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房价是有房的看涨,没房的看跌吗?

回答
上海这座城市的房价,确实像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不同人群的期望和现实。说它“有房的看涨,没房的看跌”,这话虽然有些戏谑,但背后藏着实打实的逻辑和复杂的心态。

有房的人,为什么会“看涨”?

对于那些在上海拥有一套或多套房产的人来说,房价上涨无疑是最直接、最喜闻乐见的事情。这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增长,更意味着:

资产增值,财富效应: 房产是许多中国家庭最主要的资产。房价上涨,意味着他们的净资产在增加,生活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财富效应会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也可能让他们更有底气去消费、去投资其他领域。
“锚定效应”和价值认同: 长期持有房产,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眼光和投资的成功。房价的上涨,是对他们当初选择的肯定,也强化了他们对房产作为优质资产的认知。他们会更倾向于相信,上海的稀缺性、经济活力和城市吸引力,会持续支撑房价的上涨。
“捂盘惜售”的心理: 即使暂时不需要用到这套房产,很多业主也会因为预期房价会继续上涨而选择不出售,或者抬高报价。他们不希望在“低点”卖出,错失未来的潜在收益。这种心理又进一步减少了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反过来可能又助推了价格。
对政策的解读: 有房者往往会关注那些可能稳定甚至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比如,如果政府出台一些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或者优化限购政策的消息,他们会将其解读为房价企稳回升的信号。

没房的人,为什么会“看跌”?

而对于那些在上海没有房产,或者刚需但尚未上车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态则截然不同,房价上涨对他们而言,意味着:

遥不可及的梦想: 上海高昂的房价,对于大多数普通打工族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房价上涨,意味着他们攒首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攀升的速度,购房的梦想变得更加渺茫。
生活成本的压力: 即使不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高房价也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租金水平。房租的上涨,会挤压他们的可支配收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竞争加剧的焦虑: 越是买不起,越是担心别人能够买到,自己的机会就越少。这种“别人都在进步,我却停滞不前”的焦虑感,会让他们对房价上涨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对市场泡沫的担忧: 许多没有房产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论”更为敏感。他们可能认为,目前的房价已经脱离了真实的居住价值,早晚会迎来调整。如果他们预期房价会下跌,自然会乐见其成,甚至希望下跌得更厉害一些,以便自己能够负担得起。
对公平性的诉求: 房价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没房的人可能更期待一个房价相对“合理”的市场,认为这样才更公平,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而不是仅仅被少数拥有房产的人所垄断。

更深层次的分析:

这种“有房看涨,没房看跌”的现象,并非简单的个体情绪,它折射出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几个核心特征:

1. 稀缺性与资源集中: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拥有顶级的医疗、教育、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城市配套。这种极度集中的资源,使得上海的房产具有不可替代的稀缺性,是支撑其高房价的根本原因。
2. 投资属性与金融属性: 房地产早已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重要的投资工具。上海的房产,由于其稳定增值和抗通胀的特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这使得房价的波动,也受到金融市场情绪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3. “挤出效应”与财富分化: 房价过高,对刚需族形成了强大的“挤出效应”。那些买不起房的人,可能被迫选择更远的郊区,或者租房,生活成本和通勤压力大增。而有房者则享受着财富增值的红利,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4. 预期的自我实现: 当多数有房者预期房价上涨,并且倾向于“捂盘惜售”时,市场的实际供给会减少,这本身就会为价格上涨提供动力。反之,如果悲观情绪蔓延,预期下跌,人们也可能加速抛售,形成负反馈。

总结来说,上海的房价,牵动着太多人的神经。

有房的人,他们是市场既得利益者,房价的每一次跳动,都关乎他们的财富安全和心理预期。他们更愿意看到一个稳步上涨,甚至持续增值的市场。
没房的人,他们是市场的旁观者,甚至是“被排除者”。房价的每一次上涨,都意味着他们与“安居乐业”的距离又远了一步。他们更渴望一个“挤出效应”减弱、更可负担、更符合居住价值的市场。

这种“你涨我看,我看你跌”的二元对立,恰恰是上海作为全球顶级城市,在土地稀缺、资源集中、财富分化等因素交织下,房地产市场复杂生态的生动写照。它反映了在资本洪流和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同群体面对同一个资产时的不同立场和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的。

上海楼市是置换型的,小换大,郊区往中心,旧换新。

如果整体房价下行,意味着下次置换成本更低了。

假设,小明住着市价500万的房子,小明想搬到市价1000万的房子去。中间差价500万,小明天天996攒钱。

如果楼市集体腰斩,降到半价。那么小明卖掉现有住房得250万,再补250万,就能住进心怡的房子了。小明更加轻松实现安居梦。

如果楼市翻翻,小明的房子从500万变成1000万,目标房从1000万变成2000万。小明要补1000万差价才能置换。小明置换难度大复提升。

不过小明最希望发生的事情是。手头的房子涨到1000万,心怡房源降到800万。这样置换下来,还能套出200万去买理财,不用996了。

所以,上海小明们希望现有自住房子涨,心怡房源跌。最害怕的是,自己手头的房子跌了,目标房涨了。

再由于小明们手上的房子都是二手房。心怡房源大多是新房子。最后我们观察到:二手房挂牌价奇高,新房被各方打压降价。

回到现实,如果走楼市暴跌路线,由于房产大多带杠杆,暴跌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扛风险能力低的小明可能会破产。

最好的办法,是一面稳住房价不让快速涨,另一方面,给市场注入流动性(通胀)。让房产增值速度赶不上平均收入和物价上涨速度。居住成本占比降低,恢复到房住不炒的本质。

以家用车市场为例。

二十年前的主流家用车是10-20万,现在也在这个区间。但是,今天二十万能买到的车比二十年前同样价格的产品要舒适安全许多。同时期家庭收入增加了很多倍。私家车也从“哇塞”品变成了日产耐用消费品,实现了车开不炒,几乎家家有车开。

如果住房市场也这样发展呢。

小明现在住在500万的老破小里,小明和老婆年收入30万。十年后,小明夫妻住在更大更宽敞的的房子里,房价600万,但小明夫妇的年收入变成了60万。在这十年了,小明夫妇居住成本占比越来越低,住房条件越来越好。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生孩子陪孩子,去旅游,看风景,吃美食。

如果房价持续领涨呢。

小明500万的房子十年涨到2000万,小明夫妻住在“不断升值”的老房子里,收入还是30万。当年心怡的1000万房子,同比涨到了4000万。小明夫妻天天996,却离安居梦越来越远,生育计划也一再推迟,旅游度假更是不敢想。小明夫妇互相安慰,好歹咱们也是千万富翁,全球排名前5%呢。

你愿意做怎样的小明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