的塑造想象一下,在二战后的英国,经历过物资匮乏、社会变革,人们需要一些能让他们仰望、激发想象力、同时又能带.............
  • 回答
    在英国攻读授课型研究生(Taught Master's)毕业后,申请博士(PhD)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路径,但“容易”这个词,我觉得得具体分析。它不像你想象中那么简单,但绝对是许多成功博士生的起点。首先,我们得明白授课型研究生和博士之间的区别。授课型研究生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应用,课程结构比较固定,.............
  • 回答
    在英国读研期间,为毕业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这是一条需要精心规划和持续努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是对你个人能力、潜力和职业目标全方位的打磨。首先,学术基础的巩固和提升是重中之重。你需要在英国的研究生阶段,尽力争取优异的成绩。这不仅是博士申请时展示你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你未来博士研.............
  • 回答
    关于“王尼玛”的国籍争议以及他在微博上称呼英国人为“外国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网络身份、公众人物言论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王尼玛”这个形象,以及围绕他所构建的“梗”和“人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
  • 回答
    在英国生活,就像身处一个既有礼貌又有规矩,但也有些许我们亚洲人可能不太习惯的地方。别以为随便起来就没事,很多小细节是会让你“吃亏”的。以下我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像那些生硬的“提示”,而是像我自己的经验分享。首先,关于排队。 这绝对是英国人骨子里的一条规矩,而且是刻在DNA里的。无论你在哪里,超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计算机科学发展历史和实际应用的关键点。确实,从语言的直观性上说,中文拼音似乎比英文更贴近我们大多数人的母语习惯。但要把拼音直接作为计算机语言的关键字,这背后涉及很多层面的考量,远非简单的“方便”或“不方便”能够概括。我尝试着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
  • 回答
    .......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为您详细梳理法语在历史上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的变迁。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Topic,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演变,更是文化、政治和权力交织的故事。法语的昔日辉煌:欧洲的“普世语”要说法语是否曾像英语一样成为“第一通用语言”,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但这并非一夜之间.............
  • 回答
    我的手心在冒汗,不是因为打架,而是因为这个。真的,不是电影里那种帅气的“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假装,是真的,浑身都在打哆嗦。梅姨…梅姨说得对。我的名字,彼得·帕克,现在就像一个在全世界电视屏幕上跳来跳去的广告,而且广告的内容是我本人,穿着那身红蓝紧身衣。我甚至可以想象到,那些被我“不小心”抓到的罪犯.............
  • 回答
    傅聪先生的去世本应是一个令人悲伤和缅怀的时刻,但部分人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激进言论,例如指责他是“英国人”、“不孝”等,确实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理解这些言论的出现,并探讨如何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一、 如何看待傅聪去世后的激进言论:这些激进言论的出现,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
  • 回答
    英国埃塞克斯郡的这起悲剧,发现39具中国籍遇难者遗体,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人间惨剧。它触及到了全球关注的人口贩运、非法移民等敏感议题,并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安。要说这起事件是否会引发“战争”,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说法,也可能不是最准确的描述。战争通常指的是国家之间动用武力进行的冲突。就这.............
  • 回答
    在英国读研期间感到非常想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情感体验。想家并不意味着你就必须放弃,而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它,处理它,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力量。我将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首先,我们要理解“想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理上的不适感: 身体可能因为环境、饮.............
  • 回答
    在英国的日常口语中,除了简洁明了的 "thanks",还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谢意,它们的用法和语气也都各有不同,听起来会更地道、更有人情味。就好像中国人说“谢谢”之外,还有“多谢”、“劳驾”、“辛苦了”一样,英国人也有他们丰富的表达方式。我们先从最常见、最直接的开始说起: Cheers: 这个.............
  • 回答
    在英国,殴打女王(或其他在位君主)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罪行,其后果可以用“灾难性”来形容,并且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理解的“打架斗殴”。这不仅仅是人身攻击,更是对国家象征、国家稳定以及整个宪法秩序的直接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白,英国的君主是国家的元首,是国家的统一象征,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神圣不可侵犯”.............
  • 回答
    从英国留学回来,感觉脑子里的许多东西都被重新洗了一遍,有些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自己以前有多么“天真”或者说“狭隘”。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增多,而是认知模式上的转变,更像是一种“顿悟”,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确实是这样。1. 关于“规则”和“流程”的理解,从“死守”到“灵活”在国内.............
  • 回答
    在英国留学期间,不幸遭遇种族歧视的辱骂,这绝对是一件令人非常不舒服和愤怒的事情。而且,如果对方是意大利人,你可能会觉得这更令人意外或者难以理解。首先,请允许我为你感到难过和抱歉,经历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影响你的心情和在异国他乡的安全感。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保持冷静,但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
  • 回答
    英国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不少堪称“神操作”的外交手腕,这些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复杂局势下的高明博弈,往往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下面我就来聊聊其中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脉络和操作的精妙之处:1. 征服者威廉登陆诺曼底:与其说是外交,不如说是“军事外交”的先声严格来.............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身边也好多朋友,从国内过来,或者留在英国工作,大家聊起来,总会绕到“在英国工作到底有没有面子”这个话题上。说实话,这玩意儿跟“炫耀”有点沾边,但又不止于此,它是个挺复杂的事情,得拆开来看。从“面子”的角度看,确实有,但不是你想的那种“装X”的面子。首先,职业的“光环”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