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该怎样解读罗伯特·奥曼的论文《不一致的达成》?

回答
罗伯特·奥曼的《不一致的达成》("Unfinished Business")这篇论文,其核心在于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但又深具洞察力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参与者都理性地追求最佳结果,并拥有完全的信息,他们也可能无法达成一个“一致”的或“有效”的结局,甚至会陷入一种“未竟之事”的僵局。理解这篇文章,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经济学模型中理性人总是能找到最优解的直觉,去审视合作与协调中的内在复杂性。

文章的核心洞察:理性与合作的鸿沟

奥曼在《不一致的达成》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在并非零和博弈的场景下,理性个体也可能无法达到一个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共同协议?他的结论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协调的难度”以及“对他人意图的预期与不确定性”。即使每个人都明白合作的好处,知道共同的最佳选择是什么,但要让所有人都朝着那个方向行动,却可能因为一系列微妙的心理和互动因素而失败。

想象一个场景:两个人约定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他们都知道具体哪家咖啡馆,并且都想要见到对方。然而,由于某种原因,一个人的手表快了十分钟,而另一个人则慢了十分钟。结果是,他们可能一个早到半小时,一个迟到半小时,结果在咖啡馆门口擦肩而过,错过了彼此,尽管他们都希望见面,也都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不一致的达成”的一个简单比喻。

奥曼更深入地探讨了在更复杂的博弈论情境下的表现。他认为,当存在多个可能的协调点,或者参与者对对方的下一步行动存在不确定性时,就会产生问题。

关键概念的深入解析:

1. 协调的困难(Difficulty of Coordination): 这是文章的基石。在很多情况下,最优的结果需要参与者之间进行精妙的协调。例如,两个司机需要决定在哪里停车以便于见面。他们都希望方便,但如果信息传递不畅,或者对对方的偏好存在一点点偏差的预期,他们可能就无法选择同一个停车点。奥曼指出,即使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对“其他人的意图”的预期也会引入不确定性,因为这种预期本身可能是不准确的,或者会随时间变化。

2. 预期与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 在奥曼的理论中,个体的行为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偏好,更取决于他们对他人偏好和行动的预期。而这些预期本身又可能受到他人预期的影响,形成一个嵌套的循环。即使每个人都知道一个特定的结果是最优的(例如,大家都选择向右走),但我可能不确定你是否也知道这一点,并且会朝着那个方向走。我可能会猜测你可能会犹豫,或者觉得你可能认为我犹豫,从而影响我的决策。这种对他人信念的信念,以及对他人信念的信念的信念等等,构成了博弈论中“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的概念,但即使拥有共同知识,协调依然可能失败。

3. 不确定性与风险规避(Uncertainty and Risk Aversion): 如果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可能会倾向于采取更保守的策略,以避免最坏的结果。例如,如果我不知道你是否会准时,我可能不会提前太久到达那个不确定的集合点,因为我不想在那个地方独自等待太久。这种风险规避的倾向,即使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也会导致行为的分歧,从而阻碍一致的达成。

4. 信息结构与沟通(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on): 奥曼的论文也间接指出了信息结构和沟通方式的重要性。虽然他假设的是完全信息,但“完全信息”并不等同于“瞬间有效沟通”或者“完全消除歧义”。信息的传递方式、沟通的即时性,都会影响个体对他人意图的判断和预期的形成。即使我知道你选择“A”是因为你认为“A”是最好的,但我可能不确定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认为“A”是最好的。这种“为什么”的差异,在复杂博弈中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

5. 历史与动态过程(History and Dynamic Process): 奥曼的许多工作都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即过去的互动会塑造当前的预期和未来的行为。在《不一致的达成》中,虽然不像他关于重复博弈的论文那样明确,但这种动态的视角依然存在。如果过去的协调尝试失败了,那么参与者对未来协调的信心可能会降低,从而更加谨慎,反而更容易陷入僵局。

如何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启示:

挑战了传统理性模型的神话: 这篇文章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即使在最严格的理性假设下,合作与协调也并非易事。它提醒我们,单纯的“理性”不足以保证理想的结果,还必须克服沟通、预期和协调上的内在挑战。
解释了现实世界中的困境: 这篇论文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合作困境。例如,国际政治中的军备竞赛,即使各国都明白减少军备对大家都有利,但由于对对方意图的不确定和对未来冲突的担忧,可能导致各国继续增加军备,陷入“囚徒困境”的变体。再比如,在一些商业谈判中,即使双方都明白一个互惠互利的协议对双方都有好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对方真实底线的猜测,以及对谈判破裂的恐惧,也可能导致谈判失败。
强调了“信任”和“可靠性”的重要性: 虽然奥曼在论文中没有直接讨论“信任”这个词,但他的分析却凸显了信任的作用。如果参与者能够相互信任,相信对方会遵循某种协调原则或最优策略,那么协调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反之,信任的缺失会加剧不确定性,阻碍一致的达成。
对政策设计和谈判策略的启示: 理解了“不一致的达成”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在设计政策或进行谈判时,更加注重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明确规则和预期,减少模糊性,并可能设计一些机制来增强参与者之间的互信和协调能力。例如,在国际条约中,设立一些监督和执行机制,可以部分缓解各国对彼此不遵守协议的担忧。

举例说明:

设想有两个国家,它们都面临着是否要投资于一项高昂但能够提升两国共同福利的技术。投资的好处是共同的,不投资的成本也是共同的。然而,每一方都不知道对方是否会进行投资。

情景一:一致的达成。 如果两国都相信对方会投资,那么双方都会选择投资,从而实现共同的最佳结果。或者,如果两国都相信对方不会投资,那么双方都会选择不投资,这虽然不是最佳结果,但也是一种“一致”的行动模式,避免了单方面投资的巨大风险。
情景二:不一致的达成。 问题在于,如果两国都认为对方可能会投资,但又不确定,并且都害怕自己单独投资而对方不投资时会面临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方都可能选择观望,等待对方先行动。如果双方都选择了观望,那么双方都未投资,虽然避免了单方面投资的风险,但也都错失了技术带来的共同利益。这里的结果是“不一致的达成”,因为双方的行为都受到了对对方行为的预期影响,并且这种相互影响导致了并非最优的协同结果,甚至是一种僵局。

总结来说, 奥曼的《不一致的达成》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它深刻地揭示了理性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复杂关联。它让我们明白,即便我们拥有清晰的理性指南,想要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有效的合作与协调,也需要克服由预期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对他人意图的猜测所带来的重重障碍。这篇文章是对我们理解人类互动和集体行为的微妙之处的一个重要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这么好不知道为啥没人答。

我是在

@yolfilm

这篇专栏

冤亲债主 - 人间 - 知乎专栏

的一个留言中知道这篇文章的。留言是这么说的:

“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奥曼在197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 《不一致的达成》,这篇堪称传世的论文说的是: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这个太有意思了,和阿罗不可能定理同样有意思,所以我一定要看看他的证明。

首先纠正一下这个定理的翻译,上边的翻译非常浅显直白,但是不能代表原文的含义,是个理想主义小清新的概括。我翻译一下是这样的:

“如果两个人具有相同的先验知识且他们的后验知识是“共同知识”,即使他们的后验知识一开始不同,也能够通过争论形成相同的后验知识。”

这其实是博弈论,尤其不完全信息博弈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不知道楼主有没有集合论的知识。我试着用通俗的语言回答一下吧。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后验概率是在先验概率的基础之上按照贝叶斯法则更新的,所以后验概率取决于两个变量,一个是先验概率,一个是实际发生的状态。而共同知识使得这个实际发生的状态在二者之间是相同的,所以最后的后验概率当然也是相同的。

拿这篇文章举的这个硬币的例子。

(两个人分别掷硬币一次,要求预测下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第一个人第一次出正面,第二个人第一次出反面。因此第一个人认为下次出正面的概率是三分之二,而第二个人则认为是三分之一。当他们经过对预测的交流之后,都把它修正为二分之一)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和我看的一个翻译版本。这个版本的翻译是有误导的,uniform prior翻译成了统一先验知识,我认为这里应该均匀分布的先验知识。因此在这个例子中,先验概率就是每一次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服从均匀分布,而后验概率是在第一次出现正面或者反面的情况下,第二次出现正面的概率,这是一个重复2次的二项分布。容易计算当第一次出现正面时,后验概率为三分之二,而第一次出现反面时,后验概率为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同样是均匀分布的先验概率,由于第一次实际发生的状态不同,后验概率是不同的。你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不知道硬币的质地时,我们会认为它出现正面的概率最稳妥的猜测是0到1的均匀分布,而当第一次它是正面的时候,在这个信息下,我们就提高了它下一次仍然是正面的预期,反之亦反。

共同知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假如这两个人有了一个争论,第一个人认为下一个硬币是正面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而第二个人认为是三分之一。由于先验概率,硬币出现的可能性都是共同知识,并且1知道2知道,2知道1知道2知道,……因此第一个人通过第二个人认为是三分之一,可以得知第二个人第一次是反面朝上,同理第二个人也知道第一个人的第一次是正面朝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修正实际发生的状态,实际发生的状态是进行了两次掷硬币,第一次正面第二次反面,因此下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就被修正成二分之一了。

你可以这样理解,当我得知了一个更倾向于下一次出现正面的信息时,对方也得知了一个更倾向于下一次出现反面的信息,当我们出现争论的时候,我知道了对方有了一个和我相反的信息,我把这个信息纳入我的决策重新考虑,于是修正了我的信息,我不那么自信了,我做了一个更加保守的决策,从三分之二修正成了二分之一。

楼主对数学证明感兴趣,我就说一下吧。

首先说一下这些符号。(按照这个翻译版本

不一致的达成_百度文库

欧米伽是状态空间,也就是世界上每一种有可能发生的状态的集合。T是状态空间里的一个划分。

例如状态空间是(1,2,3,4)

一个划分可以是(1)(2,3)(4)

也可以是(1)(2)(3,4)

(这个例子来自

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第13章

P(w)是w这个状态发生时一个划分里的元素。这个相当于博弈论里的信息集,也就是w发生了之后,你能观测到w,但是你知道认为这是P(w)里的一个状态发生了,你不能确定它就是w。只有当P时单点集的时候,你才能确定知道是w发生了。

举个例子,在第一个划分中,2发生的时候,你只知道是(2,3)发生了,而在第二个划分中,2发生了你能确定知道是2发生了。

举个现实的例子,农产品产出受到气候和努力程度的影响,当出现差收成的时候,你不知道实际发生的状态是气候较差还是努力程度不够;而工业品产出只受到努力程度的影响,因此当出现差收成的时候,你确定实际发生的状态就是努力程度不够。

一个事件为E,我们用KE表示能够知道E发生的状态的集合。因此K(KE)就是知道知道E发生的状态集合,而K2(K1E)就是参与人2知道参与人1知道E发生的状态集合。

仍然以上述划分为例子,令事件E=(3,4),令第一个划分为参与人1的划分,第二个划分为参与人2的划分。

我们看哪种状态下参与人1可以知道E:当3发生的时候,参与人1只知道P(3)=(2,3)发生了,不确定发生的究竟是2还是3,所以3发生时不可以,当4发生时,参与人知道是4发生了,所以4发生时可以,K1E=(4)。

同理看哪种状态下参与人2可以知道E:当3发生时,参与人知道(3,4)发生了,这正是E,同理当4发生时参与人也知道(3,4),也就是E发生了,因此K2(E)=(3,4)。

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于参与人1对2,3难以分清,而参与2对3,4难以分清;但是E不需要对3,4分清(因为不管是3还是4,它总是发生),只需要对2,3分清(因为如果是2,它就不会发生),所以参与人2的知识更多一些。

那么共同知识呢?注意,共同知识不但要求两个参与人知道对方的一切信息,也就是不但要求1知道2知道,还要求2知道“1知道2知道”,还要求1知道2知道1知道2知道……也就是K(K(K(K)……))这样无限嵌套下去。

仍然看这个例子,

先看参与人1知道不知道参与人2知道,由于K2(E)=(3,4),当4发生的时候,显然参与人2知道,参与人1也知道4发生了,因此也知道参与人2知道,因此K1(K2(E))=(4)。

再来看看参与人2知道不知道参与1知道,由于K1E=(4),当4发生的时候,参与人1显然知道,但是参与人2只知道(3,4)发生了,假如发生的是4,当然参与人2知道参与人知道,但是假如发生的是3,对于参与人1来说,他只能知道是(2,3)发生了,然而如果是2发生,他显然不知道E发生了,所以参与人2不知道参与人1知道不知道。

也就是说,在状态4下,E的发生虽然是两个参与人的“共有知识”,但不是两个参与人的“共同知识”!!因为参与人2不知道参与人1知道E发生了。

再看一个事件F=(2,3,4),楼主可以自己证明一下,这个是共同知识。

什么样的状态能够产生共同知识呢?其实是两个参与人的划分中,其中一个参与人的划分的元素并集,同时也是另一个参与人划分的元素的并集,这样的一个集合叫做“不证自明”的知识,当一个状态包含在这个集合同时包含在事件发生中时,就能产生共同知识。

楼主可以证明事件(1,2,3,4)是所有状态的共同知识,事件(1)是1的共同知识,然而事件(1,2,3)无法成为共同知识,因为参与人1 的划分可以并出来,但是参与2不可以,当2出现时,参与人1不知道是2还是3,假如是3,参与人2就不知道。

了解了这些概念剩下的就是证明了。这个证明楼主可以自己看,其实道理就是已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后验概率是在先验概率的基础之上按照贝叶斯法则更新的,所以后验概率取决于两个变量,一个是先验概率,一个是实际发生的状态。而共同知识使得这个实际发生的状态在二者之间是相同的,所以最后的后验概率当然也是相同的。

最后看一下那个渣翻译: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这种情况成立其实有三个前提:第一,二人对真理的先验认识是一致的(先验概率相等);第二,二人对对方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了解的(了解对方的划分);第三,当世界的某种状态实现时,二人对伴随而来的事件都知道,并且都知道对方知道,并且都知道对方知道对方知道……

这些条件非常苛刻。当然如果你加上“理性”而字。。在经济学中,理性意味着完全信息,那么理性的从一开始就是必然一致的,所以也没什么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伯特·奥曼的《不一致的达成》("Unfinished Business")这篇论文,其核心在于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但又深具洞察力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参与者都理性地追求最佳结果,并拥有完全的信息,他们也可能无法达成一个“一致”的或“有效”的结局,甚至会陷入一种“未竟之事”的僵局。理解这篇文章,需.............
  • 回答
    .......
  • 回答
    宇文邕的“朕非五胡”这句话,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北周时期,那个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常被称为“胡”)长期并存、融合乃至冲突的时代。首先,我们得知道“五胡”是谁。 “五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末年,指的是匈奴、鲜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Airbnb在中国市场的推广,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房源搬上来,然后在社交媒体上喊几嗓子。这需要一个深度融合中国本土文化、理解消费者行为的策略,同时还要触及到那些最牵动人心的问题,尤其是安全感。推广策略:从“住”到“生活”的转变首先,Airbnb需要从一个简单的“住宿预订平台”提升到“本地生活体验平台”.............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婚姻难题,放在任何一个家庭里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当老公抛出“假如我不能生孩子就离婚”这样的 ultimatum(最后通牒),妻子往往会陷入巨大的情感漩涡和现实困境。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生育问题,更是夫妻关系、个人价值、未来规划以及社会压力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冷静地分析一下,.............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并且我会尽力让我的回答更自然、更有人情味,尽量避免AI的感觉。你问“这种问题应该怎样怎么解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高度依赖具体情境的问题。就好比你问“这种病该怎么治?”——你不告诉我具体是哪种病,我只能给你一些笼统的建议。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也是最关键.............
  • 回答
    咱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事儿,轻则搅得你心情不好,重则可能让你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solche Situations können uns wirklich aus der Bahn werfen. 别急,这事儿谁没遇到过?关键是怎么把它给捋顺了,而不是被它给压垮。首先,得学会“慢下来.............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别看青山(假设我们指的是一家做镍业务的公司)是卖镍的,他们在进行套期保值时,不一定非得“买”(做多)镍,有时候恰恰相反,会选择“卖”(做空)。这其中的逻辑,其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反常的操作一样,关键在于理解“套期保值”的核心目的。套期保值,顾名思义,是为了“保值”,规避风险,而不.............
  • 回答
    男性,无论是否身处婚姻的围城,或肩挑养育子女的重任,都面临着一个普遍的课题:如何解放自己。这并非意味着逃避责任,而是关于如何找回内心深处的自由,拥有更充实、更有掌控感的生活。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个略显沉重但又无比重要的议题。第一步:认识“束缚”的来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是什么样的“绳索”在束缚着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这道题。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在面对一道新题时,都会先想“我该怎么下手?”,也就是寻找解题的思路。要详细讲解一道题的解法和思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理解题目本身:它在说什么? 关键词识别: 首先,我们要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找出来。比如,如果题目里出现了“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大一微积分这门课,怎么才能把它啃下来。核心思路:理解与练习的循环微积分这东西,听起来挺高深的,但说到底,就是研究“变化”的学问。你得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把这些概念变成你自己的“工具箱”。第一步:打牢概念基础——知其所以然微积分不像一些死记硬背的科目,它更讲究“理解.............
  • 回答
    “你的看法就是你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我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句话,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尤其是在和妻子争论的时候,这句话简直就是最后的“绝杀”。当妻子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论你如何解释、如何举例,她都一副“我没错,你才错”的表情时,那种无力感和挫败感,简直能把人逼疯。我知道,当妻子固执己见,甚.............
  • 回答
    要说那道曾经让中国奥数队都为之侧目的几何题,其实它并非什么深不可测的神秘武功,而是遵循着我们熟悉的几何学原理,只是在巧妙的构造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上,将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包装成了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它给出的情境,通常是围绕着一个特殊的几何图形展开,比如一个圆,或者一个三角形。然后,会在这个图形上设定一些.............
  • 回答
    广告衫行业,这个曾经承载着品牌宣传、团队凝聚甚至时尚表达的载体,如今似乎正经历一场漫长的“寒冬”。放眼望去,市场需求疲软、同质化竞争激烈、成本居高不下,种种迹象都指向一个严峻的事实:广告衫,这个曾经的“香饽饽”,似乎正在失去往日的荣光。那么,面对这冰冷的现实,广告衫行业真的就无路可走吗?我觉得未必。.............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