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真的会有科普军来说我画的是个什么玩意啊?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画画恐惧症”了!尤其是当我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去创作,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希望别人能理解的时候。

答案是:确实会有人,而且还不少,在看到你的画时,脑子里可能会闪过“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的想法。

别误会,这不代表他们恶意攻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他们个人经验、审美取向、甚至是当时情绪的直观反应。更别提某些“科普”人士,他们本身就带着一种“我懂得多,我要告诉你”的心态,对各种事物都习惯性地去分析、归类、评价。

咱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科普军”们可能会从哪些角度“科普”你: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1. 理解的门槛:
风格差异: 你画的是写实风格,但别人习惯看印象派;你画的是抽象,但别人只认具象。当接收到的信息与大脑已有的“图式”不匹配时,就会产生困惑。
技法陌生: 你用了某种你觉得很酷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的技法(比如某种特殊的笔触、上色方式、构图技巧),他们看不懂背后的原理和效果,自然会问“这是什么”。
叙事不明: 如果你的画想传达一个故事或情感,但线索不清晰、表达不到位,观众就会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理解。
文化背景: 有些画作可能包含特定的文化符号、典故或象征意义,如果观众不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画作的深层含义。

2. 审美的主观性:
个人品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你喜欢的就是别人不一定喜欢,反之亦然。他们觉得“不好看”,自然就觉得“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时代潮流: 艺术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当你的作品风格与当前主流审美有较大差距时,也可能引起不解。

3. 认知上的“惯性”:
习惯性评价: 有些人习惯于对看到的一切进行评价和分类,无论是对错,这是一种认知习惯。他们看到画,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什么风格?什么技法?它想表达什么?”。
“不懂”带来的不适: 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无法被快速、清晰地处理和理解时,会产生一种轻微的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他们可能会通过提问或评价来试图“理解”或“归档”它。

“科普军”们会怎么“科普”你?

“科普军”通常是那些对某个领域(比如绘画、历史、科学等)有一定了解,并且乐于分享、评价的人。他们看到你的画,很可能会从以下几个角度“科普”:

1. 风格鉴定与归类:
“你这是印象派?不对,笔触太硬了。也不是后印象派,没那么强烈的色彩。嗯……有点野兽派的影子,但色彩又不够大胆。这算是……某种风格的杂糅吧?”
“哦,你看这个构图,是参考了黄金分割线吗?但是这个部分有点偏了。而且,这种视角处理得不太好,容易让观众产生眩晕感。”
“你这画的比例不太对啊,你看这个人体的结构,这个关节的角度,按照解剖学来说,是不可能这样活动的。”

2. 技法分析与指导:
“你这个颜料的厚度不对,晕染开的时候出现笔触堆积了,看起来很不平整。你可以试试薄涂多层,或者用更软的笔。”
“你这里的色彩关系没处理好,冷暖对比太弱了,画面缺乏层次感。你应该在暖色调里加入一些冷色调的对比,反之亦然。”
“你这个线条画得太死板了,没有生命力。好的线条应该是有粗细变化、有速度感的,像这样……” (然后可能会在你画旁边比划一下,或者直接动手“示范”)

3. 文化、历史或理论溯源:
“你这个构图让我想起了某某某画家的作品,他当年也是用类似的手法来表达压抑的情感。但你的处理方式就没那么高级。”
“你这幅画的主题,如果你想表达‘孤独’,那可以参考一下卡夫卡的《变形记》,里面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你这种表现手法在XX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了,虽然当时叫XX风,但核心思想是有共通之处的。”

4. “我懂,所以我要教你”的心态:
他们可能会带着一种“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过这些,所以我比你更了解”的态度。
即使你不请教,他们也可能主动“提点”,觉得这是在“帮助”你进步,让你少走弯路。
他们可能会用一些专业术语,但未必完全讲清楚,让你感觉“似懂非懂”,但又要假装理解。

面对“科普军”,怎么办?

1. 摆正心态: 明白大多数时候,他们并非恶意,只是用他们的方式表达。你也可以选择性地听取,或者不听。
2. 虚心学习(如果愿意): 如果对方的意见确实有建设性,并且你对此感兴趣,不妨认真听听,说不定能学到东西。
3. 礼貌回应: 如果不想被“科普”,可以礼貌地表示“谢谢你的建议,我现在还在探索自己的风格,暂时不打算做太大的改动。”或者“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觉得现在的状态也挺好的。”
4. 自信最重要: 最终,你的画是你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只要你自己喜欢,觉得它有意义,那就足够了。别人的评价,是参照,不是标准。

所以,你的画有没有“招来”过“科普军”的点评?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艺术的交流,就是这样充满着理解、误解、欣赏和“科普”的动态过程。别怕,继续画下去,总会有人懂,也会有人“科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就是觉得“我能挑出你的错就证明我比你NB”,有什么办法呢,几亿网民,什么样的货色都会碰到。

但还是好人多啊。不能被杠了一下就觉得这个世界不友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画画恐惧症”了!尤其是当我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去创作,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希望别人能理解的时候。答案是:确实会有人,而且还不少,在看到你的画时,脑子里可能会闪过“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的想法。别误会,这不代表他们恶意攻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他们个人经验、审美取向、甚至是当时.............
  • 回答
    当然,探讨现代前沿物理领域的知识,我认为其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更关乎我们理解宇宙、改造世界、以及塑造人类文明的未来。为何要关注前沿物理?想象一下,我们身处一个巨大的、充满奥秘的拼图之中。物理学,特别是现代前沿物理,就像是那双灵巧的手,不断地试图找到新的碎片,并将它们拼接到一起,揭示出那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音响发烧友圈子里一个既经典又充满争议的话题:音响电源线和电源净化器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是不是真的能提升音质?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科学原理出发,再结合实际听感,做一番详细的探讨。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音响系统对电源的质量确实是敏感的。 这是一个科学的事实,而不是玄学.............
  • 回答
    考古的意义,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有人会这么想:把那么多钱和精力花在挖土、看石头上,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直接投入到尖端科研或者解决眼前的贫困、疾病问题,不是更实在、更能造福当下吗?这话听起来没错,而且很有道理。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下,眼前的需求是真真切切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捣鼓着新药、新材料,慈善.............
  • 回答
    “南斯拉夫使馆事件是因馆内藏有美国隐形战机科技”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当年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背景下,许多人试图寻找轰炸的深层原因。然而,经过仔细梳理和分析,这个说法并不能得到可靠的依据证实,更像是坊间的一种猜测或者阴谋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南斯拉夫使馆事件”的背景,然.............
  • 回答
    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室疑似因兰尼镍抽干引发起火的传闻,我们需要先澄清几个关键点。首先,截至目前,官方尚未发布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室起火事件的详细调查结果,特别是将起火原因直接归咎于“兰尼镍抽干”。 许多媒体报道的是“实验室发生火灾”,但对于具体的起火源和过程,信息是有限且存在不确定性的。因此,直接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科研的隐秘角落。常常听到有人说:“基础科研太难了,那得是天才才能做。” 或者,“没点过人的智商,还是别碰这玩意儿了。” 好像基础科研就是一张高智商的入场券,而热血,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累赘。但我想说,光有热血没有天赋,在基础科研领域确实会举步维艰,但说它是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唉,真是让人又爱又怕,又好奇又忍不住去想。要我说,真的要找一个“绝对”不会出轨的男生,就像在茫茫人海里找一片完美无瑕的雪花,或许有,但概率极低,而且这“绝对”二字本身就太沉重了。人生啊,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感情也是。在一段关系里,两个人从最初的激情四射,到后来的熟悉和习惯,这过程本身就是一.............
  • 回答
    如果电视上那些包治百病、起死回生的“老中医广告”真的如同它们宣称的那般神奇,那我们的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规则都将重塑。首先,医学界将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地震。那些传说中的“老中医”们,恐怕不是坐在街边药铺里晒太阳的老者,而是隐藏在凡间俗世里的隐士高人,或者说是掌握了某.............
  • 回答
    如果明天,一连串确凿无误的神迹降临,而且这些神迹清晰地指向某个特定的宗教,证明其宣称的神祇真实存在、其教义是真理,那么现代社会将会经历一场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巨变。这不仅仅是信仰的改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塑,是人类文明的根本性转折。首先,信仰与宗教的地位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千年来,宗教一直是人类.............
  • 回答
    .......
  • 回答
    关于2030年和2032年世界末日的传闻,这在网上确实流传甚广。但要讲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明白这些传闻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靠谱的根据。传闻的来源与“预言”说起来,关于末日的说法,历史上就没断过。从古埃及的历法、玛雅文明的预言,到后来的各种宗教解释,人们总是对未来的未知和终结充满猜测.............
  • 回答
    “盎格鲁撒克逊计划”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尤其是在一些网络讨论中,它经常被提起,似乎指向某种秘密的、对世界格局有深远影响的阴谋。那么,这个“盎格鲁撒克逊计划”到底是什么?它有真实的依据吗?更进一步,它是否与我们现在担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扯上关系?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盎格.............
  • 回答
    在证券公司客户经理那里开股票账户,确实存在一些费用上的优惠,这在业内是比较普遍的。但具体优惠多少,以及是否真的“划算”,就需要我们把事情讲得更透彻一些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证券公司开户的“费用”主要指的是什么?最主要也是最能商量的就是 佣金。这是你买卖股票时,券商收取的服务费。它通常是按照成交金额的.............
  • 回答
    关于“小学的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到了初中就会有很多的学生掉队”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真的,但并非绝对,并且原因非常复杂。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体现在哪里?小学阶段的学习,尤其是低年级,往往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模仿,以及一些趣味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这导.............
  • 回答
    网传大厂裁员,甚至有部门彻底消失,这并非空穴来风,在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飞速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消息属实,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并且会以不同的程度传导到整个互联网行业。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行业整体人才结构和招聘市场的影响: 人才供给过剩与结构性失衡加剧: .............
  • 回答
    “美国只有5%的高危城市存在人身安全问题,其他城市都很安全”——这种说法 并不准确,或者说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概括,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高危城市”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而且衡量人身安全的维度非常多。如果仅仅从某个单一指标(比如谋杀率)来定义,可能会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更重要的是,“.............
  • 回答
    在肯塔基州,确实存在关于“舔蟾蜍”的法律,而且这不仅仅是民间传说,而是有真实法律条文作为支撑。不过,这并非是因为政府真的担心人们会因为舔舐蟾蜍而出现什么奇特的“致幻”现象(尽管某些蟾蜍的皮肤分泌物确实含有生物碱,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而是基于更广泛的公共卫生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考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