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同学十一带父母来北京玩,今天中午我招待他们吃了个饭。我这哥们是正儿八经的西北汉子,童年在牧区摸爬滚打出来的。正好他提起昨天跟父母一起看了《我和我的祖国》,我就问他,你作为一个牧区出来的人,怎么看陈凯歌拍的《白昼流星》?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西北汉子露出这样委屈的神情,他说:“现在谁家还用脸盆吃饭啊……”我一下真没忍住笑。然后他接着说:“我们小时候去哪里都是骑自行车,后来基本每家都有摩托车,就算不骑摩托,出门也骑电瓶车、拖拉机、三蹦子,谁闲着没事骑马啊?不是我们不会骑马,你说出门办个事,摩托车直接锁路边就行了,马我栓哪啊?再说一匹马可比摩托车金贵多了,可舍不得的那么骑。”我这哥们说的时候无比激动,几次把“白昼流星”说成了“白夜追凶”。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憋住不笑,生怕他误会以为我在嘲笑他们的生活。
我回来就在群里面说这个事,说就是陈凯歌没有生活才把故事拍成了这个鬼样子。有朋友说不能吧,陈凯歌当年也是在云南农村里当了好几年知青的,怎么可能没有生活呢?我忽然就顿悟了:陈凯歌这个故事中的细节,拍的是他当知青那个时候的偏远农村,什么用脸盆盛饭、骑马赶路,都是他几十年前经历过的。
但是问题在于,他已经脱离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太久了,所以他储存的生活素材只有几十年前那些情景。想这些骑马、脸盆这些细节还不是最关键的,最要命的是因为他没有生活,所以他没有故事,所以我们那么多值得一提的扶贫案例他拍不出来,所以他只能在关键的情节里完完全全复制《悲惨世界》的故事!
因此这是最不能忍受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扶贫是怎么操作的,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故事可以用来发挥,于是只能像命题作文式的生搬硬套,并把“西北扶贫”与“载人航天”两个故事强行缝合在一起。所以故事除了用无病呻吟的镜头和自我感动式的精神高潮吸引几个小布尔乔亚的好感之外,没有人会觉得《白昼流星》有任何的可取之处。
看看徐峥拍的老上海,再看看宁浩拍的老北京,那才是真正有生活有故事的。最后看看陈凯歌拍的西北农村……这部戏就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西北农村的幼稚想象”,所以我说让赵本山来当导演都比他强,顺便再让宋小宝和小沈阳演那俩侄子,无缝衔接好不好,效果绝对提升几个档次。
我微博下面暴躁老哥的评论: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牧民按照国家要求,让出草场支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四子王旗的牧民让出最好的草场给载人航天回收。这个背景素材你发掘一下、拓展一下,绝对能开发出一个好故事来,所以我们的大导演真是毫无生活、毫无实践,并且肉眼可见地应付差事。
刻意捧他儿子这种事就不说了,毕竟父爱如山也是一种传承。有人说浪漫,也不知道浪漫个鸡儿了。小布尔乔亚就喜欢意淫贫下中农对接精神理想这种故事,就像热衷欣赏西藏牧民磕头几百公里去朝圣这种事,隐含的还是高高在上的欣赏、把玩与自我感动。
我真的十分费解,在这样一部重要的献礼片中,陈凯歌就这么直白的照搬人们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的情节,真传到国外去不怕别人笑话吗?所以我觉得他压根就没想努力,故事照搬,情节不打磨,强行感化,强行宏大,强行牺牲,却不会有人有任何共情。至于什么脸盆吃饭、骑马赶路、平民随意进入航天器回收场这种细节,不过是以小见大,反映出整个故事的问题了。
我之前吐槽过,我们的影视工作者绝大部分毫无生活,也不想努力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开发故事。
比如我们的国产职业剧,写医生的故事是恋爱,写律师的故事是恋爱,写外交官的故事是恋爱,写警察的故事是恋爱,写创业的故事还是恋爱……为啥?因为你让他们实打实的写这些职业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事情,他们写不出来,只能用谈恋爱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共情”来凑剧情。
我这里不是在说恋爱戏不好,《亮剑》里面也说过:我们革命人不是天兵天将,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是,恋爱戏不能喧宾夺主,恋爱戏不是你主创无能和不去努力的遮羞布。
用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作品《徒手攀岩》来举例。这部戏中也有很多的感情戏份,但是攀岩归攀岩,谈恋爱归谈恋爱,片子从未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会说这种“攀岩是为了证明爱情”这种混账言论。在电影的最高潮,主人公攀登酋长岩的前夜,甚至要求女朋友提前几日离开,因为他觉得女友的存在会影响自己的备战工作,会让自己心神难以专注。只有没文化没格局的人,才写得出什么爬山是为了翻越我们之间的一座大山这种肉麻空洞又智障的台词,郭敬明现在都不好意思这么写了好不好。
所以,专业归专业,谈恋爱归谈恋爱,你把谈恋爱放在专业的事情上,就显得很不专业。
忍不住再多吐槽两句,《我和我的祖国》里的感情戏,如果要让毫无格局的某香港导演来拍,没准就成这个样子了——
《前夜》——黄渤老婆:“这个驴打滚,滚出了我们之间的一道沟壑。”
黄渤:“我在广场上爬上了22.6米的旗杆,就是为了翻越我们之间的这道沟壑。”
“看,我升起的这面灿烂的红旗,就是我们爱情最好的见证。——啥?你说这旗子不是老毛升的么?哦,我们导演说了,老毛的戏份被删了,所以这旗子我替他升了。”
《相遇》—— “三年里,我隐姓埋名,背井离乡,就是为了在西北的戈壁滩上炸开那一朵蘑菇云,那将是我们爱情盛放的最美的花朵。”
《护航》——“我为什么用歼11连续做出两个普加乔夫眼镜蛇翻滚?就是为了在3000米的高空中勾勒出爱你的形状(づ ̄3 ̄)づ╭❤~”
吐槽结束。在未来的十月里,争取做一个不这么刻薄的人。
毕竟是拍过霸王别姬的人,坦白说有了攀登者里章子怡的陪衬,上海堡垒都好看了许多
首先,表明立场。我曾经受组织派遣,下派滩区负责过两年扶贫工作,目前虽然已经脱离扶贫岗位,但对于传说中“国庆档唯一关注扶贫”的《白昼流星》,自觉还是有几分发言权的。
关于扶贫,《白昼流星》其实是对扶贫事业和扶贫工作者的侮辱。这里着重说明一下,如果真有沃德乐、哈扎布兄弟俩,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负责任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一,兄弟俩已经符合五保户的条件,是要申报为五保户的,五保户有专门的补助金,满足条件而未申报视为失职;
第二,贫困儿童是重点照顾对象,必须要保证他们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儿童失学是极其严重的工作失误,影片中未提及兄弟俩是否完成义务教育,但塑造的两人形象十分接近文盲;
第三,任何一位贫困户都要登记造册,并且在我国特殊的体制下,延伸出一套叫做帮包责任制的特色做法,就是明确工作人员或者机关单位专责帮包贫困户的做法。针对重点扶贫对象,经常会出现一名贫困户被乡镇一级(我国最基层的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县区一级帮包单位和责任人,市一级帮包单位和责任人同时帮扶的情况。以至于逢年过节送温暖的时候,重点帮扶对象往往会连续迎来几波温暖。而按照通常的标准,兄弟俩明显符合重点扶贫对象的条件;
第四,按照贫困户划分,兄弟俩首先属于雨露计划覆盖范围,工作人员要尽量动员其去高中学习参加高考或者直接进行职业教育,并且帮助其申请雨露计划,根据各地政策的不同对学费、住宿等进行减免,按学期发放补助金。如果兄弟俩没有重返校园的意愿,那么就会被归类为“主观上缺乏劳动意愿而致贫”类型,会有人负责做其思想工作,并且根据个体条件帮助其接受当地职业院校的短期劳动技能培训,餐饮类技能居多。对于有劳动致富意愿并且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地方政府一般会援助其一定的生产工具;
第五,贫困户的房屋属于危房的,当地政府应免费帮助其翻修或新建住房,具体实施中基本都是推倒重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地方政府直接雇佣施工队建设,一种是贫困户自己新建住房后去基层政府报销,这部分资金属于专项资金,是直接划到财政上的;
结合以上五点,沃德乐和哈扎布兄弟应该是住在新房中,依靠五保户补助、帮扶单位援助、雨露计划补助等经济来源在校园学习,虽然生活拮据,但足够努力的话还是可以参加高考圆个大学梦(高考对贫困户有照顾政策,参考最近热点新闻里一度被退档但最终还是上了北大的河南考生),不参加高考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做个产业工人或者个体小老板,至不济也能通过短期劳动技能培训做点餐饮小生意。
而陈大导演展示的兄弟俩活成了什么样子?从少管所出来后,到托付在老旗长门下中间是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大伯给他们介绍了几分工作,都干不下去撂挑子不干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中看不到地方政府更看不到一个扶贫工作者。
所以我说,这部打着“关注扶贫”旗号的《白昼流星》其实质是对扶贫事业和扶贫工作者的侮辱。
其次,影片的主旨立意存在着极为严重的路线错误。都说《白昼流星》把神舟十一号返回和草原上白昼流星的预言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既呼应了主题,也完成了沃德乐兄弟们的转变。可这种转变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神舟十一号返回地球着陆,一对作奸犯科、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兄弟就转变了,内心的寒冰就像遇到春天一样化开了?这是个什么逻辑?按照陈导的拍法,我们只能用这两位蒙古族兄弟笃信草原上的预言,因预言成真而转变。这不是宣扬封建迷信思想是什么?
哪怕陈导俗套一点,让兄弟俩被老旗长莫里哀主教式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二转变,都比现在这种主旨立意上的严重路线错误要好一些。
《白昼流星》第三点令人诟病的就是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常识性错误,充分体现了陈大导演对我国社会与民生的不关心、不关注,毕竟心在海外嘛。这包含了:
一,老旗长的家庭财富问题。和很多内地观众所想当然以为的不同,旗并不是村或者乡镇一级的政府,而是县一级。换句话说,老旗长其实就是老县长,一个退休的县处级领导正职。无论老旗长多么清廉,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县级正职领导的退休金没有低于5000的,需要东拼西凑借5000块退休金这种剧情简直可笑。
二,神舟返回舱的警戒与安保问题。可能陈导成名后一直走的是vip通道,已经忘记正常的安保是什么样了。回收返回舱这种事,不拉个一公里以上的警戒线,不对现场人员进行政治审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现场的记者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更何况两个有前科的无业游民。至于最后那一扶就更可笑了,宇航员出仓,后勤保障,医护消防,多少人盯着,轮得着两个不相干的人上前搀扶?
三,按照剧情,沃德乐和哈扎布兄弟是进了少管所,陈导你既然给出了这个设定好歹对少管所有个基本的认识吧?少管所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离着毛寸,一身略显陈旧但干净的衣服才是绝大多数刚出少管所的少年的形象。少管所可以认为是变相的军训,统一管理,统一的制式生活用品,统一的劳动,以及定期的心理辅导思想工作。陈导拍的这个更接近街头流浪的犀利哥。
四,2016年了,不是1016年。公安干警抓到嫌疑犯后居然不是带回派出所问询做笔录,而是拿绳子一绑送到报案人家里?陈导是不是以为这还是我大清呢?就算你想让李旗长cos莫里哀主教,也得参考下现实国情吧。
先说这么多,整部《白昼流星》单元,我只看到了陈导的敷衍、不上心,看到了一个自以为成功的文艺工作者的不接地气、高高在上。陈导对我国现实社会不关心,对普通劳动人民不关注,无怪乎这么多年来一直拍不出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陈导心气甚高,他的作品总是立意甚高,应者了了,面对这种情况,陈导不去思考自身的问题,却总想着教育观众,改造观众。说白了就是能力匹配不了自己的野心,连个囫囵故事都讲不好,就别总想着勇攀艺术高峰了。
我在评价《中国机长》时用了一句话“被国庆档拖累”,那么《白昼流星》这个短片则恐怕是被刻意刻画景海鹏和陈冬两名宇航员而拖累了。
因为邀请到了景陈两名真实出演的宇航员,所以影片背景必须是2016年的神舟十一号飞船。
如果故事背景提前到2003年的神舟五号,像什么扶贫啊、基建差啊、环境恶劣啊、骑马与砍杀啊(划掉)这些广泛被人吐槽的点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结局也可以设置成“两个孩子从此加入了航天城,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而内蒙古的建设也随着神舟飞船的代数更迭突飞猛进,明显立意要高得多。
全剧最大的槽点其实并不是什么扶贫基建或者骑马与砍杀(划掉),而是所谓“看到了白昼流星生活就能好起来”的传说。事实上,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开始,几乎所有神舟飞船的着陆场地都是内蒙古中部地区,而白昼流星的传说作为影片最主要的线索,竟然拿到2016年才提,那之前十几年的发展都是无用功吗?
恕我直言,今天的内蒙古给我们展现的面貌,恰恰就是离不开这十几年的建设。影片选择2016这个时间点讲故事,反而是对国家近十几年努力的否定。
至于杨利伟没法参演的话,完全可以找个特型演员嘛,我看林永健就不错,你们说对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