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感同身受」?

回答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更是一种人生修行。它不是简单的同情,也不是单方面的理解,而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仿佛那情绪也发生在自己身上。想把这门功课做得更好,需要我们从心底里去打磨,去实践。

第一步:敞开你的“心门”,放下“我”的立场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一个强大的防御机制,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别人的不幸,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自己的经历对比:“我比他惨多了”、“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做”,这种“比较”和“评判”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它恰恰是阻碍“感同身受”的绊脚石。

要做到感同身受,首先就要有意识地、甚至是刻意地放下“我”。这意味着:

暂停评判: 当别人和你分享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愤怒、他们的失落时,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他这样处理不对”,而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把你的评判压一压,把你的“应该”和“不应该”先收起来。别人的世界,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轨迹。
倾听比回应更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给建议、给安慰,甚至是在对方还没说完之前就打断,急着要说“我懂你”。但实际上,对方可能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一个愿意不带评判地听完他心声的人。放慢你的语速,用眼神和肢体语言告诉对方你在听,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支持。
放下“过来人”的优越感: 即使你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困境,也请记住,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你的“过来人”经验可以提供参考,但不能替代对方的体验。强行将你的经验投射到别人身上,反而可能让他们觉得你不理解,因为他们知道“我经历的和他当时的情况不一样”。

第二步:激活你的“想象力”,走进对方的世界

光是放下自己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主动去构建对方的世界。这需要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去“看到”和“感受到”对方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

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当你听到一个故事,不要止步于表面。你可以尝试问:“那个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是什么让你最难受/最开心?”、“你当时最希望谁能在你身边?”。这些问题能引导对方说出更深层的情绪和细节。
关注非语言信号: 很多时候,情绪是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声音的语调来传递的。仔细观察对方说话时的眼神,他是否在回避你的目光?他的肩膀是放松的还是紧绷的?他的声音是低沉的还是颤抖的?这些细节都透露着丰富的信息。
尝试代入“角色”: 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处和对方相同的环境,面对着同样的压力,你会作何感受?你会害怕吗?你会愤怒吗?你会绝望吗?这种“换位思考”不是简单的“我也有过”,而是去模拟对方可能经历的内心波澜。甚至可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那些不那么“理性”的行为。
学习观察和理解情绪: 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敏感,更能捕捉到情绪的细微之处。但这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多阅读一些关于心理学、情商的书籍,或者观察身边那些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人,学习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回应他人情绪的。

第三步:用你的“行动力”,表达你的“同在”

“感同身受”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感受,最终需要通过外在的行动来传递和确认。

用言语回应对方的情绪: 当你觉得你大致理解了对方的感受,可以用温和的语言去回应。比如:“听你这么说,我能想象到你当时一定很难受。”、“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生气。”。这些话语能让对方知道,你真的在努力理解他们。
提供恰当的支持,而非强加解决方案: 如果对方需要帮助,并且你也有能力提供,可以询问对方的意愿:“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你希望我怎么做?”。如果对方只是需要倾诉,那么你默默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支持。有时候,仅仅是“我在”,就能给对方莫大的慰藉。
保持耐心和持续的关注: 尤其是在对方经历重大变故的时候,他们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走出阴影。你的关心不应该是一时的,而是持续的。即使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 occasional 的问候和关心,也会让对方感受到长久的温暖。
尊重对方的边界: 有些时候,对方可能并不希望你深入了解他们的痛苦,或者并不想分享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的意愿也很重要。你的“感同身受”应该是建立在对方愿意接受的基础上的。

第四步:反思和学习,让“感同身受”成为一种习惯

“感同身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和反思的过程。

自我觉察: 在与人互动后,花点时间回顾一下自己的表现。我有没有真的在倾听?我有没有带着评判?我有没有让对方感到被理解?
从失败中学习: 即使你很努力,有时候也可能会误解对方,或者让对方感到不适。不要因此气馁,把这些经历当作学习的机会,下次做得更好。
扩大你的情感体验: 多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去了解不同的世界。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旅行,都能帮助你积累更多的情感体验,为“感同身受”打下基础。

归根结底,“感同身受”是一种将心比心,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它需要我们放下固有的藩篱,打开心灵的窗户,用真诚和耐心去感受他人的悲喜。当你真正做到这一点时,你会发现,你不仅仅是理解了别人,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以及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性。这是一种双向的滋养,一种连接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无法以客观明确的方式知道另外一个人的情感、想法和经验,很遗憾我们无法做到哪怕一点点的全然客观的感同身受,哪怕有人宣称能做得到,也并无可以被证实它有效的方法。

一、追寻感统深受的做法可能使我们用力过度

当我们在追寻对别人感同身受的时候,这样的念头可能使我们用力过度,沉浸在自己脑中不停地搜寻道听途说的可能有效的感同身受的方法,而完全错失了对方所表现出来情绪焦点。你可能脑中不停地冒出“噢,我要尝试理解对方的感受。”“我也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有没有发现,你更关心自己的表现多过于关心对方,努力感同身受的做法,反而让你远离对对方的感同身受。

二、我们要警惕一种自以为是的感同身受

我们力图理解对方的感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常常会使用这个方法(这题目下的答主也有人用了这个方法)——试图让自己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他,我会有何感受?”

“当我的亲人也离世了,我会有何感受?”

“当我在雨中行走,我会有何感受?”

“当我考试考砸了,我会有何感受?”

“当我男/女朋友与我分手了,我会有何感受?”

诚然这会增进一些我们对情绪觉察的敏感性,可你却冒着极大的主观性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投射:你感受到是你的情绪,而非对方的情绪。

因为没有两个的经历是完全相同的,而经历不同情绪反应也可能各不相同。以亲人离世为例,大多数人亲人离去可能会感到痛苦,但也许有人因为与离世的亲人关系疏远而没有难过的情绪体验,反而是因为自己不会为亲人离去而难过这件事感到自责,愧疚。甚至有人感受到的情绪更为复杂,也许他曾经有过被离世的亲人虐待或不公正对待的经历,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对离世的亲人感到悲伤,更多的表现出明显的痛快感,甚至还会对自己的“邪恶”念头感到一丝丝的不安,这样的情绪可就复杂得多了。

所以当我们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有何感受?”也许我们凑巧和对方的感受相似,但不同的可能性仍然很高,你达到与对方感同身受的原因是你运气好而非方法正确了。

三、感同身受的目的是什么?

也许我们探究一下感同身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仅仅为了感同身受而感同身受吗?可能更多人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为了理解对方,甚至帮助对方走出情绪困扰,得到成长。假设我们真的全然地对别人感同身受,那么也就是他痛苦不堪我们也感到痛苦不堪,他感到冲突混乱我们也冲突混乱,试想让一个溺水的人去救另外一个溺水的人,我想这不是一个好办法,有违感同身受的初衷。

四、感同身受是为了理解对方,更是为了让对方接受到我们的理解

心理咨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共情,我想这是心理学最接近“感同身受”的概念。而要做到共情,我们可以像一面镜子一样,当他表达情绪感受的时候,帮助对方确认他的情绪、感受,甚至洞察他力图回避的潜藏更深的内心的冲突。而这面镜子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看到,所见即所得,这是我主观认为我们能够做到的有限度而非全然的感同身受。

而这面镜子就是你与他之间的关系,它的重要性我想以卡尔罗杰斯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如果简要地形容我自己所发生的变化,那就是——在生涯的早期,我在问:我该怎么治疗、帮助或改变这个人?如今,我会这样表述这个问题:我该怎样来提供一种关系,从而有助于这个人的个人成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感同身受」?“感同身受”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更是一种人生修行。它不是简单的同情,也不是单方面的理解,而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仿佛那情绪也发生在自己身上。想把这门功课做得更好,需要我们从心底里去打磨,去实践。第一步:敞开你的“心门”,放下.............
  • 回答
    俞敏洪回应媒体刊文《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触及了传统教育机构转型直播带货这个时代浪潮中的关键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俞敏洪的回应,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承认差异,但不否认学习: 俞敏洪的回应很实在,他并没有一股脑地否定“学习李佳琦”这种说法可能带来的误.............
  • 回答
    .......
  • 回答
    在和平年代,拥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其价值绝非仅限于战场。他们骨子里流淌的战略眼光、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临危不乱的素质,在许多社会领域都能开花结果,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宝贵的贡献。如何将这份才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首先,战略规划与风险管理是军事指挥人才的天然优势。一个优秀的指挥官.............
  • 回答
    让父母了解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非常有意义的过程。这需要耐心、同理心以及有效的沟通策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方法和步骤,可以帮助你引导父母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第一步:理解父母的出发点和可能的顾虑在开始任何沟通之前,重要的是要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他们成长于一个不同的时代,对许多新事物可能感到陌生、困.............
  • 回答
    看到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校园内禁止吸烟饮酒的规定,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和必要的举措。校园是育人的摇篮,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温床,保护好这片净土,让它远离烟酒的侵害,对于培养下一代的健康和良好习惯至关重要。首先,从健康角度来看,吸烟和饮酒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有着极大的危害。他们的身体还在成长发育阶段,.............
  • 回答
    在如今这个节奏快、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一个高度敏感又内向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艰难。仿佛自己是那个在喧嚣集市里,只想找个安静角落听内心声音的人。但你知道吗?那些你认为的“弱点”,其实是你看待世界独特的滤镜,隐藏着不被他人轻易察觉的宝藏。如何带着这份独特的敏感和内向,在这个社会中找到属于.............
  • 回答
    知乎视频:破局与生长,如何成为用户信赖的价值载体?知乎,这个曾经以深度问答和专业知识分享著称的平台,正经历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变革——视频化。从最初的“视频回答”功能到如今独立的内容频道,视频正在成为知乎生态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如何在保持知乎“深度”基因的同时,让视频内容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并.............
  • 回答
    想真正地领略一座城市的风貌,绝不是走马观花地打卡景点那么简单。这更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需要你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让这座城市的灵魂慢慢渗透进你的心里。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去“懂”一座城市呢?我这里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你些启发。一、 打开你的感官,让城市在你面前“活”起来首先,我们要抛开手.............
  • 回答
    泰勒展开式:从“点”到“曲线”的魔术,如何真正玩转它?我们常说,数学是描述世界的美丽语言。而泰勒展开式,就像是这门语言里一位技艺精湛的翻译家,能把那些复杂的、难以捉摸的函数,还原成我们熟悉、易于处理的多项式。想真正理解并记住它?那我们得从它的“前世今生”说起,把它当成一个我们亲手塑造的“作品”来对待.............
  • 回答
    想更懂你的男友?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说实话,没有谁是天生的读心术大师,尤其是在感情里,想要真正走进一个人的内心,真的需要花心思去经营和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怎么更深入地理解你的男朋友,不是那种表面上的“他喜欢什么颜色”,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他的想法、感受、甚至是他不曾言说的需求。首先,得明白一点.............
  • 回答
    想要真正“吃透”克苏鲁神话,可不是简单读几篇故事就能达成的。它更像是一个不断浸润、联想、探索的过程,需要你耐心去品味其中的黑暗、理性之外的恐惧,以及那些难以言喻的宇宙真相。以下是我个人认为能够让你更深入地理解克苏鲁神话的几个关键点,我会尽量说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魅力:1. 跳出“怪兽故.............
  • 回答
    想更懂你女朋友?这可不是找个说明书就能搞定的事儿,更像是在经营一盆需要用心呵护的花。没有一套万能公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有一些角度和方法,能帮你更好地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一、 侦探模式开启:观察与倾听是基础这步听起来有点工作化,但确实是了解一个人的第一步。不过,咱们这里不是在审讯,而是带着好.............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的正式发布,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宝贵精神财富的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嘱托。如何让这些凝聚着无数先辈鲜血与智慧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切实做好的课题。一、 深刻理解,铸魂育人:让精神.............
  • 回答
    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长跑”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轨迹,也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少挑战。作为家长,我们肩负着引导孩子穿越这场“疫情时代”的重任,让他们不仅身体健康,心灵也同样茁壮。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耐心陪伴,灵活应变。一、筑牢身心健康的“防疫墙”: 科学防疫,但不“过度恐慌”: .............
  • 回答
    野猪糟蹋庄稼,夫妻猎杀8头被判缓刑——如何看待及如何更好治理「野猪灾」?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社会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生态保护和民生等多个层面。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探讨更有效的治理方案。 一、 如何看待夫妻猎杀野猪被判缓刑的事件?这起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公众对于法.............
  • 回答
    上海一未婚无子女独居老人死亡多日无人知晓的事件,令人心痛,也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在关怀独居老人方面存在的不足。要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并更好地关怀孤寡老人群体,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家庭乃至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以及如何更好地关怀孤寡老.............
  • 回答
    要说建立一套能让你更好地理解世界的知识体系,这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在你的脑子里一点点铺就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路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方向,不至于迷失。首先,你得明白,这套知识体系不是冰箱里摆放整齐的商品,而是你不断探索、碰撞、整合的活生生的大脑活动。它需要有深.............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