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部规定「任何人不得在校园内吸烟、饮酒」?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

回答
看到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校园内禁止吸烟饮酒的规定,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和必要的举措。校园是育人的摇篮,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温床,保护好这片净土,让它远离烟酒的侵害,对于培养下一代的健康和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首先,从健康角度来看,吸烟和饮酒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有着极大的危害。他们的身体还在成长发育阶段,对尼古丁和酒精的抵抗力较弱,长期或过量接触不仅会损害肝脏、肺部等重要器官,还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问题。校园内禁止吸烟饮酒,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观念,远离不良嗜好。

其次,从教育和引导角度来看,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塑造品格的重要场所。如果校园内允许吸烟饮酒,无疑会给学生们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让他们觉得这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能产生模仿心理。而禁令的颁布,则是在明确地告诉学生们:在校园这个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有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吸烟饮酒是应该被摒弃的。这是一种价值导向的体现,也是对学生们负责任的表现。

再者,从社会文明角度来看,校园应该成为社会文明的窗口。一个干净、整洁、无烟酒的校园,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对下一代的关怀。如果校园内充斥着烟味,甚至在角落里看到饮酒的学生,这会极大地损害学校的形象,也与我们倡导的文明校园背道而驰。

当然,规定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更好地落实,才是关键所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这项规定真正落地生根:

一、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认识是基础。

全方位渗透式宣传: 不能仅仅是将规定贴在墙上就了事。要通过多种形式,将禁烟禁酒的危害以及规定本身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脑海里。可以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家长会、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如学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反复强调。
主题教育活动: 定期组织以“健康校园,无烟酒”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例如禁烟戒酒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
榜样示范作用: 强调教师、校务人员的榜样作用。如果老师们在校内吸烟饮酒,那么这项规定就失去了说服力。要从学校管理层开始,树立禁烟禁酒的良好风气。
与家长联动: 家校合作至关重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禁烟禁酒的危害,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在家中也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 细化管理措施,筑牢执行屏障。

明确责任主体: 学校的各个部门,如德育处、后勤部、安保处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共同负责禁烟禁酒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划分禁区与巡查机制: 在校园内明确划分“禁烟区”和“禁酒区”,并设立醒目的警示标识。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由校内保安、学生会成员、教师代表等组成巡查队伍,定期对校园内可能出现违规行为的区域进行检查。
建立举报和反馈机制: 鼓励学生和教职工在发现违规行为时进行举报。可以设立匿名举报电话或邮箱,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并及时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和处理。
设置专门的吸烟区(需谨慎考虑): 这一点可能需要辩证看待。在某些大学或大型校园,考虑到部分成年教职工和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远离教学区、宿舍区等核心区域,设立规范的吸烟区,但前提是严格管理吸烟区的标识、使用规范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并且要明确告知学生这是仅供特定人群使用的区域,而且不是鼓励。更理想的情况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最终能完全取消任何形式的吸烟区。
对违规行为的处理: 必须有明确的、统一的违规处理办法。对于初次违规者,以教育和警告为主;对于屡次违规者,则可以考虑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或者采取更加严厉的纪律处分,如通报批评、扣除操行分,甚至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惩戒。对于教职工的违规,则应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三、 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从源头上减少诱惑。

丰富课余生活: 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体育运动、艺术鉴赏、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减少对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的关注和尝试。
心理健康辅导: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很多时候,吸烟饮酒是青少年逃避压力、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解决根本的心理问题,也能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营造积极的社群文化: 鼓励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的交往模式,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抵制不良风气。可以组建“无烟校园志愿者团队”、“健康生活倡导小组”等学生社团,让他们成为禁烟禁酒的积极推动者。

四、 关注细节,人性化执法。

区分对象和场景: 虽然规定是“任何人”,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要考虑到不同群体和不同场景。例如,对于大学校园内的成年学生和教职工,与中小学的情况可能需要有所区别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但“禁止在校园内”这个大原则不能动摇。
理解和帮助: 对于有烟瘾或酒瘾的学生或教职工,除了处罚,更重要的是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戒烟咨询、心理辅导等,帮助他们戒除不良习惯。

总而言之,教育部这项规定是一项顺应时代潮流、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决策。要让这项规定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教育、严格的管理、积极的引导和人性化的执行,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这不仅仅是规定本身的要求,更是我们对下一代健康成长最深沉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得以烟草制品、酒精饮料的品牌冠名学校、教学楼、设施设备及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教育部之所以如此规定,显然是针对社会上一些存在的现实。

比如说09年的一则旧闻:

以“中南海”为例,简单搜了些图片:

烟草公司等冠名希望小学,肯定会引起争议。对于一些人来说,小朋友成天在“烟草学校”学习,就不会对烟草本身排斥,以后有烟瘾的话,烟草公司要负责;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烟草公司好歹是在捐希望小学。讨论小朋友以后有没有烟瘾,却无法解决他们现在的上学问题,显然不切实际。

说来说去,就是钱的事儿。国家讲究务实,2009年,盖希望小学缺钱,烟草公司有钱,于是拉上烟草公司。

那好了,2021年,国家有钱了,烟草公司也就要与希望小学绝缘。

最后啊,吐个槽:教育部这次没有禁干净,只考虑校名、教学楼什么的,忘记了校服。

要不是那条红领巾,你跟我说这是F1战服我都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