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滞销的菠萝为什么不做成菠萝制品(菠萝汁或罐头)再销售?

回答
台湾滞销的菠萝不做成菠萝制品再销售,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的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不为”或者“不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 成本与效益的算盘: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成本。将新鲜菠萝加工成菠萝汁或罐头,需要额外的投入,包括:

加工设备投资: 购买榨汁设备、罐头生产线、包装设备等,这需要不小的初期资金。
加工原料成本: 除了菠萝本身,还需要糖、水、防腐剂(如果需要)、罐头和包装材料等。这些都会增加产品的最终成本。
能源和人工成本: 加工过程需要电力、蒸汽等能源,以及熟练的工人进行操作、品控和包装。
运输成本: 加工后的成品(汁、罐头)和初加工的原料在运输成本上会有差异。罐头产品通常体积小、重量相对集中,但需要冷藏或特殊包装,成本不容忽视。
品控和检测费用: 任何食品加工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以确保产品安全和符合标准,这也需要投入。

当面临大量滞销时,这意味着市场上对新鲜菠萝的需求已经饱和,如果再投入成本去加工,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足够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加工后的菠萝制品买单,是最大的疑问。如果加工成本过高,导致最终产品价格失去竞争力,那么这种“转化”就失去了意义,甚至可能亏损更多。

二、 市场需求与定位的错配:

其次,我们得看看市场对菠萝制品的需求。

同质化竞争: 菠萝汁和罐头是非常成熟的食品品类,市场上早已存在大量国内外品牌。台湾的菠萝制品即便要进入这个市场,也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而且,许多其他产地的菠萝可能在种植成本上更有优势,或者其加工技术和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消费者偏好: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菠萝制品时,会考虑品牌、口味、价格以及营养成分。台湾菠萝虽然品质优良,但如果其加工品在这些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很难在现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新鲜度与口感的差异: 台湾菠萝以其香甜多汁、口感细腻而闻名。而加工过程,尤其是罐头制作中的高温杀菌,可能会影响部分菠萝原有的新鲜风味和口感。有些消费者可能更偏爱直接食用新鲜菠萝,而非加工品。
季节性与储存: 新鲜菠萝有其季节性,滞销往往是因为集中上市。虽然加工品可以延长保质期,但如果滞销量巨大,短时间内要将如此庞大的量都加工成产品,并找到新的销售渠道,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 渠道与供应链的复杂性:

再者,食品加工品的销售渠道与新鲜农产品有所不同。

销售渠道对接: 新鲜菠萝的销售渠道主要是超市、水果摊、市场等。而菠萝汁、罐头则需要对接食品零售商、餐饮渠道、电商平台等。这些渠道的对接需要时间、关系和市场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
供应链的稳定: 建立一套稳定、高效的加工品供应链(从收购、加工到分销)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投入。当滞销情况突然发生时,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迅速搭建或调整这套体系。
品牌建设与推广: 即使成功加工出产品,如何在市场中建立品牌认知度、进行有效的营销推广,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滞销是因为市场消化能力饱和时,新的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开销路。

四、 政策与资源的限制:

有时候,政府或相关机构虽然会出台一些“帮助农民”的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多种因素制约。

资金的到位与使用效率: 政府提供的补助或贷款,是否能真正覆盖到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都会影响最终效果。
技术支持与培训: 农户可能缺乏加工生产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指导。这种支持是否及时到位,也是一个问题。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农民或合作社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对加工品的需求信息,导致决策失误。

总结来说,台湾滞销的菠萝不做成菠萝制品再销售,更像是一个在特定“滞销”情境下的综合决策,是成本、市场、渠道、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权衡的结果。

这并不是说台湾就没有菠萝加工业,实际上台湾也有生产菠萝汁、菠萝罐头、凤梨酥等产品,并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当出现大规模的“滞销”时,意味着当前的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可能也未能完全消化,或者说,即便加工成产品,也可能面临上述的种种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更直接有效的解决滞销的方式,可能包括:

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鼓励团购、直播带货、与企业合作、出口到其他有需求的国家等。
调整种植计划: 从长远来看,与市场需求对接,合理规划种植面积和品种,避免过度生产。
研发高附加值产品: 除了传统的加工品,还可以考虑开发更具创意和差异化的菠萝相关产品,如天然色素、保健品原料等,但这些通常需要更深入的研发和市场调研。

所以,不是“不做”,而是面对“滞销”这个棘手的局面,直接将大量未经处理的鲜果转化为加工品,可能是一条成本高、风险大、且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成菠萝汁或者罐头,就亏到姥姥家了

举个例子

小麦生产出来,无论市场市场如何,价格是好是低,小麦总是有人要的,总能卖出去,大不了少赚点。

做成面包,看起来附加值提高了,但是从小麦的大宗商品转化成了小众商品了,人们不想吃这个口味的面包,最后卖不掉就打折,打折卖不掉就扔掉。

你见过超市扔过期面包的,从来没有见过粮库扔过期小麦的。

菠萝和菠萝汁,就是小麦和面包的关系。


至于生产,还真没啥难度

不需要建工厂,只需要动员压榨果汁的企业加加班就行了

user avatar

这问题我恰巧知道。

因为我三姨当年就是国营罐头厂的员工。

当年她们厂销售最好的罐头是什么?

红烧鸡块罐头,红烧猪肉罐头。因为卖的比较贵,全国到处卖,不愁销量。

附带福利就是,当年我鸡头,鸡翅,鸡爪吃到恶心。因为这几样是罐头厂的下脚料,当副产品处理给员工,一毛五一斤……

不过她们厂的红烧鸡块罐头我也很少在市场上看到,大概还是比较贵,本地销量有限。

后来产量最大的产品是芦笋罐头,专门出口创汇的。

至于水果罐头,产量较少,品种更少,虽然不愁销路,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

她曾给我专门讲过水果罐头的特点:

水果罐头不值钱,附加值低,运输是大头,基本在本地销售。

水果罐头销售对象比较狭窄,销量有限。因为口感等原因不如新鲜水果好吃,也比水果贵,也就适合反季节给小孩解解馋,平时看望病人,过节当礼品送(当年的情况)

还有一些水果本身不适合做罐头,厂里的主要产品是山楂罐头,桔子罐头,黄桃罐头,梨罐头。最好吃的是黄桃罐头,其它几种真心难吃。但是我从来没有在市场上见过有黄桃卖。原因就是黄桃很特殊,要真正熟了才好吃,但是一旦成熟几乎无法运输,类似于水蜜桃。而且黄桃经过罐头制作后口感更好,是一个特例。

以上算老黄历,但是对于台湾菠萝罐头加工还是有参考性的。

那就是,菠萝罐头销售对象有限,能有新鲜菠萝谁吃罐头,除非特别喜欢吃菠萝而又不在销售季节的,现在谁还把水果罐头当礼物送啊。我已经想不起来最后一次吃水果罐头是十几年前哪一年的事情了。

菠萝罐头不值钱,台湾本身销量有限,做成罐头运费是大头,竞争力更比不过国内菠萝罐头。国内默认的消费理念是只有品相质量不好的水果才去做罐头。

一句话,市场容量有限。

…………………………………………………………………………

另外跑个题,别说水果罐头了,其它罐头食品国内销量也极为有限。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喜欢吃罐头。

或许是幸存者偏差,我最后一次买罐头,是十几年前,豆豉鲮鱼罐头偶尔买点,其它的鸡,猪肉,牛肉罐头从未买过。原因很简单,豆豉鲮鱼可以直接开吃,其它的不加热一下是吃不下去的,有这时间动手做它不香么?

稍稍去查了点资料,中国的罐头整体行业发展一言难尽啊,在其它行业产量不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罐头年总产量近四年间减少了40%,只有900万吨,还会进一步下降,而出口同期增长了四倍,220万吨。此消彼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吃罐头越来越少。如果把其中的军用罐头不计,人均消费虽然不至于某些人宣称的1kg,但是也不会超过3kg。与人均年消费新鲜瓜果60kg来比,这数字真的拿不出手……

经网友提醒,我忽然发现自己竟然忘了罐头中的王者八宝粥,这个一年产量近160万吨,留给我认知中的水果罐头,肉罐头国内真的没有多少了,所以根据罐头行业自己的统计数字,中国一年的罐头消费人均2kg,扣除八宝粥这个另类,常规意义上的罐头真的就人均不到1kg了,更惨不忍睹啊。看来他们才掌握了真相,我之前还对此不以为然……


…………………………………………………………………………

又及,好奇去某宝直接搜罐头,果不其然销量排第一的还是黄桃罐头,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其它罐头销量排在前列的全是喂猫的罐头。

…………………………………………………………………………

再多聊一点点,毕竟一谈起吃我就不困了。

由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营养理念,罐头这个国外极受欢迎的方便食品没有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长,反而一蹶不振走向了衰落,其颓势不可挽。如果实在没办法,出口换取外汇吧,人民币结算更好。

其实按照国家标准的划分,罐头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禽水产罐头。包括但不局限于鸡类,鸭类,鹅类,牛肉,羊肉,猪肉(火腿,午餐肉,红烧猪肉,猪蹄,清蒸猪肉,扣肉,回锅肉,五香肉丁,红烧排骨……)鱼类(凤尾鱼,豆豉鲮鱼……)不过呢,数据比较惨淡,肉禽类罐头仅仅占总产量的18%,水产罐头占6% 。

第二类:果蔬罐头。包括蔬菜罐头,水果罐头。【其中蔬菜类罐头又分为清渍类蔬菜罐头(清水豆,清水笋,清水荸荠等),醋渍类蔬菜罐头(酸黄瓜,酸荞头等),盐渍类蔬菜罐头(雪菜罐头,菜心罐头等),调味类蔬菜罐头(油焖笋罐头),蔬菜汁酱罐头(番茄汁,番茄酱,菌类酱)。】

蔬菜罐头又包括番茄酱,小白蘑菇(洋蘑菇),竹笋,芦笋,带皮豇豆,青豆,豌豆等等,还有什么,大家帮想想,平时日常有谁买过这些罐头的?不过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罐头占了国产罐头的半壁江山,产量占比达到了47.5% 。

至于大家讨论中提到的各种咸菜,榨菜等等算不算罐头,这个先介绍一下国家食品标准对罐头的术语定义哈哈,以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类、水产动物为原料,经加工处理,裝罐,密封,加热杀菌等加工成商业无菌的罐装食品。所以这里面有两点要求,一个是里面装什么包装,那些塑料袋真空包装的就排除了,虽然有些人想归为软包装罐头,估计也涉及行业管辖利益。

二是必须经过加热杀菌。所以很多罐装的食品比如饮料比如某些咸菜就不能算罐头了。这个主要分别看配料表,如果罐装的咸菜其成分标有各种允许添加的食品防腐剂,比如山梨酸钾,不用问,肯定不算罐头。如果看了半天没有发现防腐剂或者里面标注了杀菌方法,那就是属于罐头了。另外,所谓商业无菌并不是微生物意义上的无菌,商业无菌的含义是不含治病危害菌,其它微生物允许存在,在保质期内不会影响健康。所以有些罐头过了保质期,因为微生物活动可能会造成食品变质,比如涨盖,就不要吃了。而有些罐头因为工艺问题,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无菌,所以可以储存很多很多年。一般罐头未经许可是不得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有些肉类罐头则按照国家规定添加了防腐剂。其实所有外购的肉类加工食品都有,防止产生致命的肉毒杆菌。

水果罐头就不用多说了。国标中序号排第一的就是菠萝罐头,必须有其牌面。紧随其后的就是桃类罐头,没有提到名字的水果罐头,喜欢的吃货不妨在评论里报出来。

总产量占了20.5% 。

另外,根据统计,近些年水果罐头中有一种异军突起,消费量一直在高速增长,因为它受到了青年消费者的欢迎。

大家不妨猜猜是啥?

必须是黄桃罐头啊。我这个回答这么受欢迎真的是因为对岸菠萝问题么,肯定不是,是因为我提到了黄桃罐头啊,有多少人是因为瞥见黄桃罐头而进来的。

黄桃罐头成为水果罐头销量冠军并不意外,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者,黄桃成熟期极短,又不耐储存,不像其它水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地利者,新鲜黄桃不耐运输。人和者,水果罐头要经过高温工艺,在水果经过高温蒸煮后口感更加甜美的,唯黄桃耳。

第三类:其它罐头。八宝粥等。这个产量只有8% 。在其它统计中数据有冲突,也很正常。

初步统计,2020年中国水果类罐头消费量145万吨,人均不到1kg。

其实水果罐头销量惨淡的另一个不相干原因就是中国小家电太太发达了。谁家还没台榨汁机呢,再不济网上买水果经常免费赠送手动榨汁机,有拧的,有搅的,试过一下,手疼,扔了。家里有早些年老式榨汁机,吃灰了,又有新型榨汁机,还有免清洗料理机,还有两台玩具级别的USB充电榨汁机,好玩,虽然榨汁得加水,还得慢慢晃动,虽然口感不佳,但是拿着上下摇晃,左右摆动,前后穿花缭乱,逼格满满,不好喝也得喝啊。

所以,国内几大果汁巨头日子一天天难过也是莫得办法了。

忽然想起遥远的当年,认识了一个在某食品厂当质检经理的妹子,每周末都送满满一箱各式果汁,当日抽检完剩下按规定要销毁的,薅资本主义的羊毛的事情,我最喜欢做了。实话实说,这是我喝过的最好的果汁,原汁榨取不加任何水分,缺点就是必须低温冷藏,不得超过一周,另外价格喜人,在十多年前,一瓶200多毫升的就卖到了八九块钱。现在有了功率强劲转速破万的料理机,它纯橙子汁口味独特的连皮直榨就真的不算什么了。

…………………………………………………………………………

果然,一旦聊起吃的,大家的热情都很高,讨论的氛围是友好而热情。

有筒子让我推荐什么品牌的黄桃好吃,我就为难了,毕竟十多年没吃过了,也不了解目前的市场状况,只能让他们自行网上搜索。

现在想想,还是有点不妥,本着负责任地态度,给大家聊聊网上购物尤其是美食方面的一点点心得吧,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第一条:首先不考虑网红带货达人。不是说不买他们的推荐产品,而是根本不以他们的意见为参考。他们只是恰饭而已,带货的东西不一定亲自尝过,反正都会装着非常好吃的样子煽动你来买。我从来不看这些。

第二条:不要买贸易公司的品牌,或者新晋互联网公司的品牌。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二道贩子,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品控体系,别听他们自己吹嘘什么国际先进管理体系,什么品控,什么服务,什么潮流,就是为了快速挣钱。所以他们的产品供应商往往是成本比较低,质量控制相对薄弱,自身无法创立品牌效应的,只能委身沦为这些销售型公司的打工仔。最简单的例子,同一个类型产品,同一个价格,谁的利润高?当然是自有品牌的生产商,贸易型品牌想要获得较高利润,就一条路,偷工减料。所以,大家不妨搜搜某些网红贸易型品牌的食品质量丑闻各种投诉,心里就一清二楚了。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如果你买到一种食品,直接看包装标签,如果有委托生产,不用问,贸易型公司,如果觉得很喜欢,那不妨直接搜委托加工厂的产品。价格基本上都会比网红便宜。

第三:稍微做一点点功课,查一点点资料。我们还以水果罐头来举例吧。前面大家都知道,水果罐头整体销售趋势是衰落的,所以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基本上也不会有新的大厂建立,市场上存活的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厂,当然不排除有些地区小厂活的也算滋润。现在黄桃罐头销售火爆,就不排除某些贸易公司进来抢羹吃,也不排除有些有钱人花点钱或者承包个经营不善的罐头厂包装一下弄个新品牌在某音某书宣传成为新晋网红,不妨查一查品牌成立时间,我的建议,三个字,不要买。当然只是个人建议,万一真有好吃的呢?

那么我的推荐是什么呢?实话实说,不讲道德,某得良心,只是按照国家罐头行业的统计数据来说话,可惜没有查到黄桃罐头的官方数据,那些互联网大数据么,总觉得不靠谱,水比较多。

先说说目前十大罐头品牌中经过几十年市场风雨洗礼而存活的著名老字号吧。

第一名:上海梅林。这个不用多说了,冠生园,大白兔,梅林,这三个都是金子招牌。黄桃罐头应该不错。

第十名:广东鹰金钱。这个主业全是肉禽水产,其中豆豉鲮鱼,我的最爱。也有黄桃罐头,不知道有没筒子吃过,反正我没有。

好了,没有了。

下面说的是之后成长起来的品牌。

首先给胡建的筒子道个歉,我知道胡建一省产量占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超过二到六名的产量总和。但是一个牌子我都没听说过,惭愧惭愧。

第二名: 古龙。名字非常好,就是没见到黄桃罐头。

第三名:紫山。黄桃罐头销量一般。

第五名:同发。黄桃罐头销量不起眼。

然后是其它省份的十大品牌。

第四名:辽宁真心。黄桃罐头销量不错。

第六名:广东欢乐家。黄桃罐头销量喜人

第七名:四川美宁。黄桃罐头惨不忍睹。有些某平台查到的销量为零。

第八名:辽宁林家铺子。各平台的黄桃罐头销量冠军,就不用多说了。

第九名:广东甘竹。就不生产黄桃罐头。

以上是中国十大罐头厂家的黄桃罐头生产网销情况。喜欢吃黄桃罐头的,不妨挑没吃过的品牌换换口味,反正又不是花我的钱,如果觉得一般,那是口感问题,如果觉得不错,说明我这一套分析还是很管用的。

另外,仅仅从价格上说,品牌罐头都会比较贵,好处就是买了很少会发牢骚,这十几万好评都是买的么?所以某多多销量我就不参考了。反正它的冠军销量十万+,我就看到了几百差评,都是吐槽味道怪异,口感不佳,发臭,发霉的,这个就根本不用考虑了。

至于其他品牌的黄桃罐头我就不推荐了。毕竟我提到的已经有四个牌子销量都非常好,还有多款产品,不够吃货们选择的?

我也在网络搜了推荐的各种十大黄桃罐头品牌,除了上述四家外,剩下的都没有相同的,很多品牌透露出一股浓浓地子轩味道,好奇查了下底细,还不够上幼儿园的,有些甚至查不到任何资料,那还是算了吧。

…………………………………………………………………………

本来还想再查查其它黄桃罐头的资料,再推荐几个,然而我输入某个品牌的罐头直接跳出的就是各种质量问题,看来这家公关没有到位啊。

不过我也是闲的无聊,耐着性子看了很多,然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很多人开口第一句就是,孩子感冒了,照例买了黄桃罐头给他吃……

联想到很多筒子回答当年只有生病才能吃黄桃罐头,黄桃罐头当药的,只是当时没有在意。

认认真真搜了一下资料,在北方,尤其是大东北,真的是感冒了就拿黄桃罐头当药吃的。

究其原因,还是过去生活条件艰苦,只有孩子生病了才舍得买瓶水果罐头补充营养,而黄桃罐头因为口味是首选。普通感冒是自愈的,配合上药物,很快康复。这就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吃什么药忘记了,唯独记住了黄桃罐头,作为生活常识流传下来。

以至于现在,东北人感冒了,莫慌,先来瓶黄桃罐头,还没好,那就再来一瓶。

怪不得东北的黄桃罐头销量这么高……

…………………………………………………………………………

很多筒子提到荔枝罐头了,我就给大家聊聊当年我和荔枝罐头不得不说的往事。

如果说小时候最向往最期待的水果是什么,排第一的肯定是荔枝了。

无论是语文课本上的荔枝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一直是我最最向往的水果了。

可惜当年的媒体远没如今发达,我甚至连荔枝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还专门去图书馆查资料,只能看到皱巴巴的文字叙述,还有一副黑白素描插图……

后来同学的父亲去广州出差,带回来两罐荔枝罐头,什么是好哥们,这就是。同学立马喊我和另一位同学到家里吃,这算是第一次看见荔枝的真实图片和荔枝果肉,看上去很好看,一尝非常甜,还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很好吃,但是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吃。同学父亲解释到,新鲜荔枝比罐头好吃,不过无法保鲜,摘下来晚上吃味道就不一样,第二天就更不行了,从广州带回来等到你们吃嘴里至少要三天了,所以只能买罐头让你们解解馋,味道还是这个味道,但是要好吃百倍,你们自己想吧。

另一个同学回家也向家长吹嘘半天,让家长出差看到荔枝一定要买,一定要尝新鲜荔枝。

后来,这同学拉着荔枝罐头的同学兴奋至极地找到我,说他爸出差去外的,看到市场有荔枝叫卖,想起儿子的话,就想买点,结果一尝,味道并不怎么样,勉为其难地买了一斤。

同学不以为然,直接拎着荔枝就找我们两个分享。

打开袋子一看,都觉得不太对劲,这荔枝个头稍稍有点大,鸡心形状,虽然是红色的,但是黄色更多,外表也是很多小刺。和之前荔枝罐头上圆圆的通红的荔枝不太像。

同学想了想,这应该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水土,水土问题。

打开一看,里面竟然不是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白色果肉,而是五六粒莹润无比的鲜红色果肉,我们面面相觑,这和上次吃的罐头差得太远啊。

同学沉思了一下,品种问题,如同独头蒜与普通蒜七八瓣一个道理。

然后我们兴奋地开吃……

然后我第一个吐了,这是什么玩意,竟然是苦的,烂烂的,软软的……而且里面好大一个核,果肉就一层皮。

另一个同学也困惑地抬起头,我吃的这个有一点点甜味,但是怪怪的,比上次的荔枝差远了。

最后一个也是说不好吃。

最后大家经过讨论后一致认定,同学父亲被骗了,最有可能的就是拿野生荔枝来冒充经过多年栽培的水果荔枝。比如野生酸枣就一层皮,野生梨又涩又硬……

同学回到家和老爸一说,他老爸也很迷惑,不可能呀,当时卖的就在喊荔枝荔枝的,很多人买,尝了都说好吃,不可能这么多人骗我一个外地人呀。

这事就渐渐忘了,直到多年后到广州工作,又在荔枝产地,一天三斤糯米糍,桂味不觉多,古人诚不我欺也,连着吃一星期,最后的结局就是心慌气短,一动则天旋地转方才减少到一天一斤……

又过了很多年,闲来无事,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过的冒牌荔枝,忍不住上网搜索一番,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知道了当年吃得是什么。

首先同学爸爸没被人忽悠,这确实是一种水果,名字里确实也带荔枝二字,只不过多了一个锦字,锦荔枝。

就是这货。

这在古代确实是水果,也曾是皇家贡品。

故宫文物,锦荔枝


说白了,就是苦瓜的原始品种。

类似于圣女果就是西红柿的原始品种一样,只不过名字更好听。


只是想问问大家有没吃过,或者曾和我一样,把这货当荔枝一样来吃的。

……………………………………………………………………

仿佛印证我的说法一样,某网红肉肠生蛆上了热搜。大致看了一下描述,外包装完整,小包装中招。这就排除了快件运输客户存储时造成的。

如果蛆是活的,虽然更恶心,但是生产厂家反而没任何问题。

死的只能说明在包装运输分包等过程中出现问题,全是厂家与销售商的锅。

当然,如果食品专业和生物专业的高人,通过化验还可以检验出是什么时间段的。

这就是我不买任何网红食品的原因。

客观地说,哪怕是名牌大厂也会出类似的问题。

理性的双标狗看法:

网红牌子:这就是为了疯狂追求利润,在不断扩大营销费用的同时,只能降低生产成本,首先就是缩减质控成本,比如减少生产流通领域的卫生环境设备投入,减少流程的质量检验配置人员,最后就是偷工减料。

名牌大厂:食品安全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只要不是批次问题,可能是在物流运输过程中,野蛮装卸造成破损,但还是厂家责任,躺倒任打。

大家不妨搜索我推荐的四款黄桃罐头,肯定也有类似投诉。

所以,我工作的时候坚决不碰食品,药品这两个行业。

user avatar

呃。。。我曾经在国内二线罐头厂,卖了很多年的罐头。

中国的水果罐头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江浙沪一带,西南华南四个大区。

在电商没有普及(2010年)之前,各大品牌的水果罐头很难突破地域限制。但是鱼罐头,肉罐头有好多企业是可以畅销全国的。

各大区之间,壁垒分明。南方的水果罐头,一般也挤不进来北方的商超(个例除外)。同样,我所在的罐头厂是东北的,拼了老命也卖不过黄河去。

主要原因是,物流费太高,罐头又是个薄利产品,要靠销量来拉动产量。因为天气的缘故,北方罐头消费,也远比南方高。

一公斤的罐头产品,从东北运到长江以南,反映到终端售价上,大概要高五到十个点。

这个差价,基本上就杜绝了罐头产业的地域竞争。

2010年之前,我所知道的东北罐头企业,想要打开南方市场,花了巨资在南方建厂。


当电商兴起之后,罐头产业的地域垄断就被打破了。这个时候,处于祖国中部的安徽砀山,由于快递行业更发达,每件运费比东北企业大概要便宜一块五左右,迅速占据了市场。到现在,砀山水果罐头企业的终端售价,依然要比北方便宜10%左右。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原因。物流费用导致了水果罐头企业很难突破瓶颈


水果罐头的制作周期很短。拿最畅销的黄桃罐头为例,一个省的黄桃每年就半个月的成熟期。这个时间段,要把所有的黄桃采收,清洗加工,做成罐头。

这个时间段内,所有的耗材人工都要提前准备好,因为一旦过了产季,桃子全烂了。

台湾的菠萝就是卖一分钱一斤,罐头厂没有准备好,也不会买的。

因为所有罐头厂的生产惯性,很难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按照生产流程,从一个地区一年进多少水果,都是相对固定的。


从生产角度,罐头厂不会买台湾的菠萝。

那么从销售角度,菠萝就更难加工成成品了。

我们可以随便打开一个电商网站,搜索一下菠萝罐头。除了生产厂商在南方的某品牌之外,最高的店铺月销量只有几百份。

同样的电商平台,大品牌的黄桃罐头光评价就几十万条。



我们东北企业开工做菠萝罐头,千里迢迢把菠萝运过来,一年就能卖几百份,连开工的电费都赚不回来。我们厂的那个机器,按一下启动按钮,电费就要五百块。

可以这么说,由于北方不产菠萝,菠萝罐头基本上被极少数的南方品牌垄断了。这玩意儿就像椰汁,国内的椰子几乎全在海南附近,干采购的年头长了,哪颗树今年产几个果子都能预判。而市场容量就那么大,做多了也卖不出去。垄断企业对于销量和产量的控制是很精准的。


插个题外话,话说某年,由于入驻了某平台,我卖的黄桃罐头一不小心成为类目第一,居然提前小半年把厂子所有的存货卖光了。。。实在是太可怕了,整整半年没有事情做。


总结一下吧。

台湾的菠萝没法做成罐头,主要原因就是三点

1.生产菠萝罐头的厂商,有足够的储量,对于增量没准备。

2.生产其他水果的生产厂商,从台湾进货,成本上划不来。

3.做了也卖不出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