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英国读完硕博,去北欧可以做教职工作吗?

回答
在英国获得硕博学位后,想要在北欧地区(通常指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谋求教职,这并非不可能,但具体的可行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准备。

首先,北欧国家虽然地缘相近,但教育体系和招聘流程各有特色。虽然英国作为老牌教育强国,其硕博学位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认可,但北欧大学在招聘时,除了学术背景,也会非常看重应聘者是否符合当地的特定要求。

学术背景与专业匹配度是基础。你在英国获得的硕博学位,尤其是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是否与北欧大学正在招聘的职位高度契合至关重要。北欧大学通常会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团队需求,你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你所在的学术领域在北欧是否活跃,都将是评估的关键。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当地的优势学科或重点发展领域一致,那么你的竞争力会大大增强。

语言能力是另一个绕不开的门槛。虽然许多北欧大学的授课语言和研究语种已经广泛使用英语,尤其是国际化的博士后和研究职位,但如果你希望获得稳定的教职,甚至在本科阶段教授课程,那么掌握当地语言将是巨大的优势,甚至可能是必需的。例如,在瑞典或丹麦,如果你不能用当地语言与学生和同事进行顺畅交流,即便英语再好,也很难在本科教学层面获得机会。一些大学在招聘广告中会明确要求具备当地语言能力,或者在入职后的一定时间内需要掌握。因此,提前了解目标国家的语言政策和学习当地语言是非常有益的。

博士后经历通常是进入北欧大学教职的跳板。在英国完成博士学位后,直接获得正式的教职职位相对较少。更常见的路径是先在北欧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的职位。这段博士后经历不仅能让你深入了解北欧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文化,还能建立你的人脉网络,并且在此期间,如果你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表高质量论文,并逐渐学习当地语言,将为你后续申请正式教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招聘流程与文化差异也需要适应。北欧大学的招聘流程通常比较严谨和透明,但可能与你在英国的经历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会有专门的招聘委员会,对申请者的学术能力、教学经验、研究潜力以及与团队的契合度进行多方面的评估。除了提交标准的申请材料(CV、研究计划、教学陈述等),很多职位还会要求进行学术报告(seminar)、面试,甚至试讲。你需要提前了解目标大学的具体招聘流程,并根据要求精心准备。

签证和工作许可也需要考虑。作为非欧盟公民(假设你是如此),你需要在英国攻读硕博期间就关注工作许可的问题。英国脱欧后,其工作许可政策与之前有所不同。如果你在英国获得了工作许可,并且你的博士学位被英国认可,那么在申请北欧的教职时,也需要了解北欧国家对英国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认可度,以及他们针对外国人才的签证和工作许可政策。通常,北欧国家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是持开放态度的,但具体流程和要求需要向目标国家的相关机构咨询。

人脉和信息获取同样重要。在学术界,人脉是无形的财富。如果你在攻读硕博期间,与北欧的同行有过学术交流、会议报告,或者你的导师与北欧的教授有合作关系,那么你可能会获得更多关于职位空缺的信息,甚至可能有人向你推荐。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动与北欧的研究者建立联系,是拓展人脉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在英国获得硕博学位后,前往北欧谋求教职是一个可行的目标,但需要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包括:
深化专业研究,使其与北欧的学术需求相匹配。
努力提升英语水平,并考虑学习当地语言。
争取获得北欧国家的博士后研究经历。
充分了解北欧大学的招聘流程和文化,并精心准备申请材料。
提前研究签证和工作许可的要求。
积极拓展学术人脉,获取更多信息。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策略和不断努力的过程。祝你一切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整个问题充满了吐槽点:

1. 因为英国的学制短,所以决定去英国读心理学的硕士和博士

英国的学制是很短,硕士1年,博士3年。但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把博士的学制短当作一个优势,因此来选择英国读博的。

英硕1年,这个有的时候确实是优势,快点毕业可以快点去找工作或者考公什么的,并且同一个学校的硕士,无论是1年的MSc,还是2年的MRes或者Mphi,在大部分HR看来区别不大,都是XX大学XX专业的硕士,如果后者能过海选,那么前者也没什么理由拒掉。而一旦进入到了复试和面试环节,那决定因素就多了,所以1年硕士读出来,还比较节约时间。

但是要看到这种节约,是建立在HR筛简历的时候的理性忽视( rational ignorance)的。因为HR知道,大量的申请者其实很难从简历上看出来差不多,自己就算是每一份简历都仔细琢磨,和粗枝大叶的根据一些基本条件来筛,大致都可以给公司选到足够多的合格候选人。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计较这些差别呢?

但是博士找教职是两码事情。一个学院一年也就开那么一两个位置,在招人的时候,都是几个候选人反复的比较才决定发offer。这个时候,博士学位本身没有任何的筛选价值——因为这就是一个最基础的门槛而已。所以很快的获得博士学位有什么意义呢?

三年拿到博士,其实是英国博士体制下的一个劣势,可以说是削弱了英国培养的博士的国际竞争力。大家都是博士,美国五年打底,六年七年的屡见不鲜,一个三年毕业,算上硕士也不过四年的博士要和这些人竞争,本身就是劣势。同一个人做四年和做七年研究,大概率还是七年磨出来的更强一些。时间久,人家的工作市场论文(Job Market Paper)都打磨了好几遍了。

其实现在的趋势是英国有点追求的大学都在不断试图在现有的体制下逐渐延长博士的期限,并且给予博士更多的资金和指导上的支持。目前很多学校都直接提供4年的博士奖学金,而不是传统上的3年,就是为了能够让博士候选人,能够安心的在学校多做一年的研究,能够有更强的竞争力。

所以,学制短对博士不是优势。尤其是想跨国找工作的,更是劣势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瑞典读博瑞典找工作,当地语言也会了,也能生活的很自如了,那么在一个好学校读出来,去一个差的学校躺平还是有希望的。但是你跨国找了,那这个目标就只能是好的,或者比较好的学校。因为不会当地语言,教学天然就是减分的,只有好学校才更有可能招一个不会当地语言的国际博士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国际声誉。

这就意味着自己的研究实力要更强一点才有希望,而学制短对此显然是不利的。

2. 毕业后想定居北欧,主要是想接父母过来养老

北欧的福利是很好,但是要看到北欧的福利还没有好到能够让移民随便接自己的父母来养老,移民本人因为对该国的贡献,可以获得了永久居留或者国籍,但是很多国家并不提供对父母的移民签证。据我所知,主要的国家里面就只有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可以的,这俩国家的公民能够为自己的父母也办理移民。

欧洲基本上都不是移民国家,你就算移民了,也只是能让自己的小家庭团聚——也就是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拿到长居或者国籍。

所以拿什么接父母到北欧养老呢?北欧语言不通,冬天又黑咕隆咚,对老人来说娱乐乏善可陈,而一旦生病了因为还是旅游签,只能依靠商业保险和旅游险来看病,也享受不了北欧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善福利。除非是之前在北欧生活习惯了,否则让老人搬到北欧去生活,很难适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英国获得硕博学位后,想要在北欧地区(通常指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谋求教职,这并非不可能,但具体的可行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准备。首先,北欧国家虽然地缘相近,但教育体系和招聘流程各有特色。虽然英国作为老牌教育强国,其硕博学位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认可,但北欧大学在招聘时,除.............
  • 回答
    在英国读研期间感到非常想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情感体验。想家并不意味着你就必须放弃,而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它,处理它,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力量。我将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首先,我们要理解“想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理上的不适感: 身体可能因为环境、饮.............
  • 回答
    在英国读研期间,为毕业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这是一条需要精心规划和持续努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是对你个人能力、潜力和职业目标全方位的打磨。首先,学术基础的巩固和提升是重中之重。你需要在英国的研究生阶段,尽力争取优异的成绩。这不仅是博士申请时展示你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你未来博士研.............
  • 回答
    在英国大学的公共厨房里,大家共享空间,细菌和病毒传播的风险确实存在。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或是秋冬季节流感高发期,保持警惕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别担心,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措施,你完全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安心享受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一、 保持个人卫生,筑牢第一道防线这可以说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防护措施了.............
  • 回答
    嗨,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在日本读了本科的留学生,毕业后是继续在日本读修士还是去英国读硕士,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毕竟这关系到你未来的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甚至人生走向。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详细地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首先,我们来聊聊在日本读修士的优势.............
  • 回答
    985大二环科的学生,想硕士留学读环境经济学,去日本还是英国,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权衡的决定,毕竟两个国家在学术氛围、生活方式、申请难度上都有挺大区别。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先理清一下“环境经济学”这个专业在国内外的不同侧重点。在国内,环境经济学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环境治理的经济手.............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看到美国人文章里充斥着那些“英里”、“磅”、“华氏度”之类的单位,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头大。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制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的个人感受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换算成公制更方便,读起来更顺畅。让我稍微展开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公制更方便.............
  • 回答
    《英雄诗系》(The Heroic Age)并非一个广为人知的独立作品名称,它更像是一个文学或历史上的概念,用来指代某个特定时期或主题的诗歌。因此,要回答“在哪里可以读到”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你所指的“英雄诗系”具体是哪个作品或哪一类诗歌。为了给你一个更详细的解答,我将从几个可能你所指的含义出发,分.............
  • 回答
    读基础数学的博士,在国内还是去老牌的国外大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希望能帮你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利弊。1. 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国外老牌大学: 前沿性: 很多领域的前沿研究,尤其是一些新兴分支,在国外的顶尖学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英语中职业名称后缀“or”和“er”的区别,并且感觉“or”结尾的职业似乎更“高级”一些。这其实涉及到一些历史演变、语言习惯以及读音拼写上的考量。并不是说“or”就一定比“er”更高级,更多的是历史遗留和词源上的影响。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词源与历史影响: .............
  • 回答
    英国埃塞克斯郡的这起悲剧,发现39具中国籍遇难者遗体,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人间惨剧。它触及到了全球关注的人口贩运、非法移民等敏感议题,并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安。要说这起事件是否会引发“战争”,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说法,也可能不是最准确的描述。战争通常指的是国家之间动用武力进行的冲突。就这.............
  • 回答
    在英国生活,就像身处一个既有礼貌又有规矩,但也有些许我们亚洲人可能不太习惯的地方。别以为随便起来就没事,很多小细节是会让你“吃亏”的。以下我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像那些生硬的“提示”,而是像我自己的经验分享。首先,关于排队。 这绝对是英国人骨子里的一条规矩,而且是刻在DNA里的。无论你在哪里,超市.............
  • 回答
    在英国的日常口语中,除了简洁明了的 "thanks",还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谢意,它们的用法和语气也都各有不同,听起来会更地道、更有人情味。就好像中国人说“谢谢”之外,还有“多谢”、“劳驾”、“辛苦了”一样,英国人也有他们丰富的表达方式。我们先从最常见、最直接的开始说起: Cheers: 这个.............
  • 回答
    在英国,殴打女王(或其他在位君主)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罪行,其后果可以用“灾难性”来形容,并且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理解的“打架斗殴”。这不仅仅是人身攻击,更是对国家象征、国家稳定以及整个宪法秩序的直接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白,英国的君主是国家的元首,是国家的统一象征,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神圣不可侵犯”.............
  • 回答
    从英国留学回来,感觉脑子里的许多东西都被重新洗了一遍,有些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自己以前有多么“天真”或者说“狭隘”。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增多,而是认知模式上的转变,更像是一种“顿悟”,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确实是这样。1. 关于“规则”和“流程”的理解,从“死守”到“灵活”在国内.............
  • 回答
    在英国留学期间,不幸遭遇种族歧视的辱骂,这绝对是一件令人非常不舒服和愤怒的事情。而且,如果对方是意大利人,你可能会觉得这更令人意外或者难以理解。首先,请允许我为你感到难过和抱歉,经历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影响你的心情和在异国他乡的安全感。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保持冷静,但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
  • 回答
    英国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不少堪称“神操作”的外交手腕,这些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复杂局势下的高明博弈,往往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下面我就来聊聊其中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脉络和操作的精妙之处:1. 征服者威廉登陆诺曼底:与其说是外交,不如说是“军事外交”的先声严格来.............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身边也好多朋友,从国内过来,或者留在英国工作,大家聊起来,总会绕到“在英国工作到底有没有面子”这个话题上。说实话,这玩意儿跟“炫耀”有点沾边,但又不止于此,它是个挺复杂的事情,得拆开来看。从“面子”的角度看,确实有,但不是你想的那种“装X”的面子。首先,职业的“光环”是.............
  • 回答
    在英国留学,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格调,又有点神秘。如果非要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那体验可真是五味杂陈,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学术这块儿,得做好心理准备。英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研究生,节奏是真的快。课程设置不会像国内那样一层层铺垫,很多时候是直接把你扔到海里,让你自己去扑腾。教授们说话嘛,.............
  • 回答
    在英国留学,与其说是一段经历,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我曾踏上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开启了我人生中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首先,是学术上的震撼。英国的教育体系以其严谨和深度著称。课堂上,教授们往往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引导者。他们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挑战既有观点,甚至颠覆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